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用戶58665399105


不妨先來看看魏延的計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他主張放棄常規的從西向東,慢慢攻取城池的戰略,而由他帶領五千精兵,只帶少量糧食,穿越子午谷,奇兵直接攻打長安。


之所以提出如此的建議,魏延顯然也是經過判斷的。他的依據是:1、守長安的是夏侯淵之子夏侯楙,這人膽怯無謀,而長安城守備又不足。非常容易攻取。2、長安的糧食儲備,足夠維持魏延他們勝利之後進行堅守。3、魏國的救兵從東面趕來,至少要二十多天,而這時諸葛亮的主力也已經從斜谷趕來了。


基於以上考慮,長安在魏延眼裡是唾手可得的,而且一旦長安拿下,長安西面的地方必然聞風而降。


但從事後的一些跡象來看,這個計劃的確是充滿了風險的。首先,夏侯楙的性格,只是魏延的主觀判斷。第二,攻城的難易是很難判斷的,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陳倉只有幾千守衛,但晝夜相攻二十多天都沒有拿下。這就是兵家所說的,「用兵之術,攻城最下」。第三,魏國救兵的支援時間,魏延估計的也未必準確。因為後面諸葛亮讓趙雲佯攻郿縣,魏國很快就讓曹真調集了周邊的軍隊駐防。第四,即使拿下長安,一旦諸葛亮的主力被沿途的魏軍攔截,則長安將受左右的夾攻,仍然無法保有。派出的奇兵也將陷入絕境,毫無退路。


一個計劃有那麼多不可測的風險,性格謹慎的諸葛亮是斷然不會把五千兵力丟進死地的。


所以他採取了讓趙雲、鄧芝佯攻郿縣吸引對方主力,而自己親率大軍西取天水等地的戰略。從西向東,穩紮穩打,徐徐圖之,才符合諸葛亮的戰術思想,這從他北伐之前,先平定南中,從從他出師前,上表給劉禪事無鉅細安排得妥妥帖帖就可以知道。


事實上,趙雲和鄧芝的疑兵也吃了敗仗,足見魏國調集到郿縣的軍隊,行軍既快,戰鬥力也不弱。一旦魏延攻取長安,這支軍隊是可以很快地前往救援,對魏延進行反包圍的。


相比較而言,諸葛亮的戰略穩妥許多,他把魏國兵力吸引到郿縣,所以天水附近一來無準備,二來守衛不足,以至於漢軍主力一到,紛紛舉城投降。若不是馬謖在街亭的敗仗,這一次北伐本來可以有更大的收穫。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諸葛亮一出祁山,魏延建議出兵子午谷,此事演義史書均有記載,那就是確有其事。演義可以說是史實的誇張,但不可能改變基本史實。從歷史上看,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第一次北伐也失敗了,現在我們就分析下,奔襲子午谷的可行性。

據史料記載,天下九州,魏國獨得六州,蜀國僅有益州一州之地。魏國人口近500萬,蜀國僅有110萬,雙方實力差距巨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原農業生產的恢復,雙方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俗話說: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優勢面前,智謀的作用並不是很大。

魏延計劃可以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津黃河渡口等地,確保關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而且分散,完全可以在隨後用步步蠶食之法加以各個擊破。

還有一點,攻下漢朝舊都長安,這對以興復漢室為最終目標的蜀軍的士氣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是頗為理想的。

諸葛亮最終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自知“曹魏非速亡之國,蜀漢非進取之地”,因此數興北伐,實乃“以攻為守”,萬不可置蜀軍於險地。問題是,奇襲子午谷,風險究竟有多大?

