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歷史感興趣的人群裡,姓李的一定喜歡唐朝嗎?為什麼?

日落雪飛


姓李的也不一定喜歡唐朝,但大多數姓李的會喜歡唐朝。不只大多數李姓人,中國人大都普遍喜歡唐朝,原因如下:

首先,大唐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從唐朝立國到爆發安史之亂,唐代歷經一百多年,明君賢臣,傳為佳話。盛世太平,河清海晏。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虞。古語云: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可見,人們對穩定富足朝代的嚮往。

其次,大唐文化繁榮,影響巨大。經濟繁榮促成文化繁榮,唐朝成為詩歌發展到高峰的朝代,唐詩日漸成熟,廣播海外,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旅居長安多年,很有才氣,寫過很多好詩。李白成為大唐盛世詩歌的代表人物,他“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再次,大唐兼容幷包,與時俱進。當時大唐帝國威震全球,波斯、大食、天竺、日本等國不停派使前來,學習大唐先進文化。同時使者們也把本國的一些文化帶到長安,帶入大唐。大唐都能兼容幷包,吸取別國別族優秀的文化。唐人高瞻遠矚,心胸開闊,有世界目光,不像清人夜郎自大,閉關鎖國。

最後,大唐風氣開化,女性地位高。李唐有鮮卑血統,不大以三從四德來束縛女子。女人可以騎馬射箭,女人可以讀書寫詩,女人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女方一旦離婚,男方會給她些財產,或供她衣食,還會大度地祝福,祝她以後重梳蟬鬢、再遇良人,能獲得幸福。

泱泱大國,朝代眾多,每個人喜歡的朝代可能不一樣。不過沒關係,你完全可以保留你的喜歡……


融融838741118


姓李的不一定喜歡唐朝,只是為姓李的當皇帝而自豪。比如大家聊天,也許興起,列舉一下自己同姓的歷史名人,姓李的可以調侃說:“我們老李家曾經當過唐朝皇帝,你們秦家有名的卻是宋朝奸臣。”

根據《姓氏考略》,周以前沒有李姓。李最早見於史籍姓名的,是老子李耳。

如果姓李的只知道唐朝為李姓王朝就OUT了,其實姓氏中稱帝人數最多,建立政權最多的姓氏就是李姓,稱帝人數多達162人。

最早稱王的是東漢初淮南王——李憲。

西晉末年成漢——李雄

最牛的是唐朝:唐高祖 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李顯,唐殤帝 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肅宗 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 李誦,唐憲宗 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 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


最多愁善感的:南唐——後主 李煜。

最短的李氏王朝:大順——李自成,又名李棗兒,稱帝也就一年多的時間。

另外還有古代的中國的屬國:

萬春國(越南北部)——李賁;野能國(越南)——李天寶;朝鮮李氏王朝等等,記住主要的就夠你在酒桌上侃一年了。


聾王侃史


這又是個腦洞題,我來試試看吧。

如果說天下姓李的人都吹牛說,“我有可能是李唐皇族的後人”這我信。畢竟這叫姓氏榮耀多少都沾光.

例如南宋女詩人,李清照,也沒有在她的詩句裡提起懷念李唐榮耀啊,

再說李自成,這個是接近“李家復興”的男人。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主要功績,建立大順,滅亡明朝。

這裡我就開一個腦洞了,他進北京以後完全可以講他說李唐後裔,吶,反正他世居陝西,完全可以編個謊言,說他家族,再唐朝滅亡後如何“忍辱負重”的生存下去。而他建立的國號叫大順,聽起來一點都順。

那我的結論是:封建時代的統治者,都是家天下觀念,以我為本,其實說與不說自己是“李唐皇室後裔”都沒什麼意義,不過只是為了讓老百姓相信他,“在我執政的情況下你們要相信我,我可以給你們帶來好生活”而老百姓想的是,誰做皇帝都不要緊,只要有好生活就行。不管你姓李還是姓劉,能給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就是好皇帝。


神話靚靚


這樣說我覺得不太符合邏輯,姓李喜歡唐朝,那我姓劉也不喜歡漢朝啊!

如果按這個邏輯,那姓高的太幸福了!



野史奇文


這個提問就沒水平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喜歡哪個朝代都有。


歷史小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姓雖然不是本家,但肯定都會有一些親切感的,至少提起來就會有一點粘粘自喜。。。


毛日火1986


只能說感興趣的比例會大些。

比如我姓吳,我就對吳道子比較感興趣,因為畢竟是本家乃至先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