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太強,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該怎麼辦?

孫孝南


現在媽媽們都有個共同的難題:孩子越來越難養了,個性比我們小時候鮮明,脾氣也要大很多。

上次和三個好朋友一起聚會,一個朋友帶來了自己上幼兒園的孩子,幾個女人在聊天,孩子在旁邊說了幾句話就開始發脾氣。當媽媽的感覺不好意思,就說了他幾句,結果更不得了。當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氣氛的破壞者,一個在座的心理諮詢師解決了這個問題。她首先對著孩子說:你好,我是你媽媽的朋友,你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子。剛才一直和你媽媽在說話,都沒有和你打招呼,你願意我們來認識一下嗎?

孩子楞了一下,還是繼續拿著筷子在拍桌子。

她繼續笑著看著孩子:剛才我忽視了你的感受,你好象說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沒有留意。我願意向你道歉。同時,也很想聽你再和我說說這件事。

孩子安靜下來,但還是沒有說話。

她繼續笑著和孩子說:或者,你期望我做些什麼,能讓你現在的感覺好一點呢?

孩子這時回答:我再也不給你們表演唱歌了。

孩子媽媽在旁邊補充說孩子前幾天在幼兒園表演唱歌的節目。剛才也是說到了這個,媽媽當時就只是很驕傲說我們寶寶很厲害。孩子確實在那裡說了幾句話而我們沒有人留意到。

她又問:我也有一些唱歌的經驗,不過我已經好久沒有當著很多人表演了,你願意和我分享一下你的表演嗎?

孩子開始安靜的和她描述自己的驕傲的登臺表演經過。兩個人聊得很開心。

孩子有脾氣時,往往是因為自我意識出現了,這個孩子要當自己感覺中的有話語權或者重要的這個自己。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脾氣當成壞事,先把孩子劃到壞孩子的圈子裡,然後去定義他的行為。用我們的諮詢師的話說:把這些都當成幫孩子送信的信差,重要的是這封信,而不是這個行為。


悅心喜語


我兒子曾經就是這樣的,自尊心過強,說不得碰不得,說幾句就生悶氣、傷心流淚。大人看著煩,小孩也很難受。

後來我理智地想了想,孩子這樣,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性格比較脆弱,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心。

2. 家長脾氣不夠溫和,給了孩子不良的示範。

3. 沒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他絕對委屈。

4. 過分追求完美。

想通這幾點後,我就和老公商量,以後要多加註意,儘量給孩子好的引導。

1. 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儘量控制脾氣,不要動不動就發火,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脾氣也自然會變得溫和許多。

2. 認真聽他的訴求,理解他,和他想朋友一樣交談,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3. 給他講名人傳記偉人故事,逐漸培養他堅強、剛毅、大氣的品質。

4. 多鼓勵,少批評,讓他感受到關愛,給他信心。

經過一段時間,兒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好,比以前堅強、大度。孩子開心了,我們也放心了。


溫柔伊刀


孩子說不得,這可不是題主所講自尊心太強那麼簡單,而是孩子太過於自我而導致的不接受別人的話。過於自我的孩子會凡事都認為自己做的沒錯,別人哪怕稍有不同意見,就會下意識認為在批評他(她),馬上就開始傷心、流淚、生悶氣。

