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東川區

創新驅動 走出困境

敲掉水泥磚,換上“海綿磚”,東川區不僅讓25條城區道路展新顏,還把這一海綿建材產品送進了昆明主城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東川區



一塊磚折射出新發展理念。利用河砂、礦渣生產“海綿磚”,把生態環境隱患變成新型環保建材,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

作為全國最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東川區不斷解放思想,破除“靠資源吃資源”等陳舊觀念和利益固化的思維模式,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入探索加快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轉型之路,讓“一銅定興衰”成為歷史。

破除制約 轉型升級

2016年,東川最大的民營礦業企業昆明金水投資有限公司拿下紅土地和轎子雪山旅遊整體開發“大單”,計劃投資50億元,按照國家4A、5A級景區標準對紅土地和轎子雪山進行旅遊開發。如今,紅土地景區已完成入口大門、停車場管理用房、旅遊廁所、雙層景觀臺、茶餐廳、村民特色商品售賣區等工程建設,轎子雪山東坡景區已完成停車場、旅遊公廁、茶餐廳、休息走廊等遊客聚散設施建設。

近年來,東川區緊緊抓住第二批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的重大機遇,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大力實施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積極謀劃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導扶持下,金水公司等一批“礦企大鱷”和許多礦山的中小企業主紛紛向第一、三產業轉型。

為破解發展空間瓶頸制約,東川區著力推進園區實體化改革,形成“本土園區”和“異地園區”優勢互補的局面。位於天生橋異地工業園的雲南華再新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擁有5條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生產線,年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120萬臺,常用員工150人,為東川區部分下崗工人提供了再就業機會。位於碧谷園區的雲南中洲海綿城市建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河砂、冶煉渣、尾礦泥等廢棄物,生產海綿城市所需的新型建材,今年已生產透水磚350萬平方米、仿古建材150萬立方米,預計年產值5億元,實現稅收3000萬元。企業經濟效益向好的同時,也實現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對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東川區銅產業轉型與銅文化發展實現有效結合,銅產業鏈進一步延伸,附加值逐漸提高。傳統產業

提質增效的同時,生物醫藥、新材料、資源循環利用等新型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小江干熱河谷特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

“全區工業總產值中,銅的比重佔已由原來的90%以上下降到75%至80%。”東川再就業特區管委會副主任李自強說,東川“一銅獨大”的局面正在改變。

重視民生 增強福祉

數千年伐薪鍊銅的歷史,導致東川區環境資源稟賦極差,很多地方出現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狀況。

為徹底改變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東川區啟動了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其中,對門山和起嘎兩大城區安置點,主要安置湯丹、因民等涉礦鄉鎮的農戶。對門山安置點建設21棟高層建築,安置2041戶8331人,配套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物業管理用房、幼兒園、農貿市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起嘎安置點建設29棟高層,安置2737戶10689人。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東川區



10月21日一大早,對門山集中安置點人頭攢動,搬遷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有序辦理入住手續。此後的20多天,8000多農戶將陸續搬到這裡,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為了讓他們進城後“穩得住、能致富”,東川區人社局等職能部門織密就業服務網絡,多次到小區裡開展“送崗上門”“技能陪訓”“組織外出務工”等就業服務。

因民鎮火麻箐村的張海福,曾經是井下工,早在搬家前一年,就在城裡盤下一個小吃店,開始了從礦上工人到小業主的轉型。

據東川區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失業人員和搬遷群眾在東川轉型發展中“突圍”,東川區超前謀劃,於2016年在城邊新建了美食街,並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搭臺、商家唱戲等手段,舉辦“東川美食節”“開花洋芋節”“孝親敬老節”等各種節日,把美食街炒得紅紅火火。如今,美食街已有餐館39家、商戶80多家,創業就業總人數達360餘人,銷售總額累計7450萬餘元。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東川區


該區還主動對接周邊城市,推動產業、道路交通等一體化進程。今年底,東川首條高速公路功東高速將建成通車,屆時昆明到東川僅需80分鐘。東川人相信,隨著互聯互通能力的增強,東川的開放發展將再提速,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將有更廣闊的實踐空間。

雲南日報 通訊員 王永權 本報記者 茶志福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