必須知道,欲達成“子午谷奇謀”,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而且一個都不能少:

第一、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經子午谷到長安,十日抵達。在這個行程中,不允許發生任何意外情況;

第二、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必須要棄城逃跑,不得作任何抵抗;

第三、夏侯楙逃跑時,必須留下大批可供蜀軍食用的糧草輜重,不能運走或焚燬;

第四、曹魏軍的增援部隊只能在20天后才趕到長安,不得提前到達;而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天內趕到長安,增援魏延。

因此,這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計劃!魏延的這個戰略意圖是雄心勃勃的,但韓信故事不是那麼好學的。

世易時移,劉邦韓信當年能奪取關中,是因為項羽遠在徐州彭城,而且正在和齊國田榮作戰,無法抽身入關救援。而曹魏政治中心就在洛陽,南陽宛城也有重兵駐屯。蜀漢北進關中道路艱險,補給困難。

魏延的方案,兩路軍隊分處相隔數百里的秦嶺穀道,要做到完美協同,即使是在二十世紀的通訊條件都很難做到,更何況三國時代,所以跟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更何況,諸葛亮的對魏作戰方略是“以攻為守”,他要在伐魏的同時儘量保存蜀軍主力。

據統計,在後三國,蜀漢全國的常規作戰部隊只有十萬左右。拿一萬人給魏延去冒險,豈不是自毀長城?當考慮到這些實際問題,相信一般人也會放棄“奇襲子午谷”的幻想,以諸葛亮之謹慎穩重,又怎麼可能同意這種計劃呢?


刀墓手札


先放圖,再討論 子午谷偷襲的戰略計劃是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當然也有記載是率兵五千,負糧五千)。

先吐槽下, 我看了下許多人貌似都有點常識性的錯誤,曹魏的都城是在洛陽(右上側),距漢中800多里,不是在長安。魏延拿下長安和潼關是為了以此為根據地再圖洛陽,那些說什麼拿下長安曹魏群龍無首,效仿朱棣靖難之戰直攻首都的是有多不負責任。。。。

子午谷四面皆山,中伏即敗,而且天氣多變難以觀測。歷史上兵出子午谷的人很多:曹真(歷史上的曹真很有能耐)攻蜀就走的子午谷,下了幾十天大雨被迫撤退;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明將孫傳庭對抗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走的就是子午谷,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5萬人),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可以看出走子午谷的全部失敗了,要知道秦嶺六道,子午為王,子午谷是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的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

那麼子午谷奇謀到底有沒有什麼用處?個人感覺沒用。諸葛亮伐魏一共才10萬餘人,1萬精兵真的有點多,而且道路險峻過程著實危險。就算夏侯楙真的沒能力,長安沒一個人在子午谷佈防,魏延把長安攻下來了,又有什麼用處。1萬人攻下了長安四面受敵還能守住嗎,就算守住了諸葛亮在斜谷趕得過去嗎,就算趕過去了,諸葛亮將在長安與魏國主力決戰。深入敵境,後路一被切斷你怎麼辦。現在荊州已經不是你的了,補給線只有從秦嶺出,很容易被切斷,看看街亭。街亭一失諸葛亮只有跑,就是一怕被炒後路,二是補給線被切。奇襲子午谷費力不討好,所以歷代戰略家都不看好這玩意。


斷120842556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當然是可行的!


由上圖可以看出,藍色虛線就是魏延所設想的子午谷奇謀的路線。這條路線完美的避開了魏軍的防守,同時便於行軍。按照這條路線的設計,蜀軍非常有可能像韓信一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當時也建議諸葛亮可以多點出擊,吸引魏軍各路防守人馬。這樣,魏延雖然率領的軍隊只有1萬人,但是用兵之道就在於出其不意。一旦,魏延能夠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攻到長安,那麼一定會使得魏國國君和大臣們方寸大亂。恰恰長安守將也是比較懦弱的夏侯駙馬。甚至還可能會出現,魏國君臣逃離長安的事件。這時候,諸葛亮自然可以採取圍點打援的策略。比如從魏軍勤王的路線上,選擇一些必經之路進行伏擊,最終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方面鄧艾偷渡平陰只剩下2000兵丁也可以逼迫蜀軍投降就可以看出來。因此,這個方法當時如果諸葛亮採納了,一定會完全打亂魏軍的部署,尤其是如果能夠佔領長安,使得魏軍的老巢被拿下。最後必然會使得一心匡扶漢室的蜀國君臣士氣大振。要知道,世界上很多戰爭的關鍵就是個別戰役的勝利。而在此過程中,很多網友擔心的糧草問題,實際上魏軍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首都放火。其他的那些理由也非常可笑。比如這樣的做法,不如諸葛亮的戰略穩妥等等。實際上蜀國要想滅掉魏國,就如同一個沒有多少賭本的賭徒,想要贏錢,只能瞅準機會all in。指望穩妥的投注,來成為賭王,這完全不可能。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直到其去世,也沒有對魏國佔有優勢。最終,姜維雖然打仗很厲害,但是最後在沒打贏的情況下,卻被鄧艾抄了後路,變成了喪家之犬!


