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國撤軍,不然視為侵犯伊拉克主權,美國能答應嗎?

青年視紀


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國撤軍,不然視為侵犯伊拉克主權,美國能答應嗎,美國當然不能答應。但是當年美國以莫須有藉口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專制獨裁的薩達姆。15年過去了,伊拉克民眾非但沒有感激美國,反而非常的憎恨美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狀況,這是因為:



(伊拉克現任總理邁赫迪)

一、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沒有尊重伊拉克民眾意願,而是以自己的中東戰略走向要求伊拉克政府配合支持。佔伊拉克大多數人口55%以上是什葉派民眾,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之後,伊拉克要求改善與同為什葉派的伊朗關係,遭到了美國製止。實際上自從伊拉克什葉派獲得政權之後,就私下大幅改善了與伊朗關係。現任邁赫迪總理在1979年就在伊朗參加伊斯蘭革命,雖然公開聲稱要處理好對外關係,但是私下裡與伊朗感情還是不錯的。在伊拉克五月份選舉出來的議會第一大黨行走者聯盟領導人,宗教領袖薩德爾曾經是反美鬥士。第二大黨法塔赫聯盟阿米里是既反美又親伊朗。可以說在伊拉克政壇充斥著反美情緒,特別是反對美國製裁伊朗。


(伊拉克第一大黨行走者聯盟領導人宗教領袖薩德爾,實際上掌控著伊拉克政局)

二、美國在戰爭結束之後一直像太上皇一樣,美國不顧伊拉克大多數民眾的看法,公開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人,事實上庫爾德人自治區已經成為伊拉克的國中之國。去年9月25日在伊拉克的庫爾德人不顧伊拉克政府反對,強行舉行獨立建國公投,美國在伊拉克政府的強烈反對下,沒有敢於公開表示支持。

三、美國在中東地區實行的打壓和制裁伊朗的政策,以及策動敘利亞內戰推翻阿薩德政權,也是伊拉克政府和民眾極力反對的。實際上現在駐伊拉克美軍並不多,只有5000左右的軍事人員駐紮,對於伊拉克控制越來越難了。在敘利亞戰場上有8萬多伊朗志願軍人,基本上都是得到伊拉克政府的暗中幫助,穿過伊拉克才能進入敘利亞幫助敘利亞政府軍作戰。伊拉克政府感情上同情支持伊朗,反對美國的中東圍困伊朗的戰略。世界媒體早就看出了從伊朗到伊拉克以及敘利亞,再與黎巴嫩什葉派武裝相連,成為中東什葉派的新月帶已經連成一片。


(駐伊拉克美軍)

綜述,美國當年小布什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單純從軍事角度看,美國取得了勝利。但是從中東的現實政治格局來看,美國輸得一塌糊塗。本來伊拉克與伊朗形同仇人,現在卻親如兄弟。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國撤軍,還沒有更多的消息證實,不過伊拉克政府和民眾不歡迎美軍的存在,這是無疑的。雖然很難堪,對於美軍來說長期在伊拉克駐軍仍然是中東戰略選擇,美國肯定不會理睬伊拉克政府的撤軍要求。


亦新湖


美國會毫不猶豫拒絕伊拉克政府的要求!

伊拉克政府敢要求美國撤軍?看似可能性不大, 實際上這種情況極有可能發生。2018年5月,在伊拉克大選中,薩德爾領導的“行走者聯盟”獲得了伊拉克國會議會中的59個席位,成為了最大黨團。儘管最後各方達成妥協,伊拉克總理由邁赫迪出任,薩德爾依舊掌握了不少實權,對伊拉克政壇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總理邁赫迪。薩德爾是著名的反美鬥士,既反對薩達姆,又反對美國佔領伊拉克。薩德爾曾經組織“邁赫迪軍”與佔領伊拉克的美英聯軍作戰。所以,薩德爾掌權的情況下,伊拉克政府非常有可能要求美國撤軍!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國撤軍,美國會答應嗎?美國會毫不猶豫的拒絕。

駐伊拉克美軍

奧巴馬的前車之鑑

2010年,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主導下,駐伊拉克美國美軍全部撤出了伊拉克。結果呢?伊拉克爆發了ISIS之亂。在ISIS肆虐最嚴重的時候,控制了敘利亞與伊拉克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人口近1000萬。ISIS還在網絡上宣傳,大量西方國家的青年跑到伊拉克加入。ISIS差一點將整個中東鬧一個底朝天!直到2017年底,在美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打擊下,ISIS主力才得以被剿滅。如果美國答應伊拉克撤出,再鬧出一次ISIS之亂,豈不是得不償失?

