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家鄉方言中,“膝蓋”如何表達?

-一秒變土豪


薛竟來回答——

我居住在甘肅省蘭州市幾十年,對本地的方言也略知一二。“膝蓋”一詞在甘肅不同各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

(下圖是甘肅歷史文化的代表《銅奔馬》,圖片來自網絡)

甘肅省有兩大方言體系: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

  • 蘭銀官話可分為金城片區、河西片區。

由於河西地區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的三地區方言略有區別,筆者就又擅自做主把河西片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河西官話一區、河西官話二區、河西官話三區。

  • 中原官話可分為隴中片、秦隴片、關中片。

以下是筆者塗鴉的區域示意圖,搞清楚的方言分佈概況後,我們就分別說明。

蘭銀官話地區的方言對“膝蓋”具象擬形態化。

  • 金城官話片區:也就是常說的蘭州話,蘭州方言。據說蘭州話的根源出自皋蘭縣(隸屬蘭州市) ,其方言最為正宗。這也許是皋蘭縣受到的外來語言文化衝擊少的緣故吧。

蘭州話把“膝蓋” 稱作“簸膝蓋子”(bō qī gǎi zi或缽膝蓋子),由於地方方言是口口相傳,有些口語讀音不能確定對應的漢字,也沒有參考文獻和信源依據,我是經過再三思量和推敲後,決定使用“簸”或“缽”。

考證:蘭州話中,身體器官名稱:鼻孔說成“鼻孔窿子”(bì kū lōng zi),肋骨說成“肋巴齒子"(lě bā chí zi),尾骨說成“尾巴骨尖子”(yí bà gú jiān zi)等等,從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則——擬形態化,就是用其它相似物件的詞字,來形容人體器官的直觀樣式。“孔窿”、“齒”、“尖”表達具象。由此按照“bo qi gai zi”的讀音,我就以“簸”(缽)作為這個方言詞彙的對應漢字。簸箕、缽盂屬於舊時常見的容器,比較符合蘭州方言對膝蓋的具象的擬形態化。

  • 河西官話片區:武威方言鼻音重,至張掖鼻音逐漸減弱,而酒泉嘉峪關地區的方言有較大變化,想是這地區為歷代的邊關要地,駐守的軍隊人員都是從中原、江南等各地而來,受到的外來語言文化衝擊嚴重的緣故吧。

武威地區把“膝蓋”稱為“波羅蓋”(音),張掖稱“波拉蓋”(音),酒嘉地區雖然也有如“波拉蓋”的說法,但多有其它說法混雜。

這一地區筆者只是去過,未有生活經歷,也就無法考證其方言讀音對應的漢字了。

中原官話地區的“膝蓋”方言中加“磕”字的猜想

  • 中原官話的起源論證:

這一地區的方言基礎中心地域在圖中的“密、雍”,這是商周時期的諸侯國,也就是涇河、渭河交匯範圍,岐山(西岐)、鳳翔(雍城)、靈臺(密須)這個範圍。從歷史上來講,這個區域是西北最為富庶的地區,從古至今未有災荒的情況,戰亂時期亦然。此地方移民情況最少。又考證“秦腔”最初始於此地(參考本人問答作品:《秦腔具體發源於西北哪一個省?》)——諸多論證在此就不逐一說明了,結論就是中原官話的起源就是在此地區域。

  • 中原官話區又分為隴中片、秦隴片、關中片,大多地區都把“膝蓋”說成“磕膝蓋”kūo qī gēi,只是各地音調有所區別。

涇河流域是道家道學的發源地,道家文化學說就是當地的民俗文化。從遠古起,道學就深入人心,指導當地鄉民們生活和從事勞動生產,祭祀活動也是重要的生活項目,敬天祭地,祈求風調雨順。祭祀中的跪拜大禮就有和“膝蓋”的關聯,“磕”字就是膝跪觸地,以此表明了“膝蓋”在人體器官中的另一種作用——跪拜。“磕膝蓋”的說法就是尊重天地自然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

(下圖為天水卦台山伏羲祭祀大典,圖片來自網絡)


回答完畢,以上是筆者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想的積累,有不同意見的網友可以討論並充實內容。

更多精彩,請關注頭條號 薛竟

薛竟


在你的家鄉方言中,“膝蓋"如何表達?我國地大物博,光民族就有五十六個,再加各地小區域的方言不計其數,光“膝蓋"一詞有多少種說法恐怕也沒有人統計過。

我的家鄉在黃海之濱,有幾百公里的海岸線,多水無山。一看望不到邊的灘塗溼地,有珍禽異獸。小方言也有很多種,各縣,各鄉,甚至有的一條河兩岸叫法都不一樣,光“膝蓋"的不同叫法就有好多種,如:“腿肌彎“,“胳腿頭",“波羅蓋"。

遠在他鄉的家鄉人,一聽到家鄉的方言特感親切,儘管素不相識,免不了會停下行走的腳步,敘一敘家鄉之情,有多少在外的老鄉知道我們是同鄉嗎?





