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討厭司馬懿?如何評價這一人物?

簡單一點點V


之所以討厭司馬懿,是因為兩晉得國不正,正統中原王朝裡,最無能,最腐敗,而引發五胡亂華的朝代,大一統王朝裡統一時間最短,不過五十餘年,而司馬懿之所有能夠給後世子孫打下統一天下的基礎,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活的時間長而已,如果曹丕和曹睿有一個多活十年也不會有政歸司馬氏,三國歸晉一說。生於不義,死於不恥說的就是司馬氏。

司馬懿,生於179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謀略深廣,屬於儒家學派、在曹操在位後期出仕。因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勝。得曹丕重用,曹叡在位的時候是輔政大臣。曹芳繼位後,司馬懿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最大勝算是活的久,司馬懿和曹操都是篡位登基(實際上曹丕),對於篡位登基無需職指責。但在胸襟上司馬懿一族遠遠不如曹操一族。曹爽讓司馬懿,回家養老。對司馬師司馬昭。也依舊是官祿一樣領。你也可以說曹爽在政治上的幼稚,可司馬懿呢?對天起誓不會加害曹爽一族。結果呢?目的一旦達到曹爽三族盡數誅殺。夏侯霸有點眼力孤身一人(都快60了),逃亡去蜀漢。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三位魏國重臣起兵造反。而曹操和袁紹之間,斗的你死我活,曹操也把袁紹的孫子保護的好好的。和曹操相比比差的太遠。再拿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政治操守更是差的太遠。諸葛亮依法行事罷黜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僅懲罰他一人,依舊重用他的兒子李豐。司馬懿如何處理輔政大臣的曹爽,司馬懿對曹爽,先是許諾平安,然而出爾反爾,屠滅曹爽三族。諸葛亮去世時,接班的是蔣宛費禕。司馬懿死的時候,掌控權力是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是為家族著想。諸葛亮家族為國家鞠躬盡瘁,司馬懿家族,篡位登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的沒必須再多說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之下。司馬懿確實缺德混蛋。

雖然曹操和司馬懿都是篡位,但曹操人家有底氣,是自己打天下有實力,而司馬懿依靠皇帝給的權力直接篡權。歷史評價司馬懿是鷹視狼顧,心狠手辣,又能隱忍(這是最關鍵的),在曹操面前當孫子,在曹丕面前當能臣,在曹睿面前當權臣,在曹芳面前就篡位了,一位皇帝面前一副面孔。這樣的臣子是非常可怕的,無論那個皇帝都不希望有這樣的君臣關係。再就是二是兩晉近160年沒出過一個像樣的皇帝。歷史上公認的兩個傻子皇帝東西二晉一朝一個很平均,喪失了話語權,沒有機會“篡改”歷史。而兩晉前後的朝代呢。漢有文景, 隋有開皇, 唐有貞觀 開元 兩宋宋仁宗 明有仁宣,兩晉沒有,開局就是下滑。沒有任何開創性的革新和改變。大概存在就是一個恥辱。在《魏晉世語》裡,魏明帝曹睿曾與大臣陳矯有這樣一段對話。曹叡問:“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說:“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陳矯的意思就是司馬懿有點像魏武帝,五胡亂華的時候,滅了西晉的石勒的話就是:“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真是擲地有聲。豪氣沖天。


但也必須承認的是,廢除曹爽地位,是曹魏貴戚的集體行為。關鍵是曹爽太做,能力欠缺。誅殺曹爽三族,是司馬懿的試探,但是他贏了,後來隨著野心的膨脹也就自然了,但曹魏貴戚希望司馬懿治病,但司馬懿卻讓曹魏送了命。司馬懿肯定是奸臣。曹操是權臣,當然不是忠臣,但曹操絕對是無愧於漢朝,司馬懿和曹操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換句話說,三國裡得國最正的就是曹魏,而歷朝歷代得國最不正的就是兩晉。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中國歷史上簡直是正反相對存在。兩人互為對手、也互為知己,二人的在本朝都是權臣。而千秋萬代之後,二人的歷史形象卻判若雲泥,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而司馬懿,連自己的子孫都羞愧難當。可以說,歷史是相對公正的,千秋之下自有公論。但我們也無需過度指責司馬懿,曹芳一旦親政,司馬家族會如何?政治家自私的,追求現實利益是每一個權臣的的義務。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司馬懿是三國中後期魏國代表士族勢力的實權派人物,先後輔佐曹操、曹丕等祖孫四代,為司馬家族積攢了雄厚的政治資本,因此成為西晉王朝的實際奠基人。如此雄才偉略之人,歷史上對其評價卻並不高,的確值得思考,觀其一生及時空背景,掌心覺得有以下幾個的原因。

