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納粹德國的隆美爾為什麼在國防軍中人緣不好?

瀟湘李俊陽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長文預警)埃爾溫·隆美爾是二戰時期在敵對陣營雙方都贏得了傳奇聲譽的德軍將領,其生前身後獲得了數不清的讚譽和頌揚,眼前整天刷頭條的軍迷朋友當中恐怕也不乏“沙漠之狐”的崇拜者吧。然而,與他作為“軍事天才”的形象相悖的是,隆美爾在德國軍官團中的人緣非常差,尤其不受高級將領們的待見,與大多數上級和下屬都難以和睦相處,不論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很多德軍將領都對隆美爾給予差評,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德軍資歷最老的倫德施泰特元帥的評語:“隆美爾只配當一名師長,不可能比這更高了。”筆者以為,隆美爾在軍中人際關係不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出身、性格、與納粹黨的親密關係。

隆美爾位列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列,在軍事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首先,談起隆美爾的出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階層,二是軍人履歷。隆美爾的父親是中學校長,屬於平民階層,祖上也與軍人職業無緣,而德國軍官團的高級將領中很多是名字帶“馮”的容克貴族或來自世代從戎的軍人世家,因此平民出身的隆美爾容易受到輕視。不過,在二戰時期,社會出身並不是決定軍人地位的主要因素,戰爭末期深受希特勒信任的莫德爾元帥也是音樂教師之子,真正讓隆美爾受到軍官團高層排擠的原因是,他不是德國總參謀部體制培養出的正統軍官。

一戰時期獲得功勳勳章的隆美爾(右)。


總參謀部制度是德國軍事制度的核心所在,二戰時期大多數德軍高級將領幾乎都在總參謀部或部隊參謀職務上歷練過,秉承總參謀部的職業理念和行為方式。隆美爾除了在1918年初在某集團軍參謀部做過短暫的文牘工作外,再未接觸過參謀事務,也沒有進入高等軍事院校深造,其軍旅生涯前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基層部隊,至多擔任過軍事院校的教官,他的軍事才能更多源自天賦和作戰經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十分輕視參謀工作和軍事教條,甚至連克勞塞維茨都不放在眼裡,比如隆美爾當教官時,發現學員引證克勞塞維茨的講話,他怒氣衝衝地回敬道:“別理會克勞塞維茨怎麼想,你自己的看法是什麼?”隆美爾這種遊離於參謀體制之外的另類軍人自然很難融入由總參謀部軍官主導的德國軍官團高層。

1939年9月,隆美爾陪同希特勒在波蘭前線視察。


其次,隆美爾性格衝動、張揚,甚至有些偏執,名利心極強,心胸狹隘,愛出風頭,常常盛勢凌人,對上級和同僚缺乏尊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這些性格特徵都使他很難與人融洽相處。隆美爾對於榮譽有著極其強烈的渴求,對於榮譽功名的追逐貫穿其軍事生涯的始終,併為了爭名逐利而與他人產生矛盾。早在一戰時期,他在意大利戰場作戰時因為在某場戰鬥中日後也成為元帥的舍爾納先於他獲得了功勳勳章而心存芥蒂,直到二戰都未消弭。在法國戰役中,隆美爾率第7裝甲師猛打猛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友鄰部隊搶功,戰後他還親自編寫了戰史,精心裝訂後送給希特勒,明顯帶有邀功的意味,這種舉動顯然不為其他軍官所喜。

1940年6月,身為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與被自己俘獲的英國軍官在一起。


在北非,隆美爾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往往獨斷專行,態度頑固惡劣而傲慢,人際關係搞得很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與第5輕裝師師長施特萊徹將軍關係惡劣,不循規蹈矩的隆美爾為了貫徹其大膽狡黠的戰術意圖而常常置部隊於極其困難的境地,使得施特萊徹對其非常厭惡,兩人時常惡語相向,激烈爭吵,某次甚至氣得施特萊徹要把自己的騎士十字勳章丟在隆美爾腳下,而他本人後來被解除了指揮權。隆美爾在上級面前也態度不端,比如總參謀長哈爾德向他指出北非戰場的後勤難題時,隆美爾的回答是:“這對我無所謂,那是你的事情。”此外,隆美爾在得到希特勒的寵信後很有些趾高氣昂,樂於標榜宣傳自己,所到之處喜歡拍攝大量照片,身邊總有些私人攝影師跟隨,四處出風頭,為其他軍官所不齒,古德里安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許把我吹噓成隆美爾那樣。”顯然隆美爾對名利的狂熱追求、輕浮張揚的做派、粗暴固執的行為方式都給軍官團高層留下了不良印象。

