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困麥城時,如果劉封、孟達去援助,會是什麼情況?

渴望愛我


如果劉封,孟達等到關羽被困麥城時才出發,那肯定來不及了。另外,劉封和孟達如果決定要援助關羽,也不可能一起來,必須留下一人鎮守上庸。否則,申耽新降,申儀本來就有反心,兩個人都離開,估計上庸立馬不保,那結局也是一樣。要命的地方就在劉封和孟達二人關係惡劣,這也造成了二人待在上庸,不去援救關羽的原因。



劉封是長官,卻常常欺負孟達,連軍中鼓手都被奪走。所以,劉封一旦離開,再回來時,孟達控制了上庸,可能就不鳥劉封了,他大不了投降了曹魏,事實上孟達日後果真投了曹魏。如果劉封命令孟達率部支援關羽,那麼更危險了。為什麼?因為孟達立了功,關羽感謝的是孟達,孟達估計就不回上庸“受苦”了。這還不打緊,估計劉封也知道孟達清楚他的“軟肋”,就是“義子身份”。後來,和劉封鬧翻的孟達,勸降劉封時用了:“疏不間親,新不加舊。”又有“自立阿斗為太子以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所以,如果孟達和關羽在一起了,即使不告狀,恐怕也會以“嗣子之爭”來攻擊劉封。因此,劉封不可能派孟達去援救。




但是,劉封后來回成都,一樣被處決了。其實,站在劉封的角度,是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第一,關羽當時勸劉備不要收劉封這事,本身就是子虛烏有,所以關羽和劉封並無過節。第二,以關羽“假節鉞”的權力,是可以調動劉封的。第三,站在蜀漢大局的考慮,劉封應該在水淹七軍時或者徐晃攻偃城時,過來支援。因為,這兩個時期,關羽都是缺少兵馬,導致無功。第四,站在劉封私人的角度,有“嗣子之爭”的尷尬身份,如果結好關羽,起碼還有生機。不救關羽又有奪位嫌疑,逼反孟達,丟失上庸,劉備,諸葛亮,張飛等,誰會放過他?第五,救了關羽,上庸也未必丟失,即使丟失,劉封不在,不需要擔責。只要關羽不死,孟達也未必會反,東吳方面也有外交緩衝的餘地。



可惜,劉封全都浪費了,可見就是不識大局,不懂政治,甚至情商低的武夫,最後被殺還來了一句:“早知道聽孟達的”。可見,玩政治,劉封根本非孟達對手,有可能勸降的那封敏感的信,早就故意透露給成都了,所以劉封必死無疑。所以,如果劉封真心援助關羽,那麼江陵丟失,關羽的荊州兵離散,只剩幾十人,還有劉封帶來的士兵。呂蒙等人要圍困關羽就不容易了,關羽也不可能軍敗就身死。只要關羽手上還有軍隊,江陵鹿死誰手還很難說。退一步講,關羽直接和劉封退回上庸,爭取了成都應變的時間,那麼大事還可以轉圜和談判。沒有了荊州,但也沒有夷陵之戰,蜀漢還有實力,只要保有上庸,可以作為《隆中對》的修改版。那局面對蜀漢來說,還是很有可為空間的。


大飛熊ヽ騎士


劉封怎麼救關羽啊?

219年10月下旬,江東呂蒙主力偷襲南郡,陸遜負責迂迴包抄宜都郡,佔領秭歸,封閉關羽西逃的最後一條道路。關羽勞江東四英將之二親自出馬,輸得不冤。

當時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走,退入魚腹,緊急向成都反饋,等劉備收到消息已經最少11月中旬,此時誰都救不了關羽。

諸位看清楚地圖了嗎?

即便這個時期的劉封立即出兵救助,也無法在襄樊曹軍與呂蒙的攔截下到達。這還沒說劉封本人得密切關注申家兄弟與孟達,如果劉封自己出兵兩三千去,則上庸新城很可能被曹軍獲得,劉封就算救得關羽也是死路一條。

此外,上庸至麥城可不是表面上那麼點直線距離,這裡是湖北四川交界處,至今都是原始森林的,山脈連綿,河流交叉,劉封那點軍隊能不能準時到達,都是疑問。

最後說明,關羽假節鉞不假,但那是對轄區內才有用。劉封不屬荊州體系,沒有救護關羽也沒有協助關羽作戰的法定義務(關羽是寫信請劉封出兵,不是命令)。真正應該被處死的是宜都太守樊友。



