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最初沒有多少人能預測到,11月國產喜劇《無名之輩》的票房能有6億+的體量。

上映當天,《無名之輩》與同檔期的《神奇動物2》競爭,前者的排片僅是後者的三分之一,票房甚至不足後者的八分之一,上週五,《無名之輩》又迎來了同為喜劇題材《無敵破壞王2》的PK,即便《毒液》的威力仍存,但三部好萊塢電影續作都沒能掩蓋住《無名之輩》的鋒芒。

“它的市場表現和成長曲線超出了業內人的預期,很多人說這是一匹黑馬,但是任何一匹黑馬都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如果沒成為黑馬,事後我們只能很遺憾地說,這部電影僅具備黑馬像”,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張苗對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表示,“其實真正的黑馬屈指可數。”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如果說《無名之輩》勝過《神奇動物2》是憑藉著其作品質量和口碑,那麼《無名之輩》穩坐單日票房冠軍力壓《無敵破壞王2》,則要歸功於其營銷的助攻發力口碑上升。“《無名之輩》達到現在的票房很不容易,當然它具備過硬的質量,但我必須要把掌聲獻給宣發”,張苗說。

“迷信內容,相信宣發”,曾是解釋爆款國產電影的一個經典總結,而北京文化也曾把選擇影視項目的標準歸納為:“強刺激、強共鳴、強共情”,去年的《戰狼2》和今年的《我不是藥神》都是如此,但這足夠解釋黑馬《無名之輩》的逆襲嗎?

《無名之輩》從製片成本上來說是個中等體量的影視項目,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行業內人士通常把中等投資體量的項目劃入較高風險的一大類。這種體量通常沒有大製作、大IP、大流量明星的加持,也就是說,如何將好口碑與高票房對等,成為北京文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近兩年的國內市場表現上看,多線敘事的黑色幽默題材電影諸如曹保平的《追兇者也》、李雨禾的《提著心吊著膽》等,雖然口碑上乘,但未能在市場上引起更大的共鳴。這次《無名之輩》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之下,勝在接地氣的內容喚起了現實中“無名之輩”們的心有慼慼,配合強有力的宣發營銷助攻,最終贏得了口碑站穩了市場。

《無名之輩》由英皇電影發起,北京文化作為最大的投資方,主導了《無名之輩》的宣發,就《無名之輩》何以在11月好萊塢大片密集的市場中突圍?我們專訪了北京文化張苗總。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獨特在於觀眾離開座椅時的唏噓感


壹娛:《無名之輩》依然可以用“強刺激、強共鳴、強共情”來解釋?

張苗:就《無名之輩》來說,這三個規律還是有基本契合點的。強刺激,所有演員的表演在這個多線敘事的荒誕喜劇類型裡(國外不少見但國內少見),整體非常成功。本片從觀感上來說,有一個很強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就是:在歡笑中有唏噓感。

至於“共鳴”和“共情”,使觀眾在觀影后產生一種對普通人尊嚴的反思,芸芸眾生間也是有共鳴的,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雖然《無名之輩》和《我不是藥神》比起來,上述三個維度的具體指數不一樣,但仍然成功撐起了目前的票房。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宣發的努力,宣發一定要去引導觀眾去欣賞電影裡最閃光的地方,而很多閃光的地方是容易被忽視的。我一直認為審美是可以引導的,這對新類型電影來說尤為重要。首先要告訴大家怎麼看荒誕喜劇,在第一個週末把觀眾引入電影院非常難,尤其是對年輕導演和演技很好但流量相對不高的主創演員來說。相對《我不是藥神》通過主創層面就能傳達出品質,《無名之輩》則必須更多通過營銷攻克這些問題。

所以所有營銷的努力都是對類型及電影亮點的解讀,讓觀眾能更好的看到影片閃光的地方,這部分做的尤為突出。

壹娛:《無名之輩》的中等體量是評估的難點嗎?

張苗:雖然在《無名之輩》這樣卡司和主創陣容的條件下,但英皇電影作為最早的發起方,北京文化作為最大的投資方,我們達成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其劇本具有市場獨特性,其影片在類型上具有差異化。

它亦有普遍之處,比如幽默和喜劇元素可以降低觀眾走進影院的門檻,但是光靠這個是不夠的,難能可貴的是當觀眾離開座椅的時候,能帶給他們一種歡笑之後的唏噓感,這是近些年影片裡少見的特質。

現在是高度細分的類型片市場,中國電影市場包括觀影群眾都在走向成熟。所以在這個市場環境下,《無名之輩》必將有其存在的意義,更應該給機會讓它去綻放。我們願意去做,是因為對自己制宣發能力的自信。

壹娛:近幾年多線敘事的黑色幽默電影在市場上表現並不亮眼,北京文化如何進行預估?

