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戚家軍刀是不是由日本刀演變來的呢?你怎麼看?

青野爸爸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什麼是戚家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說法:

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目睹倭寇手裡的武士刀鋒銳難當,能輕易截斷明軍士兵的長槍和腰刀,於是痛定思痛仿製倭刀裝備部隊,藉此與倭寇抗衡。

但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以訛傳訛的網絡段子罷了。

很多人都將明清流行的一種仿倭式單手腰刀稱作了戚家刀。

這種仿倭腰刀是採用中式刀刀柄和裝具,搭配日式刀條,全長一般介於85cm—95cm之間,其中刀刃部分全長約65cm—80cm左右,刀身狹長而彎曲,刃尖鋒銳,刀面或開血槽,或不開血槽。

而早在戚繼光出生前,這種仿倭腰刀就很普遍了。比如,洪武十三年(1380),明廷設置“軍器局”,所製作的各類刀劍名目中就有“倭滾刀”的記錄。明武宗正德年間,由內廷宦官主管的“兵仗局”則製作了“倭腰刀萬二千把。”

這種仿倭腰刀自然不適合被稱為戚家刀。

不過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記載,戚繼光確實仿製了日本倭寇的一種刀,被他稱作長刀,配備給鳥銃手使用。長刀刃長五尺,全長六尺五寸,重兩斤八兩。這種長刀是有關於戚繼光所有的記載中,唯一一把由他本人創制刀具,因此可以被稱作真正的“戚家刀”。

其原型實為日本鎌倉至南北朝時代,日本國內流行的一種適合精壯豪勇之士使用的大太刀、野太刀。因為刀身較長,只能雙手揮舞,並不適合單手使用。


不過,鳥銃手的這種長刀,在刃部靠近護手部位,包裹有一尺長銅製護刃,這是因為過長的刀身不利久持,所以用這段護刃方便鳥銃手拔刀和揮舞。


冷兵器研究所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日本武士刀是由中國的唐橫刀演變而來的,日本原本沒有製作刀劍的技術,全靠模仿中國。

其次,戚家軍刀絕對是改革過了的,但是並沒有哪一本書上說明了戚家刀是模仿倭刀。


明中期武備不修,明軍手裡的武器多粗製濫造,能砍人就行。東南沿海抗倭時,士兵遇上真倭,自己手裡的兵器很容易就被真倭手裡的倭刀磕折。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剿寇時發現這個問題,對明朝制式軍刀做了一定的改變,首先就是材質,刀身是百鍊鋼,刀刃是純鋼,不排除借鑑了倭刀的構造。畢竟那種構造確實能提高武器的強度,更加便於劈砍。

其次,戚家軍刀時單手刀,士兵作戰時,一手持刀一手持藤牌,而倭刀是雙手刀。單手刀和雙手刀差別大了去了。

還有,戚家軍之所以能戰勝倭寇,不在於用的是什麼刀。最關鍵的是戚家軍軍人過硬的自身素質,還有鴛鴦陣巧妙的配合,鴛鴦陣中的狼筅就是用來剋制倭刀的,還有明軍手裡的火器也是大殺器。明朝的火器早已普及軍隊,種類繁多,殺傷力非常大。刀是必備的,但是不是收拾倭寇的主要武器,戚家軍沒必要在佩刀上浪費太多時間。

其實元明清時期的軍刀和日本武士刀本就是同源,都是唐朝橫刀,障刀演變而來,祖宗都是一個。長的像無可厚非。戚家軍刀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是否借鑑了日本武士刀,但是守仁君覺得肯定多多少少都會受其影響。不過只要能殺敵,別說戚家刀了,直接拿倭刀砍也無可厚非。

還有一點,日本武士刀確實好,中國雖然多名刀名劍,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戰爭頻繁,刀劍損耗過快,且數量非常龐大,沒有那個時間去打造上好的武器,都是粗製濫造,能砍人就行。盛世王朝情況好點。所以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冷兵器大國,世界四大名刀卻沒有一種是中國的。日本由於其武士道文化影響,對於武士的佩刀那是相當看重,武士刀都是千錘百煉而成,而且日本武士刀都是一代傳一代,非常有歷史。


