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樓市從瘋狂走到平靜,卻湧起一股新的不安


眼看著樓市從瘋狂走到平靜,卻湧起一股新的不安

據說,100多年前的某一天,李鴻章去美國考察,下榻在一間豪華酒店。酒店人員帶他走進一個房間,關上了門。

李鴻章問:為什麼這個房間這麼小,沒有窗戶,也沒有床?酒店人員告訴他:

這是電梯!

100多年後的某一天,這家名為華爾道夫的酒店被國內一家保險公司以19.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朽木將傾的年代,海外塵氛猶未息,美國考察歸來的李鴻章,後來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協議,割地賠款開口岸,最後含著秋風寶劍孤臣淚,淒涼地死去;

盛世崛起的中華,收購美國這家酒店的保險公司曾經的控制人,野心勃勃,代表中國資本攻佔世界,像美國拼命輸出價值觀一樣給世界各國輸出金錢,後來卻經歷了曲折的人生。

命運總是這麼無常!

最近幾個月,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眼看著樓市從瘋狂走到平靜,以為市場終於快要消停一會兒了,沒想到,一種新的不安開始了。

這種不安,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客戶購房的熱情下降,不再為了一套房子擠破腦袋,市場成交量開始縮減,看上去“涼涼”,卻使得已購房者擔心站在高崗上,沒購房的擔心價格降;

二是去化週期拉長,之前的地王也開始虧損,意味著手中庫存庫存越大風險越大,開發商也被迫接受目前的“限價”為合理售價,拿地意願降低,導致地價走低,土地市場看上去也“涼涼”。

買賣雙方都不安,於是,無論對於購房者還是開發商來說,一瞬間,彷彿暗夜籠罩,無數迷茫的雙腳走向一片漆黑。

加之歲序入秋,天氣轉涼,大自然的寒意漸起,市場的變化持續,帶來的,必然是人心的觀望、彷徨和猶疑。這一切,最終都轉化為壓抑的情緒。

都在壓抑情緒,但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我想說的是,審慎看待一切,大可不必不安。既不需要盲目悲觀市場會一直跌下去,也無需盲目樂觀馬上去抄底。市場還是按照某種潛在規律在運行,變化隨時都在發生,我們要做的,就是藏器於身,相時而動。

我理解購房者當前的不安,尤其是已購房的客戶,可能買貴了,可能開發商減配了,所以他們的情緒總是需要發洩的出口。

最簡單粗暴的情緒出口,就是維權。

越來越多的人去維權。他們拉著橫幅、喊著口號、唱著歌曲、跳著廣場舞,手拉手一起去打砸售樓處、毀壞他人財物。或者,跑到有關部門門口去靜坐。最誇張的是,跑到案場燒紙錢,拿著菜刀要砍人。

他們,通過許多極端的方式,把本來有理的維權,弄成了無理取鬧,弄成了鬧劇。

可以說,這些都不是維權,不過是許多人心中的焦慮、情緒與暴戾之氣。擾亂公共秩序、毀壞他人財物甚至威脅、傷害他人生命的行為,這不是維權,這是違法。

至於維權的幌子之下,還有多少心懷鬼胎,只有自己知道。

羅蘭夫人早就看穿了這些人的陰謀,所以她說:

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眼看著樓市從瘋狂走到平靜,卻湧起一股新的不安

遙想上一輪調控週期中,多少樓盤的業主以維權謀私利,自己打電話舉報開發商,就是為了強行要求開發商送個車位?如今這股風氣捲土重來,強行要求開發商退房退差價,這和敲詐勒索有什麼區別?

表達訴求起碼應該合理合法,而違法就是違法!無論你覺得自己有多大的委屈,不能去幹違法亂紀甚至犯罪的事。

畢竟,價格的波動,是調控和市場雙向行為的結果;而開發商的減配,很大程度上,也是限價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畸形的市場造就的。有房企高管自己也承認,這兩年房子品質一般。但平心而論,就真的那麼差嗎?

前些年,房地產行業還在草莽時期,樓板厚度不達標,水泥、鋼筋等偷工減料,甚至用竹子冒充鋼筋,用紙板做牆……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年,施工要求越來越規範,拋開不同企業施工品質的差別,行業整體是在進步的。

除了降價,客戶維權最大的爭議點,就是精裝修。尤其是一些開發商,為了突破毛坯房源的限價,把精裝修的標準報的很高,單方動不動5000元、6000元甚至7000元。而不久之前,單方5000元已經是豪宅的標準。可是自己明明買到的是剛需品質。落差就有了。

但是回過來想,在限價的大背景下,開發商也是無奈之舉。何況,就算精裝修加上去了,在當時的市場背景下,絕大部分樓盤,價格依然比二手房低。客戶之所以願意為這些看上去不合理的裝標買單,無非也是有利可圖。

既然簽訂了合同,就得具備起碼的契約精神。品質不好可以要求開發商整改,開發商不改那就繼續找有關部門投訴;但自己內心的慾望無底洞,就別指望靠打砸搶來填。

那時覺得賺到了,就拼命去買;如今感覺買虧了,就拼命去維權,這是什麼流氓邏輯?

