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走完50億年後,地球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___葛某某



宇宙中最常見的就是恆星,恆星在宇宙空間中一抓一大把,夜晚天空中發亮的絕大部分都是恆星,恆星就是宇宙中的沙子。

恆星根據質量的不同其壽命也不同,最小的恆星是紅矮星,紅矮星的壽命可達上千億年,最大的恆星因為其內部核聚變的劇烈活動,所以壽命只有幾千萬年甚至幾百萬年,根據質量的不同恆星的最後結局也不同。


太陽這種中小質量的黃矮星壽命在100億年左右,壽命到了後就會膨脹為紅巨星,紅巨星之後會根據質量的不同變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但是不會變為黑洞,因為太陽生前的質量太小了,只有超大質量的恆星在死亡之後才會因為引力的作用而產生黑洞。

太陽目前已經穩定燃燒了50億年,那麼50億年後太陽就會“壽終正寢”,屆時太陽內部的氫被聚變殆盡,開始進行氦聚變,太陽的表面也會迅速下降,但是其體積可以膨脹到火星軌道附近,太陽的紅巨星時代只能維持幾百萬年左右,到時候紅巨星會變成白矮星。


既然太陽都膨脹到火星軌道了,那麼火星軌道以內的地球,金星,水星,這三顆行星就會墜入紅巨星的火海之中,雖然紅巨星的表面溫度比之前的太陽要低,但是融化地球還不成問題的。

不過大家不要擔心,不論是我還是大家,都活不到那一天,同時我也相信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人類就逃離太陽系了。

如果人類在50億年後還賴在太陽系不走,那麼活該被紅巨星融化,“地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但是人類文明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人類文明的未來在星海之間,而不是太陽系這一畝三分地”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題主有點表達不清,實際上太陽已經走完了50億年的歷程,但是它仍然有50到70億年的路可以走,所以我權當題主認為太陽再走完以後50億年之後,地球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吧!

在恆星赫羅圖上,太陽是一箇中等偏上質量的恆星,也就是說,太陽的質量超出了大多數的恆星質量,屬於中等偏大的,然而質量越大的恆星的壽命就會越短,越小的反倒越長,所以太陽的壽命大概會有100到120億年,一些巨大的藍超巨星的壽命可能不足1000萬年,然而一些很小的紅矮星的壽命可能會長達萬億年。



如今太陽已經走過了50億年的時間,那麼在接下來的50億年後,它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預估在20億年後,太陽體積將開始變大,因為它內部的氫元素將燃燒殆盡,開始氦元素以上的核聚變,當氦核聚變之後將進鋰鈹硼等元素的聚變,在這一過程中,太陽的體積將越來越大,當進行到碳元素或者氧元素的時候,太陽的聚變將停止,因為它內部的高溫高壓不足以支撐下一種元素的聚變,然而這時太陽的體積已經大到難以想象,如今太陽的直徑大致是140萬公里,然而五十億年之後,太陽的體積會增大10億倍,把地球的軌道都佔有了。

這也就是說,屆時地球只能在太陽的內部運行,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地球遇到太陽的大氣層的時候,它的速度就會減慢下來,而一旦地球的速度慢下來,它勢必會因為太陽的引力而向太陽靠近,這樣地球就會漸漸沉入到太陽的火海之中,最終甚至會靠近太陽的中心,然而太陽中心的溫度屆時會高達幾千萬度,所以地球將不復存在,而是成了太陽的一部分。


科普大世界


就地球本身來說,大概率地球沒太大問題,只是生命肯定不能生存了。

太陽晚年之時,維持“燃燒”(核聚變)的原料“氫”幾乎被消耗殆盡,太陽在自身重力之下向內核壓縮,這時太陽內部會發生更厲害的核聚變-氦核聚變,該核聚變會一直持續到碳的形成。氦核聚變的能量更高,太陽的外層因此向外膨脹,當所有的元素都聚變成碳後,太陽的外層將會沒過地球軌道,膨脹到現在的火星軌道附近,期間會吞噬附近的行星,水星和金星。

最新的天文觀測結果顯示,地球有可能會倖免於難,一方面,由於太陽質量的減少,地球受到的萬有引力會相應減少,所以地球的軌道會相應往外偏離。另一方面,科學家認為太陽的末期會產生大量的太陽風暴,這個風暴會把地球“吹”離現軌道。我個人認為這個理由有點扯淡。

不管怎麼說,地球的“球”是保住了,但也不再適合生命繁衍。早期的地球雖然軌道往外移,但太陽與地球的實際距離會近很多,初步估算那時的地球會和現在的水星或金星差不多。白天大約500°,晚上大約-100°,地球上的水也會被蒸發殆盡,這環境對生命來說不就是地獄了嗎。


人類想要自救,長期來看還是要發展外太空殖民技術才行。


螞蟻科學


太陽是一顆恆星,作為一顆質量不太大的恆星,太陽的壽命是很長的,太陽通過其內部進行的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了,根據計算,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左右。

然而太陽的壽命終究會有終結的那一天,而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礎都是來自於太陽,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沒有了生存的依靠。太陽之所以能夠一直燃燒下去並長達數十億年就是兩種力的平衡。一種是核聚變產生的由內向外的推力,另一種是太陽在自身巨大質量下的萬有引力,這兩種力取得了平衡,太陽才得以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太陽內部的核燃料是有限的,總有一天太陽內部的核燃料消耗得差不多了,核聚變產生的外推力不足以與萬有引力抗衡,那麼這個時候太陽就會向內塌縮,但是塌縮的過程中太陽內部的溫度和壓強會急劇上升,等到太陽塌縮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向外爆發,體積會急劇膨脹變成一個紅巨星。