1940年6月在某次勝利閱兵式上的隆美爾,他在鏡頭面前很有表演天賦。


最後,隆美爾是希特勒的忠實擁護者,與納粹黨關係密切,同時他得到了希特勒的寵信和納粹宣傳機構的吹捧,他猶如火箭般竄升的晉級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希特勒的偏愛和宣傳的需要,這無疑會遭到其他高級軍官的嫉恨。因為隆美爾在1944年因為涉嫌刺殺希特勒而被迫服毒自殺,他在戰後被西方美化成反納粹的鬥士,然而在隆美爾的發跡之路上,他對希特勒及其領導的納粹黨一直抱著支持態度,積極與納粹黨合作。早在30年代中期,隆美爾就像很多中下級軍官一樣成為希特勒的信徒,以至於寫給朋友的私人明信片都以“嗨!希特勒!”結尾,他還在1937年出任過陸軍派駐希特勒青年團的聯絡官,後來又擔任希特勒的衛隊長,從而與希特勒建立了密切的私人關係。當他擔任第7裝甲師師長後,又接受了一批高層納粹黨徒到軍中效力,令同僚們驚訝不已,而他那卓爾不群的形象和震驚世界的戰績也讓他成為戈培爾領導的納粹宣傳機構的寵兒。

在北非戰場指揮作戰的隆美爾,對於他的崇敬更多源自下層官兵和宣傳機構的報道。


與納粹黨走得太近,使得隆美爾在軍官團的老派將軍們眼中成為趨炎附勢的小人,他的行為也與陸軍高層對於納粹政權的主流態度相左。儘管興登堡去世後,國防軍全體官兵向希特勒個人宣佈效忠,但軍官團並非絕對忠誠於希特勒,對於納粹黨的政策頗有牴觸,以前總參謀長貝克為首的密謀集團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大多數高級將領都儘量與納粹權貴們保持距離,而隆美爾與納粹高層的親密關係無疑令其他軍官非常反感。另一方面,希特勒也不信任他的軍官團,尤其那些老派貴族軍官,他不斷給隆美爾加官晉銜,大肆宣傳,從某種意義上是在那些老派軍官面前樹立一個納粹政權所需要的反傳統的新軍人的標杆,這種形象無疑進一步惡化了隆美爾在軍中的人際關係,為他樹立了更多的敵人。

1944年初擔任B集團軍群司令的隆美爾(左一)與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在(左二)一起,這位老元帥對於隆美爾的評價並不高。


崎峻戰史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性格了,其雖然沒有犯過什麼大錯,但是在人際關係上處理得很不好,比較小心眼,對部下也缺乏尊重,所以隆美爾才會人緣如此之差。

隆美爾性格上有很多缺陷,對很多小事十分計較,比如曾經在法國戰役中,一個獲得戰功的中尉僅僅抱怨了幾句,隆美爾就把要給他的勳章直接收了回去,搞得第7裝甲師不少士兵難以接受,不再將其作為偶像看待。而且其十分獨斷專行,比如在非洲戰場,其就曾經多次將與其意見不合的軍官,包括營長團長這樣級別的軍官送往軍事法庭,最後甚至弄到軍事法庭方面都看不下去了。而在和同僚的關係中,隆美爾也是如此,自然得不到待見了。

然後就是出身了。隆美爾出身平民階層,而二戰中絕大多數的德軍高級軍官都是容克貴族出身,根本就不是一個階層的,自然看不上隆美爾這個出身底層的軍官。而且隆美爾的作戰主要就是在非洲戰場,作戰規模自然比不上東線,所以對於其戰功很多在東線作戰的高級軍官而言,是完全看不上的。

最後就是其和納粹的關係。隆美爾的發跡和納粹黨關係巨大,其最初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迅速成為師長,又因為和納粹關係密切被大力宣傳,成了納粹德國的英雄。但是在不少軍官看來其實際戰功並不大,加上如此大規模的宣傳,自然會受到不少同僚的嫉妒,自然關係不佳。


戰壕


隆狐狸在國防軍(其實黨衛隊也一樣)人緣不好簡直是必然的,不論是出身,資歷,個性還是情商,我看不出他有任何搞好人際關係的可能性。

首先隆美爾出身中學校長家庭,也就是說出身小資產階級,並非軍官世家,更不要說容克貴族(中下級軍官世家有時候會比較容易被國防軍中的容克軍官接納為自己人)出身,這個出身在相當講究出身的德軍中本身就不容易搞好人際關係,尤其很難被總參-容克集團接納為自己人。