地震博士


多說無益。先來看看子午谷的大致路線和地圖:

經過的縣市(從南到北):石泉縣——安康市——旬陽縣——鎮安縣——柞水縣——西安市長安區。全長294公里,符合記載的子午谷600裡的記載。全路線中只有約12公里是沒有河流連通,其餘588公里都都河流,可以用來運送糧食,但估計只能運送幾萬人的糧餉,再多也無法辦到了。

從南向北,水路很長,基本上達到80%以上的水路運送。從北到南,水路很短。


比較韓信、諸葛亮二人的路線

韓信攻打關中出的是陳倉道,但劉邦入漢中時所燒的和後來所修的應該是子午谷這條路——因為劉邦是從咸陽去漢中的,應該是走這條路,可不能跑去郿縣或者陳倉才南下漢中。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看起來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策略。但一旦結合當時關中的形勢,你就會覺得——劉邦暗度陳倉是現實需要

1、當時咸陽城已經被項羽燒燬,如果走子午谷攻打關中,劉邦要那一片咸陽廢墟做什麼——不能駐軍,不能屯糧。

2、關中分為三國:章邯的雍國,都城在廢丘(今天陝西興平市);司馬欣的塞國,都城在櫟陽,今天西安市東北;董翳的翟國,都城在高奴,在秦上郡地方。

雍國和塞國的都城都在咸陽附近,如果劉邦直接走子午谷攻打,就會同時遭到兩國的同時攻打,形勢非常不利。相反,走陳倉道,只攻打雍國,而且是西部薄弱地方,很容易站穩腳跟


諸葛亮攻打關中原本的計劃,在隆中對就已經計劃好了:

從漢中沿著漢水西出,攻打涼州——秦國發跡的地方——再像秦國佔領關中一樣,慢慢從秦中步步為營的佔領關中,最後到達長安。

在經歷幾次失敗後,諸葛亮改為從褒斜道出發攻打關中中部。諸葛亮選擇這條路最大的原因是——褒斜道前線有河流相連,對於蜀漢軍隊糧餉的運輸非常有利。相比陳倉道和子午谷沒有全程的水路,這就是褒斜道最大的優勢。

全程水路運送糧草,這對於蜀國北伐的壓力可謂是大大的減少。


魏延的子午谷路線能夠成功

魏延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突襲策略的。但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已經規劃好了從涼州攻打關中的計劃。這是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突襲策略的根本原因!

因為在諸葛亮攻打涼州的情況下,魏延的子午谷突襲策略實在無法形成呼應,二者距離太遠。

如果諸葛亮一打算就是從褒斜道攻打關中,那魏延的子午谷突襲策略就可以達到彼此呼應,從而達到牽制魏軍的效果。

魏延在子午谷突襲,讓魏軍集中防守長安;諸葛亮中規中矩從褒斜道以主力攻打眉縣等關中地方,在關中實行屯田等方式站穩腳跟,最終完成北伐。

現在來看魏延子午谷突襲謀略:

《魏略》: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由此可知魏延子午谷突襲策略是:

1、魏延出軍自帶糧草,不要後勤支援,輕裝簡出:“精兵五千,負糧五千”;

