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高學歷人才選擇成為中學教師?

月下0鬱金香


首先得明確一下什麼是高學歷人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所謂高學歷人才,一般指的是研究生及其以上的學歷。事實上,現在名校博士去中學任教的情形,並不罕見。



我有一個師兄,原本是可以出國做博士後的,但他最終選擇了某一線城市的中學老師的職務。據他講,對於該崗位,不乏有來自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來應聘。一開始我們也有所不理解,但後來想想,去中學,尤其是一線城市的著名中學當老師,其實也是個不錯選擇,待遇一點不比大學差不說,工作內容相對也更簡單些。

公眾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還不是待遇的問題,而是名校博士去中學當老師,是否會造成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首先,這是個人的一種就業選擇,無可厚非。畢竟不管高學歷還是低學歷,都是自由勞動者,我們應該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

其次,名校博士去中學當老師,一般都會涉及到指導競賽和做實驗。名校博士具有系統的科學研究經驗,能夠好的進行實驗教學;名校博士本身就是學霸,對於文化知識的學習很有一手,強將手下無弱兵,教學效果一般也會更好一些。

就整個博士群體而言,去高校和企業依然是就業的主流。去中學當老師畢竟還是少數,而且大多數都是去的大城市的著名中學。



我們當然期待博士在學術上做出突出的成果,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對於自願投身中學教育的名校博士,也應寬容以待,也許他們真能為中學教育開一新局面,那就比隨便發幾篇文章,意義更加重大了。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當年碩士畢業時找工作,差點就留在了西安所謂“幾大名校”中的兩家。進入了其中一家的最後擬錄取名冊,和另一家甚至簽署了就業意向合同,最後沒去還支付了3000塊違約金。

在我看來,這完全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不管是從應聘者的角度還是從招聘者的角度來說,都是如此。

其實學術這條路遠比想象的要艱辛。本科時這個學霸那個學神,好像覺得學習很輕鬆,但真的到了研究生階段,尤其是研一以後,大多數人就會發現“學習”和“學術”完全是兩個東西。本科時平均分95分以上也不代表你研究生就一定能搞出科研成果來。我自己的粗略估計,在我們這種中等211學校,專碩不提,學碩裡大概十個人裡能有一個搞科研的料,都算是這一屆學生素質比較高了,剩下九個裡大概還有那麼一兩個屬於雖然沒啥天賦,但是靠勤奮,靠關係,或者靠心裡素質好,靠能熬,大概也能在學術圈裡混混,不至於餓死。博士圈裡比例稍高一點,但真正有能力或者有毅力在學術圈裡混的,和徹底走不了或不想走學術這條路的,大概也就是一半對一半吧?

那麼剩下的這七個碩士或者五個博士的路呢?科研這條路走不了,也總得生活吧?起碼在現在,那些著名高中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拿我差點簽約的那家“名校”為例,碩士畢業第一年給我的月薪是8600,剩下的課時費,早操晚自習補,班主任費,一項項明碼標價在合同裡,我算了算要是自己夠勤奮,苦活累活都願意幹,月入萬元不是夢。

而我最終留在的這所中等水平211高校的待遇呢?第一年未定崗月薪是1890,課時費、科研經費、年底津貼一律欠奉。第二年定級助教一級,月薪2667,課時費,科研獎勵,年底績效全憑自己爭取,要是沒課上沒科研,2667就是全部收入了。

中等水平高校和高水平高中,起碼在對待新人方面,待遇相差近四倍!

實際上,當年碩士找工作時,那家“名校”給我的待遇是最高的,超越了軍校的文職、著名房地產企業的財務、國企建築公司宣傳部和本地銀行的卡務部。

既然學術的路已經斷了,作為一個單純求職的社會人,選擇一份性價比最高的工作,這種自然選擇有什麼需要驚訝或評論的麼?

再從高中招聘方層面來說,同樣的錢,能招到更年輕,學歷更高(不一定是更高水平),更適合宣傳需要的人,何樂而不為?

當時應聘時,從筆試到一面、二面、三面,足足折騰了20多天,和兩家中學的人事幹部,參與評選的學科負責人也聊了很多。高中的態度很鮮明:我現在引進一個高級教師,動不動都是談年薪的,而且各家中學之間都是互相競爭關係,把自己的人才都看的牢牢的,能引進來的,要麼就是外地過來的,光適應環境,安置家庭得好一段時間,要麼就是快要退休的,好不容易引進來,幹上三五年退休了,等於這筆錢就白扔了。

但是你們(新畢業的碩博)不一樣,年紀輕,適應上一兩年就能挑大樑,找個好老師帶著,對學校忠誠度也高,而且學歷高,跟高校這邊人脈熟,將來發論文評職稱都要輕鬆一點,我招十個,能培養出來一個高級教師或者特級教師就是賺了。

更別提多引進碩博士的宣傳效應,試想一箇中學如果敢宣稱自己所有一線教師學歷水平都是碩士或博士,對家長得有多大的吸引力?

