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几件唐青花瓷残片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就存在着青花瓷鼻祖唐代说和元代说两个不同派别,双方各持观点,论据各持一辞。毕竟这是个严肃的课题,一定要有事实依据,不可儿戏,到底哪派正确呢?相信只有物证和时间能证明一切。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件完整的疑似元青花瓷盘。加之几年前收藏到的两件盈字款青花瓷。通过查阅资料与藏友交流,阅读相关书籍,我觉得是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了;我认为唐青花就是青花瓷的鼻祖。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几年前,我有幸收到了两件盈字款青花瓷器,为弄明白它是否唐代产品,我访遍了瓷器收藏圈的朋友。其中有私人博物馆的馆长,省博知名的权威瓷器专家,国家博物馆专家,以及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授。没有一个说到唐代的,但有说明仿、清仿、民国仿的,让我一头雾水,不知所宗。

为弄明白一个"盈"字,我询问了多名语文老师,没有认识的,在与一位八十多岁的收藏老人那里得知,唐代有大盈库说。康熙字典得知瓷器底款上的盈字和现代使用的盈字同义。字弄明白了。胎,釉符合唐代特征吗?从此对邢窑、唐三彩、鲁山花瓷增加了关注度,也买了些藏品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购买了赵青云、张学老师撰写的《中国唐青花瓷研究》一书后,明白了由于缺乏完整的器物,以及不显成熟的产品,有些疑问尚处在争议与探寻中,也使两派的争执维系在争论之中。经过学习后,我茅塞顿开。因我有实物,我坚信一个事实,"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科学的理论是要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根据我所了解唐青花瓷知识,有理由相信,我的两件藏品就是唐代的,而且是唐代末期御窑贡品,"盈"字款青花瓷器。

马未都先生曾在《北京商报》发的《唐青花不是青花瓷的鼻祖》一文中表述"我认为他们所说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瓷没有关系,中间并没有质地、色彩等传承关系"。马先生认为要说唐青花是青花瓷的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的原产地景德镇瓷器做一下对比,但从他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质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差别,偶然的相似不能证明什么,孤立的个案不能成立"源头说"。好多唐青花瓷就是一些类似唐三彩的釉陶,连瓷都不是。唐三彩有很多蓝色,一些人认为釉底下呈现蓝色就是唐青花。那我只能说"此青花非彼青花"。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出土发掘证实,在隋末北方邢窑就出现了含长石、石英、高岭土的三元配方的透影白瓷。邢窑的白瓷产品胎、釉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较高,烧造技术成熟,烧成温度应不低于1380摄氏度的高温,也就是说中国的瓷产品在唐代已达到和接近现在国际硬瓷标准,提前世界一千多年,可以说唐代的瓷产品已达到中国瓷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关于蓝彩,唐青花的蓝彩和唐三彩的蓝色有本质的区别,唐青花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唐青花的发展过程分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二次烧,一次烧;白底蓝器又分为低温铅釉和高温钙釉。而唐三彩工艺是固定的,只是一道蓝色而已。唐青花瓷的蓝色变化多端,有深色的、浅色的、艳丽的、发黑的、发灰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青花料中有明显的黑色结晶斑点。这可能是由于钴蓝料是低铁低锰含铜的原因吧?有待专家学者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于彩绘:唐三彩采用的是分区施釉法,而唐青花采用的是整体施釉法,时代"胎记"不一样,唐三彩有返铅现象即银釉,而唐青花没有返铅现象,而显现出宝光晶莹。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唐三彩

再说青花瓷:因为我有完整的实物。通过观察是先在素胚胎上施钴蓝釉(无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制而成,瓷化程度高,可与现代瓷相媲美。在折射光微观痕迹鉴别仪下,无物理、化学除光做旧的痕迹,但有自然氧化的现象。因唐代距今久远,没有发现传世器物和成熟的青花瓷标准瓷器的考古发掘,何谈上手研究呢?所以仅凭现代人的收藏经验猜测唐人的智慧,断定是仿制品就不难理解了。