一、司馬家庭創立的晉王朝的歷史差評太多。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學曹操的兒子曹丕同樣搞禪讓,但曹魏是江山是靠自己打下來的,而晉王朝基本上就是政變奪權篡位登基,不可與曹魏同日而語,可謂司馬家族得國不正。這只是其一,最要命的是晉王朝可以說是中原王朝中最無能,最腐敗王朝,大一統時間不過五十餘年,開國就是沒落的開始,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直接引發五胡亂華,近乎斷送了華夏文明,這樣的王朝存在就是一個恥辱。因此,歷史上對其王朝的奠基者司馬懿評價能好到哪兒去呢。

二、司馬懿為人太陰險,權謀太多,讓人看不起。歷史評價司馬懿鷹視狼顧,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忍功特別厲害。在比他更厲害的曹操面前,小心翼翼,大氣都不敢出,象一匹野狼一樣潛伏著。在曹丕一朝,靠著擁立有功博得政治資本,暗地裡培養自己的勢力。到了曹睿一朝,就玩弄起權術來了,到了曹芳一朝代就直接篡位了,這種前恭後倨的嘴臉。非儒家君子所為而且多次在曹操,諸葛亮、曹爽等人面前裝病裝傻裝孫子,為後世所不恥。另外司馬懿對對待敵手上趕盡殺絕,政治胸襟太小。曹爽掌權時,對待自己的政治對手司馬懿非常人道,讓其回家養老,對其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沒有罷官。而輪到司馬懿靠政變上位,司馬上出爾反爾,極盡追殺之能事,屠滅曹爽三族。這一點與曹操、諸葛亮等人相比,胸襟氣度的確太小,下手的確太狠太損。

三、司馬懿作為反而人物,陪襯諸葛亮,被黑也正常。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生的敵手,也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標誌人物。兩人都是權臣,但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青史留名。百司馬懿陰氣太重,算計太深,篡權奪位,與諸葛亮相比簡直是判若雲泥。

其實,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其威望還中相當之高的,即使到了司馬炎晉朝初年,因為動亂結束,出現“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的。只是以了西晉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到了東晉,政權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人心思變,對晉王朝的正統性產生懷疑,導致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以致後來《三國演義》的興起,司馬懿的歷史形象就更難翻身了。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

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

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

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解讀歷史人物


司馬懿在三國時期幾乎可以視作完人,他政治軍事能力都很高超,對時勢的判斷也很精準。如果他不發動高平陵之變,奪了魏國的大權,歷史評價應該是非常好的。雖然他發動政變也有被曹爽倒逼的成份,但司馬懿最終還是為自己打算,等於撕下了之前所有的偽裝,他以陰謀家的面目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得國不正。尤其是與曹操相比,一個是蛀蟲,一個是自己打拼。

還有就是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為了鞏固政權,無所不用其極,比較毒辣。加上晉朝統一後不久,就陷入混亂,司馬懿的子孫內鬥厲害,先是八王之戰,後來五胡亂華,造成漢族險些滅亡。也就是說他的子孫太不爭氣,也影響了人們對司馬懿的評價。


