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為什麼會從美國的親密盟友,變成不共戴天的死敵?

雲石君


伊朗從中東最世俗,最開放,最親美的君主制國家。變成為中東最宗教化。最隔絕。最反美的國家,而這一切就是始於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也就此造成了當時美國自二戰以後最大的外交戰略危機,也導致了卡特連任失敗。

在二戰結束以後,整個中東爆發阿拉伯復興運動,美國由於支持的以色列立國和入侵巴勒斯坦,遭到整個中東國家的反對,埃及和敘利亞與蘇聯很親密。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嚴重地侵害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和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在1953年美國推翻合法摩薩臺伊朗政府。推舉親美的巴列維國王重新上臺,導致部分伊朗人不滿。(埋下美伊不和種子)巴列維自此徹底親美,而美國在中東也有了最強大的阿拉伯盟友。雙方一拍即合之下,伊美成為了親密的盟友。伊朗社會和生活也日益歐美化。也造成和宗教團體巨大矛盾。伊朗要得到美國的保護和援助 ,就必須和蘇聯對著幹,當然。美國既然需要伊朗來牽制蘇聯。也就必須支持伊朗巴列維政府,美國在伊朗著巨大的投資。到70年代蘇聯進入全盛時期,美國在越南戰場上失敗,導致美國戰略全面收縮,其國力一落千丈。而由於石油價格暴漲。也讓阿拉伯國家在國家話語權大大的增加,也迫使美國調整中東戰略。只有一個伊朗顯然是不行的。沙特和伊拉克從埃及與敘利亞手中奪得了阿拉伯聯盟的主導權。成為新的中東霸主,在蘇攻美守的格局下,美國開始加強同伊拉克和沙特的關係,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迅速締盟。而伊拉克和沙特同伊朗關係一直不睦。而且教派衝突很大

。美國雖然未必傷害伊朗,但卻造成了伊朗和阿拉伯國家的對立。這樣就造成了伊朗親美的好處越來越小,也為伊美同盟走向破裂埋下伏筆。因為美國與伊朗關係是建立對抗蘇聯的基礎上。但其他方面卻一般。由於美國本土與中東相距甚遠,阿拉伯國家不必太擔憂美國入侵,萬一不行可以倒戈蘇聯。可以說。美國調整中東戰略,而倒黴的卻是伊朗。因為伊朗絕對不可能在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爭鬥得到美國的支持。

在伊朗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伊朗是個世俗制國家。普通民眾的的生活日趨歐美化,國家由於石油收入關係,國家極其發達,普通大眾生活穩定富足。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富足僅僅是貴族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富足,而廣大的普通伊朗民眾生活還是很貧困的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最關鍵的是巴列維忽視了教派的力量。要不然,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也不會振臂一呼,群起相應。伊朗的政治危機在七十年代開始爆發出來。伊朗普通民眾和伊朗宗教人員開始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他們要求國王結束獨裁統治,允許霍梅尼回國。尊重承認伊斯蘭教義。要求民主權力。甚至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在1978年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佈部分城市實行軍事管制,出動軍警鎮壓宗教人士和反對者。在衝突中出現死傷人員。而由此引發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就連學生也加入了示威的隊伍。這場革命在十二月(也是伊斯蘭曆的穆哈蘭姆月)達到高潮,而伊朗最大支持者美國也表示中立,實際上就是拋棄了巴列維政府。1979年,此後再也沒能回到伊朗。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由巴黎回到德黑蘭。當受到三百萬人歡迎,霍梅尼立即宣佈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伊朗巴列維帝國政府就此滅亡。


霍梅尼上臺以後,立即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府,王室財產被沒收,沒收美國財產,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律禁止。伊斯蘭教規定成為唯一準則。就此美國和伊朗徹底決裂。而美國違背和伊朗新政府的協議。讓巴列維也就是政治避難。更加激起了伊朗政府和民眾對美國政府的不滿。於是,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民眾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了52名外交官。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對伊朗進行了全面經濟制裁、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80億美元的伊朗政府資產被凍結,卡特派遣武裝部隊意圖武力解決失敗。此事也直接導致卡特連任失敗,也讓既然總統里根不得不採取談判解決,最後經過幾輪談判。歷時444天的人質危機得以解決。

