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有哪些歷史遺蹟?

Rway


只為平息早不該、還存在諸葛躬耕地的民間爭論,我只講鐵事實(並非偏袒襄陽方,當然有觀點),因事實勝於任何雄辯、狡辯。 最公正地宣傳諸葛躬耕地(我是廣東人不帶地域偏見,也非那方的水軍、槍手)的真相與定論。

眾所周知《史記》與《資治通鑑》為中國史學雙壁(真實、可靠性最高2本,其它史料許多要尊從它倆),因為始自秦代郡縣制治天下分過12、14、18、24、36郡等等,不同朝代劃過地域變化大,但郡名多未變的(如桂林郡、南海郡、南陽郡等等,這些名古今差距大),這就自然產生些偽劣史料了,的這有時剛好被心術不正者利用(2003年南陽專題會彙集了許多)。 後者北宋史學大家(《三國志》、《後漢書》、《漢晉春秋》等等史書我們該相信他閱讀過)司馬光清楚寫著“諸葛亮,瑯琊人(今魯臨沂),寓居於襄陽隆中”,《出師表》是三國時代寫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連襄陽人都確認的,但南陽二字是指當時的南陽郡,絕不是今南陽市),依據寫時的郡域名(現代總抱此郡名者還沉浸於三國時代或心虛狀,例如南陽方搞石雕這九字立於臥龍崗景區前);北宋後的涉諸葛亮的史料、皇帝與名人等關於躬耕地的事不值得顯擺、點評(偏偏家鄉情節重者愛選擇來擺顯)的。

我查詢知最早中國國務院文件【國發(1982)26號文件】公佈的第一批中國文物保護(網易見);1986.12.8國務院官方文件第二批中國文(網易見,同上南陽、襄樊都有),這2篇官方文件都示:南陽武侯祠(祠是紀念性建築,全國很多地方有武侯祠,但成都市的最著名);襄陽隆中是諸葛故居地(中國人誰膽敢不服、不認此頂尖官方文件呢?別還胡鬧!)。 骨灰級“南陽說”者既往常歪曲為“寓居於襄陽,躬耕於南陽”即間隔幾百裡的這二地不一致,那時代諸葛亮可以二地奔波嗎?史學大家司馬光會不知二地之別嗎?稍有常識人都會笑掉大牙的;對國務院2次文件再進一步曲解故居(現代人常講)、寓居(權威史語)、躬耕地(權威古語)三個不一致且死不服說“國務院官方文件2次仍未明指諸葛躬耕地在哪裡”,骨灰級的“南陽說”者想再讓人再笑掉牙槽骨嗎? 狡辯到如此登峰造極了!

三個不一的歪論調主要是河南尤其是南陽方不僅不服且還硬性認為“故居在襄陽,躬耕在南陽”又紛爭30餘年,至今都有許多餘孽還爭辯。

1996.5.8中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史學專業人士在北京開專題會議(肯定有不同意見表達過,這可不是襄陽人主持或賄賂開的)定論諸葛躬耕地: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20裡處。這由央廣向全國公佈並解釋“躬耕於南陽”是由於三國時代郡縣地域劃分不同於後世引起(我本廣東人且親耳聽到這些,可惜沒錄音再提供證掘,我自此關注該事)的,我信對爭辯了千年的糾結央廣不會隨便向全國公佈定論的【新華社北京(1996年)5月8日電(記者張武春)來自首都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們在今天舉行的諸葛亮躬耕地學術座談會上指出,據史籍明確記載,距離湖北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是當年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專家們指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自己“躬耕於南陽”,這個“南陽”,不是指南陽郡的郡治所在地宛縣,而是指南陽郡所管轄的一塊地方。這塊地方,就在今天的襄陽西邊的隆中,離襄陽城很近,而離南陽郡郡治宛縣較遠。但在行政區劃上,當時隆中是屬於南陽郡的鄧縣,所以諸葛亮說自己“躬耕於南陽”。北朝時撤銷鄧縣,此後隆中改屬襄陽。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何茲全在發言時說,東漢未年,劉表仼荊州刺史,將州治迂至襄陽。諸葛亮隨叔父投奔劉表,只能是在襄陽】。我歷來持中立且公正的態度宣傳過些事實(當然持有“襄陽隆中”觀點),絕不是南陽說或襄陽說持地域偏見“攻擊”對方(常見南陽說者汙衊襄陽方改史、造假、賄賂等等,這樣說的可信依據呢?我尊重任何南陽說者及其言辭(許多人的史學知識讓我很佩服),可惜我不是史學人士。