奧巴馬

壓制伊拉克內部親伊朗什葉派勢力

在這一次伊拉克大選中,阿米里領導的“法塔赫聯盟”獲得了42個席位,成為伊拉克國民議會第二大黨團。鮮為人知的是,這位伊拉克前交通部長是親伊朗派。在伊朗的扶持下,阿米里才得以縱橫伊拉克政壇。除阿米里以外,還有多個參與伊拉克大選的黨派具有親伊朗的政治傾向。這也不難理解,伊朗是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的什葉派佔總人口的60%以上。


11月18日,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在與伊朗總統魯哈尼會見後,宣佈,在伊拉克與伊朗接壤的邊境地區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並且,伊拉克政府拒絕了美國製裁伊朗的要求。即使伊拉克境內駐有4000名美軍,親伊朗傾向還這麼明顯。如果美軍撤出伊拉克,恐怕伊朗伊拉克就要穿一條褲子!

薩德爾

遏制伊朗

2018年5月,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了伊核協議。在8月與11月,美國分別重啟了對伊朗能源領域與非能源領域的經濟制裁。在伊核問題上,特朗普的策略是“極限施壓”,通過經濟制裁迫使伊朗作出讓步。但是,也不排除對伊朗動武的可能性,儘管這種可能性極低。伊拉克與伊朗之間有長期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在伊拉克保持駐軍,對遏制伊朗十分必要!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即使是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撤出,美國也不會答應!


美國觀察室


美國不大可能同意,在目前的局勢下,美軍駐紮在伊拉克對美國有很重要的意義。

美國從盟國或者佔領國撤軍,並不是沒有先例。如蘇比克灣,美軍在1898年美西戰爭後開始駐軍,直到菲律賓獨立,雙方於1947年簽訂美菲軍事協議,租借蘇比克灣等總共23個軍事基地99年。





蘇比克灣一度是美國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為美國的東亞戰略立下汗馬功勞,也是美國島鏈封鎖線重要的一環。但是在冷戰後局勢的緩和以及火山爆發帶來的影響下,蘇比克灣的戰略地位下降,美軍於1992年撤離。



美國入侵別國後撤軍的也有先例,在1979年,英聯邦成員格林納達發動政變,

上臺的新政權採取親蘇聯、古巴政策。美軍在1983年攻擊格林納達,在逮捕親蘇、古派領導人,扶持親美政權上臺後,陸續撤離格林納達。



從菲律賓和格林納達的例子可以看出,促使美軍撤離的主要原因是戰略地位下降和親美政權的建立。但是在伊拉克,這兩點都遠離美國撤軍的標準。

在戰略地位上,伊拉克北接土耳其,東邊和伊朗接壤

,南部有沙特和科威特,西部有約旦。伊拉克掌控在美軍手上,北可阻攔土耳其對中東問題的干涉,東可制約伊朗對中東的滲透,西可與以色列遙相呼應,形成穩定的戰略支點,南可遏制以沙特為首的海合會擴大影響力。



用中國的術語,伊拉克相當於中東的中原地區,乃四戰之地,進可以伊拉克為基地整合中東,守可以伊拉克遏制所有意圖一統中東的勢力,乃兵家必爭之地。古語講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見伊拉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美國的中東戰略,一語概之就是保持中東的分裂狀態,對於任何有企圖整合中東的勢力,美國將不遺餘力的打壓,為此美國扶持以色列對於中東領頭國家進行打擊。在此戰略下,美國不可能放棄伊拉克。



在扶持親美政權這一點上,美國顯然更加失敗。特朗普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是赤裸裸的打中東的臉。加上美國的其他種種作為,伊拉克的反美情緒高漲。



在2018年伊拉克大選中,以反美著稱的穆格泰達·薩德爾領導的行走者聯盟成為伊拉克議會的多數黨

,而且薩德爾並不是國會議員,並無資格當選總理。

美國從小布什時期開始扶持的沙拉比僅僅獲得0.5%的選票。這就意味著伊拉克反美思維已經成為主流,美國已經不可能扶持出一個親美政權。



在兩個撤軍條件都無法達到的情況下,美國只能以駐軍來顯示實力,威懾伊拉克政治人物不走上徹底反美的路線。

畢竟有美軍這把刀在,對美國有異心的也需要掂量後果。




L夕惕若


哈哈,不會,伊拉克可能還要聽美國的。更任何況是碰到美國這樣的世界超級霸主國家,他有無盡的理由不會聽你的,像發生內亂這樣的國家一般分成兩股大勢力,一股是政府軍,一股是反對派,美國一般支持反對派,反正它死活咬定自己是支持的正義,你能賴它何(因為反對派它也代表一部分人民),就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一起遣責它,它也會編出許多理由來搪塞,沒辦法,美國就是強大,耍賴出了名,就是國際法庭判準美國退出,但是誰能夠有能力去充當執行者把美國趕出去,沒有,也不敢,最多遣責它一下。