但也從此開始。伊朗和美國空前對立,進而引發8年的兩伊戰爭、隨後的海灣戰爭,基地組織911事件一系列問題,而起點就是伊朗伊斯蘭革命,這是美國所預料不到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們來通過具體時間談談美國和伊朗是如何從親密盟友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1953年12月,美國時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聯合國發表他的“和平原子”演講。他在演講中詳細介紹了一項政策,旨在為有興趣為包括能源生產在內的民用目的開發核計劃的友好國家提供技術和教育資源。作為美國的盟友,伊朗成為該計劃的首批受益者之一。(1959年,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德黑蘭)

1957年,兩國在華盛頓簽署了一項協議,正式確定他們的合作,伊朗開始以民用為目的開發原子能。

1967年,美國向伊朗提供了其第一個研究核反應堆,即德黑蘭研究堆,一臺5兆瓦的設備,至今仍在運行。

1970年2月,伊朗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服從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

1974年,伊朗宣佈至少建造20座核反應堆。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派專家到德黑蘭幫助伊朗建設核反應堆。美國還幫助培訓了麻省理工學院第一批伊朗核科學家。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沙阿及其家人逃離伊朗。流亡海外14年的霍梅尼返回伊朗。隨著革命的爆發,伊朗的核能計劃暫時停止。

(1979年1月16日,沙阿和法拉皇后離開伊朗)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學生們襲擊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將外交官扣為人質,導致直至今日的外交違約行為。1981年1月21日,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執政期間開始,人質在被扣留444天后被釋放。

1980年9月22日,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拉克發動了對伊朗的軍事襲擊,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期間,伊朗感受到能源緊張,決定恢復對核計劃的研究。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美國對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伊朗趁機投入資金加快核電研發。1995年,與俄羅斯簽署了幾項與其核計劃發展的交易。

2002年12月,美國總統布什指責伊朗秘密執行核武計劃。2003年6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關於視察的報告稱,伊朗未能遵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一年多以後,伊朗向歐盟談判代表承諾,將暫停所有核燃料加工。

2005年,艾哈邁德·內賈德上任後,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稱伊朗已恢復伊斯法罕核研究設施的鈾轉化。隨後,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支持制裁,並給伊朗60天的截止日期以暫停濃縮。伊朗稱該決議是非法的。

2007年,美國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並指責伊朗革命衛隊發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了2009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份季度報告稱,伊朗已安裝7231臺離心濃縮機,自3月以來潛在產能增加25%。兩個月後,國際原子能機構稱伊朗的鈾濃縮規模略有下降,而離心機的安裝數量也增加了約1000臺,達到8308臺。

2013年9月27日,魯哈尼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了歷史性的電話會議。伊朗同意停止某些核活動並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強監測。作為回報,輕微的制裁被解除。

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世界六大強國簽署核協議,正式稱為聯合綜合行動計劃(JCPOA)。這項協議結束了近12年來美國領導的伊朗與西方大國之間的核對峙。作為伊朗放棄其核武器計劃的交換,國際制裁被取消。

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在他的競選期間,特朗普一再誓言退出伊朗核協議,稱其為“最差”交易。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佈美國正式推出核協議。將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


走進伊拉克


一九七八年,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狂然主義者,利用伊朗的貧富差距,鼓動人民起來造反,一時間遊行示威不斷,國王成了反對對象,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是一個非常軟弱無能的總統,覺得只要美國不支持國王巴列維鎮壓,勸說巴列維離開,新政府肯定感恩美國,和美國建立良好關係,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巴列維流亡美國,失去了效忠對象,軍隊立即變成一盤散沙,前政府的高官和將軍被屠殺,霍梅尼回國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府,而霍梅尼就是一個瘋子,他只想建立伊斯蘭國家,所以他反美,反蘇,反中,後來霍梅尼更是違反國際法,暗助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面對伊朗的挑戰,美國進行了營救人質行動,最終由於飛機相撞,導致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在幾十年的制裁之後,伊朗經濟是直線下降,飛機也因缺少零部件失事,霍梅尼的繼承者哈梅內伊知道和美國人對抗沒有好下場,才有了伊核協議,才有了內賈德被禁選。而特朗普上臺後,覺得伊核協議對伊朗有利,隨時想撕毀伊核協議,估計哈梅內伊作出更大的讓步,才能和美國搞好關係。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伊朗與美國,就如同國與國一樣、朋友與朋友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伊朗為什麼變成美國死敵?原因有三:

一是美扶持的巴列維被反美的霍梅尼武裝推翻,加上後來又發生了綁架美外交官、佔領美領事館事件,美國惱羞成怒。


二是霍梅尼上臺後,兩伊戰爭時美國支持死敵伊拉克,伊朗也不是吃醋的,封鎖海灣、發射導彈、部署水雷,炸美國軍艦與商船。而美國擊沉了伊朗護衛艦和導彈快艇,擊落伊朗客機,傷害無辜平民。

三是美國在伊朗搞顏色革命。

四是美國拉攏阿拉伯國家對抗伊朗,而伊朗趁機生產核彈原料鈾。


東語東願


2015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伊朗核問題協議,並停止了對伊朗長達10年的制裁,原因是伊朗同意不提煉丰度5%以上的濃縮鈾,並停建阿克拉重水反應堆。不過,自特朗普上臺後,為了在中東構建“反伊朗統一戰線”不斷破壞伊核協議。近日,伊朗官方表示,將全力應對美國可能退出伊核問題協議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後果。

幾十年來,伊朗受到美國嚴厲的經濟制裁,從原本的盟友變成了死敵。而這轉折點發生在1979年,那年的伊斯蘭革命,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現在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美國強勢進逼伊斯蘭共和國,致使52名美國外交官和公民被伊朗扣為人質,這就是伊朗人質危機。危機後,伊美徹底走上了對立。

毫無疑問,國家利益才是決定國與國關係發展走向的最重要的因素。伊斯蘭革命只是伊美關係惡化的一個引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伊美分道揚鑣、長期對立的局面呢?雲石君將做具體的分析。

首先來看,伊美為什麼會結盟?

進入工業時代後,伊斯蘭世界被基督教文明主宰的西方世界趕超,使得伊斯蘭世界不復昔日的風采。而俄羅斯強勢崛起,並向亞洲深入拓展,伊朗面臨重大的外部威脅。

二戰後,超級大國蘇聯牢牢掌控了中亞,南下中東蓄勢待發。而蘇聯中亞板塊與伊朗北方邊境直接接壤,伊朗慌了神,只有藉助美國這個強大的外部力量來向蘇聯施壓。

對美國而言,支持伊朗可謂一石二鳥,不僅可以聯合伊朗北抗蘇聯,同時可以西壓阿拉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聲勢浩大的阿拉伯復興運動四起,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身陷戰爭的泥沼,而埃及、敘利亞等這樣的阿拉伯大國卻是與美國的死對頭蘇聯太過親密。最重要的是,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觸犯到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甚至威脅到了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究其原因是因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的根本目標,是將阿拉伯世界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進而一統中東伊斯蘭世界。

原本,身處西半球大的美國與中東的地緣關係及其疏離,美國之所以能維持中東的主導權,美國只能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也就是說維持中東四分五裂的局面,並極力打壓任何有一方坐大的可能。但是,如果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得以成功,阿拉伯世界整合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便有了對抗美國的能力。到那時,阿拉伯世界還能允許美國在自己地盤上撒野。

在這樣的局勢下,美國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支持什葉派的伊朗,打壓遜尼派的阿拉伯也成為了最佳戰略。

一拍即合之下,伊美成為了親密的盟友。

因利而合,那伊美又為何會分道揚鑣呢?

伊朗要得到美國的保護和援助\t,首先在美蘇關係上,伊朗必須是美國最忠實的夥伴,與蘇聯對著幹。

而這也很符合伊朗傳統的地緣政治戰略:奪取中亞。在美蘇對峙之下,只要蘇聯被整垮,憑藉地緣優勢,伊朗將中亞這塊廣袤土地納入自家勢力範圍的幾率很大。

不過,美國既然也是要利益伊朗來牽制蘇聯的南線,那麼,在伊朗倒戈美國一方時,來自蘇聯的壓力也會更大,伊朗的軍事開支一直居高不下。

到70年代,冷戰進入到第二階段,蘇攻美守,再加上美國在越南戰場上頻頻失利,其國力一落千丈,自顧不暇的美國就沒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援伊朗。在這種情形下,伊朗只有獨自死扛著來自蘇聯的壓力。

