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磕子 饽花

作为一个青岛即墨长大的80后,不可能不知道磕子和饽花。

磕子是一种木制模具,多用果木制成,雕花有鲤鱼,金鱼,元宝,花篮等各种造型,由于花纹是阴刻的,所以面团放进去的压实会形成好看的花纹。

青岛 磕子 饽花

元宝 金鱼

青岛 磕子 饽花

鲤鱼

青岛 磕子 饽花

寿桃

青岛 磕子 饽花

磕子是面食印模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早在唐朝就有面食印模的资料。据专家考证:“早期民间的原始磕子(古代也称为“范”),是工匠用泥土雕后通过民窑烧出来的,是黑灰色土陶制品。

在胶东,在当地百姓把面磕子都称作“卡子”(读音),分为火烧磕子、月饼磕子、巧果磕子、糕点磕子、吉庆民俗磕子等等。岁时节令,祈福延寿、嫁娶生子、喜庆节日都要做“磕饽饽”,要用到模具“面磕子”,这种专用模子雕刻出来的,花纹图案有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各种造型,使用时把和好的白面放入刻有花纹图案的磕子里面,磕出来,然后上锅蒸或者烙烤,尤其以烙烤的风味最好。

一般情况下,用来蒸熟的都是比较大的面食,图案有寿桃,鲤鱼,元宝等,有时候还会在面团中夹红糖等甜美的馅料,磕上图案后等面团发酵好上锅蒸熟,讲究的还会根据情况涂上点红色绿色的颜料,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妈就会用麦秆蘸色点到鲤鱼的眼睛上,吃的时候还会告诉我要吃鱼头才能出人头地!

但是小孩子还是喜欢那种小小的烙烤的,这才是我心中的饽花。和面时候会加入糖精(条件好的人家会加入白糖)和鸡蛋,用那种一排好几个的磕子磕好图案,发酵后入铁锅烙烤,烤好的饽花,表面有焦黄的颜色,吃到嘴里香香甜甜,小伙伴会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品尝各家不同的口味。

青岛 磕子 饽花

磕好图案

青岛 磕子 饽花

上锅烙烤

青岛 磕子 饽花
青岛 磕子 饽花

烙烤好的成品饽花

由于是烙烤的,水分少,可以存储很多时间。我记得我高中时候住校,妈妈还做了一些简单的给我当点心补充营养呢。

青岛 磕子 饽花

给我补充营养的造型稍微简单些

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的饽花也不是一年到头都有的吃的,一般是七夕时候家里才做,好像有的地方也叫巧饼。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村子里七夕佳节要家家户户做饽花,也没有特意去考证过,但村里人却总是年年岁岁坚持这一传统特色手艺。

但是现在的村子已经拆迁起了高楼,也不知道原先家里的磕子有没有留下来,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在交流中败了下来,只有在少数民俗景点还看得见,在楼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还是否有机会品尝到祖传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