守仁看劇


“戚家刀”的名稱在歷史上其實並不存在,它是後人對戚家軍配備軍刀的統稱。“戚家刀”既可理解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的腰刀,也可理解為戚家軍在戰鬥中使用的所有帶有戚家刀特點的腰刀,包括中國仿製的日本刀、日本專為中國市場生產的腰刀及一大部分直接走私或繳獲來的日本刀。

提起“戚家刀”,不能不說戚繼光。而說戚繼光,又不能不說當時南倭之患以及倭寇所使用的日本刀。在明朝中葉,倭患甚烈,倭寇所使用的日本刀犀利鋒銳,在兩軍短兵相接、揮刀廝殺中佔盡優勢。戚繼光對“彼”和“己”做了細緻分析和考量後,針對明軍武器數量不足、質量低劣的狀況,派人從日本本土訂購了3000把倭刀,根據明軍的作戰特點並結合日本刀的優點進行仿製和創新,很快就把戚家軍所使用的明式腰刀陸續替換為新式的“戚家刀”,這批刀在抗倭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本身的腰刀,也是細長尖銳的,不過是單手使用,短又薄,很難和倭寇的的雙手刀對拼,據載倭寇善躍,往往近身之前突然躍起一刀斬落,明軍來不及用長兵器抵擋,輕薄的腰刀又抵擋不住,所謂“長兵不捷,短兵不捷”是也。 戚繼光只好自己想辦法仿造倭刀,也就是明軍裝備的那些長倭刀,倭浪刀之類,一般統稱為戚家刀 。

倭刀又被稱為長刀,刀長兩米左右,重1400克,而當時明朝軍隊使用的腰刀長一米,重700克,無論從長度和重量都與倭刀相差一倍。明軍的腰刀往往被砍為兩段。另外倭刀被打製得刀光閃閃,進攻時乘明軍倉皇看刀時迅猛攻擊,致使明軍遭遇慘敗。關於這一點,戚繼光在他寫的著名兵書《紀效新書》中有明確記載。  

 據史料記載,日本使用的倭刀最初傳於我國的漢代,但是經過上千年的演變,這就是源自我國的苗刀,要說明的是不是苗族人發明的,而是因為其樣子像苗葉。 苗刀的起源於漢朝,到唐朝時鑄造工藝已經成熟。並在那時候鑄造法傳入日本。但後來中原的鑄造法逐漸失傳,(主要是各家都當作自己的秘技不肯外傳的緣故)日本卻反而成了苗刀的鑄造中心。原本,唐朝的苗刀是直,日本改良成彎月狀,事實證明,這種改良大大提升了苗刀的殺傷力戚繼光意識到日本刀的好處,最後普遍裝備於戚家軍,應該說這是冷兵器中極品。


如今,通過存世的戚家刀來看,其刀刃長度多以65釐米-72釐米居多,這符合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刀身彎曲,柄為彎曲狀,單手執握,除了這些基本特點,根據造刀法可以看出,真正的戚家刀還具備刀身兩側不起鎬、背不起脊、無血槽、嵌鋼結構的特點。

但由於戚家刀在戰爭及日常使用中的不斷消耗,今天遺留下來的戚家刀數量已不是很多。


鑄劍師孫建軍


戚家軍刀是明朝明將戚繼光為對付倭寇獨創的軍刀.從古書籍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可以看到確實是戚繼光仿製倭刀創造的一中新刀.這種刀被稱長刀.戚家軍刀是專門配給鳥銃手使用的.全長1.5米






一塵大師1


《戚武毅公寶刀歌謝蓬萊徐明府桂寶同年》: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注: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

直奔主題我們先來看看制式腰刀的外形,瞭解下這個疑問的由來。見下圖,這種刀是專為剋制日本倭刀、火銃兵自保而製成,並非簡單模仿。從現在保存下來的腰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日本刀的鍛造方式。

上圖為腰刀,下圖為明代倭寇使用的日本刀。

為什麼要開發新產品?