隆美爾出身斯瓦比亞的中學校長家庭,與傳統軍官團毫無交集

其次,隆美爾是在結識希特勒之後被希特勒火箭提拔的,實際上隆狐狸不要說總參,連一般中高級司令部參謀工作和相應參謀培訓的履歷都沒有,在擔任元首衛隊司令之前他最多隻當過營連長,教育和履歷的缺失導致他在指揮方面的認知實際上有致命的短板,而這些缺失也導致他和其他有過參謀教育和履歷的同僚在工作中矛盾叢生,同時作為希特勒的寵臣也很容易被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來的同僚視為佞幸。與隆狐狸相對照的是莫德爾元帥和凱塞林元帥(凱塞林是作為專門參謀人才被戈胖子強行從陸軍要走的)同樣出身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但是這兩人不但有總參謀部見習的履歷,而且是在國防軍體制內一步一步沿正常軌跡晉升上去的,從而比較容易被總參~容克軍官團所接納。

隆狐狸1934年在一次視察中與希特勒結識並受到希特勒賞識,從此進入了納粹黨體系(先後擔任希特勒青年團軍事教官和元首衛隊司令)火箭上升,而脫離了國防軍的正常晉升軌道

第三點,隆狐狸的個性相當自我而跋扈,情商也低到了一定程度。除了希特勒之外目無餘子,元首衛隊司令任上為了毫無必要的跟馬丁鮑曼翻臉,在法國戰役期間也曾經與上級和友鄰鬧翻。故意用自己的藍馬克勳章刺激意大利人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夫人之間因家庭瑣事的矛盾就趕走共事三年的參謀長高斯中將,阿爾弗雷德.高斯幾乎是唯一一個能夠真正容忍跟隆狐狸共事的同僚,其他高級軍官在隆狐狸手下待不了多久往往就紛紛要求調離,像馮.托馬將軍甚至主動被俘以求解脫,結果最終僅僅是因為夫人之間幾句拌嘴,就被隆美爾奉老婆之命解職趕走,要知道在北非期間隆狐狸沒事就往前線跑,動輒失聯,很多時候是高斯將軍在坐鎮司令部替他指揮全局的。

僅僅因為老婆幾句話隆美爾就攆走了並肩作戰三年多的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高斯中將,迎來了密謀分子斯派達爾中將,給自己的棺材敲進了決定性的一顆釘子,最右側站立者為高斯中將

這麼一個出身就和容克軍官團格格不入,又沒有相應的資歷,脫離了國防軍正常的教育和晉升流程全靠元首火箭提拔,而且個性又是自我中心飛揚跋扈的人,怎麼可能處的好同僚關係?


DDG的老船塢


歷史人物在被後世討論時總是交織著亦正亦邪,二戰德軍將領隆美爾也是如此!到底是身懷雄才大略的軍事將領,還是納粹宣傳下的效應產物?每個人有著自己不盡相同的看法。

但對於隆美爾在德軍圈子中不合群或者說被排擠的事實卻基本都能達成共識!那為何這位曾被元首垂青的軍事將才卻不被自己人待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在歐洲,"貴族出身"無論是對於平頭百姓還是軍政高層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是彰顯優秀血統的最直接標籤!此前就有新聞曝光英國前足球名將貝克漢姆大做公益就是為了能夠換取一個貴族頭銜!由此可見歐洲人對於貴族身份的重視。

這在當年大肆宣揚"血統論"納粹德國更甚!"容克貴族",這個發源於普魯士貴族地主階級的群體曾是德國軍國主義最主要的支持者;他們掌控德國絕大部分的土地和財產,身居高層要位,例如曼施坦因、倫德施泰特、瓦爾特·馮·賴歇瑙等納粹高級軍官都是貴族出身。

反觀隆美爾,只是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這樣的出身如果只是以普通士兵或者低級軍官的身份為納粹德國效力,在任何人看來必然都是合理的。

但隆美爾卻一路被晉升為德國國防軍的陸軍元帥,這在那些德國容克貴族軍官的眼裡,尤其是比隆美爾軍銜更低的貴族軍官眼裡是無法忍受的!

