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巴百年情谊的广州“巴拿马村”

新华社广州11月27日电(记者 周强)位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拥有两个远近闻名的“巴拿马村”:一个叫儒林村、一个叫旗新村。

“‘巴拿马村’是‘侨村’的称谓。它不是一个村子,而是一批村子。” 广州市花都区侨联主席崔晓晖介绍说,在这些村子里,一些人直接移民到了巴拿马,很多人在巴拿马有亲眷。

见证中巴百年情谊的广州“巴拿马村”

图为旗新村。花都区宣传部供图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修筑横贯巴拿马、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急需大批劳工,在广东的花县(后改称为花都)、中山等地招收了数万名华工并贩卖到巴拿马从事筑路及开凿巴拿马运河,这成为中国人移居巴拿马的开端。

“此后的160余年间,陆续有华人前往巴拿马谋生。在巴拿马4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到了30万之多,其中20多万人的家乡是花都。”崔晓晖说,花都人最早去巴拿马就是做苦力,后来大多以经商为主。

花山镇现有旅居巴拿马的海外侨胞3万多人,以儒林村、红群村、南村等尤为集中。儒林村的户籍人口为2700多人,旅居巴拿马的华侨则有3000多人。位于狮岭镇东面的旗新村与之类似。

见证中巴百年情谊的广州“巴拿马村”

花都学生用书画和剪纸作品传播中巴友谊。花都区宣传部供图

廖运东因身体原因,1个月前卸任儒林村村支书、村主任。他说:“随便找户人家问一问,都或多或少有亲戚在巴拿马。我的两个女儿高中毕业后都去了巴拿马,在那边成了家。”

远离故土的华人华侨,仍然希望自己的后人学习中文,保留与家乡根的联系。

地处花山镇西北边的儒林小学,始创建于1948年8月。1995年,在海外侨胞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村里集资近三百万元人民币在原址重建,翌年10月正式启用。

见证中巴百年情谊的广州“巴拿马村”

儒林小学。花都区宣传部供图

年过六旬的朱炳伸3年前将大孙子从巴拿马接了回来,如今在儒林小学读二年级。他的儿子在17岁时便去了巴拿马,在当地娶妻生子,并经营一家超市。“先让孩子在这里接受小学教育,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之后再送回巴拿马读书。”

儒林华侨学校副校长卓伟良表示,“重建至今,陆续有百余名侨胞子弟在学校就读,今年有8个,最多时达到23人。家长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

“学校方面随时欢迎华侨孩子就读儒林小学,不管适龄还是大龄,不管新学年伊始,还是中途插班,哪怕只是读两三个月或是读一个学期,都会妥善安排孩子入学读书。”他说,灵活的入学通道让海外华侨华人充分感受到家乡的温情。

旗新小学教师李金龙说,“侨生”的英语水平相当高,本地学生经常去请教他们,本地生也很乐意帮助这些远道而来的“小乡亲”学好中文,“大家打成一片。”

见证中巴百年情谊的广州“巴拿马村”

旗新村小学每年都有巴拿马华侨子女入读。花都区宣传部供图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如今,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华为、中国港湾公司等很多中国企业都把拉美总部设在巴拿马,2017年6月中巴正式建交,更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今年9月,在亲友的帮助下,恩里克·刘·科尔特斯第一次踏足祖辈的故土——广州花都,来到村中宗祠祭拜,六十年的等待让他热泪盈眶。100多年前,他的爷爷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掘,踏上了巴拿马国土。

“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辈教育我的中国文化价值,也流淌着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巴拿马性格。”身为医学博士、巴拿马国际事务研究协会会长的科尔特斯说,“我们不会失去美好传统,我们回乡寻找我们的祖辈,文化相通让彼此相知相亲。”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和拉美两块富饶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联通起来,也让中巴命运紧密相连。

见证中巴百年情谊的广州“巴拿马村”

花都学生在中巴故事会上展示”光速跳绳“运动。花都区宣传部供图

曾5次到访中国的巴拿马学者哈姆列特·吉娜·罗曼·马尔克内兹坦言,自己到访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书上说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等表述。

“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会被这里的活力所感染。”马尔克内兹曾在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学习一年。“长时间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中国是一条‘行动中的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拉美与加勒比地区是“一带一路”推动的全球互联互通计划的自然组成部分,中巴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共塑和合之美,大有可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