再说制胎,我的两件实物均是模制拼接而成。说明了它当时的需求,符合"不论贵贱都用之"的时代特征。此种方法能极大的提高它的生产效率。因使用的市北方产的次生高岭土,胚胎中含有气孔和汽泡。藏品外观可见蝇翅纹以及死亡汽泡等自然氧化的痕迹。

再说造型,如这件净瓶,造型轻盈,俊美,有异域文化元素,符合唐人开放,吸取外域文化的审美风范。此净瓶在瓷器图录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净瓶,仿造不可能这样具有创新和创造力,也就是神韵。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再说画工,开创了在瓷器上作画的先河,仅凭窑工的想象力是无法达到唐代官僚士大夫贵族阶层在礼器上的基本要求的,应有当时宫廷造型师和宫廷画师参与制作完成。

再说施釉:采用沾釉方式,内外施满釉,符合当时邢窑工艺特征。

再说仿品:出土资料显示,唐青花产品只出现饼底和玉璧底二款,而仿品底款有现代汉字"盈",有圈足底,青花釉料中无黑色结晶斑点,釉面无自然氧化迹象。

总之,唐青花产品,虽然青花发色还不够稳定,但青花贡器在烧造技术上却明显成熟。个人认为不排除个别烧造皇室贡器的窑口青花瓷烧造技术已趋向成熟。

再说这件疑似元青花瓷盘,该盘经浸泡清洗泥土味道十分浓重,青花发色也十分不同。盘内纹饰发色成熟,绘工浓淡分明,但盘口沿处有深蓝、黑蓝、灰蓝共存的现象,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出土的十三片残片中青花花色的特征,是巧合,还是时代特征,有待进一步分析。关键的一点是在青花料中发现了黑色的结晶斑点,这种结晶斑点在唐青花中十分明显,个人认为,由唐到元钴蓝釉料的使用技术已得到很大的提升。钴蓝釉料应是同一产地的低铁低锰含铜的青花钴料。但也不排除青花钴料中铜的含量有减少的可能性。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个人观点:元青花少,唐青花更少,宋青花少之又少。可能和宋人的欣赏取向不同有关。宋人崇尚单色釉,追求单色釉的自然美和自然变化美。使得青花瓷的发展到宋代受到制约。从唐到宋,虽有传承(南方窑系,北方窑系均出现青花瓷的烧制)也只是一息尚存,没有发扬光大,到了元代由于时代的变迁,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审美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加之西域人崇尚蓝白变化的视觉效果,以及景德镇优质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使得青花瓷的发展星火燎原,一日冲天,也为元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

我个人是"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说"的坚定支持者,愿为"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的共同探索提供藏品,供国内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愿我的举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唐青花瓷的起源在中国,青花瓷的研究也在中国能够成为现实。

以上观点仅个人之见,不妥之处,恭候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

陈光明,男,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4月18日出生,78届高中毕业,待业一年后,79年12月在沈阳军区39军116师炮兵团司令部服役,83年底复员,84年在武汉三六0四工厂工作,直至退休。

玩收藏30多年,主玩错币和高古瓷器着看对唐青花瓷和大明建文年制的瓷的研究。

往期观点回顾:

1、《浅谈62版一角纸币(错币)》两次被《楚天金报》报道,是网上可以查询的错币品种;

2、《唐青花御窑瓷器探源》公布发现有御窑款唐青花;

3、《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吗?》与马未都先生共同探讨“此青花非彼青花”;

4、《青花瓷探源》2018年4月9日在[唐青花艺术沙龙]微信订阅号发表;就故宫博物院专家李炳辉的青花瓷要注备的“五个要素”开展讨论,证明有符合青花瓷定义的唐青花的存在;

5、《扬州博物馆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我想对你说》一文将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瓶的鉴定结果做出了否定,应为明朝早期的藏品,并用自己的三件藏品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