另外,隆美爾在還是一個小小的軍事教官時,就得到了希特勒的垂青,此後更是一路平步青雲!他的得寵也讓一些同行十分嫉妒。這也是他被一部分同行排擠的原因之一!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隆美爾與德國的那些傳統的軍官有很大的不同,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大聽從指揮,又喜歡出風頭,喜歡炫耀自己,又有些好大喜功,戰場上敢打敢拼,戰功無數,但是在邀功的時候卻總是忽略了友軍的支援作用而突出自己功勞,於是和他同級別的軍官很多對他有些不恥,看不慣他,而隆美爾確實又是一員虎將,又得元首恩寵,所以別人又拿他沒有辦法。

隆美爾上了戰場敢打敢拼,進攻法國就總是以師長的身份親自跑到前線指揮,親自調度前線兵力,這就與傳統德國軍官們有些太大不同了,在德國軍官們的眼裡他是一個異類,而且年輕上位,還是通過希特勒的關係上位,又引來很多軍官的不服,甚至很多國防軍的人將他看成黨衛軍一黨了,所以有些被排擠。


雖然隆美爾在軍官中被排擠,但是他在法國的表現堪稱完美,魔鬼師長稱號就知道法國軍隊有多麼怕他,再加上希特勒的恩寵,在怎麼被排擠也沒有人能動搖他的地位。

隆美爾在戰場上指揮有些偏離了傳統,這又不被那些傳統的軍官認可了。比如隆美爾前鋒為後續部隊在路口位置做路標,隆美爾為炮兵的火力支援採用代號指揮等等,雖然成效非常顯著,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很多人認為這是瞎指揮,因此不被認同。


還有隆美爾這人好大喜功,特別在法國戰場,以隆美爾為主導的戰役,在勝利後像德國總參謀部彙報文件中,他總是非常突出自己的軍隊的表現,對友軍的支援或者友軍攔截敵方支援部隊的作用少提甚至都不提,這引起和很多友軍的不滿。而且隆美爾指揮部隊不大受上級的節制,說白了就是不大聽從指揮,在沒有命令情況下孤軍深入,後續的友軍有些根本上他,和友軍的配合有些脫節,這引起了很多友軍的不滿。

包括隆美爾到了非洲後,他不聽從指揮的毛病都沒有改變,在非洲的作戰意圖與希特勒和德國總參謀部的作戰意圖完全違背,有些我行我素,自然得不到其他同僚的認可了,人緣怎麼能好?可能要不是與希特勒的關係太好,總參謀部哪裡能忍他喲,可能早就給他一個閒職,讓他涼快去了!


狼煙火燎


這就要和隆美爾的出身,性格,作戰思想,成長背景聯繫起來了,無論什麼領域,人們往往會親近和自己持相似理論的群體,親近和自己有相似成長背景的群體,所以德國的將軍圈子也不例外。

首先,隆美爾並非出身一個貴族家庭,其父親是位小學校長,隆美爾最初的夢想是工程師,後來在父親的意願下還是選擇了參軍,從此開啟了一段輝煌的軍人傳奇。由於不是累世從軍的容克貴族,其名字自然沒有“馮”,自然不能和龍德施泰特那樣據說其家族有著800多年的超級貴族世家相比。
(隆美爾的家庭合影,右2)

隆美爾經常鄙視一些出身高貴但在他看來思想過於保守的高級德國將領,比如勃勞希契元帥在他看來就是一個過分敏感和孤僻的貴族。

而這種出身在有著悠久總參體系傳統的德國其他將領看來,無疑是不應該能夠和他們相提並論的。隆美爾的火速提升是完全脫離了正常軍官晉升和培養體制的結果,1910年是下士入伍生,1912年是少尉排長,1917年由於在伊松佐河戰役中的優秀表現晉升為上尉,並且獲得了當時很少頒發給下級軍官的藍馬克思勳章。


一戰後的隆美爾在德累斯頓的步兵學校擔任教官,寫出了《步兵攻擊》一書,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於1938年10月被調任為元首侍衛營營長,之後軍旅生涯一帆風順。他從少尉升到上校花了25年時間,1939年8月才當上少將,可1942年就躋身為元帥。

在那些興登堡時代就發跡的傳統參謀部軍官看來,隆美爾就像是一個被他們鮮少留意的小透明,在希特勒的提拔下倏忽一下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之後又火箭晉升超越了他們的地位。

而希特勒和傳統軍官團的關係並不好。1934年6月30日的馮·施萊歇爾將軍被殺事件和1938年2月4日的國防部部長布魯姆貝格以及陸軍總司令弗裡奇的被免職事件是矛盾的集中體現,是希特勒通過無恥手段對陸軍權力的攝奪和軍事傳統的扭曲。

出身卑微的希特勒擴大納粹黨的權力,使得很多出身低微的人通過政治站到了權力頂峰,他們對曾經的容克貴族的嫉妒和仇視使得希特勒受其影響越來越疏遠前者。


而隆美爾固然正是希特勒所憧憬的新式將領的完美表現,也受到了納粹黨積極分子戈培爾的賣力宣揚,成了全民偶像。對希特勒的不滿轉移到對隆美爾的不待見也很正常。



而隆美爾在此時對希特勒的尊敬和愛戴也屬於人之常情。他曾經在1940年6月3日的日記中這樣記載道——“元首的光臨使人感到興奮。他一見到我就說——隆美爾,在攻擊的時候,我們都相當關心你的安危。他臉上露出高興的表情,我一直都陪伴著他。在師長一級中,只有我一個人享有此項殊榮。”



