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有很長時間都走不出封建專制的怪圈?對此你怎麼看?

破吉他樂隊之王者歸來


最近沙特王室在大使館光天化日之下肢解記者卡舒吉,讓世界大跌眼鏡,也讓我們看到現代獨裁國家的殘忍至極。也不禁感慨,如果生活在那些腰斬等極刑存在的封建專制時期,可能會面對多少殘暴之舉,生命本身就沒有多少安全可言。



我們歷史上有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時期,一個王朝出現了,從興盛到亡國基本是在三百年時間內,皇帝一個接一個的上,在上位之前也往往是血雨腥風。這種循環持續了兩千多年。

皇帝一人說了算,是封建專制循環怪圈的根本原因,權力是深淵,不受限制的權力就是誘惑人性走向魔鬼的淵藪,即使有唐太宗,康熙這些相對英明的帝王,但是大部分皇帝都無法應對權力的巨大誘惑。逆我者亡,無盡的享受與縱慾,也是大部分王朝走向滅亡的開始。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黃炎培在延安問毛澤東能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毛澤東回答:“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只有人民真正當家做主,才是走出怪圈的關鍵。


老李有刀


中國文化很強大。中國封建了幾千年,短期內是去除不掉的封建思想的。因為那些喊反封建的人自已就是個封建分子。權力未到手時帶頭反封建,權力到手後馬上恢復封建帝制,袁世凱,蔣介石都是這樣的人。推翻了封建體制,推不翻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這新的體制還是按封建意識行事,事實上是換瓶不換酒。

有封建主義思想的人對權力很崇拜,認為有權人可以一呼百應、萬人跪拜、威風凜凜。而討厭封建主義的人把權力視為重擔,生怕自己不堪重負,如履薄冰。因為他知道身居高位,做得最好都是應該的,萬一不小心出錯將遺臭萬年。中國要消除幾千年封建殘餘,必須從娃娃抓起,最少要三代人(六十年)才能見效,前提是必需有優秀師源。


山村野人週三


舉個例子...比如拍電影,有些國家開放程度令人歎為觀止。但是他們可以理性對待,這只是一部電影。有些國家各種嚴格限制,即便是最微弱的靈感,苗頭不對,嚴格封殺,因為有可能觸及某些人的...!防民之口,愚民之策,從未停止!不可否認當今社會生活狀態相對於歷史,我們過的還算不錯!但是這些歷史是否真實呢?回到上面的問題,愚民之策!再次,當一個人溫飽問題解決了,思想上的境界跟不上,荒誕不經之事令人匪夷所思!


-_-25033


皇帝是整個社會中最幸福的人。手握生殺大權,除了老天爺,沒有人能管得了他。權力不受任何人約束和監督,他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胡作非為,誰也不敢反對。放個屁都是聖旨,比神仙活得都瀟灑,而且周圍還有一群太監奴才整天喊萬歲,有的甚至還研究皇屁是否能成為空氣清新劑的可能性。怪不得秦始皇叫徐福漂洋過海找長生不老的藥了,如果能活一萬年,不,還要萬萬歲,那有多好哇!歷代的統治者都是這麼想的,你說他們能跳出這個怪圈嗎?!


敖包相回


首先中國傳統的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結構和鬆散的分佈,決定了構成社會主體的農民,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階層,發出統一的要求,這為集權體制奠定了社會基礎。其次,長期以來的獨尊儒術,在文化上構成了大一統,長期的洗腦和等級觀念已經深入成為民族的個性,而中華文化的另外兩個分支,道家和佛家,一個講究不爭無為,一個灌輸接受出世,軟化了民族的抗爭力。奴化教育更一代代培養出千里讀書為做官,和刑不上大夫的功利主義目的性。留下了整個民族對權力的膜拜,對自我利益的自私至上,即便有少數精英分子努力引入法制,權力制衡,民主,自我反思,敬畏,等等攪動文化死水的舉措,也無法成為主流認同,形成文化變革的拐點。獨裁專制被認為可以維護這個龐大國家穩定的唯一選擇,進入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兩千多年這種文化的慣性力量之大,已經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形式和地域上穩定的,而內在精神和道德層面上越來越腐朽墮落的國度,而且越是穩定的時期,權力越是集中,反對的聲音越是消弭。而一旦集權的權力架構最終必將走向腐朽破敗,又是以社會動盪的形式來形成下一個另一種形式的符合民眾思維習慣的集權權力結構。朝代更替,內在邏輯不變,每一次的更替,都是社會財富的內耗和民族正面精神的逐步衰亡。而打破這一歷史僵局的出路,或許先出現一個穩定的中產階層,成為頂層權力的社會制衡力量,才能逐步形成階層政治覺醒,推動權力制衡變局,在相當長時間內付出相當成本,推動整個民族文化的逐步滌清。獲得人民權力的真正落地,才談得上中華民族的重生。否則,經濟上的崛起只是一堆沒有骨頭的肥肉而已。

