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嚮往詩和遠方?

快娛丸


“詩”和“遠方”這個口號最初是來自高曉松。它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火於綜藝節目《奇葩說》。文章原句是為“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一、這個說法的流行,是因為人們對現實生活太失望了。

成人的世界有很多無奈、苟且,因此我們常常把夢想寄託給幻夢,人往往也在想象里美化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張愛玲經典的紅白玫瑰理論,不過是換了一個現實和夢想的說法。

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和遠方”只存在於人的內心。

美國電影《燃情歲月》裡有這樣一句旁白:一個人如果遵照他的內心去活著,他要麼成為一個瘋子,要麼成為一個傳奇。所以,很多時候,“詩和遠方”也只是人們矯情的鸚鵡學舌而已,最終淪為“空想”。真正能像“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樣瀟灑辭職的人能有幾個?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認為自由是相對的,同樣,“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 何謂詩?何謂遠方?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和遠方”只存在於人的內心。


一往文學


說說我的看法:

我向往詩和遠方是因為我本身是一個比較文藝的人,近些年讀了一些書,越來越嚮往書中的生活,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覺得詩和遠方是對於自己的定位。

高中讀書的時候我就想,如果在古代,我一定會是一個將軍,因為我身上總是透露著威嚴而又不失文雅的江湖氣。

後面上了大學我有發現自己適合做一個謀士或者軍師。因為我善於給予別人意見,並且能夠做出相應策劃,但不像領導者那樣果斷,所以我只能做二把手或者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我讀書時候理解的詩和遠方。

後來我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在大城市生活,有時工作的壓力讓我瀕臨窒息,這個時候我就想著如果我有錢,就回到自己的家鄉,蓋一座樓房,家前面挖一口魚塘,我可以每天釣釣魚,冬天的時候曬曬太陽,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後面一想,我這麼年輕,怎麼能這麼快就回去過著養老的生活呢?後面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想著外出遊玩,或者辭職之後就放自己一個月的假出去旅遊,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不用去在意別人的看法,來一場又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就是我現在所認為的詩和遠方,至少我現在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以前我很喜歡海子的詩,海子說“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想,這就是海子式的詩和遠方。但是後面海子把詩和遠方給了草原“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一個叫馬頭,一個叫馬尾。”我想這是海子對於生命的敬畏,這是他對於生命超脫的詩和遠方。

旅行不是為了看到多少人、多少事,而是在某一時刻,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我是很喜歡的一句話,在旅行中開闊自己的視野,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與大家共勉!








小獵人愛旅遊


還記得去年一張辭職信: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火爆網絡,刷爆朋友圈,雖然

後續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辭職信,但是其實後面的大多就都是炒作了。現在回過頭來

我在想這個其實不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其實並不會引起半點漣漪,為什麼現在

會引起這麼多的轟動。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其實現在看上去網絡特別發達,人們不再會無聊,看上起

我們能做的事特別多,看電影、玩遊戲等等。但是我認為其實看上去我們好似擁有

了許多,生活多了很多樂趣,真的是這樣嗎?我反而認為現在的人會更加孤獨,

我們看似擁有了網絡上的許多,但是我們可能失去現實中的很多,而且還陷入了一

中死循環,我們越孤獨,就越泡在網絡上,但是越泡在網絡上就越會感覺到孤獨。

現實中的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愛拿著手機,不停的點點點,上班路上,公交車上,

飯桌上……可能現在的我們離開了這個手機都不會生活了。人們常說的現在時代

發展的太快了,社會進步了。但是社會進步真的進步了嗎,我真不認為這是一種

進步,現在有多少人,有多少心裡話,不是對現實中對你好你最親近的人說出,而

是對著你一個沒有見過面,認識沒幾天,就因為說了幾句無關緊要的話,你把它當

做了可以傾訴的人,給你幾句安慰,而現實中給你端水,為你準備衣服的人,我們

卻無數次的無視。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在網絡劇《一起同過窗》裡面,任逸帆

追大二學姐的時候,學姐來大姨媽了,任逸帆給送水給學姐,學姐喝了,任逸帆

驚訝的說:你是我見過送過來真的喝水的。學姐說你是我見過真的送水來的。我們

現實中都忽視現實中的溫暖,而去珍惜那網上的那些所謂的安慰。真是因為我們

太過關注網絡上的那些安慰,情話,太過美好,現實中的我們忽略了那些溫暖,

反差太大,所以我們感受都得孤獨感就越強,所以我們會對詩和遠方充滿了嚮往

,那是我們夢想去不敢邁出的遠方。那是我們也想去的遠方。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自己的詩和遠方。但是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卻不能