所以這兩家中學,起碼據我觀察,我所在的這個學科,從年齡上都是兩極分化,幾個經驗豐富,年齡稍大的骨幹教師,帶著一幫年齡相差五歲之內的青年教師。老教師傳幫帶,新教師努力幹,每年都會淘汰幾個人,每年也都有新人補充進來,照當時那個每年新陳代謝的速度,假以時日,一線教師全是博士學歷都不是夢。

所以,這同樣是自然選擇。

所以,除過那些非走學術不可的人,對於普通人而言,中學對於高校的優勢一個是薪資待遇,一個是前期的發展空間,而劣勢不過是學術環境和所謂的“社會地位”不同。

不過,一個著名中學副高職稱的中學高級教師和一個邊緣的大學副教授相比,“社會地位”誰高誰低?


皮耶霍


什麼是高學歷人才?通常我們將博士生視為高學歷人才,認為這些高學歷的人才應該從事研究或大學教學工作。一旦出現有博士生從事中小學教學,立馬能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就好比北大畢業賣豬肉一樣。人們普遍認為博士生去教中小學是資源的浪費,甚至感嘆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還不是來教中小學。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偏見。優秀的教師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要想培養出富於創新,思想新潮,能力突出的學生,還真的要有厲害的老師。毛主席當面也還是在湖南第一師範就讀,但那個時候湖南第一師範也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才培養出一代偉人。

現在的牛逼的高中招的老師,不但是碩士或博士,而且還來自名牌大學,包括國內和國外的。這是一種趨勢,將來到中小學教書的高學歷人才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好學校。

圖一:人大附中招聘的教師入圍名單

圖二:南開中學招生教師入圍名單


韜韜看教育


這個問題其本質上是指,高學歷人才選擇了較為穩妥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想題主的意思是,高學歷人才經過長達十幾二十年多年的教育培訓,成為知識結構中較為靠上的塔尖人群,照世俗的眼光看,應該選擇創業或是到知名公司中就職,而不是選擇成為中學老師這樣的普通崗位。

那麼我來說說,中學老師這一崗位是怎樣吸引這類人(我也是其中之一)的。

中學老師是事業編制,並且按照規定,薪資不得少於公務員標準。

事業編制說白了,跟公務員是一個性質的,端的是鐵飯碗。職場中的很多煩惱,如得罪老闆,中年危機,老年危機,在這裡都不存在。這也就意味著,當你人到40,感覺精力體力不如人時,後有大批小青年追上來時,不必擔心老闆會覺得你沒有剩餘價值而炒掉你,也就不會出現像中興跳樓那樣的事件。得罪老闆了,頂多就是被穿小鞋,校領導無權把你開除。退休後,也有退休金,還不少,足夠用了,而且隔幾年還會上漲。

另外,老師有陽光津貼、集資房等便利。拿我本身來說,雖然工資只有3K多,但是有兩套房子,第三套集資房的名額已經占上,馬上就要交首付款了;最近交通銀行又針對教師出了0利息貸款十萬元的優惠政策,加上公積金等,差不多這第三套房的首付為0,只需每月還款1000元左右即可。

我的朋友是一家招標公司的總監,年收入三十餘萬元,可她目前也只有一套房,並且每月商貸壓力不小。實際上算起來,她每月收入是我的6-7倍,但在這個城市零起點無背景無依靠的她,所賺的錢幾乎都交給了房子。

第三,事業編制有住房公積金,退休金等。

住房公積金剛才已經說過了,提取出來做首付,每月還款等,都有極大的誘惑力。

退休金的話,每月自動打到卡里,4-5K,對於老年生活,簡直不要太爽。

第四,事業編制的醫保報銷力度大,請假扣薪非常少。

報銷項目、比例之多,是外行人不知道的。

拿我同事來說,每年都要請半個月假去療養,因為檢查費用幾乎都報銷,請假全部算下來就是幾十元錢,何樂不為。

我另一個同事的女兒,去年因為發燒住院,後來轉成肺炎,再後來不知何故住進了ICU,生命垂危,前後花了4、5W。後來單位報銷了大部分,個人出了5K左右,再加上有商業保險,這些錢幾乎全部報完了。普通家庭哪裡承擔得了大病,而因病致貧則是我們國情中非常普遍的現象。

第五,部分城市有安置費,安家費,人才費等。

某些城市或學校,為了挽留或邀請優秀老師進駐,會有十幾至100萬的安家費。據我所知,沿海城市、西部邊陲城市等,都有這樣的優惠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或挽留人才。而這麼大一筆錢,顯然也會打動很多老師,為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以上都是老師這一行業的優勢,當然老師也是很不容易的,這裡就不細述了。

高學歷人才固然可以走創業、職業精英這一條路,但同樣,也可以選擇較為穩妥保守的職業。

更何況,教書育人也是非常有價值感和幸福感的事,桃李滿天下的滿足感和榮耀感,也不是其它行業可以比擬的。造福人類,千秋萬代,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愛吃火鍋也愛魚


我有一個同學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本來是和一所地方高校簽訂委培合同,地方高校支付她讀書及生活費用,她畢業後回來工作。這是在2004年左右,地方高校苦於無高學歷人才出的人事政策,結果這個同學碩士畢業與地方高校毀約,進了一線城市的一所初中,學校給了她戶口與編制,她也很順利地找了條件比較好的老公,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高學歷人才選擇成為中學教師是他們的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這選擇裡有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中學教師這個職業帶給她的附加值是我們無法揣測的。我們不能說高層次人才去做中學教師是人才浪費,中學是學生的關鍵時期,高學歷人才大多數是學霸,有著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素質的提升有利於學生學業基礎的夯實,這對中學生也是一種幸運。並不是所有的高學歷人才都適合搞學術科研。天賦勤奮靜心是搞好學術和科研的條件,很多人忍受不了學術的清苦半路出逃。而高學歷人才選擇去做中學教師既滿足了她的所求,又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提高,這種雙贏,何樂而不為?

