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談戀愛到結婚,父母可以不參與進來嗎?你怎麼看?

小F的美好生活


我覺得戀愛的時候,父母可以不參與。但是到談婚論嫁的時候,父母是需要參與的。

首先他們有豐富的閱歷,可以幫你把關,父母的觀點不一定全對,但總會有可取之處。有句話是門當戶對,有時候真的很重要。

其次,父母擇偶的標準和眼光對我們是種借鑑。網上有句話:男孩不要娶父親看不上的女孩,女孩不要嫁母親看不上的男孩。雖然不完全對,但也很有道理。

最後,父母的參與一定要適可而止,做兒女的一定要理解父母,不管手段是否合理,但他們的初衷都是希望我們能夠幸福,基於這一點,我們有什麼心裡話,都應和父母說開,爭取他們的意見,但也要追隨自己的本心。

希望我們都能幸福。



美楠子


需要參與,但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應該多聽眾人的意見和自己感覺的對錯,不能一味地聽父母。

比如彩禮問題,有的家庭不看其他條件硬生生的要多少多少彩禮,如果不給這麼多就是不重視自己的女兒,但是有的家庭就認為男方給多少錢都行,不在乎多幾萬少幾萬。還有的家庭如果男方拿不出自己規定的彩禮那麼可以商量,差不多就行了。

又比如婆媳矛盾,有的婆婆說話不是故意的,大多數是有口無心,媳婦回孃家學話,有的丈母孃就興沖沖的跑到婆家大罵一頓,但是有的丈母孃就教自己的女兒要大度,婆婆說話是有口無心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在婆家處理各種關係。

所以我認為應該在聽父母意見的同時,聽下其他人的看法,看看哪種觀點你比較認可?再就要好好思量下對象的為人,人品不好的還是算了


設計阿古麗


談戀愛父母完全不用幹涉,現在這個社會倡導自由戀愛,只要你自己喜歡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在戀愛過程中父母最多要求見一面女孩子,瞭解女孩樣貌及談吐。主要還是想幫你把把關。