《紀效新書》:“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身多兩斷。”------戚繼光

迸足→丈餘→一丈有餘→10尺以上→3.2米以上。

五尺是多少?

營造尺:32釐米×5尺=160CM=1.6米(嘉靖牙尺,尺長32釐米) 

概括的說------跳斬作用距離4.8米左右。這種爆發力和慣力作用之下,“遭之身多兩斷”就不奇怪了。見下圖,刀身和刀柄真的很長。

《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上圖標註的很清楚了,長三尺,按嘉靖牙尺計算,也就是96釐米左右,還不到一米。一般火銃部隊會配備這種“制式”軍刀(腰刀),火銃需要填充火藥,在這個時候火銃手是非常脆弱的,誰來了都能捅上兩刀o((⊙﹏⊙))o.所以,上圖腰刀是必要的自保工具,能抵擋攻擊。

一斤 =16兩 =604.79克


16兩+10兩=26兩

真正算得上戚繼光創制的,是《紀效新書》中的“長刀”--雙手刀,按照史料上的標註“刃長5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很可惜,我沒能找到相應的圖片,主要是帶有刀柄前的那段銅護刃的戚家刀,實物圖片找到眼花也沒能如願獲得。

戚家刀只是和倭刀的弧度近似而已,刀背部分相對來說更寬更厚。握柄並沒有倭刀刀柄這麼長,並且符合中國傳統的握柄形狀。重量超輕,超級順手。

真正的製作方法也是有差別的,既要考慮殺傷力,又要兼顧迅捷性,事實證明戚家刀這種冷兵器在實戰中,對於剋制日本倭刀,作用顯然是巨大的------


古今通史


戚家軍刀是明朝嘉靖年間戚家軍對抗倭寇使用的兵器,這把軍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鑄造的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從浙江打到福建,又打到塞北,大小戰鬥數百次,無一敗績。比如白水洋之戰,1500戚家軍全殲2000倭寇,而戚家軍只犧牲了3人!用十多年時間,戚家軍掃平了多年恣虐沿海的倭患,又在北方抗擊遊牧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國家疆域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戰功。
什麼“戚家軍”能屢戰屢勝呢? 下面從四個方面分析一下: 招兵 在戚繼光看來,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必須具備如下素質:“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孫子兵法” 這就是被無數軍事家奉為經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達“六如”者,戰必克,攻必取,無往不勝!而在“六如”之中,最後兩如要靠將領,前面四如必須要靠士兵。 戚繼光率領的三千新軍中,大部都是處州(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處州兵作戰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衝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鬥的主力。但他們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戚繼光談條件。作戰以前,他們要求必須知道作戰的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但要是他們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 相對而言,紹興兵更聽命令,無論打什麼仗,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完全服從,而且不怕辛苦,紮營修城之類的力氣活,安排他們幹,他們就會盡力去幹,且從無怨言。而在戰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但問題是,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當然,如果敵人再退,他們還是會追,但若敵人回軍,他們會再次撤退,據我統計,但凡與敵相接三十步內,即將肉搏之時,他們一般會全軍退走。總而言之,關鍵時刻實在靠不住。 一般說來,生活在艱苦山區的人性格比較強硬,而且民風彪悍,不怕死,而在經濟發達地區,混碗飯吃實在不難,不到萬不得已,鬼才願意拼命。處州(麗水)地區多山,經濟條件差,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當地人向來信奉腦袋掉了碗大個疤的玩命理論,紹興山清水秀,讀書人多,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紹興師爺多),實在不行還可以搞點旅遊服務業,實在犯不著去拼死拼活。 