而中東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更加重了伊朗的戰略危機。

冷戰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作為世界儲油量最多的波斯灣地帶也隨著石油的大量需求而使得戰略地位水漲船高。而沙特、伊拉克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在這場石油盛宴中,獲利遠比伊朗多得多。不巧,他們與伊朗是千年宿敵。

70年代初,受美元危機和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組織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一番動盪後,美國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達成協議,將美元與石油掛鉤,美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金融霸權。

一系列變動後,在海灣石油的加持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國力和戰略價值也水漲船高,而沙特——伊拉克從埃及——敘利亞手中奪得了阿拉伯聯盟的主導權。在蘇攻美守的格局下,一個伊朗畢竟能力有限,也對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擴散作用不大。而如果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不僅可以穩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權,穩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權,還可以牽制阿拉伯聯盟內部親蘇的埃及和敘利亞。

於是,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迅速締盟。

靠著石油暴富的海灣阿拉伯國家,還有美國支持,大大增強了他們對抗伊朗的士氣。而美國本土與中東相距甚遠,阿拉伯國家不必太擔憂美國對自己使壞,況且,還有倒戈蘇聯的那條路可以走。

美國調整了中東戰略,而倒黴的卻是伊朗。美國與伊朗抗蘇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伊朗絕對不可能在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爭鬥得到美國的支持。而海灣阿拉伯國家有石油傍身,國力也會猛漲,這對伊朗來說,麻煩不是一般的大。

伊朗親美的好處越來越小,也為伊美同盟走向破裂埋下伏筆。伊朗內部面臨繼續伊美同盟,與拋棄伊美同盟的抉擇。

拋棄伊美同盟,意味著伊朗經營中亞的戰略將被擱置。不過,這畢竟是目標,能不能實現還不好說。既然如此,還不如抓住當下,緩和與蘇聯的關係,避免兩面受敵,甚至還有可能得到來自蘇聯的支持來增強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博弈能力。

而當時的巴列維王朝卻依然選擇親美。面對巨大的外部壓力,巴列維國王在伊朗境內發起“白色革命”,希望解放伊朗的生產力,將其打造成一個現代的工業化國家。畢竟,在中東,伊朗是頂級區域性地緣大國,本身也有豐富的石油,伊朗高原又對兩河流域、波斯灣沿岸等阿拉伯精華之地形成地緣壓制,一旦將地緣實力充分釋放,前景還是相當可觀的。

不過,要想伊朗整個國家實現質的飛躍,那投入自然非同小可,還得有良好的外部環境。而長期與蘇聯和阿拉伯國家的牽制下,消耗之大不用說,在這種情況下哪還拿得出國家改造的本錢。顯然,“白色革命”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巴列維國王一意孤行強力推行,引起了社會動盪,大量利益受損者向政府展開了激烈的反擊。

改革失敗,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下臺。這也反映出了,在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後,伊朗面臨的國際形勢空前惡化。在內外交困之下,伊朗怎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同時還能使國家發展壯大?伊朗最終根據國情,新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放棄伊美聯盟。

不過,就算做不成親密盟友,也不至於到了反目為仇的地步。最初,伊斯蘭共和國沒有反美,也沒有親蘇,想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不過,最終,伊朗卻徹底的站在美國的對立方,成為了仇敵。

那麼,伊朗為什麼會走上反美之路?美國又對伊朗做了什麼?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82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伊朗與美國的關係多年來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1979年之前,美國與伊朗是親密盟友關係,伊朗核開發與研究是在美國支持下開始的,伊朗最初的核設施也是在美國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第二,1979年伊朗內部爆發宗教革命,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青年學生佔領了美駐伊使館,扣壓了美國外交人員,後來美國組織營救失敗。從此伊美關係正式走向對立。

第三,美國策動多次打擊伊拉克令伊朗感到不安的同時,也開始藉機提升自已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加快啟動了核武器研究,這次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


第四,在伊拉克戰爭趨於結束之際,美國加緊了對伊朗的制裁與打擊,雙方對抗的烈度增加。後來國際力量參與調解,在奧巴馬政府的努力下,世界上美俄中英法德等大國參與下,伊核協議得以簽定,美伊關係有所改善。