四川達州


關羽走麥城的時候,已經是窮途末路,實際幾乎是一擊即潰的形勢,之所以還能堅持,就是孫權還有招降關羽的意思。

廖化突出重圍求救,劉封孟達如果救援,以實力來講其實沒有什麼把握,當時關羽歸蜀之路已斷,想出兵打通道路,劉封等是做不到的,比較靠譜的辦法,就是通過外交談判來換取關羽歸來。

首先穩住孫權方的情緒,化解戰爭氛圍,重提孫劉聯盟,陳述關羽對劉備集團的重要性,暫時答應到此為止,既往不咎,荊州地盤合法歸屬孫權。

其次,等待劉備派正式的談判使臣,敲定相關條款,雙方通婚加強聯盟。

想孫權不過是為了討回荊州,還要跟劉備聯合抗曹,應該會明白其中的利害,最終放關羽歸蜀。

可惜,劉封等輩,心懷不軌,愚蠢遲鈍,導致劉備集團大好勢頭,頹然而止,劉關張英雄事蹟,從此畫上句號,讓人唏噓不已,可悲,可嘆?




心無羈絆夜未明


關羽敗走麥城時,曾向據守在上庸的劉封多次求援,然其結果我們都知道,劉封與孟達拒絕了關羽的求援,最終關羽兵敗被殺,劉封和孟達也落得個一死一降的慘淡收場。話說當初劉封和孟達行關羽之令,出兵救援,會有怎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上庸必失,孟達不降,關羽必死,劉封可活。

上庸必失

為什麼說上庸必失呢?當初劉封拒絕出兵救關羽的原因中就說到了一點,上庸是剛佔領不久,內部還不穩定,所以不敢輕易離開,必須在此安撫人心。其實這是一個很正當的理由,為什麼呢?我們先簡單說說當年劉封和孟達是怎樣拿下上庸的。公元219年,劉備派孟達攻取上庸,上庸可不是一個小地方啊,當初孟達進軍上庸時,便遭到了房陵郡太守蒯祺的頑強抵抗,拿下房陵郡後,劉備擔心孟達一人難以拿下上庸城,便派劉封又領一軍與孟達合兵,一同圍攻上庸,最終在一番較量過後,上庸太守申耽無奈率眾投降。說起這個申耽,本是上庸的富豪,在上庸非常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當初投降劉封本來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特別是其胞弟申儀對劉封向來不滿,早有反叛之心。其實在劉封攻上庸前,申耽就曾秘密和漢中太守張魯商議歸附曹魏,後來張魯降曹並得到了厚待,試問申耽作何感想?所以當時在上庸局勢未穩定之前,倘若劉封孟達都去救援關羽,申耽是很有可能降曹的。而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關羽必死

首先我們尚不說劉封孟達是否能及時趕到救援關羽,但僅靠劉封孟達那點兵力,肯定是不足以解救關羽所面臨的危機的。首先關羽面臨的是吳魏兩方的夾擊,特別是孫吳,其目的便是要擒殺關羽,一是報蜀漢久佔荊州南郡不還之仇,二則是報關羽羞辱吳主孫權之恥,所以吳國派出的是勁旅,領軍之人更是呂蒙,潘璋等孫吳名將。而當時劉封孟達剛打下上庸不久,一番大戰過後,兵力不多,戰鬥力也無法和吳國勁旅相比,跋山涉水一路急行前去求援,戰鬥力又下了一個檔次。即使能及時趕到,也很可能被吳軍一起殲滅。

孟達不降,劉封可活。

為什麼說孟達不會降魏,劉封不會被劉備處死呢?我是這樣看的,倘若劉封孟達出兵救關羽,很可能的結果就是劉封孟達尚未趕到,關羽就被殺了,而關羽失荊州,上庸原太守申耽也會望風投降曹魏,此時劉封和孟達只得折返回成都,這也就不會發生後來(公元220年)劉封奪取孟達演奏鼓樂隊,導致孟達降魏一事的發生。而孟達隨劉封一同去救關羽了,只是來晚了,劉備最多也只會責怪兩人丟失上庸之過,不會將關羽之死怪罪於兩人,因此當初孟達降魏的那兩條原因就都不存在了,所以孟達當不會降魏。