一般來說,有類似情形的孩子大都集中於6、7、8、9歲這幾年。這恰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時期,從心理發展的層面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長不能合理應對,反而容易過於遷就孩子,不敢大膽批評或懲罰,結果更助長孩子過於自我的認知和分辨上的偏差。那麼怎樣去應對和解決呢,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針對具體的事要較較真。有時孩子難免會犯錯,可是孩子又不願意接受批評,你把話稍微說重一點,孩子就會委屈、流淚、生悶氣。其實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評這一結果,你越是不較真,孩子反而得了理。因此,家長必須要放下謹慎,大膽針對孩子做錯的事去較真。較真也要講究方法,你不能嚴厲地批評,那是不起作用的,孩子會用以往的方法試圖讓你遷就他(她)。最簡單的方式:1、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顧整件事的過程,要麼你說,要麼孩子說,如果你說不對,孩子可能會馬上插嘴糾正,這正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回憶和描述事件上來;2、把一件事從前到後分段進行分析,讓孩子判斷對與錯,這實際上認知和分辨力的培養,從孩子的話中家長能掌握孩子到底知道對與錯否;3、安慰和鼓勵孩子,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與鼓勵,只要你做說,爸爸媽媽以前沒教過你這樣做,你做錯了是不會怪你的,你用不著難過。現在爸爸媽媽教你正確的做法,你學會了就不會再犯錯了,我們相信你是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第二,家長要重視家庭規則的建設。孩子以往特別容易陷入自我,其實是拿自己尚且不成熟的想法和觀點來看待一件事。為了避免孩子不知錯,不認錯,不改錯,必須要針對具體的事給孩子立規矩,建立做事的標準或依據,孩子才能知道怎樣做是好孩子,才是爸爸媽媽所允許的,不被批評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忽略家庭規則的重要作用,更不要說構建家庭規則了。你自己如果都沒有規則意識,自然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強了,而這種隨意性恰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關鍵。結果就導致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都會一律認為你對他(她)不滿,反而會鬧情緒了。

第三,家長要有明確的態度,有主見有原則。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是家長不應該忽略的重點,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說就委屈、掉淚和生悶氣,就不敢表明你的態度,你這不是在縱容孩子過於自我了嗎?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種過於自我的意識會讓孩子更加逆反,只要家長一張嘴,孩子就會煩躁,甚至告訴你不說了。那時你恐怕連正常交流的渠道都阻斷了,又何談教育呢。針對與對錯的問題,還要結合上述所講的家庭規則,重點把獎懲措施平時約定好。對了就要表揚與肯定,錯了就要接受批評,明知故犯要受到嚴肅的懲罰。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建立起威信,讓孩子面對家庭規則時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上三點,請家長反思深入思考,看看你平時都哪做錯了,或者做的不合理,結果導致孩子過於自我。韓老師相信你可以做一個明辨是非,有原則的家長,因為你想讓孩子成為大家都欣賞和喜愛的好孩子。


韓國成老師


經常有家長跟我諮詢,說孩子太敏感了,有時候一句話說重了就接受不了,賭氣不吃飯,甚至默默在房間裡哭,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多人稱這樣的孩子為“玻璃心”:自尊心過強,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過分脆弱。

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爭強好勝,嫉妒心強。典型特徵有三點:聽不得批評;聽不得表揚別人比自己強;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用氣球對兒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個沒有氣的氣球毫無價值,然而氣充得太滿會容易脹破;只有氣充得不多也不少,才會兼具觀賞性與安全性。”

自尊心是孩子社會化過程與成長曆程中的寶貴財富,但自尊心過強並不是什麼好事。適度的自尊心才是自信的基石。

自尊心太強的原因:

父母的溺愛、嬌生慣養、對孩子百依百順,以及過度的誇獎和肯定,都會助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聽不得逆耳話,遇到挫折會畏縮逃避,不敢面對。

面對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1. 做出示範,收起自己過強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的自尊心是因為比較而逐漸提升的,如“你比你同學都強多了”這樣簡單的比較與表揚容易將孩子的自尊心變成一種虛榮心。

父母首先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有失偏頗,不要隨便拿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不在孩子面前做出爭強好勝的示範,專注孩子自身一點一滴的成長和進步。

多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優秀的地方各不相同”等理念來引導孩子,教孩子正確看待失敗,放平心態。

2. 正確誇獎和批評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力所能及又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務,家長無需刻意表揚。過分表揚會讓孩子容易放棄努力、害怕面對失敗與挑戰。

誇獎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誇“聰明”,或是空泛的“你真棒”,當孩子表現好時,終點誇獎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批評孩子時,由於孩子自尊心很強,家長要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採用恰當的方式,不隨意貶損孩子,對事不對人,主要是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

