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走路時,為何要宮女“扶著胳膊”?有哪些說法?

蔣鐸


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一定會被清朝妃子們腳上那個奇形怪狀的鞋子所吸引吧,它的名字叫做“旗鞋”,俗稱“清代花盆底鞋”,也正是由於清朝貴婦都需要穿旗鞋,可平時走路又非常不穩,特別是在鵝卵石路上,導致了走路需要別人攙扶的事。


不過這件事呢,也沒這麼簡單,是由多種因素結合起來才最終導致旗鞋的產生,然後才需要宮女“扶著胳膊”走這樣子的。

關於花盆底鞋,她是以木為底,高5-15釐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的“高跟鞋”,在清朝,只要在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女性就得穿著玩意。而關於為何要穿這種“高跟鞋”,大家都知道清代女性的服飾以旗袍為主,然而旗袍極挑身材,沒有一個高挑的身材穿旗袍簡直慘不忍睹,所以清代的貴族就藉助厚厚的鞋底來增加自己的下身比例。

但問題就這麼來了,下面是高跟鞋,妃子們更要梳“旗頭”,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清朝妃子那個非常複雜的“冠”,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頭重腳輕,再加上長旗袍會蓋住腳,讓人一下摸不清前面的路,非常容易拐腳。

反正有錢人,這一身行頭都搞了,自然不差錢再找個人來攙扶自己咯。這就好比人家買豪宅了,總部至於缺幾個保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