而劉封也一樣,據《三國志》記載,當初劉備賜死劉封的原因是這樣的: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顯然前面兩條原因就不成立了,而最後一條也是最關鍵的一條會不會也隨劉封去救了關羽而有所改變呢?我認為會的。劉備當初殺劉封,確實是因為諸葛亮之言戳到了劉備的痛處,劉封坐守上庸,無視關羽之令,確有擁兵自重之嫌,可能以後自己的兒子駕馭不了劉封。而當初劉封要是不違背關羽之令,或許劉備的這個想法不會那麼重,加之又沒有前面的理由,最多治劉封一個失守上庸之罪,畢竟曾經為蜀漢立下過無數功勳,加上十多年的父子之前,劉備不至於處死劉封!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劉封有沒有能力?有,能力還非常強。而且強到能獨立統軍奪取上庸(孟達受劉封節制)、強到諸葛亮也對他忌憚三分。但是,劉封卻不是統帥之才;胸無大局、仗勢欺人、自私狹隘。這樣性格的人,就絕不是做第一把手的料。劉備有會看人、會用人的特別能力,但他卻在劉封身上屢屢犯錯;

犯的第一錯誤就是收了劉封為義子;如果僅是收他為普通將領,那麼,他還是寇封,那就不可有劉封這一身的臭毛病!所謂“知子莫若父”;既然他是劉封了,他的長短劉備應該非常清楚。

犯的第二錯,就是命劉封去統率孟達!派他攻取上庸沒什麼問題,可讓他統領孟達,就是大錯特錯。孟達是什麼人?在劉備入川前,孟達就是與法正齊名的能人。也是與法正各率兩千川兵迎接劉備的人。劉備得以入川,他是三個預謀人之一。曹丕還稱他有‘將帥之才’,‘’卿相之器’的人。取得上庸後,就應該調走劉封、或許孟達。憑著孟達的名望,也不應該讓誰去統率孟達,何況還是劉封?能統率孟達的,只有劉備自己和諸葛亮。連法正都不適合!

犯的第三錯;上庸還是及其關鍵的戰略要地,對北伐、東征都是極重要的前進基地。而且是荊州的後盾,漢中的屏障。這麼重要的地方,不放心孟達情有可原,但應該派個孟達能接受得了的監軍去。最佳的人選就是趙雲,趙雲大局觀好,政治能力強,待人誠懇、和善,又忠於劉備,心存漢室,資格又老;是最佳的監軍人選。級別可以低於孟達,但“監軍”就等於持有“尚方寶劍”。趙雲到上庸,絕不會與孟達鬧矛盾,更不會逼降孟達。得到關羽的增援要求後,即使孟達不想發兵,但趙雲不會聽。有“監軍”的身份,孟達不得不有所顧忌。趙雲會不遺餘力的支援關羽,有了上庸支援,哪怕是隻發三千人。在關羽敗走臨沮,雖然荊州兵一樣會全部逃散,但這三千上庸兵不會逃,因為他們的家屬在上庸,沒有受到呂蒙的威脅。關羽憑著這三千人,就足以突圍。可是,劉備沒有這樣做,漢中戰役後,趙雲一直是閒置著。浪費了人才,坐視關羽敗亡!


傲視蒼穹39


一講利益,就會有爭鬥,為利益,有私心,自私自利,先看自己利益,然後再決定事情走向,是不是要救,幫一把,往往事關生死,先想自己,無什麼大義可言,這就是為什麼喜歡內鬥,內耗,什麼攘外必先安內,成為一些人信條,內不團結,如何對外,主因,但是人忘了內耗,那樣也會自損八百,如果一致對外,可能另一翻景象,團結一致,努力上前,在外部拉仇恨,內部團結,有凝聚力。那麼關公求援,他們不支援,沒有一條心,勁往一處使。就不算得失,也不是同一戰隊人,打仗,最怕,見死不救,見失敗,不支援,變成孤立無援。關公失望,劉備失望,那麼,他們也不好過!一投行,二身死,對於這樣人,少同情,少可憐,人少點得失,少考慮自己,才能有正氣,有正義!


鳳凰231960427


《三國演義》是文學鉅著,每個人物的興衰變化, 基本是由作者自己安排的,當然也參考了部分歷史。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不能完全像考證歷史一樣去考證。


劉進榮5


救援來不及了,路太遠。


LiJiuyun


荊州依然會丟,劉封,孟達卻可以把關羽,關平父子救了……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歷史不能改寫,關羽敗走麥城,劉封如若前去救援,或許會成功,也或許會失敗,但關羽太驕傲了,格局不大,這是為將者最大的弊端,所以結局註定了,關羽肯定會失敗,性格使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