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自尊心健康良好地發展。

3. 幫助孩子認識和處理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沮喪低落的時候,不要盲目指責和逼迫孩子,自尊心強的孩子承受打擊和挫折的能力弱。

家長最重要的是陪在孩子身邊,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如“跟媽媽說說,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了所以很難過?”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情緒和感受,陪孩子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孩子會漸漸明白,其實挫折也沒那麼可怕,只要自己願意想辦法解決,事情總是會朝積極地方向發展。

孩子只有能接納、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想要處理情緒,解決問題的勇氣,從而將自尊心迴歸到正常狀態,逐漸形成積極地思維模式。

4. 父母適當放手,多讓孩子經歷體驗

很多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保護和干預過多,沒經歷過風雨,見過世面。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鼓勵孩子嘗試一些富有挑戰的事情。

通過更多的經歷和體驗,他會更加明白不會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失敗在所難免;認識到自己有長處有短處,不必事事爭第一。

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心態更加平和、寬容。


錢志亮工作室


我家大寶自尊心也很強,有時被批評了也會哭泣,但是隻發生在家裡,若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他是不會哭的,即使很難受,他都會忍著,回家跟我們說在學校發生的情況,有時說著說著就哭起來了。

可能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哭泣是懦弱、膽小、不爭氣的表現,其實不然。我不太瞭解題主的孩子被批評時,哭泣是不是隻發生在家裡,如果只發生在家裡,說明孩子對家、對父母是信任的,只要在安全的環境下,孩子才會盡情地發洩自己的情緒,但這並不代表著孩子膽小、懦弱。

有一次,我家大寶被我批評了,在客廳大哭不止,正在這個時候,有人敲門,他立馬不哭了,用手使勁地擦眼淚,這說明孩子只是想在家裡發洩情緒,跟他的性格並沒有太大關係。

如果每次孩子被批評,孩子都哭,家長可以試著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比如在輕鬆的環境中,以平和的語氣、建議性的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期望,或者以書信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有些時候孩子被批評哭泣可能與批評本身沒有多大關係,只是接受不了父母對他的態度或者說話時的語氣。


沛澤媽讀心理


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父母苦於孩子的“說不得”,從三五歲大的學齡前兒童到十幾歲的青春期少年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問題。

那麼,是什麼使得孩子越來越“說不得“了呢?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個問題毫無疑問與孩子的自尊心有關孩子之所以“說不得”,是因為他感到在被說的過程中,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傷害

但在這裡,這種傷害可能以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情況是父母的言語行為刺傷了孩子。比如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開口就是否定、嫌棄、責備、控制,孩子一下子就感覺自己的自尊與價值被整個否定,自然難以接受。

另一種情況裡,父母的言語行為並不過分,但因為孩子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種價值觀:如果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被他人指了出來,那麼我就是不好的,沒價值的,丟臉的,是要無地自容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強烈地拒斥被“說”。

因此,父母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先弄清楚,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因為哪種原因而不願被說。

如果經過反省,父母發現自己確實在批評孩子時言語行為不當,那麼就要真正做出改變,而不是要求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不要計較父母的態度”。誰都不喜歡刺傷自己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不該施加在對父母缺乏反抗力的孩子身上。

而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說不得”的原因是後一種,那麼就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懷著耐心與愛心陪伴、引導孩子認識到,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並不是定義他的唯一方式,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方式,他有很多很有價值的特質,他應該看到自己的這些閃光點。

在父母的陪伴和言傳身教下,孩子就會慢慢會轉變自己的心態和做法。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1.“一點也說不得”是孩子自尊心和個人意識萌發的表現。

對自尊心強和個性敏感的孩子,家長應該避免在別人面前批評他,尤其是不要在他的小夥伴面前,那樣他會覺得沒面子,也更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自尊心強的孩子,在意識到自己把事情搞砸了時,自己會感覺到自責和沮喪。家長應該開導他,鼓勵他下次做好就行了。 如果孩子做錯事了不讓你說,那就換個時間再溝通,比當時溝通效果會好很多。


2.“說不得”的孩子,往往內心比較敏感,自尊心很強,渴望得到大人的認同。

與一些“說不得”的孩子交流時,家長可以把他當成“小大人”來對待,可以用簡化的成人語言來溝通。比如,孩子吃飯不慎打壞了碗,可以先問:“啊,碗怎麼會跑到地上去的?它有腿嗎?”“啊呀,是不是媽媽今天的飯做得不好吃?”