不說遠的,就說敘利亞戰場,以前以色列也是藉機用戰機時常打擊敘利亞境內的目標,阿薩德就只有遣責的份;遣責完,以色列過兩天照樣又來轟炸。只不過後來以色列捅了俄羅斯的大婁子,俄羅斯發怒,S300防空導彈系統進入敘利亞,以色列怕吃虧才稍停一段時間。


在敘利亞化武事件後,美法聯軍宣稱轟炸打擊敘利亞,阿薩德還不是強烈遣責它們的行為,後來還不是照樣開轟,找一堆理由,所以國弱說什麼都不好使,缺少話語權,只有硬邦邦的先進武器擺在那才有用。才能震懾它。發展先進科技軍工,才是硬道理。美國是吃軟不吃硬。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


牛頭馬面兩鬼


讓美軍撤離伊拉克?就算美國想撤離,伊拉克恐怕也不敢答應吧,怎麼會有伊拉克要求美國撤軍這種情況呢?

美國在伊拉克的駐軍,其實非常少,僅有幾千人,而且主要是訓練伊拉克軍隊之類的。美國當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樹立了在中東的霸權,也間接穩固了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已經達到了美國的目的。

美國推翻薩達姆以後,美軍在伊拉克的存在,已經意義不大。所以,奧巴馬時代,美國就計劃從伊拉克退出。只是鑑於美國退出以後伊拉克的嚴峻形勢,導致美國無法從伊拉克全身而退。

伊拉克現在已經實現了表面上的美國式民主,但是伊拉克的現政權的根基,其實還非常之弱。根本無法承擔一個統一、穩定的國家的責任。

現在的伊拉克,如果沒有美國撐場子,或許還真的很難維持下去。沒有美國,伊拉克和利比亞一樣,必然是各種軍閥林立的局面。

而至於美國,原本也是試圖直接撤出伊拉克的,而現在由於伊朗的緣故,美國在伊拉克的駐軍又開始顯得比較重要起來。現在的伊拉克駐軍,不僅是維持著在伊拉克的存在,同時還有圍堵伊朗,威懾伊朗的作用,且這個作用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還很有必要。

其實,拋開伊拉克的實際情況不講,就算伊拉克真的要求美國撤軍,恐怕伊拉克的要求也顯得非常無力。現在的伊拉克原本就是美國的傀儡,美國可以選擇繼續留下還是撤出伊拉克,但還由不得伊拉克做決定的地步。


蘇綻


當年美軍打擊伊拉克,也沒見誰答應過

薩達姆推翻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找到,即使伊拉克政府沒要求,美軍也應該走了。公知精英們不是說伊拉克在美國的打擊治理下已經成為了一個民主自由幸福的國家?美國既然已經幫伊拉克實現了民主自由,還賴著不走幹嘛呢?一個主權國家政府的要求,美國如果不答應是不是有點不民主,不自由?

侵犯伊拉克主權又如何?美國仍然可以說在伊拉克駐軍是為了伊拉克的民主、人權、自由。奇怪吧,

一個退出人權理事會的國家還可以大談人權,還可以高呼人權高於主權!當然在加泰羅尼亞公投時,美國西方又可以高呼主權高於人權。就這麼無恥,就雙重標準,你能如何?

國家不強大,哪來的民主自由,哪來的主權。感恩那些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吧!!

最後,慣用伎倆,美帝可以在伊拉克搞幾場恐怖襲擊,然後以安全局勢為由,延長駐軍時間--看,伊拉克還是需要美國大兵的!