針對這次權威躬耕地定論會議2003年河南籍史學人士在南陽也開專題會(彙集了許多御用史料,稱南陽情節史料)硬認定躬耕地是今南陽臥龍崗(省內媒體公佈過),這未經央廣向全國公佈的,多數人也不認同的,許多民間史學人士及家鄉情節重者尤其是南陽人常拿這以來擺顯、陶醉(網上太多)於其中,特別是對三國時諸葛亮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權威史料《資治通鑑》服嗎? 30多年前國務院官方2次文件服嗎? 20多年前央廣向全國公佈的躬耕地定論(可能你未聽到,但我廣東人親耳聽到的,沒錄音提供證據給你)服嗎?

2018.9.9諸葛亮現代後代多人去襄陽隆中祭祖並齊讀《誠子書》,不去南陽偽躬耕地,他們傻嗎?2018.10.7南陽人自己大張旗鼓搞4諸葛亮祭典等活動且表示投大資再開發,他們真聰明啊!

以上二件事實(定論、祭奠)對比一下可謂真有趣!其結果是顯然的。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就別再爭躬耕地了,再不服與狡爭也改變不了什麼的,奉勸南陽說中理性者別再不自量力“胡鬧”了,當然你也可自沉浸與陶醉於“躬耕於南陽”的古語中。

幾個骨灰級南陽說者的言辭我許多看過,這些證明一條:致死不服,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集體諸葛情節太久、固了。 其實南陽說者服不服都無所謂的,大勢早已定了(我雖有觀點,但絕不偏護襄陽)。今南陽市憑武侯祠紀念性古建築群(古代帝王也關注過)形成風景區獲得旅遊收益還是很合理、可觀的,大家要支持一下(類對成都武侯祠樣),就別搞地域歧視了,大家都是中華大家中平等一員(諸葛亮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正能量的一部分流傳),因襄陽隆中諸葛故居點國務院官方2次文件30餘年前都定了,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早該服從此,旅遊收益也不受損失的,這不好嗎?

還爭辯個毛線啊!老百姓別再浪費時間於此,該去幹本職工作了。


精侃妙評


作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明明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蹟,卻由於不幸生在號稱“天下之中”的河南省,與位列八大古都的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座省內城市同場競技,不免有些星光黯淡,除了人人都會背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之外,就沒有任何存在感了。其實南陽值得一去的歷史遺蹟還有不少,比如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南陽漢畫館是我國建館最早、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漢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荊紫關古建築群因地處豫鄂陝交界地而被比作"一腳踏三省",社旗山陝會館因其“十之最”而被譽為“中國第一會館”等等,南陽還是地動儀的發明者張衡與醫聖張仲景的長眠之地。

世界遺產

(暫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衡墓、張仲景墓及祠、南陽武侯祠、南陽知府衙門、瓦房莊冶鐵遺址、鄂城寺、黃山遺址(以上位於市轄區)、杏花山與小空山遺址、八里橋遺址、佛溝摩崖造像、鎮平菩提寺、內鄉縣衙、鄧窯遺址、荊紫關古建築群、倉房香嚴寺、社旗山陝會館、泗洲寺塔、八里崗遺址、福勝寺塔、太子崗遺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荊紫關鎮(淅川縣)、賒店鎮(社旗縣)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暫無)

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街)

(暫無)

國家一級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國家二級博物館

南陽市博物館、內鄉縣衙博物館

國家三級博物館

南陽知府衙門博物館、鎮平縣彭雪楓紀念館


司圖博行


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是楚漢文化的發源地。南陽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南陽的名勝古蹟,有臥龍崗、醫聖祠、南陽府衙、內鄉縣衙、鄧州花洲書院等。