3. 我們應該用故事來引導自尊心強的寶寶。

如果孩子在犯錯時“眼淚汪汪”,看著像快要哭了一樣,這個時候,不需要批評他,家長可以先安撫好他的情結果,等他心情好了,再通過小故事來引導他。比如寶寶亂扔玩具,你可以告訴他,玩具像寶寶一樣,摔跤了會痛,痛了會哭;玩具也會生氣,,生氣後會不和寶寶玩。寶寶理解了之後就會慢慢減少摔東西的次數了。


思雨yp


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的課程中,也經常會遇到自尊心非常強的孩子,老師一批評就哭了,退步一個名次就非常難過和自責,甚至上課不提問她,這節課的聽課效果都影響,還有的孩子在行為上表現出總是捋頭髮,整理衣服。那麼在家裡呢,父母也反饋,我家孩子臉皮薄,說不得,對自己要求特別嚴,做不好就一遍遍做。

一個孩子自尊自愛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過於事事都要爭取完美,那這個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形成強迫性行為,強迫性思維,嚴重者可能會得強迫症,產生心理問題。

那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去做調整呢?

1、首先我們發現這類孩子的背後大多都有一位做事情追求完美的家長,而同時她也是這樣要求孩子的。

我要給我的孩子請最好的老師,用的東西要儘量有品質,我的孩子要儘可能的在各個方面優秀,每次看到好的成績和獎項就非常高興,有一點退步就大變臉。那如果你是這樣的媽媽或者爸爸,可能首先您自己要做一下心靈成長了。這樣的父母您只要閉上眼睛問問自己,努力了大半生是不是多半時候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大智慧大幸福,還是隻有在評上職稱,換了大房子,升職加薪的那瞬間高興,然後就又回到原來的心境,接著再追逐另一個目標。而智慧的人生並不是為了某一天而活,而是幸福的活在每一天。如果家長能領悟到這一點,那麼這樣性格的孩子就不難調整了。

2、當你看到孩子因為結果和他自己想象的不一樣,而情緒低落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是,摟她在懷,輕輕的說出你瞭解到的事情經過。

“你那麼想當小組長,結果老師卻選了別人,你覺得你其實能比他做得更好。”然後你重新問問孩子要達成目的的原因。這一步你就能發覺孩子內心有沒有不合理的觀點,有沒有需要調整的認知。也是進一步幫助孩子回到事情本身,而不是附帶的利益。

“你還記得自己為什麼想參選小組長嗎?”

“有面子,能管別人”

“為同學做事情”等等

“你覺得不當小組長能不能為同學做事情呢?”

“我們覺得你敢於參與又願意為他人做事,這樣的行為非常好。”

面對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每次的失落,你都協助他關注事情的過程關注失敗中的優勢資源,那麼孩子也會從一次次的溝通中調整出自己的性格。

最後要記得當孩子努力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多問問她身在其中的內心感受是什麼,是學到東西了,還是讓自己很愉快,還是把愉快帶給了他人呢,而不是一上來就問孩子結果是什麼,當家長的關注點做調整後,孩子也會慢慢從不可控的結果調整到可控的過程中的內心體驗了。那麼這個一向做事情認真的孩子,將在未來不僅僅是成功的,還是幸福的。

1.當看到孩子自尊心過強的時候需要引導他關注做事過程中的內心體驗。

2.輕輕的說出你瞭解到的事情經過

3.重新詢問孩子做此事的原因

4.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的轉移


涵妮媽媽育兒經


我是暖心理的簽約心理諮詢師陳旭龍,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題主你好,你沒有交待孩子的年齡多大?一般來說,你所說的情況,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發生的比較普遍,我就以青春期的孩子為主要對象來回答這個問題。

