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到了僅百里之地還分封?

淡晚6


周王室之所以要實行分封制,其實是迫不得已。

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彼封建者,亙古聖王堯、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柳宗元說封建制(分封制)始於堯、禹、湯之時,這是錯誤的認識。殷商及以前,國家的構成更像是部落聯盟或是方國聯盟;直到周朝時才創造出了分封這一形勢。周人創造出分封制,同時結合宗法制,使得周比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更接近一個完整的國家。

雖然柳宗元對於分封制的起源認識錯誤,但他所說封建制(分封制)的出現是形勢所迫,卻是極為正確的結論。

西周建國之初,曾經有過兩次分封。首次分封,是周武王首次東征之後,分封對象主要是歷朝歷代的帝王之後,如黃帝、堯、舜、禹、商湯等等的後裔。此時,強大的殷商剛剛倒下,周人地位還未穩固,所以為拉攏天下人,才會分封古時帝王之後,以展示周人的仁德。周人自身也有少數人被分封,但範圍極為狹窄,僅限於周公旦、姜尚、管叔、霍叔、蔡叔等等少數成員。

首次東征之後不久,周武王就不幸去世。臨終前,周武王指定周公旦繼承王位。然而,此舉引發了三監國管叔、霍叔、蔡叔的高度懷疑。在商人遺族的煽動之下,管叔、霍叔、蔡叔三人決心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

“三監”之亂的後果極為嚴重,不但引發了殷商遺族的大叛亂,還進一步誘發了東夷和淮夷的叛亂。整個中原都亂成了一鍋粥,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周人所建立的王朝,不到三年就將崩塌。

為了平定“三監之亂”及殷商遺族的反叛,周公旦被迫發起了二次東征。

此次叛亂,涉及今天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等多個地域,範圍廣闊。周公旦的平叛之路,並不順利。常常是剛平息了這塊地方,別的地方又接著起來暴亂。暴亂不斷,讓周公旦分身乏術,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緊急四處救火。所以,史書上說他常常連洗頭和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不得不在“一沐而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在此種情況下,為了能讓部下主動替周王室分擔平叛責任,周公旦毅然決心啟動分封。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這就是說,周公旦所主持的這次分封,是將天下未服之地按人頭劃分給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鼓勵他們用武力去征服和佔領這些地方。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調動起周人“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要能佔有這些地方,那這塊地方就成了諸侯的獨立王國!

分封的回報如此豐厚,“自主創業”的誘惑當然無比巨大!

可以說,分封制的實質,就是周王室把一群餓狼猛虎放出去,替周王室去平叛、搶地盤。從這個角度而言,分封制的出現就是當時的形勢所迫:光靠周王室力量,無法征服整個天下;無奈的周王室只能把這個艱鉅的任務分擔給親戚和功臣了。所以,才有了“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室”的說法。

因此,為什麼周王室要實行分封制?勢也——形勢所迫,不得不實行。


欲雲談史論今


周代的分封和你想象的不一樣,和歐洲不一樣,清華簡《楚居》描述了,周代初年,分封的楚國曆史,足以說明分封制,楚國的祖先跟隨周人攻打商朝,成功後,被分封到邊遠的楚地,請注意,分封的是周朝實質控制不到的邊疆地區,不是周朝直接控制的土地,反正我管不了分封給你,這是分封的實質,這和唐國(就是晉國)一樣,分封到控制不了名義上還擁有的地區,這說明商周之前,中國的疆域很大很大,原來唐國(山西)楚國(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巴蜀(四川)都是中國地,夏亡後,商代失去了,後來中興,婦好一直到紂王一直都在征討四方,不服從中央的地區民族,出土文獻大致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由於資料太少;我們難以知道當時到底如何,只能等待考古的更多發現


東北虎男323


為什麼要分封?其實很難考證清楚,不過是能分析出一些原因。

第一、周滅商的確是西部羌方的一些支系返回的結果,姜子牙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我們今天看羌系民族很容易發現這些民系歷史上有濃厚的農奴制、奴隸制存在。比如藏族,比如彝族,比如受其影響的北方各民族,還有漢族。然而,南方純內地民系卻不是這樣,比如苗瑤,他們還保留著氏族內部的會議制結構。雲南更典型,同時攜帶這兩種制度的民族交叉存在。就是與羌繫有關的是奴隸制,與苗瑤和百濮有關的是會議制。

就是說全面等級制很可能是周代才開始的。周滅商要推行等級制,就得實施分封,否則各族群還是血親組織組成的話,就不可能有等級制。只有通過分封把血親組織的建制瓦解了,把人口打散了,才能確立等級秩序。所以周代開始個人才有姓氏,因為之前是血親組織,每個族群都是一個姓氏,個人沒必要有姓氏。