而隆美爾的作戰思想和傳統參謀體制之間的衝突也是重要的一個因素。他在戰時的文件中多次指責那些只知道在參謀部指指點點,對前線缺乏清晰認知的軍官們,對他們格外討厭,為此,他用一句德國諺語來回敬北非戰場結束後前者對他戰敗責任的指控——“離開戰場越遠,升官的機會就越多。”

隆美爾和古德里安的想法很接近,他們都認為戰場指揮官必須經常去前線視察,與各部隊保持便捷的聯繫,儘快掌控戰爭環境變化的訊息。

一個指揮官要想成功,最主要的是他的思想絕不可以定型,絕不可以僵化,一定要適應他周圍的環境。

而當時德國的指揮系統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正如古德里安指出的那樣,像國防軍指揮體制一樣,對於建立一支獨立的空軍和新組建策裝甲兵的發展問題,陸軍總參謀部同樣百般阻撓。

總參謀部軍官在政治領域之所以會受到極大侷限,原因之一是總參謀部的傳統將他們束縛在純軍事領域,其二是希特勒採取的一系列規定——國家的每一個部門都只能在其本專業的狹隘圈子裡活動,只能知道為完成本職工作所應知道的事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瞭解全局,這對整個事業有百害而無一利。

而這種指揮體系,分裂的,獨裁的,盲目的,視野侷限的,的確很難適應總體戰的大環境。

而同樣,隆美爾是在北非戰場,和更多軍官親身參與的蘇德戰場,無論是在戰場環境還是作戰規劃的經驗上都有很多不同,而這種不同自然也就在後來大西洋壁壘西線防務上體現出了分歧。

無論是對曾經北非戰場重要性的爭論,亦或是後來盟軍制空權對德軍裝甲部隊威懾力的爭論,這些分歧最終產生了這麼一種印象——隆美爾孤立而倔強。

而第三點就是隆帥的性格了,隆美爾是典型的天蠍座性格,有點傲嬌,很難容忍反對者的意見。他覺得不正確的他就直接懟,很少顧及別人的面子。例如由於主要是補給方面的諸多問題,他就直接拿哈爾德和凱塞林開涮,因為生病的緣故,脾氣就更壞。可他往往發完火後,就很少對人心存怨恨,對別人的表現也能做公道的論斷,例如後來對凱塞林的讚揚。

當時德軍指揮部想要的是聽話的將領,可聽話的將領往往打不了漂亮的勝仗。隆美爾自己比較叛逆,可他同樣卻不喜歡叛逆的手下,他希望手下能和其有相似的作戰思想,並且接受其指令。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喜歡喊他“隆獨秀”。他也很少尊敬別人的看法。因為在他看來很多都是保守愚昧的產物。這種性格說好聽點叫耿直,說不好聽點叫低情商。

而在北非作戰的時候,隆美爾出於自己的考慮經常擅自做出新的決議,讓德國本部和意大利盟友的指揮部面子上十分掛不住。

比如隆美爾在1942年1月21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關於裝甲兵團準備從梅爾沙隘道向東出擊的計劃,我一直列入絕對保密中,對於德意兩國的最高統帥部都沒有事先報告過。根據我們的經驗,意大利人的保密工作相當差,任何發往羅馬的無線電,沒多久英國人就知道了他們的內容。

這也難怪,隆美爾這種舉動簡直是當德國和意大利的統帥部不存在,這種被忽視的感覺自然很難讓德國和意大利的軍事同僚們對隆美爾這目中無人的老狐狸產生好感。

在隆美爾和希特勒關係惡化後,他的日子更不好過了,像希特勒,約德爾,凱特爾諸人都將其形容成一個孤立主義者,失敗主義者和不肯服從命令的人。

此外,隆美爾太感情用事,因為妻子的不滿趕走好友高斯中將實在太過分,只能說實在是把露西寵上天甚至打破作為一個軍人的一些原則了。可悲又可笑的是,隆美爾甚至後來在希特勒刺殺事件後流血清算達到最高潮的時候,寫信給希特勒給斯派達爾求情,而斯派達爾卻成了隆美爾的掘墓人。

所以說啊,這就是隆美爾,讓士兵愛戴,同僚頭疼甚至無奈,敵人尊敬的元帥,獨一無二的元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