第五,特朗普上臺後一直對這一協議不滿,多次聲稱要退出伊核協議,5月8日特朗普把其落實到行動上,美國與伊朗的關係再次進入對抗循環。

這一複雜歷程表明,伊美之間矛盾複雜且歷史久遠,很難在短期內有大的改觀。


姜運倉


伊朗和美國的關係轉折發生在1979年:在1979年之前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曾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當時的伊朗國王禮薩·巴列維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試圖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被引入伊朗,與此同時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同伊朗傳統的伊斯蘭教義發生了摩擦。由於禮薩·巴列維激進的土改措施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業和城市發展建設卻不足以滿足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們的生活需要,一時間伊朗失業人口激增。伊朗底層人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和宗教人士對西方模式的質疑日漸合流形成強大的主張恢復伊斯蘭傳統的民意基礎。1979年對巴列維王朝極端不滿的伊朗民眾發動了伊斯蘭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伊朗54年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伊斯蘭革命本身就是針對美國扶植的巴列維王朝的一次革命運動,革命後成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自然對作為巴列維王朝支持者的美國沒什麼好感。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美國不顧伊朗當局的抗議而准許伊朗前國王巴列維途經墨西哥赴美治病,於是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1979年11月4日4000餘名伊朗德黑蘭的學生在伊朗新政權的支持下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下來,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將大使館內的52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這場伊朗人質危機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儘管人質危機最終和平解決,但以此為標誌兩國關係日益走向對立:此後美國對伊朗進行了持續幾十年的封鎖制裁並曾一度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伊朗伊斯蘭革命儘管是美伊關係的標誌性轉折事件,不過這充其量只是兩國關係轉折的導火索,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深層次原因始終都是各自的國家利益——畢竟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如果說伊朗伊斯蘭革命是以推翻美國支持的巴列維王朝為目的,因此而與美國結怨,那麼革命勝利後的伊朗的外交路線選擇將遵循的是伊朗的國家利益;而美國在自己所扶植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後也能務實地選擇根據本國利益調整同伊朗新政權的關係。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伊之間的利益糾葛其實早已露出端倪:伊朗在中東是一個相對受到孤立的國家——中東絕大多數國家從民族屬性上而言屬於阿拉伯人,從宗教屬性上而言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然而伊朗卻是一個以波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儘管也信奉伊斯蘭教,可伊朗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中的少數派——什葉派。長期以來伊朗同阿拉伯遜尼派國家存在著教派和現實層面的利益糾紛,處於一種被阿拉伯遜尼派國家孤立排擠的狀態,因此伊朗希望在自己和阿拉伯遜尼派國家中獲得外部支持。事實上1979年之前伊朗巴列維王朝之所以選擇和美國結盟就含有壓制阿拉伯遜尼派國家的意圖,那麼當美國不能為伊朗提供幫助時美伊之間的盟友關係也就算是走到頭了。

巴列維王朝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大力援助伊朗工業化,甚至幫助伊朗建設核電站。然而伊朗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在當時東西方冷戰對立的格局下伊朗不得不因為同美國的盟友關係而承受來自於北部的蘇聯的巨大戰略壓力。如果美國能在伊朗同阿拉伯遜尼派國家的對立中提供援助,那麼伊朗的付出多少也算有回報,可如果美國不能提供援助,那麼勢必激起伊朗的反彈。這是伊朗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打得如意算盤,問題是美國的行動是根據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導向的: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最忌諱的就是某地區出現一個獨霸該地區的區域霸主的出現,尤其是在中東這種涉及美國的石油戰略的要地更是如此。由於美國同中東的地緣距離極其疏遠,所以美國有必要在中東扶植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美國的國家利益訴求決定了美國必須儘可能維持中東各國的戰略平衡,不能使任何一箇中東國家做大做強,所以美國的中東戰略其實就是儘可能在中東各國之間合縱連橫分化瓦解,顯然美國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籌碼壓在伊朗身上的。

上世紀70年代初美蘇冷戰的格局出現了蘇攻美守的局面,與此同時受美元危機和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組織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作為應對之策美國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達成協議:將美元與石油掛鉤,美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金融霸權。此後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的金融霸權和石油戰略具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迅速同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這時長期作為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戰略對手的伊朗氣得直想破口大罵:”該死的阿拉伯小三,分明是我先勾搭鷹醬的“。伊朗的不滿不僅是針對阿拉伯各國的,同樣也針對美國這個”見異思遷者“——憑什麼我伊朗要幫你美國承受來自蘇聯陣營的戰略壓力,而你美國扭頭就和我的戰略對手眉來眼去?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是伊朗社會長期潛伏的反美反西方民意的一種體現。