接續:什麼是專制呢?一個階層對其他階層的管制,不允許有實質性的反對存在。背後的目的,是特權階層對國家資源獲得獨佔,三六九等人群處於不公平的分配機制。歷史由來已久,文化上的根源不得不深究。中西方文化中,對人性的認識是不同的。西方認同人的原罪,起源於基督教,但懺悔將獲得上帝的寬恕。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主流認知是人性本善,即便荀子告訴我們:人性惡,其善者偽也。而荀子不是統治地位的學說。由於認為人性本善,就自然將教化,道德提升到法律約束之上,講究喚醒人性內在的自性,修身第一。並非說修身有錯,而是對人性的認知不同,導致顛倒了個體修身和群體性法治的次序,胡適對此有精確的表述: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故,先認同人性惡,有自私的本義,既有如來藏,更有虛妄心。由此虛妄心,生出六識,生出貪嗔痴慢疑等等。方能有孕育法治精神的土壤,否則空談道德,疊加權力至上觀,由權力至上,就將自然生出金錢主導一切的邏輯。互相毒害,只為自利最大化。因此,文化是第一性的,這是社會趨勢的根源所在。如今社會良性的三個基石:教育,醫療,法律。已然瀕於崩潰,價值觀之混亂是歷史罕見。

回過頭來,說跳出歷史規律的出路之一,或許先期待一個穩定中產階層的崛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草根到廟堂高層,都深知這個權力結構的基礎所在。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會有不同感悟。每個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都毫不動搖保護經濟基礎(這就是所有制爭論的政治核心),特別是當原有的權力結構開始被人質疑,出現內部崩塌的跡象時,除了割肉療傷,更加大消滅反對階層的經濟基礎,這是必然的。至於思想領域的統一,那是深諳輿論導向對從眾意識濃烈的愚民的有效性。

如果從國家對抗性的角度來看,我的確不反對集權的方式可以集中資源從已經形成的國際規則裡突圍,一個鬆散的國家是無力對抗已經強大的西方的。中國經過幾十年的集中,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工業國防經濟體系,這也是西方將中國列為戰略對手的重要原因。但是,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實現真正的突圍,那就無法迴避如何激發民眾潛力的問題,最深厚的力量孕育於民眾之中,毛主席掌握了這點,奪取了天下。守天下的難道不要這點了?深層次的改革必然帶來動盪,想在穩定中推進改革,那不過是既得利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用穩定來做擋箭牌而已,一定程度上的亂是無法避免的代價。國富是第一步,民強才是進一步的關鍵。而民智才是持久發展的根基。


天邊一隻雁9


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思想上造就了一大批奴性實足的人,跪久了,你讓他站都站不起來。封建王朝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法,讓人們相信君權天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人們的思想中首先是忠君,然後才是愛國。後來更是大規模的造神運動,愚化百姓,讓人們即使吃不飯、穿不暖,甚至餓死多少人,卻依然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萬壽無疆。每一個擁有權力的人,總想更大的權力,最好是獨攬大權,所以就搞個人崇拜,讓人們認為他是無所不能的神,而中國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還不夠高,容易接受灌輸這種思想,加之2000多年封建文化習慣,所以造就了封建專制在中國的經久不衰。


帥帥爸11


皇帝是人類中最邪惡最無恥最可恨的人渣!老百姓一切不幸的根源都來自於皇帝!

皇帝有如吸血鬼,吃百姓的喝百姓的,榨取民脂民膏,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還要百姓謝主隆恩,山呼萬歲……

人類的進步首要任務就是清除皇帝!否則有皇帝的土地上一定是漫漫如長夜!