百花爭春我為先


在你的家鄉方言中,"膝蓋"如何表達?

膝蓋骨學名臏骨,孫龐鬥智中孫臏就是被龐涓剔去了臏骨也就是膝蓋骨。

膝蓋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在祖宗牌位前和神靈前。

過去一段時間有些男人也把它用在搓衣板上。

膝蓋用於方言名字找不出合適的字表達,只能用同音字來代替。

本地區是河北霸州,膝蓋在本地區東部的名字叫"勃勒蓋兒",而距我們往西幾十裡地也就是霸州城裡且叫"骼勒伴兒″。

可見是"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

但是跪搓衣板應該是天下同知了。




金蘋果老楊


我們那的方言只限於周圍三個縣附近,出了這那一片,口音就不一樣了。膝蓋我們那叫”格勒半兒”。

下面我發一部分詞,看看有老鄉沒。

這樣——門兒周

大餅——餑餑

蜘蛛——蛛蛛

壁虎——蠍裡虎子

鯽魚——鯽刮子

紅薯——篩藥(都讀一聲),白薯

用鼻子聞——聽聽

非常、特別——忒

地面、地上——田些

早晨——早西清兒、早西

上午——前晌(前半晌兒)

中午——晌火

下午——後晌

傍晚——抹黑兒 ,擦黑兒(傍黑介)

晚上——黑介

壞——難揍

多粗啊——多奘(zhuang 三聲)啊

不行——不接

蒸、重新加熱——熥(teng一聲)

那個——捏個

哪個——奈(三聲)個

離遠點(表斥責)——你給我半拉子去 (你給我一邊拉子去)

就是——豆是

不怎麼——不認怎們兒

自己——自個兒

討厭、不招人喜歡——嗝應、膩歪、膈應人

喜歡——喜罕、待見

愛——奈

彆扭、不舒服——不得勁

噁心——惱心

東邊——東不拉兒

很多——好些、好些個

上外面去——出棄

做新衣服——砸衣裳

蜻蜓——螞螂

麻雀——家巧 (老家)

沒準、反覆無常——沒招對(dei)

明天——明兒個 昨天——咧個 今天——真兒個

有點辣——辣絲絲甜——甜咕噥特別鹹——齁丁兒鹹

幹嘛呢——幹莫捏

蟬、知了——嘰鳥兒

我就不——我逗不街

太酸了:酸地流哈喇子 菜太甜了:甜咕濃(能) 太辣了:辣地荒 太苦了:苦死咧 太鹹了:齁(hou)地荒

腿——忒(三聲)

看到這應該能遇到老鄉了吧






對別酒不怯流年


在潮汕方言中,膝蓋有一種說法叫:

腳頭塢。(KatauWu)拼音,均為平音。

另一種叫法是:

腳區頭。(kaKutau)拼音,第一,二均為平音;第三為上音。

供參考。




桂花芳香77105282


河北石家莊元氏

讀 哥頂蓋兒



GCar


膝蓋,我家鄉方言是叫(千爛骨)。有朋友能聽懂的嗎?

普通話本來是兩個字,為什麼到了我們那方言就三字,不是看到這個問題我都沒注意到,也不知道。

另外一個地方的人,聽是我們的方言笑得肚子疼。

請看下面一天當中接觸最多的方言詞,

起床~~~起類了

吃早餐~~~~恰早飯

吃中飯~~~恰半嗯飯

吃晚飯~~~恰丫飯

玩去~~~嘿七

走一走~~~~唐哈幾

晚上睡覺~~~丫嘎困告子

呵呵,朋友們誰知道我老家哪裡人???





牙刷會火


我們這管膝蓋叫胳肋跘



依林


武漢人,我們這叫ké qī tóu



辰浪的情事搞


“菠蘿蓋”聽說過嗎?

廣西柳州方言很好玩的,柳州話屬於西南官話的分支,但是柳州話由於接近廣東而多受到粵語影響,很多發音接近與白話與客家話衍生而來,但是音準基本西南官話為主。

什麼是西南官話?西南地區包括雲南、廣西、貴州這帶片區的人基本都能不使用普通話也能交流順暢,廣西從來賓截止賓陽開始就屬於白話(粵語系)方言片區了。廣西百色部分地區、河池、來賓、柳州、桂林基本都屬於西南官話片區,方言音色都比較接近。

柳州話裡還有很多好玩的發音,先給您來一波樂呵樂呵,我就直接上圖,客觀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