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是為侯寶林還債?

靖逸軒主


看到這樣腦殘的問題,還有上面的一些回答,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侯耀文收郭德綱是個很自然的事情,郭德綱當時已經很有名了,一個人在北京拼世界,自然想找個靠山,背靠大樹好乘涼。據傳曾想投靠李金斗,結果被拒,不過這個說法李金斗本人並不認帳。不管是不是真的,一個被天津曲藝界逐出的“相聲界的小學生”,想在樹大根深的北京找個靠山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說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首先於謙是石富寬先生的徒弟,很多人不知道,于謙拜師是80年代初的事情。其次侯耀文和石富寬是合作多年的黃金搭檔,所以侯三爺收郭德綱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者,當時德雲社雖然處在風雨飄搖的是非之中,不過也算是名滿天下了,世俗一點說,能夠收下郭德綱,等於一夜之間填了那麼多的徒子徒孫。


就這麼一個雙贏的結果,卻弄出一個替侯寶林還債的說法來,這個人如果在我面前,我一定會賞他一記斷子絕孫腳,而且一定要全部踢到臉上。

侯寶林是一代藝術大師,論對相聲界的貢獻,郭德綱在他面前真的只是一個相聲界的小學生。郭德綱不過是利用傳統相聲盤活了劇場相聲,在當今中國商演之成功,無出德雲社之右。郭德綱論藝術說的是“有藝無術是商人,有術無義是騙子(大概意思)”,可見他對於藝術的理解僅僅是從賺錢角度出發的,而侯寶林大師對於藝術的理解是服務於大眾,兩者的高度立分高下。


再說對於藝術的貢獻,郭德綱將相聲迴歸原點,重新讓觀眾們認識了傳統相聲。事實證明,劇場相聲是最適合商業運作規律的,德雲社大賺特賺,所以老郭對於相聲的貢獻是盤活了相聲產業,娛樂了大眾,壯大了自己。而侯寶林大師窮其一生,只為一件事,研究相聲,改良相聲,將相聲這門藝術發揚光大,服務大眾。

還有藝術成就,侯寶林一生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改行、關公戰秦瓊、戲劇雜談、三棒鼓、婚姻與迷信、買佛龕、賣布頭、賊說話、空城計、文昭關、捉放曹、陽平關、夜行記等,這裡面有改編,也有創作,即繼承了傳統,也發展了新相聲,可謂功德無量。反觀郭德綱,拿得出手的作品寥寥無幾。



所以說什麼替侯寶林大師還債這樣的話就是痴兒夢囈,胡說八道。當然郭德綱還年輕,假如能夠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創作,也不是沒有可能超越侯寶林成為大師,僅就目前來說他和侯寶林大師的差距還差著一火箭距離呢。


河畔一壺酒



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至於為侯寶林還債,也是原因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侯寶林雖然被後人尊稱為相聲大師,其力主推進的相聲去低俗化改革給予相聲新的生命力,不僅讓相聲存活了下來,而且從街頭雜耍邁進了藝術的殿堂,貢獻之大不容抹殺。


不過,從另一方面說,侯寶林以及其徒子徒孫們所表演的新相聲與傳統相聲區別很大,更注重內容的宣傳價值,忽視了相聲本身應具備的幽默性,越來越失去觀眾的支持,最終將相聲帶進了窮途末路。


侯耀文作為相聲由盛而衰的親歷者,對於其中的緣由當然是一清二楚,雖然有心復興傳統相聲,但是他所處的地位決定了他不可能將父親奠定的一切推倒重來,所以當郭德綱出現時,正好給予侯耀文一個正合適的機會。


郭德綱在小劇場摸爬滾打多年,一直堅持說傳統相聲,同時將當下的流行元素巧妙的融入作品中去,不僅贏得了觀眾,更贏得了市場。侯耀文只要為郭德綱保駕護航,就能夠為傳統相聲的復興鋪就一條康莊大道,何樂而不為呢?


相聲演義


只有小白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侯耀文收徒從來都是誰有名就收誰,從這麼多年相聲大賽第一都成了他的門人可見一斑,為了對抗姜昆一派的中國說唱團,侯三廣交門徒,陳寒柏等等通過比賽出來的相聲演員都收為己用,郭德綱紅了,想找個靠山,侯三正好有擴大實力的想法,所以二者算是一拍即合。。

這只是利益的問題,郭德綱後來諸多是是非非,除了汪洋的時候侯耀文在安徽臺給郭德綱說了幾句話,其他時候,侯耀文基本沒出過聲挺郭德綱,估計侯耀文到死都沒想到他的這個徒弟這麼能折騰。。。


中後所明齋


當年侯寶林大師對於相聲的去低俗化改革的初衷本是好的,只是在推進的過程中有點過了頭,過頭到將相聲的原本形態都變了,導致以姜昆為代表的相聲只會歌功頌德,每每聽來感覺單調乏味,久而久之相聲不被大家所喜愛,而這一切侯耀文都看在眼裡!


小編我認為,侯寶林大師當年是想將相聲段子裡低俗的內容去掉,並沒有想從本質上改變相聲,只是馬季和姜昆等人在繼續改革的過程中走過了頭,連相聲的本質都改變了,改革後的相聲不再講究“說學逗唱”,更沒有人唱“太平歌詞”,難道“說學逗唱”和“太平歌詞”也是低俗的東西嗎?

