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進步,那你得先走出去,看看世界的美

你發現到美——你才能進步

想要進步,那你得先走出去,看看世界的美

#1

《三體》中有這麼一個畫面,那是知青勞改下鄉的時期。一位姑娘被放到了大興安嶺去伐樹。

大樹森森,一株株合抱不過來的參天巨樹,隨著陣陣伐木機轟鳴聲,棵棵倒下。

人們乾的熱火朝天,還有記者來採訪。這次專門採訪一位伐木能手。聽說他十分鐘就能伐倒一棵500多年的巨樹。

姑娘也過去聽了採訪。她問伐木能手,一棵樹,要長成,需要五六百年甚至一千多年,而你十分鐘就砍掉了,你不覺得失去了什麼嗎?

伐木工人,哪裡聽懂這些。

“失去啥?你們讀了幾天書的人就是矯情。”然後很快趕回去,步入轟轟烈烈的退林還耕的建設事業中去了。

而姑娘看著一株株被伐倒的巨木,特別心疼。用一種莊重的心態小心砍掉一些枝丫,然後精心修理好,像是給一位巨人打理,送他最後一程。

工人看不到他砍掉的樹有什麼不妥。反而聽到組織的鼓勵而更加賣力。而姑娘卻看到了整個森林生態,以及千年樹木的那種歷史滄桑與神聖。

有些東西的美好,你看不到,也便隨便忽略了,甚至是破壞了。而發現美好需要有很微妙的情感體驗力,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受,以及見識視野。

#2

在除封建迷信,破四舊的時候,北京一些古建築是要求拆掉的。

這次是要拆一座古城牆遺址。

很多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大學有志之士都在阻攔。說,“不能拆,不能拆,拆了後,我們後人就只能看假的了。這是文物啊!”

“拆的就是舊文物,你們的舊思想。”當局並不在意他們的極力反對。

終於在惋惜中,拆掉了那些古代的建築。

後來覺得不對了。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領導下又要重建。我們後人去旅遊,見到的某些遺址舊跡,是假的,重新修建的。一語成讖。

在北京開著車轉轉,一目全都是高樓大廈,現代都市的氣息,卻少了我們中國獨有的一些特色。

就像是法國保留著他們風格的細密石子路。

雖然不是整齊明亮寬大的柏油路,但一下子就看到了是浪漫的法國。

那些見過大世面的人,可能更知道一些文物的價值,值得保護。所以極力反對破壞。而不懂的人只看著是一堆堆礙眼的石頭。

#3

我有一位愛好寫作的朋友,小菲。因為準備考試,久不更文字。

某次見到她公號新寫了篇文章《一朵雲的美麗》。感覺很有靈性。那是一種對於文字的熱愛與敏感,然後才能體現在文字中,才真正具有文字的靈性。

就像我很喜歡的史鐵生,他的文字在平淡的記敘中,總會在不經意間,就爆發出真摯與熱烈的情感。

我寫文字,寫得也挺多,更多的是一些認知與思辨類。對於感性的,靈動的東西比較缺乏。

靈性的東西有了就是有了,沒有的就很難擁有。

他們是能夠用自己很微妙的情感體驗力,在微小的事物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東西。對文化的美,藝術的美,音樂的美……

菲,體驗到文字藝術與情感的美。

#4

有人想學幽默,變得有趣,可怎麼都不得法。

其實幽默首先最重要的不是去學到。郭德綱老師說過,是看一個人對幽默的感知。簡單說你首先得識趣。

能夠體會到語言的風趣、趣味性。曾經就看到有博士在網上用理論公式來寫相聲。郭老師未給通過。博士不停地懟郭老師。

“你不認識我?”博士語氣囂張。

“你讓我認識認識。”郭老師輕鬆應對。

“這是我寫的書,您先看看……哎,您看得懂嗎?”

“我努力!”郭老師格外謙虛。

一個博士把自己的相聲幽默公式捧到天上,卻唯獨不會說話。現場觀眾都各種不滿意,網上也是噓聲一片,倒彩連連。

郭老師說,相聲並不是學歷,還是看天分。他所說的天分,便是對於相聲藝術的感知力。

#5

在認知學上,我們不知道不知道的。就像不知道大樹也有靈魂,破石頭也有意義,文字也有靈性,相聲也有獨特的韻味……

當我們看不見那些美好的時候,就會對那些好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視而不見,甚至去破壞。而只有看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感受到,我們才能去熱愛,去保護,去去學習,然後進步。

才能打開你新世界的大門啊。

這個世界繽紛多彩,不要把自己關在狹隘的思想內。

多認識一些不同領域的朋友,走出去,多去看看,認識認識,體驗體驗,感受感受。

當你看了很多電視資訊後,別以為你看到了全世界。每當你打開新世界大門時,才發現你對這世界瞭解的太少了,原來世界是真得好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