張苗: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無名之輩》這類電影的票房概率分佈是非常典型的啞鈴狀,存在兩個相對很大概率的票房落點,要麼是兩三千萬,要麼就是擊破1.5億票房大關。如何給《無名之輩》打開上升通道,將其推向高票房,需要非常艱辛的宣發工作。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給年輕電影人多一點寬容和尊重


壹娛:黑馬很難預判,你發現了《無名之輩》哪些黑馬氣質?過程中間又有哪些提升?

張苗:我當時看劇本的時候,它名字還叫《慌槍走板》,通過劇本看到了多線敘事和荒誕喜劇所特有的突出閃光點,但是這個閃光點很難傳遞給市場。坦率說,北京文化對這個影片的票房壓力以及營銷難度的認知是非常清楚的,這個過程中不斷有爭議,但是我們抱著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對項目的信任,一路向前。後來有數家聯發方的加入,我很感謝他們能夠為電影出力。

對比第一次我看到《無名之輩》初剪的版本到最後上映的版本,在觀感上是有明顯提高的。這跟導演的努力是離不開的,制宣發團隊都為電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意見,最終的成功必須感謝導演和主創們開放的心態和敏銳意識。

我舉一個例子,在當前的市場上,我一直強調一點,觀眾在觀影結束時起身離席那一刻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決定了對整個影片的感受。有一天我跟導演聊天,我說好像影片在第三幕的情緒上欠缺一個制高點,眼淚打轉了但不容易流下來。具體來說,胡廣生(章宇飾)和馬嘉旗(任素汐飾)分開之後,馬嘉旗睜開眼睛看到牆上的畫,我認為這裡不妨嘗試加一支音樂來烘托情緒,導演說我們不謀而合,於是那裡有了歌,也成功地成為了很多觀眾潸然淚下的橋段。

壹娛:對風險考量是否還包括饒曉志導演的前作?

張苗:饒曉志導演前一部作品《你好,瘋子!》有很多閃光的地方,但是《無名之輩》除了具備閃光點之外,我看得出來,導演在選擇用電影感更強的方式去呈現作品。這種電影感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明白的。我們對每一個電影創作者應該有這樣的容忍度和信心,特別是給年輕電影創作者多一點空間,多一點相信,讓更多觀眾看到他們。

18年前我開始做電影入行好萊塢時,美國人跟我講了一條電影行業殘酷的基本定律:You are always as good as your last film,你永遠和你上一部電影一樣好。但北文的團隊在選擇電影項目時,很多時候是基於熱愛電影的初衷,我也經常提醒團隊我們要不忘初衷,要善於發現電影閃光的地方。如果所有人都算一筆賬,他上一部作品賣了多少錢,那就太現實了,這不符合我內心認同的藝術創作的規律。在科學的制宣發體系下,北文總是願意給創作者更多的寬容和尊重,他們也不斷用驚喜去回報市場和我們。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啟用排片策略助攻高口碑


壹娛:從排片上看,《無名之輩》首週六市場表現略有下滑,這是否成為電影口碑發酵的決定性瞬間 ?


《無名之輩》何以自信PK掉好萊虎?專訪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張苗


張苗:上映第二天排片是有下降,但屬正常現象,要觀察整個電影的成長曲線。其實前兩天是影片口碑的發酵期,在我們的經驗裡面,一般口碑發酵需要40萬到60萬人的基量,60萬人是比較安全的。

首映日是週五,之前進口影片還有很大熱度,而《無名之輩》在所有平臺的開分比較晚,在口碑還沒有充分發酵的情況下,《無名之輩》維持10%左右的排片,我覺得是發行團隊堅實的努力的結果。

週六適當縮減排片,是市場根據前一天影片表現的正常調整。我們跟院線終端合作時,也抱著客觀和科學的態度,我們用更低的排片量換取了更高的上座率,我相信觀影情緒在那段時間的發酵質量是比較高的。觀影是群體行為,一場電影4個人看和40個人看是不一樣的,所以明顯可以看出來,週六下午四五點鐘達到了臨界點,之後上座率明顯攀升,這是各平臺評分觀感反饋、輿論導向和口碑發酵的共同結果。

壹娛:其實從檔期的選擇來看,《無名之輩》也有考量?

張苗:其實檔期的選擇也是咬牙堅持下來,一直是11月16日從未改變,有針對性地跟《神奇動物2》放在一個檔期。我認為類型差異化以及前後大IP進口影片,能夠在把市場觀影熱情帶動的情況下,給《無名之罪》以最大的可能性,這比較重要。

我希望給國內的電影創作者一個信心,以前都說好萊塢是好萊虎,我覺得我們現在從制宣發的各個層面都應該有這個勇氣,跟全世界最傑出的一線商業影片進行競爭,從而給觀眾更多的觀影選擇,讓電影市場更加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