天底下,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

何況,請接著往下看,我們來仔細思考和分析一下,暫時的所謂買虧,時間拉長一點,眼光放遠一點來看,就一定會虧嗎?

而對於開發商來說,去化放緩,價格受限,還要加大力度處理維權,連拿地都沒心思了。

畢竟,比起客戶購買一套房子暫時的價格波動,在當前越來越多的項目面臨虧本賣房的市場下,開發商對於拿地,是越來越謹慎了。

開發商拿地謹慎,意味著政府供地也會逐漸放緩,而開發商出貨速度會加快。也就是,短時間內市場隱性庫存會緩慢增加。但處於煎熬期的開發商不得不推盤,而市場成交趨緩的狀態下,顯性庫存開始增加。

隱性庫存減少,顯性庫存增加,就是市場橫盤和下探的過程。

好比店主前段時間生意火爆,動不動就賣斷貨,於是囤積了滿倉庫的貨,結果市場變化,生意不好,然後不再進貨或者只是少量進貨了,開始清理存貨,甚至降價促銷,收回現金,準備過冬。

說到底,供求關係才是市場最主要的矛盾,顯性庫存和隱性庫存的交替變化,才是市場供求背後的核心規律。

只是絕大多數人,只會看到顯性庫存增加的表面現象,而不會去關注隱性庫存下降的潛在事實。一旦當兩個庫存在市場的緩慢博弈中達到某個臨界點,量變引起的質變就會驟然降臨。

舉兩個最直接的例子:

看上去庫存很多的申花,錦繡之城和武林邸率先清盤之後,合景·天鑾也快步出貨了,在悄無聲息之間,首開·金茂府、融信公館ARC、融創·宜和園等幾個主力在售項目,貨值都在一點點減少。連沁園也拿出了第一批房源。

只要這些項目保持正常推盤節奏,按照目前的速度,要不了多久,這幾個項目就會進入尾聲。而一旦這些項目收尾,哪怕後期融信·釐望、萬科融信·古翠隱秀、杭房、九龍倉等的地塊推出,整個申花也會一下子進入消化存量的後期。而如果暫時板塊無新增土地,待到板塊庫存去化進入末期,會發生什麼?

同樣的狀態,在南星橋也在上演。南星橋,濱江連下一局五子棋,但是如今,翡翠海岸都結束了。上品也將開盤。就算開盤沒售罄,但是以濱江在區域的客戶基礎和產品能力,肯定不會滯銷。只要濱江不捂盤,勻速去化,可以想象的是,南星橋的供應很快就會稀缺。

還有一些板塊,也一樣。特別是看上去庫存很多的優質板塊,真正留給客戶持續選擇的機會,不會太多,尤其是實力相對有限的自住客戶。

當下,正是留給真正需要房子的購房者們精挑細選適合自己的產品的窗口期,何必恐慌和不安呢?

對於開發商,也是如此。地價下行,找準機會,合理補倉,認真做好品質和服務,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2011-2015年發生的一切,彷彿就在眼前。

特別是2011-2014年,市場成交緩慢,顯性庫存看上去一年年增加,但因為開發商日子不好過,拿地減少,隱性庫存的蓄水池並沒有水漲船高。於是,2014年7月28日限購局部放開、2014年8月28日限購完全放開之後,顯性庫存快速下降,隱性庫存沒有及時補充,加上特殊階段補充的地塊也要現房限售,供求關係瞬間緊張起來。

到後來,供需矛盾緊張到幾乎全杭州都進入無房可售的狀態。政府迫不得已,開閘放地,但是回款充裕的開發商,如飢似渴搶地,製造了一系列的地王,加劇了房價上漲的信心,讓整個市場更加失控。

寫到這裡,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神奇的輪迴,彷彿又開始了:

市場回暖,拼命搶房——供需矛盾加劇,政府加大供地——開發商缺地,拼命搶地——地王刺激,房價上漲——調控開始,房價繼續上漲——加大調控力度,市場恢復冷靜——客戶謹慎購房,開發商控制拿地——橫盤博弈,價格波動——顯性庫存增加,隱性庫存減少——逐漸探底,緩慢迴歸——市場回暖,拼命搶房……

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如果你現在努力要退的房子,將來猛漲,你會怎麼辦?就像杭州“馬年第一降”的北海公園,還有板塊內加入應戰的天鴻·香榭裡、方正·荷塘月色,最低的價格降到1萬左右,許多人砸售樓處、打人、退房,但如今,它們的二手房在4萬左右。

還有地段更遠的萬科·北宸之光,首開價格1萬7左右,後來市場下行,加上和濱江·萬家名城的正面PK,價格一度低到不足1萬4,許多人去維權、鬧事、打人、退房,如今,那一帶的二手房普遍3萬+。

無論何時,耐心和毅力,都是應該具備的基本心態和素質。

希望每一個能夠讀到結尾的你,能夠在這個充滿焦慮和戾氣的時代,做個清醒和理智的人。不為他人的情緒所左右,也不為外界的紛擾而迷失。看清真相,洞察本質,才能知道,未來的機會在哪裡;隨時準備,不懈努力,才能確保,機會來臨的時候抓得住。

眼看著樓市從瘋狂走到平靜,卻湧起一股新的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