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都有哪些?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都有哪些?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

書法,是指文字的書寫方法,規律和法則。中國書法其特定含義是指具有美的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從廣義上講,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書寫技巧,都有自己的“書法”。但是,各國文字都從象形中斷了,從“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國的漢字從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續了下來。長期的發展使中國書法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都有哪些?

1、 構成審美的基本要素

書法是以書寫漢字為對象、是以筆畫、結構、章法為基本要素,通過筆、墨的運用達到表現藝術的目的。中國書法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是因為中國漢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為性,就是說中國的漢字天生就具有藝術素質。例如:

(1)漢字的造型是變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長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寬下窄、下窄上寬;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都有哪些?

(2)漢字的字體是不斷演變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戰國文字、小篆、竹木簡書、隸書、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書等。

(3)漢字的每種字體又有豐富的不同的風格和書寫特色:或厚重、或飄逸、或莊嚴、或典雅、或蒼勁、或靈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

(4)書法的特有工具——毛筆、墨汁、宣紙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濃、淡、幹、溼”;筆法的“方圓、剛柔、提按、頓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寫出不同意趣的“點、線、面、結構、章法”

(5)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鑄造金文、春秋戰國的帛書竹簡、漢魏的碑誌摩崖、晉唐的尺牘等。可謂名碑法帖浩如煙海,方家大師群星燦燦,所有這些都足可以構成了中國書法美學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構築了中國書法悠久燦爛文化歷史。我國當代書法家沈尹默說:“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奇蹟,無彩而有圖畫之爛漫,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引人入勝,心暢神怡。特別是書法與文學的結合更加深了精神內涵,使書法成為為一種表達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藝術。”

由此可見,書法同其它姐妹藝術一樣,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書家往往藉助手中的毛筆抒發情懷,或借物託志、或修養身心。將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蘊和審美趣味有機的與筆墨線條交織融合。畫家呂子鳳說:“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之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 2.字體與書體風格的龐大體系

(1)篆書 篆書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戰國文字、小篆。 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國書法史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構成相當規模的文字體系,並且具備了很強的書法藝術性。古文字學家董作賓先生曾根據甲骨文的不同風格變化,將其劃分為五個時期,其風格表現為“一期書風雄偉、二期書風整飭、三期書風頹靡、四期書風勁峭,五期書風嚴整”。使甲骨文呈現出多種藝術風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嚴整秀麗,有的奇異險絕,有的雄渾樸茂,有的肆意放縱等。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性開啟了後世書法風格變化的源頭。 金文是指周朝時鑄造鼎、壺、盤、簋、盂、鍾等青銅器皿上的文字,因為是鑄造,所以比較起甲骨文更加莊重、雄強、厚重。金文總體上體現方正,筆畫布置相對勻稱,從前期、中期、晚期的風格劃分來看,亦是有很大區別。比如《散氏盤》的蒼勁古樸、肆意天成;《牆盤銘》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嚴整規範等,各領風姿。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都有哪些?

小篆是大篆簡化的字體,是秦朝統一六國後推行的具有一定威嚴的正統文字,其筆畫粗細均勻一致、線條圓潤、筆畫對稱、行筆舒緩、結構嚴謹,極具美觀性、裝飾性。後世將小篆發展到了及至,稱小篆為“鐵線”、“玉柱篆”。

(2)隸書 隸書又在篆書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革,由篆書形體的長方變為扁方,由用筆的圓轉變為方折,刪繁就簡,使隸書成為今文字與古文字的分水嶺。隸書萌生於秦代,成熟於漢代。東漢時期遺留了下來大量的石刻,碑版銘文,可謂一碑一姿,一碑一奇,是書法史上一個輝煌頂峰時期。大抵隸書的風格可分為三個路數,以《曹全碑》為代表的一路雋永、阿娜;以《張遷》碑為代表的一路方正、奇崛;以《石門頌》為代表的一路肆意方縱、翩翩自得。隸書的簡化,也萌生了隸書自身的快速寫法。