羽書遲


司馬仲達的確在歷史上讓人討厭,原因很簡單,凡秉承儒家三綱五常,仁、義、理、智、信正統思想觀念的,都把司馬懿看做亂臣賊子。而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中儒家思想一直佔統治地位,而撰寫歷史的史家大都是為統治者服務,因此對司馬家族的評價比較一致。司馬懿多年領兵拒蜀,植根於軍中勢力不斷壯大,加上司馬懿謀略過人,善於忍隱,逃過了奸雄曹操的法眼,熬死了同代中的所有對手,剩下些黃口儒子怎是野心家的對手,於是殺曹爽,誅宗祖,掃清一切障礙,最終政歸司馬。司馬懿面相大概也挺陰險,史書上說他鷹視狼顧,一臉奸險之相。其孫子司馬炎篡魏,雖是暫時統一了華夏,但其後對中華的危害卻是史上罕見。可以說司馬晉朝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閃光點。


天山月3


直截了當的回答這個問題,司馬懿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

對這個觀點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管過程怎麼樣,曹操再了不起,最後還是讓司馬家族創立了晉朝。有的認為司馬家族篡改魏是投機取巧,若沒有前期曹操打下的天下,便沒有司馬家的以後。

從三國演義這部著作裡看,司馬懿起步是晚,但是自己聰明絕頂,格局極大,看清了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天下大勢,步步為營,處處忍讓還顯得很懦弱,不顯山不漏水,讓別人覺得他很普通,其實自己暗度陳倉,什麼事?誰什麼樣的人摸的比誰都清楚。這也說明一個問題,聰明的人不會讓別人覺得自己聰明,因為處處愛表現顯得自己很聰明反而讓別人覺得這個人太精明和聰明,處處防著他,反而不利於實施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所以有些事做起來困難重重。



看新三國,想到司馬懿面對曹操,有幾次一句很經典的對白,司馬懿對曹操提建議的一句話“在下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然後說一些話”最後被曹操駁回,自己屁顛的退下,臉上沒有表情。這人為人特低調,也真是能忍得住寂寞。

為什麼有人討厭他?是因為他以下犯上奪了曹操打下的天下


度她餘生7561


歷史人物總是存在兩面性的,不過按照儒家思想,認為司馬懿不忠不仁不義,首先司馬懿貴為魏臣,卻總為自己打算,後期淮南反叛,司馬懿夷滅王太尉三族,一攬朝政,而最重要的是,本來答應曹爽保其性命,可是最後還是夷滅曹爽滿門。這在儒家看來是最可恥的,可是在我看來,司馬懿也是一個人物。心中一直認為他們是漢臣,拒絕曹操徵召,還用車壓斷自己雙腿,其實還可以看出他正待價而沽,曹操前有郭嘉荀彧,後有程昱賈詡等天下謀士,他必須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出現才能讓曹操對他印象深刻。司馬懿可以說他一生還是忠於曹家,可是誰知曹魏幾代人都命不長,本來曹丕可以壓住司馬懿,可惜曹丕剛到40就掛了,曹叡也是一代明主,這時諸葛亮開始北伐,曹真張郃等名將力阻諸葛亮,可誰知曹真早逝,張郃此時已是三朝元老,成名老將,名氣大的不得了,而且軍中威望甚高,雖然張郃忠心曹魏,可是帝王心思都希望牽制,司馬懿此時也是三朝老人,曹叡也擔心控制不住,於是調司馬懿去西北,與張郃互相牽制,可惜曹叡忘了件事,這軍營不像朝堂,軍營中有正副,就算一個是都督,另一個也是副都督,副的總是要聽正的,司馬懿知道張郃是他最大的對手,敵人的敵人就是可以合作的,借諸葛亮之手鏟除張郃,而司馬懿也知道,他的身後是天下九州已得其六的曹魏,比軍力比糧草遠超於蜀漢,果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逸待勞,拖死諸葛亮,從此蜀漢進入守勢,司馬懿卻也被束之高閣,可惜曹爽一時得令,就忘乎所以了,危害士族利益,更犯嚴重的錯誤,出去祭拜,卻不留心腹鎮守,看看曹操,每次出征必留荀彧和心腹大將,你看有那麼多人不滿曹操,沒有說連大後方都沒了,況且當時曹爽手握天子並且各營兵馬及京城禁軍都聽曹爽兩人號令,還有智囊桓範,手握大司農印信,可惜不聽,被圈禁起來,可是作為曹家子弟,司馬懿肯定不放心,論狠司馬懿跟曹操有得一比,論殺人,曹操還比司馬懿更多,只是司馬懿文學形象太差。刻畫成陰狠奸險小人。


