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開發河套、投資實業、開渠修壩,他被視為開發包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尤其是黃河後套地區,今日被稱為“塞外江南”。回顧後套地區近代農業開發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邢臺人王同春。他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竭畢生之精力,致力於黃河後套地區的水利建設和農業開發,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為投資,漠南礦業有限公司,為包頭開渠修壩,他也被視為開發包頭的重要先驅者之一。

「烏蘭道20號」開發河套、投資實業、開渠修壩,他被視為開發包

王同春舊照

開發河套促成固陽形成發展

王同春於1852年出生在邢臺縣東石門村一個破落的商業地主家庭。王同春的父輩雖都經商,但屢受挫折,日漸衰微。至王同春少年時,家裡就只剩下山田十多畝,已貧困不能維持了。王同春五歲時,因患痘一目失明,故後來有人叫他“瞎進財”。王同春七歲入塾讀書,但因家庭貧困,僅半年時間就中止了。八歲時,王同春被族叔王成收為嗣子,到今寧夏磴口居住,九歲由磴口返回故鄉居住五年,後又投奔王成。磴口臨近黃河,且土地肥沃,巳有不少人在這裡鑿渠引黃河水灌溉田地。王同春從這時起,就開始受僱為人修鑿溝渠,因為他個子高,力氣大,肯幹活,所以人們都願意僱用他。

王同春十五歲時,在磴口毆傷一人,不能在此立足,於是就逃到屬於後套範圍的包頭西山咀子居住。當時後套一帶土地尚未開闢,黃河及其支流沿岸,土地雖然肥沃,但是 雜草叢生,荊棒遍野,只是蒙族人放牧牲畜的原始牧場。當時來後套的漢人不多,來者也多數從事對蒙貿易,並不重視開發這裡的土地,發展農業生產。但是有一些來套時間較久的漢人商號,逐漸對發展農業發生了興趣。王同春先後加入了幾個商號,學習修渠築壩,逐漸積累了開發黃河水利的經驗。

1881年,王同春三十歲。這一年,他自借銀兩租得土地若干頃,開始鑿渠引黃河水灌田。從此以後數十年,他又在後套先後開鑿了沙河渠、剛目渠、豐濟渠、灶王河等渠。若以1909年(清光緒三十年)以前情況統計,他共在後套自行開大渠五道,支渠二百七十多道,可灌水田七千多頃,熟田二萬七千餘頃。光緒三十年,他又受清政府的委託開鑿永濟渠,可灌田三萬餘頃。在後套地區他以識水性,諳地理,精疏浚聞名四方,許多人都請他指導修渠築壩。

隨著後套地區黃河水利的開發,導致了農業的迅速發展。在後套未開發前,這裡到處是一草場,鳥獸成群。二三十年後,這裡渠道縱橫,田疇相聯,桑麻遍野,變成膏膚之鄉,被稱為“塞外江南”。與此同時,山西、陝西、河北、甘肅等省的貧苦農民大量擁入後套,所以農業定居人品迅速增加到十餘萬。在原來的茫茫草原上,出現了村舍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全新景象,五原、臨河、固陽等縣城隨後也陸續形成和發展。在王同春開發後套的過程中,其家境也迅速鉅富。

「烏蘭道20號」開發河套、投資實業、開渠修壩,他被視為開發包

位於五原縣的義和渠

拒絕洋人利誘曾受袁世凱接見

王同春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生勤勞、孜孜以求。相傳他終年奔跑田野,觀察地形的高低,辨別土壤的類別,所遇到的情況都精心研究。因此後套廣大地區的地形、土壤、水文、地質等情況,全都裝在他的心中。在下大雨的時候,他常常騎馬縱橫田野,通過觀察積水的流向,考察地形的高低。有人說他在夜間走路,每當不能辨別途徑時,只要從地上抓起一把土,放到燈下一照,就能知道是走到了什麼地方。每當修渠遇到困難時,他低著頭看,抬著頭想,有時呆呆地站在渠邊,整夜彷徨不回家休息。有一次,渠道已經挖好了,但水流不暢,他就在黑夜讓人在原野上到處遍插香火,他登高遠望,辨別地脈的高下,校正渠道的走向,終使渠水得以暢遊。他對自己的家人要求非常嚴格,自己也非常愛惜財物、愛護牲畜。據說他每天都是先喂牲口然後自己才吃飯。開渠時,他常常雜在工人的隊伍裡親自動手幹活,就連他的兒子和纏了小腳的女兒,也得和工人一起勞動或背了槍在渠上作監工。