但逢作戰,戚繼光只能安排紹興兵守營,然後去跟處州兵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奮力殺敵。此來彼往,疲於奔命,每次打完仗,都累得半死不活。 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在戰死之前,就被活活累死。戚繼光決定去尋找一群勇猛強悍的人,來代替現有的士兵,組建一支真正戰無不勝的戚家軍。正如他跟胡宗憲所說的那句話——堂堂全浙,豈無材勇?他相信自己終究是會找到的。 一年之後,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對象——因為一次偶遇。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因事出公差,事情辦完後,他沒有原路返回,卻兜了個圈子,準備視察民情。 然而當他偶然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卻看到了一幕讓他觸目驚心的情景。他經過的地方,叫做義烏,他看到的場景,是打架鬥毆。 作為一名見慣殺人放火、屍橫遍野的軍事將領,戚繼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強的,但他依然被這次鬥毆震驚了,因為這並非一次尋常的街頭流氓打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鬥毆,是一次改變了抗倭歷史的鬥毆,是一次光榮、成功、團結的鬥毆。 事情是這樣的,義烏原本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老百姓都很窮,偏偏老天爺夠意思,該地陸續發現許多礦藏,於是當地的農民紛紛離開耕地,改行當了礦工。 礦自然比糧食值錢,慢慢地義烏人發家致富了,這下子旁邊的窮兄弟永康(今浙江永康)不幹了,希望義烏能拉兄弟一把,有錢大家一起賺,有礦大家一起挖。但義烏人不答應,俺們捱了那麼多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出點盼頭,現在你來吃現成的,你算老幾? 然而永康的窮兄弟們依然出發了,帶著農具、鐵鏟和管制刀具,向著夢想中的致富地點奮勇前進,反正窮命一條,當今世上誰怕誰,吃定你了!義烏方面得到消息,立刻組織數千人前往攔截,雙方在義烏城外的八寶山(偏偏是這名字)相遇,就此開始了這場慘烈無比的鬥毆。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義烏礦工、鄉民與從永康趕來的開礦者爆發械鬥,雙方參與毆鬥人數累計達3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二千五百餘人。 無數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民用鋤頭,礦工用钁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兇光,狂叫著衝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 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良的鬥爭傳統,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後,你們接著打! 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繼光由衷地發出了感嘆,後來戚繼光曾對俞大猷講過這樣一番話:“我自幼隨父從軍,轉歷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駐守薊門,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為難得一見之強敵。” 然而頓一口氣後,戚繼光終於說出了心中的恐懼:“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戚繼光急忙趕了回去,並連夜求見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準我在義烏徵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 胡宗憲同意了,戚繼光馬上行動,開始了招兵。那麼要想加入戚家軍,必須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在胡宗憲的幕僚鄭若曾所著的《江南經略》中,有著這樣一份詳細的招生簡章:凡選入軍中之人,以下幾等人不可用,在市井裡混過的人不能用,喜歡花拳繡腿的人不能用,年紀過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機關幹過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還在下面:喜歡吹牛、高談闊論的人不能用,膽子小的人不能用,長得白的人不能用,為保證隊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見執拗)的人也不能用。 