結婚不可能父母不參與的,雙方父母要見面的,結婚相關事項需要父母操辦,雙方婚嫁彩禮要事需要雙方父母協商,不可能父母不參與的。


有心說情感


摘要:我們應該在身邊或網絡上尋找到更多的“現代親人”聯盟,在關鍵時刻,幫助我們獲得往前奮身一躍的力量。
沒有我媽不敢想的事。
她覺得我和我表妹都不結婚,是兩個人搞在一起了。
所以最近我和表妹難得見面約著吃飯,我媽明明已經吃過了,還非跟過來找我們。然後開始揹著我,一直唸叨讓表妹找人結婚,不要“像你表姐那樣,家庭也沒有,孩子也沒有”。
如果我足夠帥氣,這時候應該挺身而出甩個五百萬在我媽面前:“離我表妹遠一點!”
但我沒有。主要是我沒有五百萬。
《男人要自愛》
我媽的確嗅覺靈敏,有次她忍不住當面問我們倆:“不結婚難道你們以後要一起過嗎?”我當時差點就說出口:那當然最好。
表妹是個拉拉,我們倆臭味相投,一起旅行、買房。我的確想過將來和她一起組成多元家庭,也就是兩個人加上一隻貓、狗,不需要和誰結婚,各自戀愛或獨身,有能維持生活的工作就可以一起過得很好。
可這些想法都是無法向我媽開口說明的。多元家庭是什麼?“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才是長輩們腦中的家庭,否則就是亂來,就是孤獨終老,就是不得善終。
而表妹的媽媽,則是不許她出國,不許她到外地工作,不許她找外地/國外的男友,連這些最基本的自由都不放手,更不用說接納她是個拉拉。“我媽甚至一直沒有懷疑過我常常帶女生回家這件事。”家長對於同性戀的無知,讓人無從交流。而隨著媽媽的年紀越來越大,似乎讓這件事變得更難開口,因為表妹要顧及媽媽多病的身體。
年紀越大,無法對家人解釋、交流的事越多,我們和家人之間距離也越遠。
有時候會想起閨蜜被家人逼婚後對我說的那句話:“你們才是我的親人。”
是的,血緣關係的重要性,逐漸被由三觀、尊重和邊界感組建起來的關係取代。也許只有真正在價值觀上相互認同、在相處中相互尊重的關係中,我們才能找到離我們最近的“親人”。
這種“現代親人”的出現,大概是現代社會的標誌之一,有別於傳統結構中的人際關係。
社會學家費孝通把中國傳統結構中的人際關係概括為“差序格局”,意思是人是圍繞自己,以遠近為標準劃分親疏關係。也就是父母、伴侶、子女等是最近最重要的關係,其它親戚、鄰居關係等等越往外越次之。這種劃分裡,人只存在於以血緣、地緣等形成的一個個圈子裡,但是沒有“公共”的概念。
“差序格局”示意圖,來源:北大新媒體
在這種結構中,婚姻往往是為了把一個人更牢固地和整個家庭、家族聯繫在一起,把婚姻、家庭變成幾乎唯一的支持體系,其它不涉及利益的社會關係被弱化、疏遠,直至失去聯絡。
我媽和表妹的媽媽就生活在傳統結構中。對於那個時期的平民女性,結婚就等於“淨身入戶”,時間和生命全部圍繞著家庭。她們對於子女的要求,也就更單一、執著,因為看不到家庭以外的選擇。
但在退休、子女離家後,她們有了更多時間,婚姻、家庭的匱乏顯得更加明顯,在生活的拼圖上,個人的社交、興趣是缺失的。於是她們開始試圖聯絡從前的同事、同學、朋友,把婚外生活的拼圖一塊塊找回來。
這時候,家庭外的娛樂、交際活動實際上成為了生活的重心,她們開始跳廣場舞、旅行等等,難得地享受愜意生活。
只是這段時間往往只有短短兩三年,一旦孩子結婚生子,她們又要作為家庭預備役重新迴歸,擔起帶孫子、孫女的責任,自己的社交需要又被排在了家庭需要的後面。
尤其在一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社會中,父母對於子女的依賴更強,對家庭的依賴也更重,而如果不幫著帶孩子,也會被人說三道四。
所以,即使我們生活在汽車可以上外太空的8102年,城市無限擴張,家務可以用小機器人來做,但在家庭生活上,我們的父母往往仍舊像費孝通《鄉土中國》裡說的那樣,被傳統的差序格局控制著,捆綁在家庭中。
《四重奏》
對於80後來說,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仍舊是很大的,“剩女”、“剩男”的汙名和焦慮,就出現在80後進入“適婚”時期。傳統家庭結構展現著自己的餘威,開始召喚年輕人們進入婚姻。
但到90、95後一代,隨著自由主義的興起,經濟形勢的上升,個人獨身開始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支持,當80後們經過對“剩女”、“剩男”這些詞的反抗,反對對個人自由的干涉開始成為新一代的主流思想。獨身、大齡不婚、離婚,甚至同志伴侶關係等,都不再是原罪一般的存在。雖然仍存在各種掙扎,但婚姻、家庭已經失去了過去那種理所當然的地位。
精神上,多元的社會思潮、社會身份,讓個體對於精神的追求有了更多鬆動、活躍的空間,“三觀”成為年輕人尋找伴侶和拓展交際圈的首要標準,一度成為掛在嘴上的熱詞。
更重要的是,現代商業社會是一個廣泛、互聯的社會,有別於過去以競爭為主的格局,以合作、聯合、協商為主旋律,個人在其中往往被要求參與更廣泛的人際交往。
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差序格局不再有能力滿足個體在經濟和精神上的需求,也就失去了強大的召喚力。
這時候,“現代親人“成為一種新的關係需求,甚至取代了傳統“差序格局“中原本意義上排在前列的血緣關係,成為人們重新定義自己生活和交際圈的可能。
事實上,不論是獨身還是結婚,人都需要一個支持體系,在其中獲得精神共鳴、理解和邊界。一個人獲得支持的來源越豐富,抵抗意外風險和生活消磨的能力越強。
而“現代親人”,從來不是自然形成的結果,而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之間,經過主動選擇、磨合和對獨立精神、利他精神的練習,逐漸形成的。
它是人們對於自由和邊界的一種實踐。
《北京女子圖鑑》
就像我和表妹之間可以形成默契的關係,並不由於她是我的表親,而是由於我們在自我認同、相互尊重上達成的一致。
表妹是個拉拉,我向往多元家庭、開放關係,這些不見容於傳統世俗家庭的特質,在我和她的相處中,反而提供了讓我們相互學習的機會:高中時她對我出櫃,讓我開始瞭解拉拉,後來我在經歷開放關係時,她成為我的傾訴對象之一。
很幸運,我們能夠從尊重個人選擇的角度,建立起一種“現代親人”的關係,在家庭內部成為聯盟,相互支持。
找到你的“現代親人”,獲得更多精神支持、利益聯結,這是我們對抗傳統結構,維護個人獨立的方式。
一個朋友曾說,自己在理性上是傾向於獨立、解放的,但身邊的親人朋友常對她的獨立主張潑冷水,讓她感性上開始軟弱。這種來自環境的消磨,只有當我們走出以血緣、地緣為主的圈子,找到更廣泛的聯結,建立“現代親人”的支持體系,才可能終結。
網絡也給了我們連接更多支持體系的可能。
第一次嘗試開放關係、對外探索,去見一個陌生的性伴侶時,我在一個社群內部直播了自己的經歷和心理變化,那個以女權主義為主題的百人群裡,大家像操心自己的事一樣為我出謀劃策,圍觀打氣。那是我第一次感覺,擁有一群觀念一致的盟友,是多麼幸福的事。
時代的確已經不太一樣,我們的選擇也已經遠超父母一輩。
雖然我們多少像騎在牆上的一代,受著舊世界的掣肘,往前一跳是獨立自由,往後一沉也許又落入傳統觀念的牢籠,但我們可以善用這些選擇的權利和方式,重新建立自己的支持體系,在關鍵時刻,獲得往前奮身一躍的力量。