或者說不敢邁出那一步,去追尋我們自己的詩和遠方。所以當有人去到他的遠方時,

那也是我們的遠方,也是我們的寄託。也是我們曾經的嚮往。

最後我想說一句,我們的遠方其實不在遠方,而在腳下,重要的不是條件,而是

我們是不是真的想去找他,他一直在腳下,不在於所有的一切,只在於你何時開始。


悅讀雜誌


凡是嚮往詩和遠方的人都是因為自己不滿現實,心懷夢想,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也是屬於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者!具有良好的心態,努力拼搏掙錢的為自己難以維持生活的人是不會嚮往詩和遠方的!所有的浪漫主義者都會去向往詩和遠方的!在現實裡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的人,心裡總是嚮往遙遠的難以實現的詩一樣的生活!屬於浪漫主義者的體現者!其實心裡有詩和遠方的人都是心平氣和的人!有很好的親和力和感召力!




深圳快報


因為現在的社會太喧囂、太計較功利了,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了改革開放前的單純和質樸。加上現在人都普遍感到生活壓力大,繃緊的神經很少得到放鬆和緩解,所以內心都向往寧靜和悠然,故詩和遠方成了我們極其嚮往的世外桃源般的境界,可以暫時遠離塵囂、煩惱。拋開一切去追尋一種內心深處的寧靜和悠然閒適。所以每到節日小長假,就有成千上萬的男女,出去遊山玩水,將自己置身於湖光山色詩一般的美景中,去盪滌心靈的汙垢、讓大自然的綺麗風光去洗滌心靈的塵埃,沉醉於詩一般的田園生活中,這就是現代人追尋詩和遠方的緣由。


US雲在天邊


詩書百卷氣芬芳,

行路八千見識長。

五嶽三山景色美,

江河湖海百花香。


費玉山905


詩和遠方是一種生活態度!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的圈子太窄小,單生活節奏卻很快,和朋友聊天他吐槽最多的是壓力,壓力,還是壓力。工薪階層的收入在大城市裡勉強購生存,哪有高質量的生活。

詩和遠方,給年輕人更多的是嚮往和憧憬。心中有詩,意在遠方。年輕人更應該坦然……



知心愛人


對於詩和遠方美好生活的期望,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對現在的生活現狀有所不滿。學習工作上的壓力,生活環境的糟糕,人際關係的複雜,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容易導致人類身心疲憊。對於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的生活,會讓人有厭倦感。家庭的重擔,會讓人有壓迫感。學習工作的不如意,會讓人有挫敗感。\r 而詩和遠方,對於身心疲憊的人來說,可能是自由、快樂、舒適的療養聖地,至少能夠從眼前這個紛雜的現實中短暫逃離。越來越多的人嚮往詩和遠方,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TA們的好奇心。遠方不一定是美好的,但一定是新奇的。對於哪些生活環境一成不變,卻擁有超高好奇心的人來說,可能遠方的世界充滿了新奇。\r 可能好奇外面奇形怪狀的瓜果蔬菜,好奇外面形態各異的山川,好奇外面無窮無盡的大海。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有空閒的時間,背上揹包,去一趟未曾到達過的遠方,去看一看未知的世界。詩和遠方,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因為對美好的事物有所希冀,所以會更加嚮往詩和遠方。\r 同時因為詩和遠方並不是一個確定的事物,所以可以無窮盡的去想象,突破現實的限制,就如同VR技術一樣,詩和遠方能夠給人們帶來一個奇妙的世界。因為生活的壓抑,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因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有越來越多的人嚮往詩和遠方。\r


被遺忘的時光吧


這是個好問題!其答案也是有深有淺,各俱特點。我此時的見解是:人的一生,追求中不外乎兩個方面,即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即是所謂的詩與遠方。物質追求就是要不斷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希望物質的富庶能讓自已身心舒暢,沒有生理上的窘迫。而精神追求則是要解決心靈的安放,精神的愉悅!如果兩個追求都能滿足,那便是人生圓滿!現實中更多的人是兩方面總有一方面缺失,甚至兩方面都缺失。因此人生的大戲徐徐展開,或華衣美食,窮奢極欲……或窮困潦倒,卑躬屈膝……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安貧若素,或人窮志堅……


cahw18


因為詩的韻味會勾攝吟詩人的靈魂,會令吟詩者深深的陶醉在其中。詩詞中的深遠意境令人尋味,詩語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可以勾起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