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本身就是以宗教教義為號召發動的一場革命,革命勝利後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自然要維護宗教界的利益。隨著美伊關係的惡化伊朗不得不面對美國及其支持的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的挑戰。伊朗面對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以及作為伊斯蘭多數派的阿拉伯遜尼派的挑戰必須最大限度調動國內資源以發展壯大自己。如果伊朗動用世俗權力去強制性刮地皮、拉壯丁,顯然會激起民眾的普遍反對。與此同時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大格局下與美國交惡的伊朗只能選擇倒向蘇聯,這時蘇聯的模式對伊朗構成了強大的吸引——蘇聯通過共產主義信仰將國民團結在一面旗幟下同資本主義陣營抗衡的經驗很快被伊朗所借鑑。然而伊朗的國情畢竟不同於蘇聯:伊朗民族對共產主義這一無神論信仰並不熱衷,而傳統的伊斯蘭宗教信仰在伊朗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於是伊朗開始嘗試將國家政體打造為基於伊斯蘭信仰的政教合一政權,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去鼓動人民同西方以及遜尼派勢力對抗。在這樣的局勢下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伊朗國家的實際最高統治者,伊朗由此向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轉型。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儘管信奉伊斯蘭教,但在國家政體層面卻和如今的土耳其等國一樣是一個高度世俗化的國家,然而在1979年轉型後的伊朗在國家外交路線的選擇上日益深受宗教因素的影響:伊朗基於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宗教理念開始和以色列日益尖銳對立,而美國恰恰是以色列最大的外部支持者。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79年之前伊朗跟美國是鐵桿好基友,1979年之後伊朗和美國是敵人死對頭

1925年12月伊朗軍官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伊朗由此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禮薩·汗本人十分欣賞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他上臺之後就開始效仿凱末爾進行資本主義改革。

禮薩·汗是一個世俗主義者,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壓國內宗教勢力,將伊朗變成一個世俗國家。他以法國法典為藍本制定了新的憲法,代替伊斯蘭教法律,施行政教分離。

在外交上禮薩·汗堅持驅逐外國勢力,積極收回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等國家主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禮薩·汗宣佈伊朗中立,同時保持了與英美和德國的關係,試圖在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找到平衡。但他的做法是美英蘇所不能容忍的,為此蘇聯和英國聯手逼迫禮薩·汗退位,將王位傳給長子巴列維。

(巴列維國王、王后和太子)

巴列維是一個親西方人士,他繼位後立即加入了反法西斯聯盟,並允許美國通過伊朗向蘇聯提供戰略物資,也同意美軍駐紮伊朗。

戰後巴列維對內繼續推行世俗化、法制化。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社會全面推行世俗化改革。巴列維的改革政策有12條:

1.廢除佃農制,將大地主和寺廟佔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

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

3.全部水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4.保障勞動者權益。

5.施行普選,給予婦女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6.施行世俗化教育。

7.建立完善的醫療環境。

8.發展農業。

9.推行世俗法律,禁止宗教干涉司法。

10.變革國有資產,發展私有制經濟。

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

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推行地方自治。

而在對外方面,巴列維則積極向美國靠攏,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最鐵桿兒盟友。

對此美國也投桃報李,大力援助伊朗工業化,甚至幫助伊朗建設核電站。並且不僅與美國,此時的伊朗和整個西方社會關係都不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奔馳G級SUV就是巴列維時代伊朗軍方下的訂單,只不過這車子還沒來得及量產,巴列維王朝就垮臺了。

(男人的夢想奔馳大G,我們得感謝伊朗)

巴列維的世俗主義政策深深激怒了伊朗宗教階層,而且由於當時伊朗政府腐敗問題嚴重,導致民眾對於王室非常不滿。

從1978年起伊朗不斷髮生反政府示威活動,面對國內此起彼伏的反對之聲,巴列維選擇了武力鎮壓。不過這更加激化了矛盾,伊朗國內局勢漸漸地越發不可收受,巴列維於是在1979年初逃往國外。

1979年1月末,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指揮革命武裝裡擊敗了忠於王室的部隊,巴列維王朝倒臺,伊朗迅速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