尖椒部落


作為一個成年人,談戀愛,結婚本身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選擇也要自己去承擔後果。

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一些事過來人經歷過,能夠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但這也僅限於經驗介紹,不代表參與進去。另外也要看到,經驗未必有用,尤其是主觀性強的事情,戀愛結婚恰好就是。

同樣的道理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不一定管用,因為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

所以年輕人可以和父母溝通另一半的情況,聽聽她們的意見和建議,但不要事事都聽父母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見,父母的建議只能作為參考和補充。雖然父母基本上不會有害你的心,但不意味著他們就是對的,所以儘量不要讓父母介入你們的生活中。

突然想起來網上的一句話,婚姻能幸福是需要一點運氣的,其實每個人都有運氣,別讓計較和不理解趕走它。

結婚可以稍微有點佛系,不是不考量,而是不要拿算盤打,更不要斤斤計較,也不要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這個時代誰也不傻,你和我算,我也會和你算。

作為一個領證前,才帶回來見父母,結婚雙方父母沒見過面,沒有和父母討論過任何結婚事宜,當然也沒有彩禮的婚齡十年的中年阿姨,真心告誡,如果你還看不清對方的人品,對婚姻還承擔不了可能出現的後果,可以再等等,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父母參與不會提高婚姻的穩定性和幸福度,因為日子是你自己過的。你要對婚姻生活有規劃,也要有計劃,日子是要過的,不是想象的。

