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趙義庭和黃儒秀都是山東人,兩個老家相距不遠,出生年份也很近,又都是唱文武小生的,又曾都在樊粹庭創建的豫聲劇院受過教育效過力,又都以《南陽關》最拿手,所以將二人並論再合適不過。

(一)著名文武小生演員趙義庭

趙義庭,豫劇生角演員。山東曹縣火神臺集人。15歲在曹縣火神臺劉建才科班學習。1934年進開封,應約參加了由樊粹庭先生組建的豫聲劇院(獅吼劇院)。早前給豫劇大王陳素真配戲,後和常香玉合作,同臺演出,觀眾評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代表劇目有《南陽關》(飾伍雲召)、《八郎探母》(飾楊八郎)、《提寇》(飾寇準)、《黃鶴樓》(飾周瑜)、《販馬記》(飾趙寵)《白蛇傳》(飾許仙)等。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其藝術生涯長達60餘年,為戲劇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豫劇歷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

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1934年進開封,趙義庭將山東梆子和豫東調融合在一起,他專攻小生戲,唱做並舉、文武兼備,獨闢蹊徑,在豫劇中自成一派。1935年初,他受樊粹庭先生邀請,與陳素真、劉朝福、張子林、黃儒秀等一批名演員,將原來的開封永樂戲院改建為豫聲劇院,於2月初正式開演。樊粹庭借鑑了京劇、話劇的一些成功經驗,對劇場管理、戲班管理和劇目的演出排練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廢除了戲班中的一些陳規陋習,親自進行編志,致力於豫劇的改革,很快就使長期以來被視為粗俗藝術的豫劇有了不錯的口碑,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關注豫劇。

後輾轉於洛陽、西安、寶雞等地領班演出。1948、1949年又先後組建蘭州新光、豫華劇團。1951年參加香玉劇社任主要演員、副社長。1956年轉為河南豫劇院一團,任主要演員兼業務副團長。“文革”以後又擔任了河南豫劇院一團團長,他學戲時師從李建才,擅長“豫東調”。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是河南梆子著名文武小生,30年代中期就把《南陽關》這個拿手好戲灌成了唱片,也是豫劇小生灌製唱片的第一人。

在豫聲劇院期間,趙義庭對戲曲的理解及演技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他回憶說:“我在此以前,只知道說戲,來到豫聲後,才第一次聽說“排戲”。通過排戲,我懂得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戲理,樊先生在排戲時,用啟發和示範相結合的導演方法,小到每一個指法眼神、抬腿投足,樊先生都會把這些表演動作的目的給我們講得一清二楚。”自此,趙義庭開始懂得了演戲不光要學會程式動作,還要注意角色的內心刻畫,只有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裝龍像龍,裝虎像虎,演出活生生的人物來。在樊先生的指導培養下,趙義庭的表演藝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趙義庭主演的《南陽關》等戲,經樊先生的加工排練,大大提高了表演藝術水平,在觀眾中有“拆了房子賣了磚,也要看趙義庭的《南陽關》”的順口溜,可見觀眾是多麼喜愛與歡迎他。

在此期間,他與陳素真經常配戲,聯袂演出過《春秋配》、《義烈風》、《滌恥血》等戲,分別飾演李春發、莊鴻文及吳興漢。

後來他與下面要介紹的黃儒秀髮生了矛盾,兩人都先後離開了豫聲劇院,趙義庭輾轉於洛陽、西安、寶雞等地領班演出。1948年趙義庭在甘肅蘭州組建了中州豫劇團,在中州劇院及文化館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趙義庭、李蘭菊、常香玲、馬景桃、朱慶喜、聶良卿等名角,常演劇目有《南陽關》、《楊八郎探母》、《前後楚國》、《白水灘》、《鳳儀亭》、《凌雲志》、《麻風女》、《賣苗郎》等。

1951年參加香玉劇社擔當主要演員、副社長,成為常香玉的搭檔,與她合演了《花木蘭》(飾演花弧)、《斷橋》(飾演許仙)等戲。1956年轉為河南豫劇院一團,擔任主要演員兼業務副團長。“文革”以後又擔任了河南豫劇院一團團長。1952年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曾獲表演三等獎,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獲表演一等獎。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其藝術生涯長達60餘年,為戲劇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豫劇歷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

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二)著名文武小生黃儒秀

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黃儒秀(1909——1967),男,著名山東梆子和豫劇文武小生演員。藝名黃娃,定陶縣東王店鄉觀堂村人。他幼年隨父在該縣鷓鴣集村給地主種地,因家庭貧困,1923年入該縣高調梆子科班東三義堂公藝班學藝,拜鄭金玉為師。1925年出師搭班,在魯西南、豫東一帶演出。1932年進入樊粹庭組織的豫聲劇院,與趙義庭、陳素真、王錫堂等合演於西安、洛陽、鄭州、開封等地。後因與趙義庭的分歧被“三義堂”請回領班,在河南商丘車站“大舞臺”演出近20年。1949年編入曹縣大眾劇社,並任第一分團團長。1954年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拜帥》中扮演韓信,榮獲演出獎。1958年他帶領演員們深入生活,編演《鋼鐵姑娘》一戲,榮獲“菏澤專區先進集體獎”。1962年回河南參加了河南省豫劇名老藝人會演,被授予“優秀名老藝人”稱號。他一生活動範圍很廣,除魯西南以及豫東地區外,東至江蘇徐州,西至陝西的西安,南到安徽的蚌埠,北至河北的石家莊、大名等地都有他的足跡,所到之處,他的演出受到觀眾熱烈讚賞,“黃娃”的這個名字也隨之響遍各地。

黃儒秀的天賦條件相當優越,他不僅體形勻稱,扮相俊美,而且唱腔耐聽,文武俱佳。在小生行當裡,不論是文雅小生,還是扎大靠的武生、翎子生、短打生,以及娃娃生,無不得心應手。看過他的戲的人,都讚歎他的技藝高超,併為他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被群眾譽為 “生中之冠”。

兩位豫劇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和黃儒秀

他的戲路和趙義庭相近,拿手戲也以《南陽關》為佳,入“五杆旗”,號“杏黃旗”,縱橫一時。在各種角色的表演上不斷探索與創新,還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形象,如《反昭關》、《探井》中的伍子胥;《長坂坡》、《截江》中的趙雲;《黃鶴樓》中的周瑜;《提寇》中的寇準;《獅子樓》中的武松等。在現代戲《父子婚姻》、《李雙雙》中還分別飾演了於希同、孫喜旺等角色,受到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黃儒秀除了小生戲拿手外,演丑角戲也非常出彩。如在《能幹鬧房》中,他扮演康府馬童能幹,皇家千歲的後代陳宏要霸佔康府小姐成親,能幹聞信後,抱打不平,男扮女裝,替康小姐過府成親。一登場就將頭上戴的草帽圈摘下,邊唱邊舞,同時手中的草帽圈變換各種花樣。在能幹獨唱及與康夫人的對唱過程中,竟變換了二十四種不同樣式: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飛雁,有的像一對牛角,有的像一條滾龍——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充分表現了馬童能幹聰明機智、詼諧滑稽的性格,大大增強了喜劇色彩,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現在,由黃儒秀創造的變換草帽花樣的技術已經成為了山東梆子的一個“絕活”,說這些可能不太形象直觀,大家應該都看過王藝紅老師的《討飯國舅》吧,其中變換使用的草帽圈或許就和黃儒秀的草帽花樣技術差不多吧!

黃儒秀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於1967年受迫害致死。生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戲曲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曹縣政協第一、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