被錄取者,還必須具備如下特徵:臂膀強壯,肌肉結實,眼睛比較有神,看上去比較老實,手腳比較長,比較害怕官府。 概括起來,戚繼光要找的是這樣一群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為人老實,遵紀守法服從政府,敢打硬仗,敢衝鋒不怕死,具備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事實證明,義烏確實人才輩出,雖然招聘要求如此之高,但經過海選,依然有四千多人光榮入選,可見當地群眾除了極具商業潛質外,還有著相當高的政治覺悟。 所以戚繼光設置了重重規定,只吸收不投機取巧、不怕死的老實人當兵,因為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在戰場上是絕不能投機取巧的,怕死的會先死,而老實人終究不吃虧。 練兵 四千名新兵蛋子懷揣著混飯吃的夢想來到了軍營,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在前方等待著他們的,將是地獄般的生活。 根據《紀效新書》記載,但凡新兵入伍,戚繼光總要訓一段話,鼓勵大家學武,此段話實為奇文,可供各單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參考,故摘錄如下:“諸位都聽了,練武不是你答應官家的公事,是你來當兵,殺賊救命的勾當,你武藝高,殺了賊,賊殺不了你,你武藝不如他,他便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當然,作為一名新兵,這些話你大可當是耳旁風,但戚指導員壓根也沒指望你能自覺執行,他已經預備了許多驚喜,以保證你充實地度過這段難忘的軍營生活。 思想教育之後,接下來就是站隊列了,包括隊伍行進轉向等等,具體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你轉錯了方向,走錯了隊列,就不僅僅是拉出去罰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會讓你去醫務室,還得接著練。 練完隊列後,戚教官將教大家學習號令,包括擂鼓是前進,鳴金是收兵、以及旗幟揮舞的各種意義,如果你不識字,不要緊,戚教官會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還給了戚老師,那就壞了,為保證你下次記住,戚教官會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發誓一定記住為止。 在完成既定課程之後,下面該學習武藝了,教官都是從各地選來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練實戰的,套路選手一般不在聘請之類。考慮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異性,為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戚教官把學習成績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實戰。 規則如下:雙方對打,你打贏了,就升級,升一級賞銀一分,如果你打輸了,就降級,降一級打五棍。該規則簡單概括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過戰友,就要被戚老師打,橫豎都是被打,還不如拼命打戰友,順便還能掙點零用錢。 在這種幾近慘無人道的訓練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都遍體鱗傷,然而正是在這個殘酷的環境下,他們練就了非凡的武藝,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鴛鴦陣 戚繼光從實際出發,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創制攻擊陣法,大膽革新技戰術,最著名的就是“鴛鴦陣”,以十二人為一個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他還改造、發明了多種火攻武器,設計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使以“戚家軍”為主力的明軍一轉頹勢,戰鬥力大大提升,多次重創、全殲敵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在唐順之交給戚繼光的那本《武》裡,有一卷名為“秘戰”,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秘戰者,即新名鴛鴦陣之謂也。這種全新的陣型即因此得名——鴛鴦陣。 簡單說來,所謂鴛鴦陣的原理,和打群架大致相同,瞄準目標,群起毆之,遠了用啤酒瓶砸,接近後用西瓜刀砍,貼身後就用匕首捅,不管你黑帶白帶,劍道幾段,全部完蛋。