多點換位思考,多點溝通。生活沒有十全十美。


流年芳華


1.相互磨合與忍讓

從戀愛到結婚,你們需要經歷相互磨合與忍讓的關卡。也就是說,如果在婚前,你們不能相互適應彼此的存在,你們根本無法容忍和接受對方身上的缺點與不足,那麼你們可能並不適合結婚。

當你們想要步入婚姻之前,建議你們最好騰出一段時間,兩個人好好相處,嘗試著相互磨合,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可以包容彼此的一切。

如果你們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與接觸,發現你們壓根不適合,並且你們也完全無法相互忍讓與包容,你們處處針鋒相對,那麼你們可以選擇好聚好散了。

2.徵得雙方父母同意

從戀愛到結婚,還有一道坎,你們需要一起跨越和麵對,那就是徵得雙方父母的同意。雖然你們很相愛,但是你們的愛情如果得不到雙方父母的祝福,那麼你們就算勉強結婚,你們也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美好的婚姻,最好是得到雙方父母的肯定與祝福。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雖然說婚姻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決定權取決於你們自己,但是如果能夠獲得雙方父母的同意與祝福,那麼你們的婚姻會錦上添花,顯得更加圓滿和幸福。

所以,婚前,你們最好是各自努力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力求徵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只有這樣,你們在婚後面對的阻力相對而言會少很多。

3.願意承擔婚姻的責任和義務

從戀愛到結婚,你們還需要面對的一道坎,就是你們是否願意承擔婚姻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你們是不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婚姻的風險和風雨。

如果你們只是一時衝動,你們並沒有完全想好要相守一生,並且願意攜手面對婚姻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那麼我建議你們先不必急於結婚。

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婚姻和愛情不同。愛情可以轟轟烈烈,可以只在乎當下的感受,不必考慮明天。但是,婚姻則是腳踏實地過日子。既然是一起過日子,就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和現實條件。

比如,你們是不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比如,你們有沒有足夠強大的能力去承受與應對婚姻中的各種問題與煩惱。

如果這些問題你們還沒有完全想清楚,那麼你們不妨繼續戀愛一段時間。當你們真正想清楚之後,你們再考慮結婚的事情。

總之,從戀愛到結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應該順其自然。你們需要攻克一道又道難關,經受一輪又一輪的考驗,才能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將戀愛真正修成正果。

附:以上不代表任何觀點和言論,僅供參考學習,謝謝!


風俗文化世界


父母完全不參與是不可能的。但父母參與的越少越好。因為,父母對子女婚後生活的期望值很高,著眼於倆人是不是能在一起過一輩子?能不能給家裡傳宗接代?能不能給家裡帶來吉祥?能不能孝敬老人?而子女是隻要有愛就想步入婚姻,至於婚後是什麼情況,子女們考慮的卻很少。因此,有很多相愛的人,由於父母的參與而告吹。


wenjian85645107


不可以,從普遍的來說,很多人尤其女孩子談戀愛時是沒有腦子的!話糙理不糙!以為有情飲水飽,但真正的婚姻就是油鹽醬醋茶,何況考慮到婚後有孩子!有些男的天天不務正業,打遊戲,上網,油嘴滑舌,難道靠這些撐起家嗎?別鬧了,大家都很忙好吧!很多愛情都是和歲月一起成長的!父母在子女擇偶時,往往可以給予很多的意見!


霓裳9137


我是一兒一女,是準丈母孃和準婆婆,如果孩子有對象,我希望能知道和了解對方。雖然不會強制孩子,但是也願意給孩子把把關。至於將來結婚我也希望雙方父母都認可,那樣孩子以後在那樣的家庭會受到尊重和愛護。


用戶嬌兒他娘


不可以,除非你和父母沒有感情,生活沒有交集。如果你的父母愛你,就會關心你嫁娶的是什麼樣的人,父母是怎麼樣的人,看到不合適的會給你建議,這不算是干預,是想要增加你未來婚姻生活舒適度的可能性。多聽聽父母的話吧,他們不會害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