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第55节金马奖在阵阵声浪中落下了帷幕,抛开电影节本身的争议不谈,整个电影节,最令人动容的时刻应属《大象席地而坐》获奖的时候。领奖人——已故导演胡波的母亲,在领奖后并没有说一句获奖感言,而是转身望向大银幕的黑白照片,随后含泪离场。虽然看不到母亲的双目,但是那应该是此生包含感情最复杂的一双眼睛,是欣慰也是痛苦,是无奈也是伤心,是思念也是绝望……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如坐针毡的文艺片

有人说,“如果胡波还在,凭《大象席地而坐》的水平,恐怕得不到金马奖”。

或许,这些话冷冰冰的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不可否认,《大象席地而坐》的获奖和胡波先生的故去,确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观点认为,金马奖的评委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文艺片、给挣扎在创作一线和生活边缘的影视人一份尊重,一份鼓励和一份希望。这是电影前辈对挣扎的电影人的良苦用心,也是对文艺片现状地无声支援。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胡波和王小帅在片场)

胡波去世的时候,他与王小帅的种种被挖出来,从那些对话来看,王小帅是看重胡波的,是欣赏他的,是在妥协的,只是最后,市场不会向他们妥协。

230分钟,接近4个小时的片长,对于本身就不被院线欢迎的文艺片来说,是恶梦。不只是成本、利润的问题,而是根本不会有影院会为这样的电影排片。影院是凶手吗?不,他们也爱莫能助。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电影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的论战,自电影诞生之初就一直不断。好莱坞和欧洲在理论上形成了两个派别,经济至上和艺术至上。并不能说谁对谁错,只不过是电影的两种发展方向。前者将电影作为商品,而后者把电影当做艺术。当这两种观点来到中国后,显然好莱坞式的“商品论”更加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影视人“唯利是图”,而是整个大环境下,中国电影想要发展,必须走“先活下去,再艺术起来”的道路。

既需求好电影又冷遇佳片的中国观众

今天,中国电影票房在向着600亿进军,资本的急速注入让很多创作者更加急功近利,文艺片就更加被冷落。

被大量商业片轰炸的观众,早已经失去了耐心,很少有人愿意花费两个小时在电影院看一部冗长沉闷文艺片。因此“大象”的230分钟,是致命的,只是谁都没想到对胡波也是致命的。

中国的观众很矛盾,一方面他们不断呼喊,要看到好电影并痛骂烂片;另一方面当一部质量上乘的文艺电影摆在电影院的时候,却不断遭到冷遇,反观商业电影,即使是烂片也有可能收获不错的票房。

这让满腔热血,追求电影艺术的创作者碰一鼻子灰尘,甚至碰壁者,包括电影大师侯孝贤。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刺客聂隐娘》横扫当年金马奖、金像奖,甚至连对艺术最为严苛的戛纳电影节都青睐有佳,然而回到国内院线上映后票房仅为9000万,中国观众就是这么绝情。

没有观众,就意味着没有市场,没有票房就意味着没有排片,影院营业需要成本,尤其是面对影视资本的严冬,自己如何活下去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艺术电影,很多影院都表示“有心无力”。

文艺片如何跪地起身?

两年前,2016年的十月,因《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的一跪,当时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发声,呼吁更多院线影院加入艺术电影联盟,助推艺术电影在中国茁壮成长。彼时,中国首个艺术院线联盟成立。然而两年过去了,当初的满心期待并没有换来艺术电影的崛起。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这些年,艺术电影佳片不断,《冈仁波齐》《嘉年华》《村戏》《江湖儿女》《刀背藏身》《相爱相亲》《一念无明》《不成问题的问题》《老兽》《无名之辈》等影片,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艺术电影的崛起,然而一看票房,文艺片,还是败了。

文艺片真的无能为力了吗?也未必。

● 假如胡波剪了“大象”

胡波坚持能被理解,但方式太过偏激。不妨设想,如果胡波退而求其次,将作品按要求剪辑,其艺术效果暂且不谈,起码能保证电影在院线和观众见面。而后效仿《一出好戏》的模式,将剪辑部分制作成网络短剧,当做剧情的补充和互动,既完成了艺术创作,又能够保证影片的上映,一举两得。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 文艺片需要新鲜血液

和商业片导演相比,文艺片导演少之又少。原因在于:首先文艺片要求导演自己本身艺术水平较高;其次,文艺片制作周期长,如王家卫《一代宗师》拍了八年,《冈仁波齐》拍摄了一年,这种制作周期完全没办法适应风云变幻的商业片市场;再次,文艺片的收益回报更是不可预期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二:第一,缩短影片的制作周期,以文艺片自身的创作属性来看并不现实。其二,增加文艺片导演的数量来弥补周期长的问题,这一点是可行的,并已经有相关组织投身其中。例如文牧野、郝杰、忻钰坤等都曾经在first青年电影展或平遥电影展上大放异彩,最终成就了《我不是药神》《美姐》《心迷宫》等佳作。

● 院线探索新出路

资本寒冬,对于院线来说确实很难熬。观影人数的下降、房租成本的上升、人力支出、设备维护都是不小的开销,院线对于文艺片的“不感冒”全然在情理之中。

不管电影怎样艺术,电影院始终是商业的。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单向空间的作者沙龙)

电影院此时的处境和几年前的书店颇相像。电子时代的兴起让实体书店无路可退,那些活下来的书店开辟了全新的经营方式。如“单向空间”经常会邀请一些作者、学者开设讲座。电影院可效仿同样的形式,邀请国内知名影视院校的老师、学者或者行业内佼佼者开设讲座。

既可以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帮助观众理解、鉴赏电影,为文艺电影进入市场铺平道路;影院也可从中盈利,减轻院线为文艺片排片的压力。在其他盈利模式均见萎靡的情况下,靠知识盈利未尝不可。

● 渠道发行的新思路

电影是一种B2C的商品,似乎所有人都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不过也出现了一些“逆行者”。例如另一头大象——“大象点映”。他们完全采用一种C2B的方式,先是通过众筹寻找观众,随后联系院线点映,在之后充分发挥网络时代“人人皆媒体”的属性,通过观众自身的节点作用发散影评,带动更多的人进行观影。在市场内引起反响后,为影片寻找感兴趣的B端促成合作。电影《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村戏》等小众文艺片均通过这样的方式和观众见面。

电影找观众、观众找院线、平台找B端的方式,成功地帮助了大量文艺片、小众影片与观众见面,减小了院线的排片压力。

再谈胡波,5万块银幕容不下一部4小时电影,谁之过?

● 观众才是文艺片的命

不管制片方怎么操作、渠道方如何努力、电影艺术水平提高多少,观众永远是文艺片的命。走进电影院,静下心来观看一部文艺片,才是对艺术电影最大的支持。

近年来,观影欣赏水平已经提高,流量红利已过,观众看电影更趋于理智,“烂片”被不断压缩,不过这份理智尚停留在商业佳片领域,对文艺片的关注依然很低 。中国观众从“走进电影院”到“在电影院欣赏一部文艺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票房从破百亿到逼近600亿,只用了短短八年时间,纵观全球电影产业,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如此飞速的进步。飞速发展的同时,商业和艺术的纠结阵痛在所难免,希望市场能够给文艺片留下一个座位,也希望胡波先生的悲剧不再发生……

影投人 [公众号ID:movieeye]

有眼力、有脑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视内容制片工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