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文理分科真的有那麼多的問題嗎?

高考改革,文理分科真的有那麼多的問題嗎?

高考改革一個重要的說辭是,文理分科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文科考生理性思維不足,邏輯推理欠缺。理科考生人文精神不足,也是,過早的分科教學確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高考改革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做到文理兼修,從末端考試來講,不分文理科,看你怎麼辦?倒逼考生所有學科都要學。

但我們回顧一下,現在的文理分科是高考問題還是我們不執行課程標準的問題。現在有學業水平考試,有些省還稱為會考,意思是什麼,還是要讓考生首先完成高中的學業,即13門課程。這和現在的做法一致。現在文理不分科,但高考還是考6門,其他的科目怎麼辦?這就引入了合格考,一樣每門課必須過關,不過關,這一門課就不能作為選考科目,這樣做似乎更合理,也更能保證考生修完高中應具備的知識。

高考改革,文理分科真的有那麼多的問題嗎?

再看文理分科,從高考的角度講,這是將6門課做了一個規定,並且固定下來,一部分考這3門,一部分考那3門,組合是一定的,選哪個組合學生可以志願。本類考試和高中的教學是分開的,教學必須完成高中的任務,即課標規定什麼,學校開什麼課程,教學按照這個計劃進行教學,學生按照規定課程學習。到時參加考試。從這個過程看,不存在文理分科的問題。那為什麼會文理分科呢?

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高考分科。因為高考要考,所以,很多學校就從高二開始,把學生分為兩撥,那我們是不是分的早了點,不分可以嗎?按理講不分完全可以,但考慮學生的負擔問題,還是分了吧,但是這種分能怪高考嗎?有人會說,不這樣行嗎?誰叫高考是指揮棒呢?當我們要成績的時候,當我們要把成績拿來排隊,並且關乎你的未來時,採取非常規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那怎麼規避這樣的做法呢?實際上在文科班繼續上理化生,只是減少節次行嗎?在理科班繼續上政史地不可以嗎?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因為我們工作的所有指向都是高考,考什麼學什麼,這是最簡單的辦法。有人會說如果高考考的話,誰還會不去學呢?那還不是考什麼學什麼,即使變為現在的任選的3,也可能淪為考什麼學什麼,與我們期望的相差較遠。

高考改革,文理分科真的有那麼多的問題嗎?

所以,只要我們對待問題的態度沒有變化,一切努力都顯得徒勞。為什麼會出現文理分科呢?我感覺是一線的教師發現的,是一線的校長促成的,更有一線的教研員推波助瀾,甚至作為一個經驗被推介、推廣。其實不知不覺中我們促成了高考就是指揮棒,並不斷強化。如果這種思想不變,以後,依然是學生考什麼學什麼,只是3門課的名字不一樣罷了。更為讓我們不解的是,各地掀起的學習研究新高考的熱潮,我們在研究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應對的方法,這也就出現了多種組合,按照組合排課、上課,或者從中想發現哪個更利於學生學習、發揮,哪個更利於管理。總感覺一開始我們又走上考什麼學什麼的老路上。分不分科並不會帶來質的改變,有違設計者的初衷。

高考改革,文理分科真的有那麼多的問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