2、到達長安後有地方補充糧草:“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3、從斜谷到長安所需路程為20多天,魏延1萬兵馬可以支持20日等到諸葛亮大軍從斜谷趕來長安回軍:“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的關鍵在於魏延子午谷和諸葛亮斜谷兩路軍打配合,一舉而攻下長安,佔領整個關中和涼州地區。


最後總結:

如果單從魏延的子午谷突襲策略來看,成功還是失敗,機率都是50%,一半對一半。但如果從諸葛亮出斜谷、魏延出子午谷相互配合來看,即便魏延被擊敗,諸葛亮還是可以佔領眉縣等地方,為蜀漢在關中打出一片根據地。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子午谷奇謀,是三國時期的一段懸案,他說的是: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伐曹魏,必須翻過秦嶺,翻過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長安。中間的一條叫駐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條路在斜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陳倉。

諸葛亮帶領大軍從正面出發,走斜谷,吸引魏軍主力。魏延提出帶領獨自帶領一隊一萬人的人馬,五千精兵,五千人運送糧食。而魏延帶著這支人馬,走子午谷北上,到長安

長安是誰在守著呢?曹操的女婿夏侯楙。夏侯楙是年少,沒有什麼領兵經驗,縱垮子弟,沒有上過戰場,打仗不行,如果夏侯楙發現末將的軍隊從天而降,肯定嚇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末將拿下長安,丞相帶著大軍從斜谷北上,兩軍會合,咸陽以西,可以一舉拿下。諸葛亮不聽,設有采納魏延的這個計策,這個就叫做“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子午谷奇謀”是三國曆史上一樁懸案,

一派支持的,認為這是為數不多的機會,完全可以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你把長安、咸陽以西都攻佔了,“還於舊都”,就有了機會。

另一派意見認為諸葛亮是對的,因為魏延的這個計策,風險太大了。

軍事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奇襲之,還是有機會搞一下的嘛,但是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戰爭又是政治的延續,不妨從政治上考慮,那麼,政治主張又是什麼呢?出師表有寫到

“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口號喊得響,那麼有沒有機會呢?答案請看

隆中對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劉備故去以後,諸葛亮派人與孫權重修就好,來自東面孫權的壓力是很小的,還要再看天下大勢,等待時機,兩路出兵,一路劉備親自率領帶出秦川,另一路荊州,命一上將軍攻打宛、洛,有這個條件嗎?也沒有!劉備已故,五虎上將者其三。其餘大將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

一,曹魏非速亡之國。

二,點益州非進取之地。益州這個地方的特點是什麼呢?易守難攻。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產豐富,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成功的,諸葛亮自己清楚嗎?諸葛亮個聰明的人啊,如何會不清楚呢?

既然清楚,那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北伐呢?

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開篇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認為蜀漢政權正處在危急存亡之秋

是外部嗎?曹魏的威脅?自從赤壁之戰以後,後來滅蜀之前,曹魏可從來設有主動進攻過劉備和蜀漢,那個時候曹魏老打孫權的,相反,劉備徵漢中,關羽圍襄奕,諸葛出祁山,都是你劉備集團、蜀漢政權屢屢桃釁,怎麼能說威脅來自北方呢?

再看看東邊有威脅嗎?夷陵之戰以後,吳蜀兩國就隊復了盟好,威脅既不來自北方,也不來自東方

那麼讓諸葛亮感到不安的威脅在哪裡呢?只有一個地方,內部

第一點:在這樣的清況下,他就只有採取這樣的政策,對外發動戰爭。戰爭對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

第二點:主動出擊,尋找機會

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

在政治上,我們可以算出這麼一筆賬:

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

另一方面,萬一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個機會呢?那麼就可以搞他一下嘍!,他並不符合諸亮的政治主張,但是諸葛亮同時高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政治主張,同是又不能真正的,闡明現實情況,需要魏延這樣的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