美國對於伊朗革命一直持觀望態度,雖然美國國內也有人要求華府繼續支持巴列維,但最終美國政府決定不干涉伊朗內政。

但令美國人想不到的是,新成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非常的激進。伊朗新政府一建立就將巴列維的改革全部廢除,並且驅逐了美國在伊朗的軍事人員。而1979年11月4日爆發的伊朗人質危機更是讓美國和伊朗新政府徹底決裂。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逃離德黑蘭》講的就是這次人質危機事件)

事後美國與伊朗斷交併開啟了對伊朗的全面經濟制裁。

而在隨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美國更是全力支持伊拉克。不過兩伊戰爭並沒有讓伊朗新政府垮臺,反而外國的入侵進一步鞏固了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地位。

時至今日,美伊兩國仍舊是處於嚴重的對立狀態。特別是在特朗普上臺之後,他任性的撕毀了奧巴馬時期與伊朗簽署的《伊核協定》,讓剛剛有所緩和的美伊關係重新跌入谷底。


千佛山車神


伊朗與美國的交往,1979年伊斯蘭革命是一個分界點,在此之前,兩個國家好的能穿一條褲子,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配合美國的中東政策,可以說天衣無縫,每一步都唯美國馬首是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1979年底,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巴列維王朝的抗議活動,又被稱為“伊斯蘭革命”,國王巴列維等人西逃(逃向西方國家),從此伊朗走上了堅定的反美道路。

就當時伊朗國內局勢來說,反美是增強伊朗國內的民族凝聚力的一劑良藥,這一趨勢被伊斯蘭革命後回國的霍梅尼利用,成為屢試不爽的強心針。

首先是伊朗強力要求美國在伊朗的軍事基地迅速撤銷,搞得駐伊美軍異常狼狽的退出了伊朗,以此事件為標誌,反對美國的浪潮迅速蔓延到了經濟和文化層面,首先是伊朗的石油權益不再對美國開放。


再就是在伊朗的一些標誌性企業麥當勞、肯德基紛紛放棄伊朗市場,像可口可樂這樣膾炙人口的商品,在伊朗都成為了禁銷品,使得伊朗不能再從伊朗獲得哪怕一星半點的利益。

但伊朗帶給美國的傷害還在持續增加,在政治層面,1979年的12月,發生了針對美國大使館的人質事件,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以及武官共計百餘人,被伊朗的大學生圍攻達444天。

美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硬,期間還發生了營救人質行動,結果以失敗告終,海軍陸戰隊折損數人。

因為應對伊朗問題遊擺不定,美國時任總統卡特還因此失掉連任的機會,從此歷任美國總統開始對伊朗採取強硬措施,因為伊朗的主動挑釁,美國對伊朗的強硬政策也往往能夠無往不利,自此以後,兩國交惡,成了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


歷史三日談


伊朗和美國的關係可以說驗證了一句話,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伊朗的歷史就是和現代大國爭鬥的歷史,為了生存伊朗先後依附美國,倒向俄羅斯,都是有當時的身後背景。

早期的伊朗,也是個大國,伊朗在中東叱吒風雲的時候,蘇聯和美國都沒有誕生。不幸的是在現代社會,衰落了。被新興大國蘇聯和美國超越。在早期,蘇聯剛剛崛起的時候,蘇聯的擴張主義引起了伊朗的憂慮,生怕被蘇聯吞併。只好和那時的西方大國美國拉近關係。而美國那時候正愁無法介入中東,正好伊朗遞來了邀請,美國才在中東有了立足之地。這就是美國和伊朗為什麼成為親密好友,後來為啥變成不共戴天的死敵?也是因為利益。

後來的中東發現了石油,由此出現了很多的產油國,形成了海灣阿拉伯國家,而這些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是不共戴天的。美國為了更大的利益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形成了聯盟。給海灣阿拉伯國家提供武器等資源,又從海灣阿拉伯國家拿走石油,以及後來的石油美元的出現,讓很多海灣阿拉伯國家軍力大漲,對伊朗形成了威脅。此時的伊朗可以說是腹背受敵,既要承受蘇聯的壓力,還要抵抗海灣國家的壓力,而美國卻對伊朗漠不關心。這種危險的局面最後導致了親美的巴列維倒臺。出現了霍梅尼當政的伊朗,就此和美國徹底分道揚鑣。

伊朗和美國的分道揚鑣,不只是我說的原因,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查閱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