王同春開發後套的事業在1903年遇到危機。是年,清政府搞“移民實邊”,命貽谷為墾務大臣,督辦綏遠墾務,以姚仁山為西盟總辦,負責後套歸墾事宜。姚仁山追令王同春將所屬之農田、灌渠交給清朝政府。在王同春進退兩難的時候,有天主教王神甫趁機利誘王同春曰:“何不以所置之田產歸之教會,……教會必厚酬君,餘年可保無虞,而訟事亦必能為之解脫。”一法國人閔主教也向王同春說:“開渠拓地,在歐美皆有專利,中國人多破壞之。如交教堂一道渠則可保公之產業。”面對洋人利誘,王同春慨然答曰,“吾為中國人,不能將國土授之外人!”他在內外交逼之下,走頭無路,毅然將數十年所鑿之渠道和所置之田產一併交官,而官方僅給償銀一萬五千兩。

民國以後,王同春開發後套的事受到北洋軍閥政府農商部長張窨及地理學家張相文等人的重視,1914年,張窨約王同春來北平相商疏導淮河和開發西北事宜,他還受到了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的接見。1915年,王同春隨張窨等和美國、比利時的兩名工程師南下視察淮河。

「烏蘭道20號」開發河套、投資實業、開渠修壩,他被視為開發包

王同春主持修建的沙河渠

在包不但投資實業還開民生渠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政府設薩拉齊、善岱協理通判,不僅管轄當時的薩拉齊、包頭村,還管轄整個後套。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後套才從薩拉齊廳析出置五原廳。但五原廳的衙署不在後套,而是在包頭鎮,直至1915年才遷出。1926年包頭置縣時,河套地區的烏拉特前旗大部還歸包頭縣管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同春開發後套亦是開發薩拉齊、包頭。

1913年,閻錫山派晉軍第一師師長孔庚駐防包頭。孔庚一邊創辦漠南礦業有限公司,一邊擬議開發狼山至石柺溝的千里煤田。一生致力於開發的王同春便成了漠南礦業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投資大洋約1000元。1914年,漠南礦業有限公司成立,下設3個煤窯,成了包頭第一家民族工業。1916年,公司已有礦工1200餘人;每年經銷原煤數十萬噸。

1914年,張謇招王同春進京,組織西通墾牧公司,王同春將烏蘭腦包附近18萬畝地(包括今九原區以西區域)撥給公司,後因各方騷擾,王同春開墾養畜失敗。同年,烏拉特三公旗地畝局放地,鄧書山等集資大洋4萬元購地150頃,號稱鄧櫃。鄧櫃為引昆都侖山洪水和溝水灌田修建夾二壩(現稱甲爾壩)和太渠,王同春不顧年邁親自來包頭踩渠路,並讓自己後套管水能手二渠頭潘太秀任鄧櫃渠頭。夾二壩大渠從昆都侖河口直至狗蘭圪卜村(位於今青山區)。

1922年,薩拉齊地方紳士丁紹先等人,請王同春修建從黃河磴口經哈素海、黑河注入黃河的民生渠。王同春幾經勘測,並設下木樁標誌,後因財力不足擱置。

1928年,綏遠省政府請美國人塔德任總工程師開挖民生渠,塔德未按王同春設計施工,另闢新路,花了80萬元,三年後築成渠放水時,竟不能引水入渠,宣告失敗。

1924年,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令第八混成旅旅長石友三為包頭鎮守使兼包西水利局督辦,王同春為水利督察。這時他已年逾古稀,終日忙碌於水利工地。1926年6月,在督修黃河水口時中暑,不久去世。王同春有六兒一女,長子和四子早逝,三子王英曾為一○一旅長。二女兒王雲卿,號稱“二老財”,長期與五弟王樂愚住在包頭,留下眾多“二老財”的故事。而包頭人對其父卻知之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