霧影wy


伊拉克戰爭,美國推翻了薩達姆的統治,重新扶持建立了一個親美的伊拉克新政府,美國還在伊拉克建有軍事基地,擁有大量的駐軍。從表面上看,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獲得了完勝,伊拉克今後將徹底被美國控制,美國的中東戰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東地區就剩下了敘利亞、伊朗等少數幾個國家/組織不聽美國的號令。



美國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試圖推翻巴沙爾政府,結果俄羅斯、伊朗出兵使得巴沙爾重新控制了敘利亞超過70%的國土。敘利亞問題,不僅是美國的戰略目標無法實現,重要的是俄羅斯藉機重新在中東地區站穩了腳跟。美國不僅是在敘利亞戰場上宣告失敗,在伊拉克遭到的打擊更大——2018年5月,伊拉克大選,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領導的“行走者聯盟”獲得議會中的59個席位,成了最大贏家。雖然各派達成妥協,邁赫迪出任伊拉克總理,但薩德爾的影響力或者說是掌握的權利非常大。



這次選舉結果,讓“伊拉克戰爭,美國是否獲得了最終勝利”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問題。西方媒體對此次選舉的評論:伊拉克選民對該國當前的政治格局表達了不滿。這話說的夠委婉,直白的說法應該是:伊拉克百姓對美國扶持的政府表達他們的不滿,伊拉克什葉派又回來了。伊朗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兵敘利亞,就是過境伊拉克才到的敘利亞,這期間可沒少得到伊拉克什葉派的幫助。在敘利亞戰場上,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幫助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作戰。

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

伊拉克什葉派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重新開始壯大,這對美國來說,比敘利亞戰場上的失利更難以接受——這意味著伊拉克戰爭的失敗。現在,伊拉克政府還不會提出“美國撤軍”的要求,但不代表未來不會。如果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國撤軍,美國能答應嗎?儒道之主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不能。美國在伊拉克建軍事基地、駐軍,應與伊拉克前政府已經簽訂了相關協議。這種協議通常會分為兩種:一種是永久駐軍,如美國在古巴的關塔那摩基地。另一種就是租借軍事基地,屬於有期限的駐軍,通常為50年。


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

美國駐軍有足夠的法理依據,伊拉克政府想要美軍撤出,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可參考古巴的關塔那摩基地,古巴多年來一直想辦法讓美軍撤出,沒任何用處。美國在伊拉克建軍事基地、駐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住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果實。在美國始終在敘利亞擁有駐軍,目前約4000名美軍官兵,而且新政府也是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但仍無法阻止伊拉克什葉派的勢力擴張。一旦撤出,那伊拉克戰爭可就徹底白打了,美國的中東戰略也就打了水漂。

伊拉克現任總理邁赫迪

美國在伊拉克駐軍,一方面是為了壓制伊拉克什葉派,更重要的是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還有就是能夠遏制伊朗。美國好不容易把伊拉克的石油出口納入美國的石油體系,讓美國輕易放手?看看美國在敘利亞控制的地區,就是敘利亞的主要產油區,敘利亞政府已多次公開要求美國撤軍,美國置之不理,而且一直在擴建軍事基地。美國好容易把伊拉克這塊肉吃到了嘴裡,再吐出來?在伊拉克駐軍,還能夠遏制、圍堵伊朗,並阻止什葉派之弧的建立。


儒道之主



美國大軍早在奧巴馬上臺不久就已撤走,現在留在伊拉克的美國軍隊已經不足5000人。主要是駐守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難產了幾個月的伊拉克政府終於在上個月組建成功,新總理邁赫迪就任不久即要求美軍撤出伊拉克,這分明在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伊拉克新政府將是反美和親伊朗的。改變了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兩任伊拉克政府均親美的政策。不過,伊拉克新政府的做法也同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體現了獨立自主,也是國家和民族情感的正常訴求,無可厚非。不過,另一面可能會激化國內兩大民族矛盾,動搖中東地區的平衡態勢,給美國找到重新介入伊拉克事務的藉口。可能會給伊拉克的恢復和長遠發展帶來麻煩。


伊拉克新政府的組成可謂是一波三折。在伊拉克大選中獲勝的第一大黨行走者聯盟卻無力單獨組閣,最主要的是伊拉克的第一到第四政治勢力的差別不大,這就使伊拉克的權力內閣遲遲無法成功組成。另外,由於第一政治勢力行走者聯盟的領導人、在伊拉克頗具聲望的宗教領袖薩德爾個人未參加議員選舉,所以沒有資格就任伊拉克總理,致使在總理人選上達不成一致。基於幾大政治勢力差別不大,且薩德爾無法履職的特殊情況,最後妥協的結果是獨立人士邁赫迪成為了伊拉克總理。邁赫迪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主要是此人的口碑不錯,能夠被幾派共同接受。其政治主張比較溫和,但他曾有過在伊朗的多年經歷,據說還參加過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難免在對外關係的取捨上帶有伊朗的印記。從他就任總理後首訪伊朗便可以說明伊拉克將會和伊朗走得很近。但是,由於邁赫迪沒有自己的政黨支撐,也很容易被當作政策失敗的替罪羊。