正是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是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事實上,鴛鴦陣是古代軍事智慧的偉大傑作,作為一個近身格鬥陣法,在此後的百年之中,人們卻依然無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而這個由十一人組成的鴛鴦陣之所以能夠名留軍史,威名遠播,是因為它不但有著極為可怕的戰鬥威力,而且幾乎毫無破綻。這是一個盡乎完美的戰鬥隊列,因為它有著無可挑剔的位置組合和武器裝備。在這十一個人中,有一個是隊長,他站在隊伍的前列中央,其餘十個人分成兩列縱隊,站在他的背後。 雖說只有十個人,他們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並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擊線,在隊長身後,是兩名持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後面的戰友,並首先投擲標槍發動進攻。 掩護盾牌兵的,是站在他們後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一種特製的兵器,形狀十分怪異,以長鐵棍為主幹,上面扎滿鐵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鐵絲網一樣,任誰也過不來。 狼筅兵的後面,是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的攻擊主力,看見敵人,就使用長矛前刺。隊列的最後,是兩名短刀手,防止對手迂迴,從側翼保護長槍手。 這是一個毫無弱點的陣型,十一個人互相配合,互相掩護,構成一個完美的殺陣,就算你是日本劍聖宮本武藏,估計也沒戲唱。 明軍傳統的編制是一個兵種為一隊,例如100個長槍兵一隊,100個刀斧手和藤牌手為一隊。這種編隊適合北方作戰,但並不適合與倭寇作戰。而戚家軍從基層小隊開始就是多兵種混編。在鴛鴦陣中,狼筅手站在最前方,作為頭道屏障,利用狼筅長度長和枝杈多的優勢,和藤牌手一起阻擋倭寇的攻勢,穩住全隊陣腳。 下面用戚家軍和倭寇的2次戰鬥來說明鴛鴦陣到底有多麼厲害?! 寧海前哨戰 寧海的倭寇們不管三七二十一,玩起了武士道,拼了命的往前衝,但還沒走幾步,很多人就被飛來的標槍射倒,運氣好點的繼續衝,就會被盾牌擋住,或者是被狼筅鉤住,倒刺拉扯幾次,就算不死也要掉層皮。 如果鴻運高照,到現在你還沒死,也不用高興太早,因為還有四支長矛等著你,就算你想反擊,但前面有狼筅和盾牌擋著,只能乾著急,眼睜睜地看對方捅你,不被捅死,也被氣死了。 情況大致就是這樣,倭寇們沒衝多久,就被標槍、狼筅和長矛殺死大半,剩下的人雖然還不知道這套陣法的結構和奧妙,但有一點他們是清楚的——再不快跑就死定了。 寧海前哨戰就這樣結束了,倭寇死傷二百餘人,戚家軍除一人輕傷外,毫無損失。 花街戰鬥 在離城兩裡的花街,自以為得計的倭寇終於遇上了戚家軍,吃驚之餘,他們驚恐地發現,這群敵人的表情十分兇狠,眼睛冒綠光,似乎恨不得吃了自己(可以理解)。一邊要搶劫,一邊要吃飯,大家都很急,於是二話不說就開打。 如之前一樣,戚繼光又擺出了鴛鴦陣,倭寇們則排出一字陣迎戰。所謂一字陣,就是一字排開,實在說不上有多高明,然而意外發生了,戚家軍雖然取得了優勢,砍殺了很多敵人,卻未能如以往一樣,迅速擊潰敵軍。 在後方觀戰的戚繼光也很納悶,但片刻之間,他已然找到了原因——地形。鴛鴦陣是一個威力強大的陣型,但畢竟有十一個人,要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空間,而花街地形狹窄,根本施展不開,戰局自然陷入僵持,於是戚繼光下達了第二個命令:“變陣!” 瞬息之間,鴛鴦陣突然發生了變化,開始了第一次變陣。隊長身後的兩列縱隊各自分開,以五人為單位進行佈陣,狼筅兵邁步上前,與盾牌並列,形成第一道防線,兩名長槍手跟隨其後,短刀手殿後,開始獨立作戰。 如果說鴛鴦陣是戚繼光改編自唐順之原創的話,那這個陣型應該算是戚繼光的獨立發明創造,主要用於狹窄地區的巷戰,它的名字叫五行陣。 畢竟人少好辦事,五個人比十一個人要靈活得多,倭寇們揮舞長刀,面對五行陣,既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要被狼筅掛住,頃刻之間就會被長矛刺穿,雖然許多人持刀狂呼,死戰不退,但除了身上多幾個窟窿,實在沒有更多的收穫。 於是他們決定逃跑,也就在這個時候,戚繼光再次下達了指示。陣型就此開始第二次變化。 在命令下達的那一刻,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兩名長槍手緊跟在他的身後,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別站在長槍手的側方,保護他們的側翼。陣型在狼筅兵的帶領下,開始發動追擊。 這是鴛鴦陣的第二種變化,它的名字叫三才陣。主要用於衝鋒進攻,或是敵軍敗退時的追擊。 當然對於日本人而言,陣型變不變,實在已經不重要了,五行陣和三才陣都是要人命的,跑路才是最佳選擇。戚家軍追擊殘敵,再次大獲全勝。