(3)草書 漢代的竹木簡就是漢人日常應用的手書草寫,又在此基礎上行成了當時最初的草書——章草。章草每字獨立而不互相連屬,保留著隸書筆法行跡。漢簡、章草又是隸書向今草的過度體。今草去掉了章草的波折,使上下字之間筆畫連屬,字與字之間互相映帶,連綿不斷,線條流暢婉轉,富有表現力和韻律感。按著草的程度不同,有小草、大草、狂草的區分。大草、狂草用筆更加飛動放縱,迴環縈繞,跌宕起伏,龍蛇蜿蜒,氣勢磅礴,使書法的表現力大大的增強。草書也被譽為書法中的最高表現形式。

(4)楷書 正統的碑版隸書發展了楷書,楷書發萌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早期的楷書(當時稱今隸)受著隸書的影響,結構趨於扁形,用筆自然活潑,天真爛漫。北魏時期大量的碑版、墓誌是這一時期楷書風格的代表,其出土的規模和水準,可與漢代的隸書相媲美,世稱北碑、魏碑。楷書到了唐代,書體結構由扁形變為長方形,楷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結構端莊嚴謹,筆法完備。唐代以後楷書大家輩出,風格多樣,著名的有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唐楷一經定體既成為現行規範化通行漢字至今一千多年,中國書法的字體再未演變。

(5)行書 行書是在正楷的基礎上,筆畫借用了草書的靈活,對楷書進行了省簡,筆勢連貫,由折變圓,書寫流暢又字型美觀,書寫快潔又易識易認,非常具有實用性。行書的風格亦是豐富多彩,自漢代以後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大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蘇東坡、、趙孟頫、文徵明等。

二、書法藝術鑑賞的綜合層面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都有哪些?

對書法藝術能夠達到了懂得欣賞的程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欣賞它的難度,就在於它太抽象了。抽象的本身,在於區別再現藝術能夠直觀擷取生活的一個畫面、一個場景,使觀賞者參照生活的閱歷,對藝術作品作出賞評,(當然這也需要觀賞者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如繪畫、影視、戲曲、小品等。對於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欣賞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尤其是曾經受過書法藝術的審美教育,對不同的線條美感能作出鑑定或感悟能力,同時對歷代法帖具有常識性的瞭解,並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對書法達到一定的欣賞能力的目的。

書法藝術的抽象性,應該等同於音樂、舞蹈。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長短快慢,以及節奏的或舒緩或流暢,聲調的明暗等,都與書法休慼相關,它的相同取決於作者對音樂聲音或對書法線條的駕御能力,並介乎生活與抽象藝術之間的集中提取,從而應用抽象語言符號,進行想象力豐富的創造,這種想象空間就是抽象的、不固定、不具體的反映生活,但藝術自身又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對於抽象性,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下出的結論也會截然不同。所以對欣賞者來說也同樣是具有不固定性。然而,要想達到欣賞音樂的目的,就是要抓住音樂欣賞的規律這樣一個前提。掌握這個規律也是欣賞者的起碼的音樂素養。對書法的欣賞也同樣要掌握書法語言,對書法線條的美感有一個確切的審美能力,也就是象掌握音樂欣賞規律一樣。

1、傳統的書法審美觀

歷來中國書法傳統的審美觀,或是結合自然,比擬自然界的山水、雲霧、風雨、雷電;或比擬龍蛇、鳥獸;或比擬人文等,晉朝人放浪飄逸,崇尚清談,對書法風氣也崇尚“韻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誠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書風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晉朝遺風,崇尚書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儀表、禮儀,其書風更崇尚字的“姿態”。就是說無論是那個書家,都很難在大的時代背景下背道而馳,只是每個人有個性差異而已。孫過庭說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形容王僧虔的書法:“如謝家子弟,縱不復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骨氣”;形容衛夫人的字“若舞女插花”等是用人來形容書法的美。形容王羲之的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每作一‘點’如高山墜石”;“每作一‘橫’如千里陣雲”;“每作一‘撇’如陸斷犀象”;“每作一‘豎’如萬歲枯滕”……事實上不同的線條卻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直線”給人以挺拔剛勁的感覺;“斜線”給人以驚險的感覺;“弧線”給人以生命力的感覺;“曲線”給人以動態的感覺;“圓線”給人以柔和的感覺;“方折線”給人以硬朗的感覺,以及粗線厚重,細線靈巧,斑駁線蒼勁,飛白線蒼茫等等。古人還把書法中具有自然、動感、勁健、凝重的線條,比喻成“屋漏痕”、“斷牆壁”、“折釵股”、“錐劃沙”、“印印泥”。

