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該不該揍?

點點助家


現在都不提倡體罰了,對於學校老師體罰學生都是有懲罰的,作為家長咋能打孩子,不過熊孩子熊起來真是點燃脾氣爆發點,所以我們家長要控制控制再控制想打孩子的時候想想:

1.深呼吸,孩子他還小我們要理解,先用語言制止一下看看,或者用轉移注意力的形式讓孩子從幹壞事中脫離出來,讓爸爸媽媽的怒氣的但緩解。

2.家長要做好自我調節,要現在孩子角度換位思考,也許我們的理解一下孩子童心,我們看待這種事情才能淡定。

總之打孩子除了家暴其他難以控制的行為都可以控制


送花上門的花花公主


我是一名老師,自己的孩子一歲,學生十二歲,都是猴年的小猴子。這個問題,作為老師也同時是家長,談談看法。

先拋出觀點,適當的懲戒是必要的。
第一,不論對於學生還是自己的孩子,懲戒的時候不能帶有主觀情緒。何謂主觀情緒?舉個例子,就是不能夠讓孩子認為是你生氣了才要懲戒他。如果是低齡段的孩子,他會害怕並且順從,比如說五年級以前。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也就是六年級左右開始,甚至更早,就會發現這一招不見效了,怎麼辦呢?
第二,樹立規矩意識。我們懲罰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知道規矩,守規矩,明事理。因此我經常建議家長,不能衝動地教育孩子,要多思考,想方設法與孩子溝通,並且有目的性的聊天。在平常相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比如說,買東西。每次或者每月規定一定金額的購買基金,一定堅持下去,誰都不能超越。現在,初中階段的孩子有寫作業拖沓的現象,家長們一臉茫然,經常攤攤手說沒辦法,那其實都是小時候沒有樹立規矩意識的“後遺症”。
第三,懲戒要有提前意識。在孩子能夠懂事,大概8到10歲左右,有預見性的樹立規矩。然後在觸犯規矩的情況下適當懲戒,讓孩子感受到不是家長或者老師在懲戒他,而是規矩在執行懲罰,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夠讓孩子儘早的樹立規矩意識,就相當於給孩子打了疫苗,他會很好的度過初中,度過叛逆期,你也會在未來的教育中不再被雞毛蒜皮的小事拘泥,而是高屋建瓴地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朱鐵平


教育孩子,該不該揍?我個人認為該揍,揍也要有度。

第一,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都是父母的寶貝。但是如果氣人,犯了錯誤不知悔改一次又一次,好話說了一大堆,還是不聽。這個時候是不是該揍啊。說的不好聽的一點如果任由孩子這樣發展,將來步入社會,打架鬥毆,不務正業。那就是社會的人渣,混混。那個時候做父母的才叫後悔。

古來私塾裡的先生,並不會禁止體罰,講臺上總是放置著一把戒尺,專門用來擊打不聽話的孩子的手板的,而手板,就是一個非常全面的全息反射區。

現在看來,這樣的體罰多是在針對屢教不改的頑皮孩子,給孩子施加的一種充滿愛意的警醒和教育,這樣的做法,多麼的充滿人性關懷而又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第二,揍孩子還是要有度,不然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小孩子就會產生懼怕心理。下面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

江紫都幼兒園一名家長(非當事人)向澎湃新聞提供了一段錄音材料,稱是家長髮現自己孩子異常後在孩子身上放了錄音器材,帶入學校錄音。音頻顯示,一女子大聲說道“我說了什麼,你完全把我的話當耳旁風是不是”,並伴有拍打和擊打聲,一小孩連聲尖叫,並且叫喊“我不要,我不要”。女子繼續追問“哪裡,哪裡,還玩不玩?你是閒的沒名堂了吧”,小孩繼續尖叫。女子再喊:“你以為我跟你開玩笑啊”、“你睡不睡覺”,並大聲叫另一小孩的名字,說“你是不是要打針”。該院方已經公開向孩子的家長道歉,但是案件還在進一步的調查中,院方也會受到一定的處罰的。

所以,我的觀點是揍還是要揍,但是要看什麼情況,揍也要有度。


奇聞瑣事


教育孩子,該不該揍?

