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平天國後期扛鼎大將的陳玉成,為何在死戰時無人願意救援?如何評價此人?

楊鈺釵


陳玉成具備高超軍事才能,治軍有方,英勇善戰,

為太平天國後期“續命”貢獻極大,這是他的功勞和長處。

但陳玉成也有一大缺點——他性格急躁耿直,處理複雜人際關係不當,清廷大員袁甲三(袁世凱叔祖)稱其“平日暴戾恣睢,與江南各逆積不相能”,用白話講就是平時愛發脾氣,跟太平軍其他重要將領矛盾很深、關係很差

比如為了救援遭湘軍圍困的安慶,陳玉成率部從湖北趕回安徽攻擊圍城的曾國荃,天京方面也派出幹王洪仁玕、章王林紹璋率部支援陳玉成,結果在車河被清軍多隆阿部所敗。

按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兄弟部隊剛吃了敗仗,就更應該注重團結和鼓舞對方重振士氣,但陳玉成卻大發雷霆,寫信指責林紹璋“一仗沒打就撤退”,還威脅後者“如果誤了事找你算賬”。可想而知,同為“王爺”的林紹璋、洪仁玕怎麼可能對陳玉成有好印象?

結果,氣呼呼的陳玉成帶兵與洪仁玕、林紹璋會師後,聯手再戰也沒打贏(洪、林二人肯定心裡暗罵),只好退回桐城。據曾國藩所獲情報顯示,就因為這件事,搞得包括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李秀成堂弟)、章王林紹璋、幹王洪仁玕在內多名太平軍主帥都跟陳玉成不和,表面對他畏懼,其實內心恨得要死(原話是“外畏之而中恨之”)。

提到李秀成與陳玉成的關係,這裡不妨多說兩句——以往學界總講兩人關係很好,是戰略合作的親密盟友,實則不然。二者矛盾、分歧一直很大,1859年因為“天京變亂”餘波未平(東王楊秀清被殺後,他的義弟楊輔清、楊宜清要幹掉韋昌輝的弟弟韋俊),陳玉成竟然跟李秀成在和州一帶大打出手,這場內訌造成數千人喪生,雙方由此結下“樑子”。

後來(1860年)李秀成攻下蘇州“小天堂”,陳玉成又專程跑到江南與前者商討分一杯羹,李秀成當然不幹,結果兩人鬧得不歡而散。最後還是幹王洪仁玕親自跑到蘇州調停,答應將蘇南重鎮丹陽分給陳玉成才作罷。

事實證明,只要陳玉成、李秀成能夠暫時將罅隙置於一邊,顧全大局配合作戰,就可連戰連捷。而雙方一旦分道揚鑣,各自為戰,就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1861年6月,遭清軍圍困的安慶已危如累卵,但李秀成卻率兵入江西、湖北收編歸附的地方武裝,只顧自己招兵買馬擴大實力,卻隔江相望無心救援安慶,並很快返回東線繼續經略“大本營”浙江,而對陳玉成發出的求援信置若罔聞。李部東撤不到3個月,安慶失守,陳玉成也由此從失敗走向失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丟了安慶,陳玉成被洪秀全頒佈“聖諭”革去王爵,他對此儘管憤憤不平,也只是覺得“天王”處事不公,並未往深處想。但實際上,陳玉成或許沒有意識到——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統治集團已不再把他當做“自己人”,而他最終淪為“棄子”的命運也由此註定。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太平軍的戰時通信問題。由於被清軍長期切割包抄、封鎖圍困,太平天國統治中樞與各大戰區、各主力部隊之間的水陸交通和信息傳達一直不怎麼通暢。

1853年太平軍鼎盛時期發動的北伐戰役,失敗的一大原因就在於北伐部隊與天京大後方的人員(援兵)、物流(後勤保障)、信息(情報傳遞),基本上都被清軍截斷,導致北伐部隊只能各自為戰、孤軍深入,苦戰2年後最終於1855年5月底徹底失敗。

而太平天國後期第二次西征(1861年)功敗垂成,同樣跟李秀成、陳玉成之間信息不通有很大關係。轉過年來陳玉成被俘犧牲,實際上也和他的求救信遭清軍截獲、未能及時送達捻軍及常州太平軍主將陳坤書直接相關

正是由於後援不繼、孤掌難鳴,陳玉成才被迫在廬州陷落後率殘部冒險投奔狡詐騎牆的皖北軍閥苗沛霖,結果讓後者一封信就騙進壽州誘捕並最終被害。

需要說明的是——苗沛霖當年3月就暗中投降清軍勝保部,而陳玉成雖也聽到傳聞,且多名部下都苦勸他不要相信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但在關鍵時刻陳玉成又犯了剛愎自用的毛病,沒做進一步核實調查就於10月貿然前往壽州,結果直到被擒他才恍然大悟。


網言軍事


一天到晚有人寫太平天國這種題目的東西!看來是有夥人靠這個吃飯的!

大家看看,太平天國哪裡出來的?廣西!! 所以一天到晚給太平天國歌功頌德的就是一夥廣西人,天天上躥下跳的鼓吹太平天國,,那地方沒出過啥大人物,就這麼個貨,也能讓他們性奮,吹吧!!正常人沒人關注太平天國這玩意的!


sjtuer\n


陳玉成兵敗才被叛徒苗沛霖誘捕,附近已沒有多少太平天國的人馬。


pingfan平凡之路


因為到最後農民醒悟了不是正義的戰爭


漢東張世豪


內憂外患。這段歷史都難以說出口了。


清明上河雨


發地震的時候,大樓裡的人是逃命呢還是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