但今天,隨著高學歷人才的增多,中學教師的招聘水漲船高,我們縣高中老師招聘要求碩士以上學歷,而在一線城市高學歷人才想進一個心儀的中學還是有點難度。


黃黃66336


一份工作而已。

之前很多學校(包括現在很多學校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本科起步)對老師的學歷要求是本科起步,這些年水漲船高的到研究生學歷,這是大家所謂的高學歷嗎?在北京很多學校還有要求某些專業是博士畢業。

高學歷人才更多的參與到基礎教育中去,整體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學生的視野寬度才會有所提高。

是不是大家認為高學歷人才當老師有點“屈才”?有些“大材小用”?有些“不划算”,明明本科畢業就可以勝任的工作為什麼非要研究生來?

在收入和待遇上,學歷越高,進入某些城市的重點中學當老師,各方面綜合的收入指數就越高,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一些重點中學,名校招聘的編制內的老師,都是解決戶口的,會有上千人爭奪一個崗位的也不少見。

其實,從家長的角度,我們更希望從孩子的幼兒園開始就接觸更多的高素質、高學歷、高水平的老師,這樣整個教育體制才有希望。不只有到中學時期,從他們小時候開始,接觸到高素質的父母,接觸到高素質的老師,這樣下來,對整個教育環境來說,不是好事嗎?

目前在一二線城市很多中學都要求碩士起步,未來可能會延展到更多的城市甚至農村,只要收入待遇有保障,就不愁找不到人,這是好事!


九鬥學生心理


應該說聰明智慧的人當老師最好。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我們學校一位77級的師專畢業的女教師。教物理,物理難學,人所共知。但是你她教學生物理成績都很好。德藝雙馨的老師。難得啊。

低學歷。女教師。物理學科。成績高。學校,學生,家長。都稱讚。她培養的學生人才輩出。

後來知道,她是著名重點中學高材生。65年高考前就保送了中科大。文革爆發。未能成學。77年回覆高考她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只選擇了師專。

安。沒文革。她會是位科學家。

科學家當老師最合適。


老王12069


這個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例如清華北大的很多畢業生,甚至是留學回來的人也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我當時在招聘會上看到他們這些人時都驚呆了。不過後來也想通了。

1,教育為國之根本

古代的老師們,必須是學識淵博且品德高尚,才會被人請去做先生。而當今的這些人從名校畢業就具備了學識淵博,而這素質如何雖然不好保證但是也比一些不知來歷的老師要強!

2,學校比拼臉面

這很直接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一個學校好還是差,就看這個學校老師怎麼樣,怎麼看?看學歷唄!清華北大畢業的來你學校當老師,厲害不?!

3,家長看教師學歷

現在的家長素質逐漸提升,那麼也會選擇看老師的學歷,好的名校畢業,在差又能差到哪裡去?並且出門在外,還能跟別人說道說道。

所以相對應這個社會教育的發展,老師高學歷的要求在慢慢被默許,哪怕教師資格證後考的也沒關係。

但是,有時高學歷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老師的智商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然後學生上課就會感覺壓力大,老師說這題都簡單的很,結果自己不會……

還有的上課只講二十分鐘這節課就結束了,其他的自己複習……

這些都是我身邊發生的事情,仔細想想也挺可怕的。所以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全看怎麼想。


學之有地DL教之有理


我們是武陵源片區國家貧困縣省示範普通高中,學校在縣城。211師大畢業的2位老師都45歲以上了,是1990年代包分配時分回家鄉的女老師,從前有過具211師大學歷的男老師晉升高級後就走了。這幾年二本畢業生都難招,本校高中畢業考上二本預科的回來成教學和中層管理骨幹了。


楚天138714903


首先搞實體已經沒前途了,工資低,除非搞搞互聯網金融之類,否則一個碩士之類的進入企業或者研究所啥的,工資低得可憐,領導每天給你談情懷,況且國家又不重視實體;其次,老師工資也漲上來了,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教育了,福利待遇也不錯,還有那麼多假期。曾經我也是師範,但是實在不喜歡,跨專業讀了工科碩士,出來工資低得一逼,還是所謂的為國防做貢獻的人,不如我媳婦一小學老師,還有兩個大假期,舒服死,小屁孩麼過個節啥的還給送點花花草草,老師們可高興了,在企業你就是苦逼幹活的命,幹不好還得被領導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