以下是我妻子的體會: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我來講講。

大女兒馬上讀高中了,小兒子馬上也要讀初中。

這麼些年下來,為了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可是操了不少的心。

我有一個最大的體會:千萬不要對女孩動手;兒子嘛,該揍則揍。

人說女孩要富養,男孩要窮養。

我開始是單純地理解為,女孩子物質上給多點,男孩子物質上給少點。不久,我就發現這是錯誤的做法。

物質上的不一致,反而導致了兩姐弟的小摩擦,不助於培養他們的分享精神。

後來我在物質上平均對待,但在教育方式上發生了變化有了“富”和“窮”的差別。

對女孩,則“富”,就是儘量給她寬鬆的環境,讓她感受到自由,不打不罵,儘量講道理。

而對男孩,則“窮”,就是在他不懂事的時候,約束他的行為,做得不對、情節嚴重的,該揍就揍。

但是,這是有時間段要求的:

三歲以下,千萬不要動手,打了沒用,小孩太小、根本沒有認知。

三歲到七歲幼兒園階段,只有在這個階段,小孩有了認知,才可以在很嚴重的情況下動動手。

七歲到十二歲上小學的時候,男孩很調皮,只能偶爾動手,一般要說服教育。

上初中了,就再不可動手!

我記得一個人曾經說過:我們為什麼打孩子?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打得贏孩子。

這些年,我就這樣做下來的,現在女兒、兒子的為人處事、學習成績,都還是基本能令我們滿意的。

但要提醒各位的是,只能是當媽的可以這樣做,當爹的絕不可以動手!

為什麼呢?

我們老家有句俗語:娘打傷皮,爹打傷心。

意思是當孃的教育一下孩子,揍一揍,孩子是無所謂的,是輕微的“皮外傷”。而當爹的動手了,那就傷到心了,小孩會記仇的,會記一輩子的。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我是一年五歲孩子的母親,教育孩子不是老師一方面的問題,也不是家長單方面的問題,孩子自小跟奶奶長大,就在前幾天跟孩子視頻,孩子跟我講,我從出生長這麼大媽媽都沒有打過我,奶奶有時候會打,但是我知道她打我是為我好。這話從一個五歲孩子口中說出來,滿心的自責,又心痛。今天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講兩點:1.不主張揍 2.如何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講的好與不好,大家一起來交流。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不主張揍】

或許有人講,你都沒有親自帶孩子,有什麼資格說這話,但是請大家不要忘記了,我們也是從孩子長大。相信很多人都一樣,小時候稍做錯一點事情都會挨家長的板子,當板子落在身上的時候,你的心裡是怎樣一種心理活動?屈服?埋怨?還是真的受教了?

有些孩子小時候被打的過多,心理會越來越自悲,導致長大走入社會也會任人欺負不還手,而有些孩子見怪了家長的暴力,這種現象也會延續到自己身上。當然不排除自省能力強的孩子 。

【如何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

孩子小生來是調皮的,從一個無知的世界到慢慢接觸到社會上各色各樣的事物,對什麼都充滿著好奇,沒有完全的判斷對錯的能力, 為人母,為人師,我們做好的就是一個榜樣。現在孩子進入幼兒園,老師的教學能力越來越全面,學校設施越來越齊全,可以說孩子去了學校,就像去了一個童話王國,學國禮,讀賢書,也許有孩子跟不上學習的進度,或者跟小朋友爭東西,我相信老師不一定要揍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學的是知識,講道理,在學習的萌芽期就要灌輸正確的思想,講霽小故事“孔融讓梨”等,學習跟不上,可以在這個孩子身上多花點心思,用通俗易懂的話言讓孩子更明白。積極跟家長溝通,家長的教育也很重要,不是把孩子放在學校什麼都不用管了,家許教育,從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獨立的生活習慣,不能過份溺愛,讓孩子“衣來張口,飯來張口”要什麼答應什麼,這樣的公主脾氣,少爺脾氣很容易出來,如果孩子想要一個什麼,給他制定一個他的能力能完成的事來交換,這個孩子會更有成就感,而這也是一種習慣能延續到成人,學習給自己制定目標。

老人們常說 棍棍棒棒出狀元,這話沒錯。但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在思想開放的今天,我相信,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