滄海曾去訪南陽,並拍了一些圖片,寫過一些詩句,這裡就南陽市區的臥龍崗、南陽府衙、醫聖祠
予以簡單介紹,所附詩句為滄海所寫,更多圖片(包括內鄉縣衙、鄧縣花洲書院)可以查看滄海所發的圖集。


01.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有1800多年曆史,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唐代時期南陽臥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崗”。南陽臥龍崗武侯祠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臥龍區),是豫西南歷史名勝之首。

臥龍崗上尋遺蹟,松柏蒼蒼芳草萋。

來往停留景仰意,深懷感念復東西。

----- 七絕·南陽武侯祠(滄海人間)


02. 南陽府署(通常稱為府衙或知府衙門)是元、明、清三代南陽知府的官署。坐落於河南省南陽市區民主街西部北側。始建於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

現存房屋100餘間,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 36000平方米,是中國惟一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知府衙門現存建築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築藝術。坐北向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兩側輔助,佈局多路,院落數進。

南陽府署保存全,從宋至今千百年。

儀門堂闊皆齊整,往事悲歡猶眼前。

----- 七絕· 南陽府署(滄海人間)


03.醫聖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它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醫聖"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座北朝南,佔地約17畝,是一組具有漢代藝術風格的建築群。


滄海人間


家鄉簡介南陽簡稱“宛”,別稱南都,宛都,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之北(山南水北為陽)而得名。其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部是丘嶺地,整個地形成為一個近馬蹄形的盆地,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山區、丘陵、平原約各佔1/3,耕地1312萬畝,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時也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頭枕伏牛,足蹬江漢,東依桐柏,西扼秦嶺,自古為戰略要地。歷史上,南陽是屈原“扣馬諫王”地,軍事家諸葛亮的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陽之戰”和三國故事“三顧茅廬”就發生在這裡。

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約在五六千年前,這裡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製陶等手工業。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南陽”一名已經用了2000多年了)。

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南陽市,南陽市現轄:2區、10縣、1縣級市,分別為:臥龍區、宛城區及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方城縣、西峽縣、社旗縣和鄧州市(原名鄧縣)。

南陽名人

周謀聖姜太公,周朝初年輔佐周文王、周武王開創西周(我的謝姓就是由姜姓發展而來)

秦奠定秦國統一中國基礎的秦穆公時期羊皮宰相百里奚。(5張羊皮贖身)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孟子》

漢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現南陽景點金雞溝與劍插泉由此而來

當年,劉秀行到此處,天已五更,人困馬乏,迷失方向,劉秀就背靠在一塊石頭上歇息,後來這塊石頭就叫靠背石。

劉秀的手下跟劉秀征戰數年,也不知劉秀有無雄才大略,提議讓劉秀做一首詩,此時,前面谷內一聲雞鳴,劉秀隨口吟道:“雞叫頭遍歇一歇。”眾人一聽心涼半截。有人想離去,跟隨他多年的將軍說,他只做了一句,看他後面怎麼做,部隊人馬跟著他繼續前進。

又走了很久,大家提議讓他再做詩,這裡雞又叫了,劉秀又隨口吟道:“雞叫兩遍歇兩歇”。眾人一聽心想劉秀並無雄心大志。不準備跟隨他打天下,準備散夥,又想,事不過三,如他還是做不出來的話我們就不再跟隨他打天下,就心情沉悶又向前走。

這時東方微露朝霞,雞鳴聲又起,劉秀站起來迎著著朝霞,隨口吟道:“雞叫三遍紅日現,掃盡滿天星和月。”此語一出如石破天驚!他把自己比做紅日,有掃盡星月的氣勢,將來必得天下,大家才齊心協力,幫助劉秀得了天下。

劍插泉的來歷,劉秀人馬走到這裡後,更是飢渴難忍,喉中冒煙。劉秀看了山勢,抽出寶劍,大喝一聲“天不滅劉水來”!刺入又拔出,便有一股清泉噴湧而出。他們喝水同時聽見旁邊也嘩嘩流水,眾將士下去一看,見一象牙橫在溝心,象咀裡吐出泉水,劍插泉、象吐泉有此而名。

三國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於琅琊郡-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隱居南陽臥龍崗。)

”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出師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