在目前的伊拉克政治勢力和領軍人物中,行走者聯盟的領袖薩德爾是最被看好的伊拉克未來領導人。有的專家甚至分析說,薩德爾很可能會成為伊拉克繼薩達姆之後的又一位政治強人。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頗耐人尋味,薩德爾家族曾遭受過薩達姆政府的迫害,但他卻對薩達姆家族並不過分,而且在大選時居然有不少遜尼派的人投了他所在政黨的票;在目前什葉派當權的情況下,他和沙特的關係居然不錯;他也曾在伊朗待過一段時間,但他卻不主張與伊朗走得太近;他雖然是個堅定的反美主義者,但卻並不排斥美國給伊拉克設定的政體制度,而且號召他的組織和支持者主動放下武器參加了伊拉克的政治進程。從薩德爾的政治主張看,對內強調和解和統一,對外主張反美和保持與伊朗的距離。而現在伊拉克新總理邁赫迪的反美而又親伊朗的政策很可能是幾派勢力妥協的結果,而非薩德爾的本意。這就為伊拉克內部今後的不和埋下了伏筆。


奧巴馬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與奧巴馬上臺後從伊拉克撤出大軍和減少在阿富汗軍隊規模有直接關係。奧巴馬政府認為小布什的攻打伊拉克行動使美國備受世界輿論的指責,尤其是在美國國內導致了民眾的反感,所以他力主撤出全部軍隊。但伊拉克當時的不穩定現狀,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又使美國必須保持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所以奧巴馬與美國軍方最後的妥協結果是保留軍事基地和少量軍力的存在。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伊拉克國內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矛盾以及庫爾德人獨立問題引發伊拉克國內爆發動亂。二是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利益和戰略利益。特別是戰略利益方面就是要遏制伊朗在中東地區藉助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不和擴大影響力,進而打破中東地區的力量平衡。

對於美國來說,它甚至能夠接受一個反對自己的伊拉克,儘管伊拉克的政體制度是它親手打爛而又親手建立起來的。但美國卻不能容忍一個完全倒向伊朗的伊拉克。假如伊拉克完全倒向伊朗的話,對內可能會激起伊拉克國內遜尼派的反感,因為畢竟伊拉克還有接近40%比例的遜尼派。而一旦兩派爆發衝突的話,也就給了美國再次介入伊拉克事務的機會。而在外部也必然會引起遜尼派領袖沙特的不滿,也肯定會使遜尼派掌權的沙特等海灣國家的不滿。也就不可避免的會使中東地區再生亂。而一旦伊朗和沙特都介入伊拉克事務的話,必然會損害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因為美國現在仍然需要中東的石油,需要中東地區的相對穩定。尤其是防止伊朗的做大和什葉派之弧形成氣候。所以,美國不會將駐伊拉克的軍事基地撤走。至於伊拉克新政府要求美國撤軍的問題,這無可厚非。這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正當訴求。但如果美國厚著臉皮賴著不走的話,伊拉克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反正伊拉克不會以政府的名義對美軍基地動手。至於伊拉克所說的“不撤出就視為侵略”的話,美國並不會在意,因為即便是侵略,美國也不止這一次了。


卞競婉


不會,伊拉克得有膽量去說,也得有膽量去反抗,其實說了也是白說,到不如直接開戰,跟阿富汗似的,沒事就殺美國人玩,

這問題提出來美國也不會考慮的,美國因為什麼那麼下力打伊拉克,油,錢,這才是美國想要的,伊拉克的油不空,美國不會有撤軍的想起,

看下伊拉克的位置,波斯灣方向就一個科威特小國,波斯灣兩側一面是沙特阿拉伯,另一面是伊朗,後背就是敘利亞和約旦了,還一個土耳其,紅海,裡海,地中海,黑海,離伊拉克都不院,可以算是戰略之地了,在那架導彈直接就可以打幾個海域,就這點美國會撤軍嗎?

伊朗的事在伊拉克駐軍,就是一個地面部隊,敘利亞的駐軍也會進入,還有個土耳其在那裡,美國只要想打伊朗不僅不會在伊拉克撤軍,還會增軍的,

所以說伊拉克的撤軍想法就不要有了,離美國想法差遠了,只要提出來也離換領導不遠了


夜雨隨緣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