在一方面,出塞帶了十萬大軍,這是蜀國的全部軍力,是命根子,容不得半點馬虎。

所以,諸葛亮才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有歷史上的一樁懸案。


歷史的探尋者


諸葛亮是政治家,魏延是個軍人,政治家的高度不是一個軍人能夠達到的,政治家考慮問題有自己的邏輯。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現在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不可行,不可行,不可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諸葛亮絕對不會同意這樣的計劃,為什麼呢?大家爭執這個計劃都在說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可是卻從來沒有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考慮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會反對魏延,只要真正明白了諸葛亮的理由,就能明白魏延的計劃是完全不可行的。

對諸葛亮的介紹,百度百科是這樣的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對於文學書法發明家大家可能很陌生,甚至會有寫爭議,但對於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肯定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沒錯真相就隱藏在歷史的細節裡,諸葛亮的第一稱謂是政治家,這就意味著作為一名政治家,諸葛亮考慮事情肯定首先要從政治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諸葛亮憑什麼可以罵死王朗,就憑劉備以漢室宗親自居,以光復漢朝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漢王朝法統上的繼承者,所以諸葛亮才能以正統自居,來用最狠辣的語言來罵王朗這個亂臣賊子,讓王朗無話可說,以為那個時代誰能代表正統誰就有政治正確性,誰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個,來贏得天下的民心。

蜀漢政權雖然一直在蜀地,但人家可從來稱蜀,而稱漢,一直是以漢朝正統自居,既然以天下正統自居,那就要做出天子的樣子,做出正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什麼是正統王朝應該做的事情呢?

真命天子出兵討飯叛亂,歷來都是有一套標準的作戰流程的,此時的魏國在諸葛亮的政治口號中,就是漢朝的亂臣賊子。原則上是所謂的有征無戰,這個原則是從周禮演變為儒家的意識形態,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影響力。

歐陽修的詩裡也講過,“自古王者之師,有徵而無戰”,自古以來的傳統就是這樣,兩年個政敵只有身份相等才有所謂的“交戰”,但天子只有一個,所以天子無論去打誰,都叫做“徵”或者“伐”,征伐是天子的特權,神身份高的人去打身份低的人,這下你終於明白為什麼諸葛亮總說要討伐漢賊了吧,原來這裡面是非常有講究的。

既然是王師是正義之師,就不應當偷偷摸摸去打敵人,而是要敲鑼打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去打敵人,如果是偷襲當然不能敲鑼打鼓。春秋裡面,把這種不敲鑼打鼓的行軍叫做侵,侵略的侵。作為王師是絕對不能做出這種侵略行為的,如果諸葛亮用魏延的計謀派兵偷襲,那麼諸葛亮王者之師的光環就沒有了,北伐也就變成了兩個地方割據政權的搶地盤,再也沒有意識形態上的高屋建瓴的制高點上討賊伐罪的“征伐”。

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肯定首先要考慮到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可憐的魏延只不過是一個武將,那知道丞相考慮的完全不是和自己一個級別的問題呢。

我們討論軍事問題,往往不能僅僅從軍事層面來看問題,這樣會遺漏很多重要信息,很多我們以為的應該如何如何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最高決策這肯能完全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的。

就像一些經濟問題一樣,在經濟學家看來,大部分政治家都是傻子,很多經濟問題本來很容易解決,可是他們不知道,政治家要考慮的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即便是知道什麼是經濟上的最優答案,但是還是會做出另一種選擇,因為還要考慮很多層面的問題,而不是單單從單一維度上考慮問題。

爭論千年的這個軍事問題,其實最終的答案並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在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上,這才是諸葛亮最關心的 問題。


昭烈名臣


從”子午谷奇謀“本身來出發,注意到《三國志》對這一謀略的描述,即"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這裡相比演義多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如韓信故事。”也就是說魏延希望像韓信反攻關中一樣。

不妨來看看路線,漢中至關中有五條道路,自東向西: 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秦漢之際,儻駱道和褒斜道尚未開闢,劉漢出漢中只有三條道。韓信先使人佯攻隴西,造出祁山道假象;又使人在子午道修棧道,讓章邯錯誤地佈防於子午道出口;漢軍主力卻出陳倉道,不可阻擋。這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反攻漢中圖

