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古詩中七言的多一些?

黃蜂二師兄


為什麼古詩裡的七言詩多?

七言詩,應該叫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律詩屬於近體詩範疇,因其格律嚴密,故名七律。

七言律詩的興起,晚於五言律詩。它起源於南北朝,萌芽於齊梁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之間。



七律詩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最後說一句……不要噴我ヽ(≧Д≦)ノ


湯小圓美食日記


問題:為什麼感覺古詩中七言的多一些?

....

前言

其實古詩最早是四言五言居多,特別漢朝以後,五言詩成為主流,在南北朝時期,詩人們還瞧不起七言詩,七言詩是在唐朝才崛起的。

一、早期的七言詩

1、柏梁體

據說柏梁體是七言詩的先河。 漢武帝築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

不過這首詩存在很多疑點,被認為很可能是後人仿造的。

日月星辰和四時,(漢武帝),驂駕駟馬從梁來。(梁王)
郡國士馬羽林材,(大司馬),總領天下誠難治。(丞相)
和撫四夷不易哉,(大將軍)..........

2、曹丕的《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

曹丕的這首被認為是七言詩的早期作品。

3、大力創作七言詩的鮑照

鮑照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鮑照的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並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他也是當時大力推廣七言詩的人。

二、唐朝七言詩與五言詩平起平坐

漢以來五言詩的地位極高,文人們很少寫七言詩,到了唐朝出現了一批喜歡寫七律七絕的大詩人,特別是七言絕句是唐朝的

初唐時,七言絕句仍然數量較少,影響也很小。不過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七律寫得很好。

進入盛唐後,出現了大量的七絕高手 :李白、王昌齡、王之渙、王維、賈至、高適、岑參、常建等人。他們使得七言絕句登上了詩歌的頂峰,同時七言律詩也完全成熟,七言詩這時候才和五言詩平起平坐。

結束語

為什麼感覺古詩中七言的多一些?因為在唐朝,詩人寫出了大量優秀的七絕、七律, 我們學習詩歌時,選唐詩是最多的,特別是我們學的課本里非常多的七絕,所以會讓我們覺得七言詩多一些。


老街味道


因為五言不好寫!七言詩字本就不多,但要表述的東西卻不少!何況五言詩字更少,更難拿捏!詩詞講究煉字,恨不得一字一意,所以字越少越難寫!淺見!



一葉知陽春


古人相當有智慧,比如北斗七星,顏色有七彩,最早的七位電話號碼,一個星期有七天。

古人為什麼喜歡選七位呢?先說說科學研究吧,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有個研究論文,經過反覆實驗發現七位數是最容易記憶的,人們記憶最理想的位數就是在五位到九位之間,所以現在記憶最好的辦法就是以七為單位。

原來古人有如此的智慧,便於記憶,我國的七律詩已經達到詩詞的最高境界!


而七律詩寫的最好的是唐朝,唐朝裡最好的詩人是詩仙李白,他的詩詞即有韻律也有哲理,還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代表了古詩詞的最高理想!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蜂二師兄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杜詩被評為七言律詩之最。大家都知道唐朝是詩發展最燦爛的時代。

那麼為什麼古詩是七言的多呢?

①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孔子寫《春秋》就用了幾個字,後人很難明白。後來才有瞭解釋的春秋左傳。從戰國到民國,咱們的文體的字數是越來越多,其實這是為了

把事情說的更清楚

把情感表達的更透徹

把思想境界提的更高

因為字數的增加,讓七言詩有了更多的操作性。可以將詩人的情感更好的表達出來。所以說七言詩要更多。因為後面也沒有了八言詩,十言詩,後面同樣是這個原因,宋朝就發展成字數更多、格式更豐富的宋詞。詞人的情感會更好的表達。當然唐朝已經把詩發展到了巔峰。宋朝已經很難超越了,所以宋詞出現了。

②七言比五言表達的更多,七言採取2+2+2+1的形式,它增加了謂語,能讓表達更清晰。

③人類的習慣,一星期有七天,雖然說和聖經有關,但也和人的身體周全有關。七天是一個周全,是一個疲憊循環期,愛情也有一個七年之癢也是一個道理。另一方面,七給人一種高深,吉利的感覺。例如北斗七星。洪七公,小七。很多人對七有特殊的感情。

④符合人們的朗誦習慣,大家都知道,詩就是現在的歌詞,當時是朗誦和歌詞的。七言讓人朗朗上口。

⑤語法需求,在漢語的表意功能中,謂語是最活躍、最關鍵、最富有表現力的。但在古漢語中,謂詞大多為單音節,六言詩“2+2+2”的句式結構卻為單音節謂詞的入詩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大大削弱了六言詩的生命力。 五言詩一般有“2+2+1”和“2+1+2”兩種形式,是在“2+2”中插上一個音節,或在後面添加一個音節。這添加的一個音節與古漢語中的謂詞大多是單音節這一特點恰好合拍,所以在五言詩中,謂詞能夠很自然、很自由地入詩,這不但為詩歌的平仄、對偶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使句式自由多變,舒緩有致。七言詩同理。所從表現力和漢語使用習慣上來說,七言詩更符合人們的習慣,能表達的也更多,七言詩留世的也會最多。