妙古七七



在我的教育觀念裡,打罵孩子是禁止的。

對孩子口出髒話,對孩子的人身進行語言攻擊,比如:你這個笨蛋!你怎麼這麼笨啊!你這孩子混蛋啊!……這一類的都屬於罵的範疇。

不管是罵孩子還是動手打孩子,這兩種行為的背後都是父母操控孩子的企圖失敗。

也就是說家長有自己的一套價值信念系統,孩子的所做所為跟家長的信念系統是相違背的,所以,很多家長會指責孩子:完全不懂事,完全聽不進去父母說的話,氣死我了……

當家長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此時他們和孩子是分裂的,他們很難透過孩子的一些行為去看見其背後的動機和意義。

打罵是父母處於挫敗感無力感後,對孩子的一種強制操控行為。對解決事情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相反會嚴重傷害親子關係。

當你開始揍孩子時,問一問自己: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到底做了什麼使得我只有打罵孩子才能讓孩子聽我的?

在打罵那個當下,孩子接收到的是被罵被打的那份恐懼和害怕,除此外,什麼也沒有。也就是說孩子是被你嚇住了。

打罵孩子,揍孩子,懲罰孩子,

確切地說,它們根本就不是方法,只是家長情緒的出口。


親子導師育兒記


現在的家長在育兒觀上已與我們小時候的家長有很大差異,小時候生活貧窮,家長為了全家人填飽肚子辛苦的工作,哪來的時間與精力跟孩子溝通,學習有問題了,上課說話不認真、沒考好、淘氣、基本是一頓簡單粗暴的臭揍,那個年代的孩子哪個沒捱過打?但依然如小草一樣野蠻頑強的生長著。那個年代有幾個抑鬱的?有幾個想不開的?沒有!雖然捱了打,但還是那個原來的自己。而現在的孩子行嗎?如果沒有溝通,簡單粗暴對待,得發生多少離家出走或抑鬱的?現在教育觀念是尊重孩子,反問,現在的孩子又有多少懂尊重別人的?張揚著所謂的個性,捅著一個個的大麻煩,擾著家長的心,還得討好溫和耐心的勸著,說著,管用嗎?該咋還咋滴。有時苦口婆心的說教真不如一次臭揍



自學當釀


根據題主的描述,應該是想問教師教育學生,到底該不該揍?作為一個在職的小學教師,結合自身經歷,在此發表一下我個人粗淺的看法。

我的答案是:如果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的話,自然而然就會揍;如果是一個混混日子的老師,那千萬不要去揍。當然這裡討論的“揍”是懲戒,並不是體罰,體罰是絕對不允許的,下文中的揍都是懲戒的意思。



揍孩子的老師是負責的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有兩個老師。

一個是初三的英語班主任,為人嚴肅,做事認真,對於我們的默寫聽寫背誦都極其嚴格,沒有做好或者做錯事情了,他真揍你。那時候讓我又恨又怕,可現在是真正覺得他對我的英語學習幫助最大,讓我能夠順利的考入重點高中。

還有一個也是英語老師,他是帶初一的,是個新老師,為人隨和,愛開玩笑,跟學生玩的很好,從不打罵,教書也教的很好,可是那時候班級的英語成績很不好。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威嚴,所以我們這幫孩子背誦聽寫能糊弄就糊弄過去,而那老師自己也樂的輕鬆。後來呢,初二被調離了,從初一從頭教起來,據說現在也是非常負責任了,也嚴肅了。

其實舉這兩個例子,不僅想說明老師負責任才會想辦法改造你,更是想說明,哪怕你教的再好再有責任,沒有適當的懲戒,也是達不到較好的效果的。

而我現在也成了教師,更加能夠體會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所以我在家長會就直接跟家長挑明,我會在你們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小施懲戒,如果你不想我對你的孩子這樣做的,可以私下告訴我,我會改變我的處理方法,但效果是不是同樣好,我不敢保證。也許這會落人口舌,但看著孩子一步步錯,我卻無能無力,那我寧願揹負罵名。

不揍孩子的老師是有苦衷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不敢揍孩子,也不想揍孩子了。理由很簡單,現在老師揍孩子,只有老師本人知道是為孩子好,其他人都覺得是老師有問題。