陳之煜


不少人只所以討厭司馬懿,說明讀者已有了自己的立場。受書中的影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已與作者所站立的立場,產生共鳴。那這是諸葛亮的扶劉興漢的立場。遍觀三國人物,特別是諸葛亮北伐的時間,司馬懿無疑是諸葛亮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礙。也是諸葛亮的最強勁的敵手。正因為如此,諸葛亮當是最討厭的人肯定是司馬懿,讀者即站在諸葛亮的立場,又豈能不對司馬懿產生討厭之感呢?作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刻畫人物時,描寫司馬懿鷹視狼顧,且遇事之時總能審時度勢。其奸詐形象躍出紙面。所以讀者討厭他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其實司馬懿一生即沒亂殺無辜,也未篡位奪權,雖位極人臣,作事仍小心謹慎。與諸葛亮開戰也是各為其主。

正確的評價司馬懿不僅是軍事家,而且還是戰略家與政治家,有了他的存在,才使三國演義這部書顯得更加精彩。

溫馨188823780。多謝。


溫馨188823870


今天很多人對司馬懿的形象都來自於《三國演義》,但是在《三國志》中司馬懿的形象其實更低其實更差,做事情做得非常惡劣。

先用石勒的一句話來評價一下:“朕若遇漢高祖,當北面事之,與韓、彭比肩;若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石勒也不是什麼好人)

這句話說曹操是不對的,曹操的天下是他自己打下來的。雖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漢朝對他恩德並沒有多少,他的問鼎天下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司馬懿不同,司馬懿深受曹家兩代人的恩惠,曹丕和曹睿對他的恩德,信任是其他臣子難以比肩的。曹家兩個皇帝死的時候,他都是託孤重臣,轉身就叛逆謀反,他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司馬懿造反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曹爽的威逼,但是仔細想一想,曹爽要的只是政治上的地位,並沒有對司馬懿和司馬家下死手。司馬懿叛亂之後,曹爽和曹芳(皇帝)都在城外,曹爽還徵發了幾千的屯兵來自守。這個時候,如果曹爽帶著天子跑路,召集勤王的部隊,司馬懿肯定死路一條。

司馬懿心裡也急,就讓了許允,陳泰(陳群的兒子)去勸降,再三保證了絕對不殺曹爽和其黨羽的家人。曹爽於是帶著曹芳出來,自求免職。但是司馬懿馬上就軟禁了曹爽,並誅滅了他和他同黨三族。為了這件事情,許允,和陳泰自責了一輩子。

司馬懿的叛亂大家都沒有想到最後要篡位,以為只是權利的鬥爭。但是司馬懿成功拉低了一個權臣的下線。司馬懿政變之後,囂張跋扈。自封為宰相,加九錫。後來以年事已高,竟然讓傀儡皇帝曹芳到他家去問政。曹操再怎麼篡位,對劉協依然是尊重的。劉協再怎麼鬧騰,依然活的好好的。但是司馬懿對曹氏宗族大開殺戒。後來司馬昭連皇帝曹髦都殺了。司馬家的名聲算是徹底臭了。

司馬懿的所作所為連他自己的後代晉明帝都聽不下去了,聽到一半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足以可見司馬懿的人品道德有多低。他成功拉低了一個臣子的下限。

喜歡就關注唄:看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司馬懿是曹魏魏丞,他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歷史上博古通今,才學上學富五車,軍事上與諸葛相比不分上下,政治上老謀深算,善於剖析問題,懂得避其鋒芒,對局勢看得非常精準,志氣高遠,的野心家。善於效仿曹操挾天下令諸侯,比曹操還心狠手辣,滅曹爽滿門,身為人臣,於段如此殘忍,是一個善於偽裝的偽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