心理諮詢中常有一句話是,孩子的問題大多數都歸根於父母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中也存在。

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年、童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中國式父母大多是會以約束、要求、限制等方式管理孩子,主要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犯錯誤。孩子在這個階段還處於自我同一性(心理學用詞,即明白自己是誰,能幹什麼)的形成期。對父母的要求絕大多數會遵從。父母感到孩子聽他們的話,很乖,也有一定的成就感。

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的自我同一性逐步形成。他們對於自己、他人、世界慢慢地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行為。而父母的人格相當穩定,和幾年前沒有什麼不同,管理孩子的沒有改變,各種各樣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題主所謂的說孩子幾句他們就傷心、流淚、生悶氣,就是你們之間產生一個具體矛盾,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你們的管理。我的女兒也處在青春期,馬上滿13歲。我們在溝通中也出現過同樣了問題,後來我改變了方法,獲得一些效果。分享一下這些方法:
一是把約束、要求、限制等方式管理孩子的方法改變為尊重、建議式的幫助孩子。
二是增強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試著讓他們決定自己幹什麼,怎麼幹,給他們試錯的機會。
三是耐下性子,做了一個好的傾聽者,而不是一個評判者。多瞭解孩子,儘量不要對孩子想法、作法說三道四。
四是無條件接納孩子,不僅接納優點、也要接納不足。他們已逐漸成人,就會有成人的各種起起落落、情緒也會不穩定。這個時候,我的經驗是什麼也不問,也不說,如果她需要幫助,她會告訴我。不需要的話,人家就自己搞定。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看了很多回答,感覺好像都有點意思,但是感覺又都沒抓住重點。

這個問題不是孩子自尊心太強,而是孩子不能接受失敗。難道自尊心太強就不接受失敗嗎?這個邏輯有問題。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接受失敗呢?

無論哪種問題,一般都是分為內因和外因,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內因:

1.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孩子開始意識的覺醒,開始學會控制事物,所以他們希望成功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是正確的,以便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所以這時候他們本能的就排斥失敗。這是正常的。

2.年齡限制,孩子不能正確的評價對錯是非。

為什麼常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就是因為孩子確實因為年齡色原因,很多情況下不能正確區分對錯。

外因

1.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

家長過於在乎結果,過於強調成功勝利,而不認可失敗。傳遞給孩子的觀念就是正確成功就是好的,失敗錯誤就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孩子本能的就害怕失敗,排斥失敗,所以不願意承認失敗。

2.家長的過度表揚

現在家庭大都流行快樂教育,表揚教育。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厲害”,過度表揚的結果固然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過度的結果導致孩子的自負。孩子潛意識覺得自己是最棒的,最厲害的。既然最棒最聰明最厲害,當然就不可能犯錯誤,不可能失敗。所以孩子肯定不能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1.正確評估孩子

評估孩子的生長髮育階段,評估孩子的能力。適當的不承認失敗是有益的,適當遷就孩子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千萬注意把握尺度。

2.家長正確對待失敗,不要只在意結果,多關注過程

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加美麗。即使我們失敗了,但是我們過程中學到了經驗,下一次就更加靠近成功。失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努力不認真不拼搏的過程。

3.多鼓勵少表揚

現在家庭普遍表揚過度,孩子在家裡天下第一,說啥就是啥,所有人都遷就孩子,讓著孩子。讓孩子錯誤的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到外面,這不行那不行,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4.適當的挫折教育

現在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的家庭很少,畢竟都是一兩個孩子,都寶貝的不得了。孩子沒經歷過任何挫折,結果一遇到辦不了的事就容易情緒失控,會大哭大鬧。家長很有必要讓孩子經歷適當的挫折,學會控制自己單位情緒。

5.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可以讓孩子,但是不能沒有是非對錯觀念。很多家庭明明孩子錯了或失敗了,但是一哭鬧就說“好吧,你對,你厲害”,這樣來哄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更滋長了孩子的“我都對”的錯誤思想。我們可以故意輸,讓孩子贏,但是我們不能混淆是非,對錯不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