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戰鬥結束,倭寇傷亡一千餘人,全軍潰敗,救出被擄百姓五千餘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 狼筅 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能夠有效應對明軍普遍裝備的長槍。根據嘉靖年間的《倭變事略》記載,倭寇可以一刀砍斷明軍的十幾杆長槍。而長槍一旦被砍斷,就幾乎成為擺設。 鋒利的倭刀使得倭寇有了武器上的優勢,而倭寇具有優勢的不僅僅是精良的武器,還有嫻熟的格鬥技巧。其單兵格鬥能力顯著強於當時的明軍士兵。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表達了明軍武器不如倭寇的無奈。當時的明朝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北方遊牧民族。外地調去東南的士兵往往難以適應當地環境。例如北方的長槍手訓練的是在平原上,結鎮對抗騎兵,而到了南方的崎嶇不平的丘陵地帶和茂密的樹林中時,便用不上平時訓練的技巧。而反觀倭寇,不僅武器佔優,單兵素質更強,甚至還比北方來的明軍更加適應東南沿海的地形環境。於是戚繼光決定招募本地士兵,並裝備更加合適的武器。 筅本來是一種茶道工具,狼筅的命名來自於其與筅相同的材質和類似的造型。 筅 《古兵器大揭秘》節目組根據古籍復原了狼筅,其製作簡單,材料常見。從下圖可以看出,狼筅由帶枝竹竿製成,頭裝槍尖,竹枝上幫上鐵質尖頭。 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尺,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槍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 狼筅在戚家軍之前已經有過裝備,但作戰效果並不好,而且逃兵如果把這種枝枝叉叉的武器扔在戰場上,反而會反感本方軍隊的進退。因此,直到戚繼光對此進行了合理的戰術編排,狼筅的真正威力才得以發揮。 狼筅的主要作用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在鴛鴦陣裡的作用就像一二戰的鐵絲網,阻攔倭寇衝陣,特別是掃一掃轉一轉,扎倭寇的腿(東南沿海只倭寇,大多光腿或無護具,想想你光著腿在荊棘叢中走路的感覺吧),足以使他們連揮刀開路都無心顧及,以此給使用長槍和鳥銃的隊友製造出殺敵的時間和空間。 另一方面,狼憲作為一個被動防守主動騷擾的兵器,有時也可以使出關門打狗這種主動配合進攻的戰術。即我軍優勢時,便可引誘單一二人倭寇衝入陣前,兩側狼憲手把狼憲V字交叉,封住倭寇退路,便可讓倭寇被陣中的刀牌手長槍手隨意宰割,以此擴大戰果。還要補充一點,狼憲的特性決定了鴛鴦陣多了很多選擇權,這對士兵的心理影響是很大的,能讓民兵更加從容應敵。而心理往往是我們在考慮冷兵器戰爭時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 在實際實驗中,倭刀必須要切斷側枝才能前進,就算劈斷主枝,鋒利的插口也能讓士兵再抵抗一陣子。而且狼筅非常長,狼筅手只需要將狼筅前伸即可。所以說,倭刀至少要進行幾組的劈砍動作,才能讓狼筅失去戰鬥力,而這個時間已經足夠兩翼的其他兵種隊友來解決問題。 倭刀手也表示,劍道是不提倡多次斬擊動作的,而狼筅讓武士被迫選擇一直不適合自己的方式。到了後期,戚家軍裝備了鐵狼筅之後,我看面對狼筅更加失利。 義烏戚家軍紀念館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還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只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40兩,這樣每個士兵都會全力作戰,一直戰鬥到獲勝或是戰死。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征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裡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 上面從招兵、練兵、戰術、武器、軍法、軍紀六個方面分析了戚家軍為什麼無敵?這六個方面恰好對應現代企業的選人、育人、競爭策略、技術裝備、內部制度、社會關係。請認真思考一下,對你有哪些創新啟示呢,歡迎在下面留言


八卦研究室


你傻呀?!日本在中國人眼裡,永遠是小弟。況且我們有過唐刀苗刀,相似的武器。堂堂五千年文化,會受他影響?!雖然,有段時間鬧眼病,叫人揍了。那也是孩子不孝順,造孽。


明輝188787857


可以瞭解瞭解什麼叫唐刀,什麼叫譴唐使


高倉健180


日本刀也是從唐刀演變而來的,打仗要是實戰為第一要素,不管是日本刀還是中國刀,實用就好。


暢拾肆


師夷長技以制夷,何奇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