愛思考的小何


七言詩是中國古代詩發展的一個必然,我們的古詩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才形成格律分明、韻腳清晰、對仗工整的近體詩。

1.春秋戰國:詩經和楚辭的時代,尤其是以收集各國民歌為主,加上週室的王樂和祭樂,四言詩開始盛行。


2.漢代:古體詩開始盛行,樂府詩中的各類歌行體開始出現,這個時代詩人發現五言詩用韻譜唱更為上口,五言漸漸代替四言和六言成為主流。代表作就是古詩十九首。

3.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古詩發展僅次於盛唐的一個時期,李杜的偶像基本都誕生於這個時代。以曹丕的燕歌行為代表,七言詩開始有了發展。到了晉和南北朝時期,田園詩等題材開始出現,這個時期詩人在韻律和平仄的使用中開始出現接近格律詩的模式。從曹操父子、建安七子到庾信、鮑照。中國古詩為盛唐近體詩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4.初唐:隋季太短,初唐時格律詩已經出現,但對韻律、平仄、對仗等要求尚不嚴格,這也是盛唐詩人對王楊盧駱當時體的偏見的由來。



5.盛唐:格律詩正式形成,五律、七律、排律五絕、七絕等近體詩格律正式形成,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律詩正格頷聯和頸聯的對仗給詩帶來了大量典故引用和華美場景的描述,規律的發現讓詩歌的音律美體現到了極致,湧現出來的著名詩人更是數不勝數。



6.中晚唐:新樂府運動的開始,讓唐詩的敘事能力再一次提升,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將樂府詩和格律詩有機結合,尤其在長恨歌中大量使用排律,讓敘事詩的音律更美。



7.兩宋:唐詩重抒情,宋詩重說理。五代後,詞開始興起。宋代後寫詩變成了一件說正事的題材,抒情感懷交給了詞這種題材。當然南宋雖然也出現了誠齋體看似輕鬆的詩,但也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要開會了,筆未盡興。


陳曦駿


首先要分清古詩的體裁。古詩主要分兩大類,一個是古體詩,一個是近體詩。我們從這兩大類來說明古詩的選材。

一、近體侍,近體詩的最大特徵是有完整的格律標準,只有符合平仄規則,符合押韻規則,沒有明顯的詩病同時又具有一定音律美,語言美的才算是近體詩。當然,如果又兼顧意境,那更是具備了一定的水平的近體詩。近體詩又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律排等。例如五絕如王維的《畫》,七絕如杜牧的《山行》,七律如子美的《登高》。皆為名作。



二、古體詩是相對近體詩而言的一種相對自由的體裁。古體詩對平仄沒有強制要求,押韻也可以押鄰韻,仄韻,也可以換韻。古體詩更重情感的抒發,意境的營造。

古體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長排、歌行、樂府等等。古體選材靈活,受的約束較少。因此古體詩的數量佔古詩的比例較大,優秀作品如群星璀璨。

古體詩容易上手,適合初學者學習。也適合寫較長的敘事詩、史詩。

五古如太白的《靜夜思》,七古如太白的《遊鳳凰臺》。長詩例如太白的《蜀道難》,樂天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


清溪詩詞


我個人有一個獨特的觀點。並不是說七言詩比較多,而是在唐朝比較流行七言詩。

此處畫重點,我認為詩詞的發展與音律息息相關。

著名的樂府詩多為四言詩,因為在那個時代,音律的發現並不完善。所以古人寫詩,多以琅琅上口而評判。

到了唐朝,人們逐漸地發現奇數的詩句會比偶數更加具有一種音律美。並且,唐朝時期大抵上算得上是中國古代思想高度解放的朝代,所以盛世出文豪,亂世出大師。然而,三言能夠表達的內容較少,並且如果用三言需要考慮的韻腳和構句的問題太多。所以,自然五言詩和七言詩就逐漸發展起來。並且,我有一個猜測就是這一點和唐朝嚴謹的民風也有關,因為中國自古講究一種對稱美。

到了宋朝,寫詞必配曲。如果繼續保持七言詩,五言詩的寫法,那麼就會導致配樂極難。

當然,以上是我個人所見。



即將工作的小碩士


古時作詩,詞用七字.

優點

一,能把自己的意念表述清楚,言簡意賅。

二語法上,主謂賓,定狀補大多用上,語意豐滿,敘事完整。

缺點

一,少於七字:三字經(主謂賓)太骨感;二.四字(主謂)生硬;五言詩、詞,(主謂賓有,但定狀補也不全)雖語意有但與七言比仍然有不足。

二,多於七字:八字多並列,九字多是二三四或四五的組合。

所以,多用七言作詩、詞,

一己之言,難免有誤。


傲雪梅花早春開


七言有一種蜿蜒感。無言以對的時候,七言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