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超級高級視頻


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對於學習和生活的苦,這個問題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體會。

中國有一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對於吃苦非常全面的闡述。我是這麼理解的。

  • 在讀書那會,以為只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情,就可以達到想要的結果。更努力的部分是苦中苦。

  • 後來參加工作了,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有工作和人事關係等等問題,在頭幾年,以為除了比別人更加努力的工作,還需要剋制自己的情緒,甚至違背個人的意願去做一些事情,克服個人意願是苦中苦。

  • 在後來,多年的工作,把人的四平八穩打磨的光光滑滑,自認為掌握了一些工作的技巧,可以通過技巧輕鬆的應對很多事情,主動學習,紮實肯幹的意願淡化了不少。結果必然也是會吃不少的虧,以為這種暫時的低落是苦中苦。


  • 後來才明白,所謂苦中苦,就是吃過了肉體上的苦之後,還要敢於吃精神上的苦。也就是問題中所說的學習的苦。通過學習、思考突破思維的障礙,打破發展的瓶頸。

學習讓人精神豐滿,意志堅定,思路清晰。願意主動學習的人往往是最願意改變的,最敢於走出舒適區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想法很多,走出第一步卻很難很難的原因所在了。

最近一直在思考工業領域工程師利用碎片時間系統學習的問題,整理了大部分主流工控品牌的資料+軟件+視頻教程,免費分享給同行。有需求的朋友私信【資料】獲得。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或發私信交流。認可點贊關注。


易維通APP


40多年前,哈佛的米歇爾講授曾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想必很多人都有了解。

教授讓孩子們分別單獨坐在房間裡,在孩子面前放一顆棉花糖。教授告訴孩子,我會離開15分鐘,如果在這15分鐘內你沒有吃掉這顆棉花糖,你將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很多孩子都在教授出去之後很快就忍不住,吃掉那顆糖。也有幾個孩子願意等15分鐘,他們再獲得了一顆棉花糖。

後來教授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當年等了15分鐘的孩子們,在各方面都取得不錯的生就,他們的人生都過得很快樂。

延遲享樂能讓你獲得更多。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苦?因為他們總是希望付出就馬上有回報,希望得到確定的回報,即使這份回報並不豐厚。



學習是需要耐心的,而且沒有人能明確的告訴你,要學多久,學到什麼程度就有多少物質上的回報。你只有不斷地積累,不斷進步,總有一天你會獲得自己“那顆棉花糖”。

在這裡順便再寫上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那句名言——學習的痛苦是暫時的,無知的痛苦是永遠的。


二佔佔


有很多因素影響學生學習

有些人很想學習,但是成績不好,結果挫傷自己學習的慾望

有些人很想學習,但是老師講課太枯燥,結果自己沒有了學習的興趣

有的人很好動,但是學校的課程限制了自己運動方面的能力,結果成了是差等生。

學校教育應該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學習的內容

有的人適合做廚師,有的人適合做運動員,有的人適合做主持人,有的人適合做理髮師,有的人適合做老闆。

如果讓馬去學習游泳,馬可能不願意吃苦,可能願意吃苦,不管怎麼樣,都是在埋沒馬的才能。

學習與幸福沒有關係

一個沒有知識,沒有學問的人,每天靠搬磚頭生活,如果他很開心,很滿足,他也很幸福。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每天在高檔辦公樓裡做白領,如果他不開心,不滿足,他也不幸福。不管是聰明人還是笨人,不管是工人還是老闆,都是社會需要的一份子。老闆不一定比工人幸福。

人應該學習,但是不能侷限於書本,處處留心皆學問。

一個人討厭上學,可能喜歡學習畫畫。一個人討厭數學,可能喜歡打球。學習不是僅限於書本,生活裡的課堂也是學習。


記憶百科


學習的敵人是含寒十年苦,生活的敵人是好吃懶做苦一輩子,都是苦的開啟。所有範爺:先天下之憂而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憂苦,苦憂。

學習讀書是很苦的人生初始的開始,現代段又是應試教育,國家有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律保障,但各人在通向羅馬大道上,雖說條條大道通,但考高中,考大學只有一根獨木橋一每年試卷考,評分而定,上學費用,每人家庭經濟情況不一,各地教學條件,教學硬件不同於一個水平,都事實上造成很多初中畢業生,畢業後立馬走向社會,又不到一定勞動者年令段,又為童工,更是社會上頭疼一種不良現象。

現在人們,也包括我的家庭,小孩子白天上幼兒園,晚上七點多鐘一過,都去學習各種外語,畫畫,聲樂器,五花八門,講心裡話,大人願意小小年令的孫子去受那麼多苦嘛,這全是社會造成的普遍給人攀比的,想先進一步的心裡意識而發生行為。

每個人都有頭腦,都有自知,量身裁衣,學習分數上競爭,自覺和不自覺造成同學拋棄學習,而提早走向社會去打工,去學徒,去茫茫的人海里,而不是學海里,去苦作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