第二、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是周代才瓦解的,有的人可能會說,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才有。我想說的是族群意識是自然產物,只要認同自己是其中一分子,就會出現。與有沒有這個詞沒有一毛錢關係。

周代民族意識瓦解,也結束了民族支系間的戰爭。按《封神榜》就是結束了闡教體系與截教體系間的戰爭。因為都封神了,相當於在新的體制下實現共和了。所以爭鬥也就減弱了。這也是為什麼姜子牙要把敵方人物也封神的一個原因。周代確實也是這麼幹的,把前朝、前前朝各方勢力都做了分封。如果沒有三監之亂,那存在於中國的民系會很多,三監之亂其實就是舊體系的一次反撲,最後失敗逃跑了。到了秦始皇時代征伐百越,其實就是闡教體系攻打截教體系。就是說經過周代八百年,這個爭鬥並沒有完全消失。

闡教和截教其實就是堯舜之爭的延續,堯舜分別代表了這兩個兄弟民系。他們都在各自戰勝對方的時候講對方人發配出去,東北民族、西部民族其實都是農耕後代。只是周人與商人原本是一個體系,都屬於帝堯體系。但因為羌人是商代才從中東返回到中國西部,雙方因為地理和政治原因也展開了爭鬥。周代分封了敵對方,可能也有結束民系紛爭實現共和的意圖。

第三、如果不施行分封,那周人只能繼續如商代那幫做盟主,實際控制不了各族群。因為各族群有自己的內部建制。周代像聯邦制,商代像邦聯制。

周代有一個特殊的諸侯國楚國,他們是秦滅六國時唯一能看到舉國有民族情懷的諸侯國。陳勝吳廣更像是楚人平民暴動,而非什麼農民起義。就是楚人看到了秦朝內亂,認為機會來了,可以恢復楚國了。可見楚國內部可能就有這種血親結構的組織形式。如果全是等級制、奴隸制,那楚人的家國情懷就莫名其妙了。楚國內部可能就存在邦聯制結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不是在說楚存在三個邦聯呢?比如苗瑤很可能也是楚人之一。雖然知道羌系與自己有血親關聯,但不願意等級制,所以最後也男遷了。


國病


因為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夠,只能採取分封制這種間接控制手段來統治和控制比前代更廣袤的土地。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我們知道,周朝之前的商朝,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和考古證據支持的最早國家政權,大約在公元前十幾世紀,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其處在青銅器的萌芽和發展期,比無論是青銅開採還是冶煉水平都高度成熟的西周低,所以控制能力更低,我們今天所能瞭解的商王朝統治區域基本侷限在黃河中游中原腹地,在其周邊則是不受其管轄、與其戰爭衝突不斷的部落方國。西周代商後,征服的地區更大,為了控制,也只能採取分封制,即通過世襲分封給王室貴族成員一塊土地,讓其以效忠稱臣的方式實行間接控制。而且西周早期,不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管理的王畿地區很小,被分封到各處的諸侯國實際控制範圍更小,通過長達數百年的開拓兼併才慢慢做大,最終形成春秋晉楚爭霸和後來戰國七雄相爭局面。而戰國時期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比前代又有了質的提升,主要表現在鐵的開採冶煉技術開始發展成熟並大量應用在農業生產方面,無論是土地開墾還是糧食產量及與此息息相關的人口數量都有了成倍增長,政權的控制能力也有了極大提高。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戰國中後期郡縣制的出現,及秦滅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就人類文明史而言,鐵器時代之所以比青銅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有質的提升,是因為地球銅的資源量只有鐵的幾十分之一還不到,開採冶煉成本更高,這就決定了其是稀缺資源,無法普及應用於社會經濟活動特別是農業生產方面,制約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是鐵的開採和冶煉技術的發明發展才改變了這個現狀。


尋陽令


概括就一句話的事情。周天子的權威性來自於分封制,如果他否認分封制,就是否認了它的權威性,否認他自己的地位來源。無論他是否願意,他想維持這個表面的天下共主的地位,都只能一條路走到黑。若是他還有周武王時期,周朝的實力,他也可以改變遊戲規則。


我不看舉高高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這就是說,是將天下未服之地按人頭劃分給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鼓勵他們用武力去征服和佔領這些地方。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調動起周人“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要能佔有這些地方,那這塊地方就成了諸侯的獨立王國!


炎焱海風


周朝實際統治跟控制的區域其實並不大,而且能控制的的地方也有限,所以不如封給那些諸侯,讓他們自己去那邊擴張發展,不然能有現在中國那麼大的版圖嗎


吳多霖


分封其實就給一名分,剩下的自己去開發。本來就不是周天子自己的何樂不為。可以看作市場開拓部門經理,或是加盟連鎖店店長。


1成亮1


周朝行封建制,國祚超長。除了後期權力小點,再沒有啥損失呀。周天子至少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還是絕對的主宰。比後來朝代的末代皇帝強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