而“子午谷奇謀”是兵出斜谷和子午道,明顯與韓信反攻關中的路線大不相同,所以這個“如韓信故事”只可能是像韓信一樣,兵出棧道後關中望風而降,沒有任何抵抗。魏延這就是沒想明白,當時的形勢和楚漢爭霸之時可是天壤之別。當初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卻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封在三秦之地,無數痛失親人的秦人自是對三人恨之入骨,又怎會服他們的統治,因此漢軍約法三章之後關中才會望風而降。而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在關中人心不失,還有關中世家的支持,蜀漢想要挺進關中可謂是難如登天。

子午谷奇謀示意圖

當魏延設想的敵軍望風而逃沒有出現的時候,一萬經過長途跋涉且無攻城器械的疲憊之師攻打以逸待勞固守堅城的敵人,勝負可想而知。全軍覆沒對蜀漢是小事一樁,但這種突擊行為勢必徹底激怒魏國,定然會在前線增兵反撲,而這種激烈的消耗戰不是蜀國能消耗得起的。而諸葛亮不僅是軍事主帥,還總覽全國內政,他很清楚雖然天下三分,但蜀漢是最弱小的國家。所以他六出祁山,每次都是設計奪取幾座城池,或者擊殺敵軍幾員大將。他的目的是溫水煮青蛙,以最小的代價蠶食涼州,最終增強蜀國國力,達到能真正與魏國分庭抗禮的程度。因此,顯得急功近利風險極大的“子午谷奇謀”自然不會被諸葛亮採納了。


冷月抱寒江


答詩: 《子午谷的嘆息》詩

西蜀魏文長,

才高國棟樑。

二十投先主,

驍勇徵沙場。

三十守漢中,

十載威名揚。

六出祁山戰,

仗仗先鋒當。

英雄遇錯人,

孔明小肚腸。

功高不受尊,

還汙反骨長。

楊儀耍奸計,

馬岱屠刀殃。

全家被誅殺,

蜀漢毀良將。

子午奇襲計,

後世多褒獎。

君為計可得,

多是惜文長。

君為計不成,

謹慎諸葛亮。

兵者險又詭,

勝敗難度量。





草廬先生說


這問題的根本不在子午谷可不可行,而在於諸葛亮想幹什麼 是一統中原 還是襲擾以延長偏安。

如果是想延長蜀漢壽命,在有生之年不被滅國,以報劉備知遇之恩,那子午沒什麼好爭的,不可行。

如果是想一統中原,拿不下關中拿了隴西三郡也沒用,因為什麼,隴西和益州的連接處很窄且多山,很容易被切斷,事實也證明了如此。而且拿了隴西,所謂打草驚蛇,曹魏必向關中增兵,事實證明諸葛姜維十多次北伐連陳倉都過不了。

外面鐵板一塊,人家人多地盤大,兵多將廣,你憑什麼正面剛,別被演義誤導,諸葛亮就被曹真擊敗過,曹真並不是那麼窩囊,魏國也並非只有司馬能擋諸葛。

拿下漢中後,劉備伐吳,諸葛亮南征,對魏而言,雙方消停了這許多年,魏對蜀在秦嶺一帶放鬆也是有可能的,正面剛根本就行不通,為何不用奇?

蟄伏數年,一朝奇兵北進兵臨長安並非完全不可能。當魏延首出子午之計,吾驚為天人,但後面幾次北伐,關中也換了主將,魏延還每次提子午谷恨亮不能用,這就是他自己性格的問題了。

出子午的機會只有一次,就在第一次北伐時,出午計未必能成,但不行此計 正面剛想取關中勝算為零,還不用“約”字。第一次北伐既不用子午計,蜀漢已再無機會,子午計勝算確實太小,但從戰略上來說,不用子午計根本就不用北伐。 史實已證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