廣州寶絲捷化妝品廠


封建專制是當下人的提法,當然,在現在一說到封建專制政體是一種很牛逼很自我的說法了,接踵而來的肯定就是封建專制的種種不是,種種對人性的壓抑,對文明進步的摧殘等等。(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但這不過是後來人的自說自話,歷史的本來面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說法,但不管後來人叫誰去說,都不能強求“身在此山中”的人去形成最科學的認識,做出最科學的行為。

永遠不能拿發展到現在的認知標準和評價標準去衡量古代的制度是否合理,古代的事情是否符合現代的文明標準,這不是強人所難嗎,古代的人面臨的問題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當下的人迥然有異,包括當下說的很多的一個詞彙――封建專制。


在古代這就是那個時代人們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了,建立統一的國家,實行封建專制的統治,沒毛病吧!這是怪圈嗎,中國歷史之所以一直在封建體制下盤桓,不就證明封建體制還處在上升發展的過程之中嗎?

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它的興衰更替週期,按照題主的意思中國歷史經歷的封建時期太長了,其實不是太長,也不是中國歷史好這口,而是封建時期的路還沒走完,走下去還有意義,所以才會在封建週期裡停留較長的時間。

在當下人的眼光,甚至說在民國時期有識之人的眼睛裡,當時是封建就是落後,但是再往前可就不見得了,也就是說封建意味著落後需要被取代需要新陳代謝是近百事來年的事情,再往前點大家可都認為封建制度可不錯呢!


歷史三日談


眾所周知,歐洲文明起源於愛琴海沿岸,所以從誕生之日起,這個文明便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畢竟那是個不通過海洋貿易便無法取得所有生活必需品的“貧瘠”國度,相對於地大物博的我們來說,貧瘠,甚至可以不必加引號。

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歐洲至少在古希臘時期就出現了契約精神,延伸到政治領域,則沒有愚忠愚孝的教條,取而代之的是執政者與民眾間一種類似於契約的關係,如雅典公民大會,詳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並且衍生出了一種並不依賴血緣關係存在的社會階層,即商業貴族,至少從公元前6世紀的梭倫時期開始,血緣關係或者說門第出身,就已經不再是社會地位的唯一準繩,血緣政治開始被打破。

同時期的的我們,正處於春秋早期,世卿世祿制度依然是政治主流,直到數百年後的戰國時代,客卿這種非世襲的政府公務員才開始登上舞臺,而血緣政治直到清末依然是主流。

所以,相對於歐洲,我們從一開始就缺乏防止專制的必要條件,契約精神和非血緣政治,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我們具備天然的專制土壤。

那麼為什麼到了商業高度發達的唐宋時期我們仍然不能擺脫專制,這就要牽扯一個鄰國,日本。

同樣的落後,同樣的閉關鎖國,幾乎同時期被西方文明入侵,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1853年的黑船事件,帶來的結果卻截然相反,中國成為了全世界的獵物,而日本則開始明治維新並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貧瘠”。

是的,我們太過富饒,富饒到不思進取,富饒到懶得自強,或寄望於某個天之驕子,又或者自欺於某種神蹟,所以才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日本,乃至早期的歐洲,為了不至滅亡,不被歷史淘汰,則必須絞盡腦汁的改變現狀,圖變圖強,甚至是,對外擴張。

1853到1895,四十二年,四十二年的學習就足夠將一千多年的老師打的體無完膚。

慢慢來,一切不會變得更好;慢慢來,只會讓一切更糟。


不正經的花生米


為什麼?是權力在作怪,改朝換代後所想的不是人民的權力和幸福而是穩固自己的江山和權力,這樣就不可能制定出一個民主、平等、有利於民的制度來。而封建社會上層建築往往推崇儒家思想作為愚民工具,深層次的奴化百姓,凡是異己分子必遭打擊,雖手段不同但目的一樣,就是隻能按照上層建築所規劃的路線走,當然封建社會為了迷惑民眾也會做一些與民有益的事情,比如震災免稅等等,其真正的目的卻是為了更好剝削統治民眾,畢竟誰家的羊牛死多了都會心痛,這種心痛不是關心愛護而是沒有牛羊為他們創造財富了,其根本心痛的還是財富的缺失。封建之所以封建主要還是表現在愚民!表現在對權力的推崇!表現在對人民利益的漠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