於是,無論是真、草、隸、篆、行那種字體,其自身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又都是在以上這些不同的線條組合、作用下形成的。歐陽詢楷書嚴謹峭拔、用筆奇險、化險為夷。是用簡潔、硬朗、內厭、直斜線並用,形成這樣的風格;顏體楷書體勢寬博、雍容大度,用筆遒勁、厚重、外拓,起止轉折,圓筆居多的線條所形成的;柳公權的楷書和顏體結構大抵相似,比較之下柳體更趨於挺拔、清勁;趙孟的頫楷書雋永、撫媚、平和。用筆更採用筆勢連貫,輕巧、富有動感的線條構成的風格。那麼其它字體如隸書、篆書、北碑、行書都同樣具有相同的線條進行組合,比如歐體對應《曹全碑》;顏體對應《石門銘》,趙體與王羲之一脈相承。至於草書的線條應用更是變化多端,豐富多彩。

2、時代背景和現時條件

欣賞書法對線條的認識固然是重要基礎,是根本。除此而外,瞭解每一個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書家的師承、文學的修養和書家當時的心情的不同,環境的差異的瞭解,也都是作為欣賞書法所應具備的基本常識,時代背景例如:晉朝人放浪飄逸,崇尚清談,對書法風氣也崇尚“韻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誠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書風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晉朝遺風,崇尚書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儀表、禮儀,其書風更崇尚字的“姿態”。就是說無論是那個書家,都很難在大的時代背景下背道而馳,只是每個人有個性差異而已。孫過庭說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就是這個意思。個性的差異最應當受到的制約和顯現,是師承的影響、薰陶、天資、功用、性格的集中體現。比如獻之學羲之,小歐學大歐,乃至初唐時的互師互學。

書寫作品時,書家當時心情和所處的環境也是影響作品風格的重要條件。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王羲之和當時很有名氣的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集聚在紹興的蘭亭,當時情形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又有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一殤一詠”的暢快心情下,乘著微醉,揮毫寫下了千古佳作《蘭亭序》。與這個心境相反,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是唐代大書家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平定叛亂時,被叛將砍了頭,顏真卿在悲痛萬分的心情下寫完了這份《祭文草稿》的。所以《蘭亭序》的風格恬靜、淡雅、不激不歷,反襯《祭侄文稿》的風格則是粗礦、蒼鬱,不計工拙,圈圈抹抹。《祭侄文稿》儘管是隨意草稿,仍然體現了一代大書家的深厚功力。

3、書法藝術要具有豐富的文學內涵

欣賞的同時,作品所寫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是一幅作品的靈魂。古人說“文以載道,書以換彩”,字寫的再好,都要服務於文章,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無論書寫的內容或格言、或警句、或文賦,都能體現一個書家文學修養。當書家要寫作品時,就意味目的性和針對性。如送給朋友賀喜的,內容選擇自然就要與喜慶的內容相關。要寫給給老人祝壽的就要與祝壽的內容相關。送別的、勉勵學習的、佈置家居的、懸掛廳堂的等等都要與書者或欣賞者情景、事物相關……反之,人家結婚了贈一幅“送別詩”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鬧出笑話。 除此,書法作品的風格要與書寫的內容儘量協調,比如寫勉勵的句子“學而不厭”、“學貴有恆”、“藝無止境”等警句。那麼書寫的風格則適合側重於厚重有力的,以風格顯示出內容的堅定性。如佈置廳堂的作品,因為空間大,最好寫氣勢恢弘的大草,比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等。臥室家居空間比較小的,適合寫“幽靜”“恬淡”或根據主人的雅趣、嗜好寫“蘭石之性”、“風竹成韻”、“清風入閣”等,書風采用溫和、雋雅的氣息為宜。如果寫“蒼松翠柏”、“登峰造極”字跡就要有氣勢。反之筆調柔和,風擺楊柳,就顯得形式內容不和諧,不統一。總之,書法是綜合性藝術,它要求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都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學習、修煉、積累和加強綜合文化知識,才能對它達到認識、瞭解、掌握乃至於駕御書法藝術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