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戰”負傷(一)

襄渝線散憶/“參戰”負傷(一)

黃康全


春節過後,天氣漸漸變暖,封凍的山體表層溶冰了。三月下旬,年前開闢的南溪溝隧道口出現了滑坡,面向南溪溝車站的一面首先下滑,在隧道內進行掘進施工的學兵十八連二排沒有來得及全部轍出,有十幾個人被封在了裡面。為了搶救戰友,我們全連出動,緊急趕赴現場。當我們到達時,二排撤出來的人和部隊人員組成的搶險隊,已經投入了打通滑坡、搶救被困人員的戰鬥。

襄渝線散憶/“參戰”負傷(一)


洞裡的情況不明,首先要與洞內取得聯繫。搶險隊抬來幾根鋼管,先用風槍在石縫間打了一米多深的孔,穿透了表面的大石頭,然後把鋼管的一頭插了進去。那時候施工沒有大型機械,人們只有用鍁、鎬和撬棍等原始工具,與滑落下來的石頭泥土進行搏鬥。要將一根空心鋼管穿過泥土碎石插入洞內,談何容易,僅靠大錘擊打鋼管的另一頭,進度非常緩慢,有時幾乎無法推進。由於洞口靠近公路,我們攔住了一臺部隊的翻鬥汽車,讓它倒車,用車斗尾部往鋼管上猛撞。這辦法比人工錘擊好得多,撞進去一段,再焊接加長鋼管,繼續往裡撞擊。就這樣一寸一寸地將鋼管穿過了封住洞口的砂石層,大約用了兩個多小時,終於打通了內外聯繫的通道。經過內、外的通話,確定了沒有人受傷,只是洞裡空氣稀薄,大家一顆心總算放下了大半。打通了管道,除直接送風外,還送過去幾隻手電筒,並讓洞內的人從洞頂處向外挖,爭取裡應外合,早點打開一個缺口,解救出被困人員。又經過約兩個小時的努力,終於打開了缺口,被困人員全部安全出來了。

襄渝線散憶/“參戰”負傷(一)


這次滑坡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對全連的情緒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連續的塌方和滑坡,使得那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學兵們來說,免不了心有餘悸。為了消除大家心理上的陰影,連隊採取了“摻沙子”的辦法,調整充實了前線戰鬥力,把原在“二線”的共青團員們補充上“一線”,工作班和炊事班的團員骨幹全部投入到一線參加施工。我和盧凱也責無旁貸地調進了施工班排。指導員爭求我的意見,我選擇了三排,盧凱和我不拆伴,我們一同到了三排(這也是指導員最希望的結果)。在我們帶領下 炊事班長小高和炊事班團員大多編入了三排,只有個別“七廠”的子弟去了一排。三月三十一號,我們在三排安了家,這是三排10班和11班的宿舍,我和盧凱鋪挨鋪,這裡沒有工作班那麼寬敞,盧凱的大木箱就只有放在我倆頭部的位置,平時寫個家信什麼的,它就是我倆的“炕桌”。


襄渝線散憶/“參戰”負傷(一)


四月一號我們投入了施工,第一天就是搶修面向嵐河隧道的南溪溝雙隧的洞口工作面。這次南溪溝隧道面向嵐河隧道這邊洞口的山體滑坡,把隧道上方公路塌出了一個很大的豁口,險些廢掉了上面的公路。我們來到隧道口時,部隊18連巳經開始從上而下清理滑落下來的碎石了。雖然部隊18連原來是和民兵三連配合施工的,但是遇到這種搶險施工,往往是讓民兵連撤下去,而把學兵連調上來,畢竟民兵們大部分是拖家帶口的,不如學兵們年輕,單純。學兵連那股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性要比民兵連強得多。

部隊一排長李文榮(曾經是我們連的軍代表)看到我們三排裡多了許多新面孔,站在滑坡的石頭上向下喊:“看那學兵18連真夠拼的,把炊事班和工作班都補上來了,文書和衛生員也都頂上來了!”他還用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中的兩個角色的名字,給我倆個起了外號(這部電影的劇情非常簡單,就是描述了一個大夫放棄了首都地拉那的生活,到偏遠礦區工作的故事,電影中有個胖乎乎的小男孩名叫“伊立爾”、大夫的名字和那部電影的名字現在忘記了)。盧凱這個“伊立爾”的外號一直有人叫,而給我起的“大夫”的名字可能不順嘴,很快就沒人叫了。

整理:尤興益《白浪情》網友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