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慮症”:比時代拋棄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回覆【表情包】,送你小拾姑娘自用表情包~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這兩年,明顯感覺到身邊的人比從前更焦慮了,包括我自己。

無論是財富上的,還是知識上的,又或是莫名的,也不知道從哪裡就感染到的焦慮。

尤其從直播行業的興起開始,再到短視頻的爆發,一時間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無數種可能,於是,就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

焦慮什麼呢?無非是,好像所有人都過得特幸福,父慈子孝,夫貴妻美,關鍵是還有錢有閒。

儘管明明也見過很多人生活得挺不容易的,但怎麼看都覺得自己才是過得不好的那撥人。

有個朋友曾對我說,這個時代,最容易販賣的就是焦慮了。

深以為然。

看看人家年入百萬,三個月喜提XX車,自己還不趕快滾去賺錢?


XX家的孩子又報了什麼班,趕緊也得給自己孩子報上,要不然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今天下班後的時間沒有健身、沒有學習,不斷反思是不是自己墮落了,瞬間感覺錯過了八個億……

焦慮,不是一種明確的病,但確實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有了錢以後,一切都會好嗎?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之所以會焦慮,就是因為沒錢。

所以,特別想在短期內通過一些渠道實現突然暴富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錦鯉信小呆能引來一眾網友大加羨慕的原因。

那麼,有錢了,真的就可以不焦慮了嗎?

並不一定。否則,為什麼很多有錢人還是會過得不快樂?

首先,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財富方面的焦慮當然可以通過一定的金錢來緩解,但緩解的一般都是短期的焦慮,比如生病了急需治病的費用,上學了需要交學費,結婚了要買房子等等。

人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長久來看,真正能讓一個人在財富方面不焦慮的辦法,是擁有可以持續賺錢的技能,而不是突然的暴富。

你擁有可以賺錢的能力,就不會對沒錢這件事太過焦慮。

只是現在有太多人,寧願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虛度每一天,也不願意勤勤懇懇花時間去打磨值得傍身的技能。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其次,單純地有錢,並不能讓你的一切都變好。

深受青年喜愛的琢磨先生說過一句話,

“如果一個人總是通過有錢購物來滿足自己物質的慾望,這個人可能活得確實是太單一了,只是說不知道為什麼而存在,他沒有閱讀的快樂,也沒有旅行的快樂,這個缺失了之後他就需要購買大量物質的東西滿足自己。”

換言之,如果你的精神和內心是空虛的,有再多的錢,你仍然會焦慮。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向外看的人是夢中人,向內看的人是清醒者。”

財富的焦慮只是人生諸多問題的一部分,真正懂得關照內心,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寧。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每天聽一本書、看幾篇文章

就是在學習嗎?

除了財富焦慮之外,近幾年感受非常明顯的就是知識方面的焦慮。

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碎片化閱讀前所未有地侵入到普通人的生活當中。

但那些零零散散的資訊信息,幾天帶你讀完一本書的課程,真的是讓你在學習和成長嗎?

在這一點,琢磨先生打了個恰當的比喻,

“我們今天接觸了大量的信息之後,每一個學問大家在門口都瞄了一眼,覺得挺有趣的,這個人講心理學,這個講哲學,這個講文學,我都在門口瞄了一眼,也就是我們都接觸了一下,但是你都不深入。

造成了什麼問題呢?每一個知識我們好像都懂,但是發現自己很無知,之前的人是真的無知,可是他不知道他無知。我們現在人的問題是,我已經開始瞭解了,接受信息也多了,我發現了我的無知性,那麼這個時候帶來一種知識的恐慌,帶來一種焦慮。”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你沒有知識結構,接觸到很多零碎知識時,永遠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

一旦你有了自己的體系和結構,當我們進行碎片化閱讀時,便能搞清楚自己的閱讀定位在哪裡。

所有新吸納的知識都可以歸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你能分辨出哪些對你來說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也就是說,始終有一個路標可以指引到你。

這樣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那種看了很多東西,又不知道自己學了啥的迷茫和焦慮。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社交媒體如此發達,

為什麼我卻覺得很孤獨?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體會,微信好友幾百幾千,但真正遇上事兒,想找人聊聊天時,卻屈指可數。

互聯網帶來了溝通的便捷,卻在某一方面也增加了感情培養的壁壘。

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寧可打電話不見面,寧可發語音不打電話,寧可打字不想發語音。

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越來越抗拒真人之間的交流和相處。

可我們面對的終究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呀,長此以往,造成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我們缺乏了情感真正的慰藉,會孤獨,會無所適從。

所以,這種溝通的便捷性所帶來的人際關係的缺失,也會讓人焦慮。

再多安慰的文字,不如一個溫暖的擁抱;再多語音電話也比不上面對面地吃吃飯、聊聊天。

所以,如果想要緩解人際關係方面的焦慮,就一定要學會投入到真實的交流和相處當中,也就是開始使用我們人類共情的能力,面對面地做一個人與人的溝通,這種真實的交流才會帶給人真切的情感慰藉。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人生所有的問題,

都是心靈的問題

其實,大部分人生的焦慮還是來自於心靈方面的。

所謂缺錢、缺愛,都只是焦慮的外化,說到底,是因為我們和自己的內心沒辦法好好相處了。

白巖松曾在書裡寫道,“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可我們的肉體走得太快,靈魂卻遠遠被落在了後面。

以致於還來不及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就被一股腦兒推上了追逐焦慮的大潮中。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周國平老師說過,

“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這些東西,他才會平靜,從容。”

所以,比逼迫自己跟上時代更重要的,或許是找到自己真正內心想要的生活吧。

別人想要有許多許多錢,但你未必就真的需要;別人想要去環遊世界,你也未必真的就喜歡到處奔波;別人家的小孩兒上了那麼多培訓班,你應該做的,也許只是問問自己的孩子,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沒有什麼樣的人生是所謂好的人生的模板,最終是你自己喜歡就好。

那就不妨從今天開始,多多關照自己的內心吧。

當你找到了自己喜歡、並且也適合自己的節奏和生活,也許你會發現,焦慮感已經在一點一滴消失了。

- END -

本文作者:朝歌,《讀者》雜誌官方訂閱號。 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授權。

如果你想快速看到小拾

請儘快將【

品位拾光】設置為星標

星標有驚喜!!後臺回覆【星標】送現金紅包

“全民焦虑症”:比时代抛弃你更可怕的,是你逼死了自己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品位拾光】

感謝大家的關注,也希望有更多的小夥伴前來投稿!後臺回覆【投稿】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