體積迅速擴張,等到最後太陽會把太陽系內側的幾顆行星給吞沒,先是水星,然後金星,當然了地球也沒能倖免,很有可能連火星也一併吞併了。等到太陽吞沒地球了,那麼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將會面臨死亡,地球上的海洋在太陽吞沒地球以前就會全部蒸發,當太陽吞沒地球的時候,地球將會變成一個火球,被烤焦,被摧殘。而太陽在經歷了紅巨星的階段之後就是變成白矮星,這個時候太陽就基本不會發光了,白矮星會發出微弱的光線,那麼整個太陽系看起來都會死氣沉沉了。


或許你會擔心太陽壽命終結的時候地球該怎麼辦。但是無論地球怎麼樣我們都無能為力,只是幾十億年後,人類是否還在地球上呢?相信只要人類還能延續到幾十億年之後,肯定也早就走出太陽系了,至於地球的命運,那也未必是被太陽吞沒,在太陽體積膨脹的時候,它的質量也會有所下降,地球的軌道也會向外偏移,不一定會被太陽吞沒。但是隻要太陽壽命盡了,地球上就無法孕育生命了。


鏡像宇宙


太陽目前正處於壯年,能夠提供穩定的光和熱,但英雄哪有不暮遲的時候,哪怕強如太陽,依然得向死神低頭。

太陽再過大概50億年左右後,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到那時,太陽中心的氫燃料被耗盡,中心發生坍縮,啟動氦核聚變,導致外層劇烈膨脹,演變成一顆紅巨星。

根據模型的計算,演變成紅巨星的太陽大到足以吞噬水星和金星現在的軌道,甚至有可能還包括地球現在的軌道。不過太陽系還是很廣闊的,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太陽系的直徑之前也有一光年,而太陽最多撐死膨脹到火星軌道,而火星距離太陽有1.5個天文單位,僅為太陽系的四萬分之一。所以了,太陽即使膨脹成紅巨星也不會膨脹到整個太陽系的大小。即使是目前觀測到的最大恆星,盾牌座UY(紅特超巨星)放到太陽系的正中央,也不過是在木星和土星的軌道之間,這個距離已經很驚人了,但也遠遠沒有達到太陽系的邊緣(順便說一句昌澤答友說的太誇張了,冥王星怎麼可能被太陽吞噬)。

這是現在的太陽,右邊的小點是行星

這是盾牌座UY


這是太陽比盾牌座UY

(左邊的是太陽,自己隨意感受下)

看了以上感覺怎麼樣,是不是巨爽?

而地球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吞噬了。即使沒有被吞噬,隨著太陽體積的膨脹,地球的軌道可能發生一些小的變化~~~地球會遠離太陽,不過在晚年的太陽面前,這點距離也會遠遠小於現在水星距太陽的距離,那地球就會被烤焦了,估計都能聽到岩漿在地表流動的滋滋聲了。說直白了,

地球要麼死,要麼變的生不如死!

地球就這兩種可能,別無他法。


二維太陽


按我們人類今天掌握的知識,太陽的壽命是大約100億年略多點50億年後,太陽可能還在壽命期內未必會對地球產生致命影響,但是己進入暮年,隨後將進入紅巨星階段。
紅巨星的體積會慢慢膨脹,最終整個太陽系那怕最外圍的冥五星也不能倖免,終將被太陽變的紅巨星吞食,然後若干年後隨著激烈的塌陷、爆炸最後縮變成一個體積很小的白矮星,太陽的質量決定它不可能變成黑洞。如果那時人類還沒有找到新的宜居星球或即使找到了,但還沒能力造出一艘供人類搭乘的“諾亞方舟”。人類文明將隨地球就此終結。


58昌澤


地球命運有二:

其一:地球被膨脹的太陽吞噬,屍骨無存。

其二:由於太陽在紅巨星階段,比現在的太陽質量肯定減少了許多,故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下降,地球公轉軌道因此向外移動,驚險中可躲過被吞噬的命運。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生命都將不復存在,且無需等到50億年後,30億年後地球將不再能夠承載人類。

宇宙中沒有哪顆星球是可以永遠存在下去的,行星受著恆星影響,除非像《流浪地球》那樣,人類可以駕駛地球來回的更換太陽。

像太陽這樣的小質量恆星,邁向紅巨星這是演化的必然,人類無法阻擋與改變,當太陽內部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氦,核心不斷收縮,外殼急劇膨脹,太陽由此變得越來越紅,越來越大。

我想,人類文明在20多億年之後就要離開地球離開太陽系,因為太陽的演化是漸進的過程,當然無需擔心人類能不能衝出太陽系,因為畢竟還有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本回答由一枚遊戲科幻迷原創,感謝點贊關注,我們一起科幻想象、暢遊宇宙!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一枚遊戲科幻迷


不請自來

提這個問題的朋友,告訴你不要在意這個問題,活好當下就可以。

如果你真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就告訴你一下。說真的現在的人類在存在五十億年,根本就不可能的,以現在地球的科技發展,不出意外,最多再有幾千年的時間,地球就不會再適應人類居住,所以就別再想太多了。

還是開始的話,活好當下,最重要。


真不幸福的傻子


停轉,漂泊,黑暗,死亡。


平常人246089341


地球最終會被太陽吃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