順應轉型 用“繡花”功夫做好城市規劃建設

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童彤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豔日前在“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國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要摒棄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注重“繡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和人居環境的改造。

此番表態正好給了社會輿論重新審視我國城市規劃與建設現狀的機會,畢竟,新興城鎮化的推進建設早已不該停留於口號,涉及規劃與建設乃至真金白銀的投入,顯然,這該有別於以往的大拆大建之下不斷衍生“城市病”的城市規劃建設階段。

黃豔表示,我國城鎮化進入了追求品質優先和美好生活的後半場,從高速增長的城鎮化率和大規模的城市擴張,轉變為以美麗城市和美麗鄉村共同構成的美麗中國的目標和戰略。她指出,轉型期的調整,需要我們從過去高負債、高增長、高速度的開發建設模式和城鎮化模式裡跳出來。

用品質來要求城鄉人居環境,是新時代的高質量標準。黃豔說,過去快速發展條件下宜居性不足,質量品質不高,需要探討用更精細的方法、“繡花”的態度和功夫,深入走進社區住區,去規劃、設計和營造城市和鄉村的人居環境。

實際上,深入社區作規劃和設計,又何嘗不是“繡花”功夫的集中體現呢?這背後正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必須遵循政府市場有機融合的本質要求,如此方可確保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長遠、可行、可控,從而為後續城市建設奠定堅實長遠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城市病”問題不僅是困擾北上廣等特大城市的“專利”,在城鎮化速度迅速發展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圍繞交通、人口、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與人口規模不相匹配等為表徵的“城市病”正普遍出現於我國各級城鎮當中,因此,確保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合理性對於保證新型城鎮化成果而言堪稱刻不容緩。

在記者看來,這首先需要認清以往城市規劃中存在忽略發展速度和實際需求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規避。不能否認的是,以往的“城市病”出現,與城市規劃缺乏對接市場因素,尤其是缺少真實的深入社區住區調研,更為將人居環境納入城市發展的優先考慮因素所致,於是,“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得以複製,導致“城市病”問題普遍存在。

據記者瞭解,一直以來,我國城市規劃與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著政府優先於土地規劃制定城市規劃的現象,進而依照城市規劃調整土地規劃以獲取更多的土地供城市獲得發展空間,這一現象較為普遍。

實際上,城市規劃成為地方政府獲得土地收益的一種手段曾經是全國各級城市的普遍做法,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杜絕這一現象已經被各界所公認,於是,如今的城市規劃往往會充分吸引更多的公眾、專家學者參與,基於有效溝通機制之下得來的城市規劃,在此基礎上,城市規劃自然就會更趨重視人居環境等事關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容上來。

比如,公認的城市規劃涉及邏輯是,先期對人口快速增長對城鄉規劃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深入挖掘數據,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層次、結構、增量、標準等,把空間、資源、設施、產業有機對接,為未來的城市規劃工作提供決策和措施。

應該說,城市規劃涉及整體城市發展運行的方方面面,看似是宏觀制度,但其規劃成效最終還是要放在具體的工程設施上,而相關的工程設置與實施則應該與城市人口、歷史文化傳承、人居環境需求等相適應,應該說,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城市規劃與建設趨勢。

在城市文化與居民獲得感方面,黃豔就表示,要改變城市建設的拆遷文化,讓城市留住不斷有歷史積累變遷的痕跡,留住體現城市品質的載體和要素。並且更加註重城市建成區存量的改造和提升,注重修補、修復、提升,注重微改造、小動作,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加強與市民面對面的溝通,讓居民從技術上、方法上介入,增加居民的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