家長說,你憑什麼揍我孩子,犯錯你可以告訴我,我來處理。我都捨不得揍,哪輪得到你來。

學校說,這位老師,你就不能換個處理事情的方式,非得揍孩子嗎?那只是個孩子啊,犯再大的錯也是孩子兒子,你的管理方式不科學。

社會說,這老師既沒師德,又沒水平。不配當老師,太垃圾了,這樣的老師就應該開除公職。

如果老師你想混日子,那就明哲保身吧。

寫在最後。當然有些教師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不會把控自己的情緒,什麼時候都用揍來解決學生的問題,那你的管理能力真的有待提高。如果上升到了體罰,那就是違反組織紀律,有違師德的事情了。



現在教育界對於是不是要把“戒尺”還給教師,是不是把懲戒權給教師,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論證。相信以後什麼時候能揍,什麼時候不能揍,會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到時候,教師就不用揍得心驚膽戰,也不用違心的混混日子了。

衷心希望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好。這裡是[西風課堂],歡迎歡迎,歡迎吐槽。


西風瘦授


上小學時老師經常專門抽出一節課打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女學生就罵的非常難聽,男學生就是一邊罵一遍在第一排前面的空地,瘋狂的拳打腳踢,好恐怖,嚇死我了,好幸慶自己的成績不錯。後來這些受到辱罵的女學生和捱打的男學生都轉學了。還有低年級的孩子被打的特別厲害,家長來討說法。

上初一時,語文老師愛打人,每次考試後十名的學生,語文老師都要一個個打一板子,不幸我語文成績最差,一次考了72分,被打了一板子,手都腫了。

初三時,班主任可厲害,早讀時,讓大家停下來,看他打人,殺雞儆猴,幾個學生沒打的特別慘,啪啪啪的大耳光聲音震的耳朵疼,當然拳打腳踹也少不了,學生一下子被踢很遠。我驚恐萬狀,感覺這些人太抗打,竟然沒殘廢。今日想起來,仍然毛骨悚然,這麼打起來,真的沒有身體傷害嗎?

高中是市區的高中,老師個個帥氣漂亮,斯文,從不罵人,打人。我最喜歡高中的老師們。

我認為不該揍孩子。

1 打孩子會對孩子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下手很難掌握輕重,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火氣上來打重怎麼辦

2 打孩子對孩子是一種威脅,孩子只是懼怕才表面順從,實際上會越來越反感你要他做的事。

3 打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自卑,叛逆。

4 打孩子,是大人無能的表現,是你沒有辦法了,才想著用打來威脅,省事又方便。而不是去想更好的辦法,多去學習孩子的教育之道。所以非常鄙視那些動不動就打孩子的人,真是太無恥無能了。當孩子長大了別怪孩子和你不親密,不聽你的,甚至打你。


煙花的浪漫


可實際上,如果孩子一旦被打罵得孝順父母,在他們成人的發展之中,孝順父母便成為其唯一的發展,可能給他們其他方面帶來了無可彌補的損失,另一方面,過於嚴厲的教育和打罵,給孩子造成反社會的人格狀態的例子也不少,讓人痛心。

一位教育專家從幾個方面說了,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會給他們造成的影響: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批評,那麼他將學會譴責;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敵意,那麼他將就學會爭鬥;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恐懼,那麼他將學會憂慮;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憐憫,那麼他將學會自責;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諷刺,那麼他將學會害羞;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嫉妒,那麼他將學會嫉妒;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恥辱,那麼他將學會負罪感。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鼓勵,那麼他將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忍耐,那麼他將學會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表揚,那麼他將學會感激;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接受,那麼他將學會愛;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認可,那麼他將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那麼他將學會有目標;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分享,那麼他將學會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誠實和正直,那麼他將學會真理和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安全,他就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友愛,那麼他將學會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孩子生活之中總是真誠,那麼他將學會用頭腦平靜地生活。

現在所有的家長應該問問我們自己:

我的孩子到底生活在什麼之中呢?

著名心理學家曾說:殺人犯大多都是在暴力和缺乏愛的環境裡成長的。


美國監獄的分析報告:有85%的刑事犯,因其對於愛的需要以及個人尊嚴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犯罪的。

所以,教育孩子該不該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答案:不應該!

以上就是本人的觀點,請大家給予指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