很顯然不是,而姜昆馬季一流覺得,既然改革,就改革個徹底嘛,以後說相聲不一定要都會這些,只要“說”這個基本功過了就行,相聲也不能在說那些社會的五味雜陳,我們要讚美!這才是藝術!難道藝術中就不能有五味雜陳了嗎?

很顯然不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同樣也有人間的五味雜陳,但這並不影響莎士比亞的作品被大家公認為藝術!


所以,把這一切看在眼裡的侯耀文是有心“扭轉乾坤”的,但是他作為侯寶林的兒子卻有心無力,當他遇到郭德綱時,侯耀文覺得自己看到了希望,於是侯耀文收了郭德綱這個徒弟!

郭德綱也沒有讓侯耀文失望,如今的郭德綱儼然是扛起了復興傳統相聲的大旗,他每年在全國的劇場演出可謂是座無虛席,大家又重新對傳統相聲產生了興趣,同時郭德綱也培養了徒弟,這些徒弟中也不乏一些相聲說的好的!

綜上,很多朋友覺得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是為侯寶林還債,其實說回來,我個人覺得侯寶林大師沒有錯,有問題的是姜昆,是姜昆所倡導所謂的“主流相聲”將相聲拉向了幾乎覆滅的深淵,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見解,希望姜昆的粉絲輕點噴我!


草根說電影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侯寶林先生說起。眾所周知,侯寶林是中國新相聲的始作俑者。新中國成立之後,他立志進行相聲改革,即所謂“淨化”相聲,一面對一些傳統相聲進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創作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如《婚姻與迷信》、《一貫道》等。為了適應新形勢,遵循毛主席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在老舍等人的支持下,同孫玉奎、羅榮壽、高鳳山等人一起組建“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先後任副組長,組長。一併創作並演出了不少新相聲,基本上拋棄了《八扇屏》等傳統相聲,後來的徒子徒孫們也說新相聲。而說傳統相聲的反而沒有了市場,在舞臺上逐漸走向末路。



新相聲也是建立在傳統相聲四門功課基礎上的,沒有這些功夫,單靠背誦現成的劇本,肯定觀眾不買賬。侯寶林先生的新相聲是有傳統相聲功底的,所以說起來得心應手,觀眾也認可。他的徒弟馬季也說新相聲,基本上是走師傅的路子。而馬季的徒弟姜昆就走了另一條路,四門功課樣樣稀鬆,甚至根本不會,全靠背誦劇本,像郭德綱演出經常出現的“現掛”就更是不可能。姜昆也收了不少徒弟,真不知他能教這些徒弟們什麼。大約是他位高權重,徒弟們另有所圖吧?姜昆得意的時候,剛好處在改革開放初期,觀眾是“相聲”飢渴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傳統學派”脫穎而出,雖然很艱難,但還是從小劇場走向了大劇場。

郭德綱讓新一代的觀眾們見識了什麼是傳統相聲,人們願意掏錢進劇場聽相聲,體現了相聲的魅力所在。姜昆送票搭雞蛋的相聲肯定是沒有前途的。因此說侯寶林先生“從體制上徹底的壓制並摧毀傳統相聲”,是一個難堪的事實。


侯耀文先生深諳相聲肯綮的,眼見相聲走向末路,非常著急。郭德綱的出現,侯耀文看到了復興傳統相聲的希望。他主動收郭德綱為徒,是完全為了傳統相聲復興大業的舉動。收郭德綱為徒時,候躍文是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說話有人聽,有他的提攜,郭德綱在相聲界取得了一席之地。在侯耀文的羽翼覆蓋下,德雲社才能夠生存壯大。

所以有傳言說,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替他的父親還債。你說這話在不在理呢!


老漁16216402595


侯寶林與候耀文是父子關係,侯耀文與郭德綱是師徒關係,那麼郭德綱是侯寶林的徒孫,侯寶林與郭德綱沒有直接關係,也就不存在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是為侯寶林還債的說法,侯寶林也沒有什麼債需要郭德綱來還,這個問題就是胡址,要說還債也就是郭德綱要繼承相聲藝術的“債"。
侯寶林是中國第6代相聲演員,世紀相聲大師,是相聲界一代宗師,對相聲藝術追求甚高,自我要求甚嚴,侯寶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不僅是相聲界集大成者,還是相聲改革者,讓相聲藝術成為中國文化,成為語言藝術,他是真正的相聲宗師。


侯耀文,著名的作家、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是侯寶林的第三子,他繼承父親侯寶林的相聲藝術,也不忘侯寶林的精心栽培。侯耀文為什麼要收郭德綱為徒?其實道理很簡單,早在2004年前,郭德綱就創辦了德雲社,只因無人幫助郭德綱,使郭德綱的德雲社經營不景氣,郭德綱具有相聲天賦,在侯耀文心中,郭德綱就是成就侯耀文相聲大師的名聲,郭德綱就是中國相聲界的未來。
別人收徒要收師傅費,而侯耀文收徒,師傅反給徒弟錢,2004年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時,給郭德綱5萬元,用於發展德雲社,郭德綱拜師後,憑藉侯耀文的名氣,郭德綱的德雲社一夜成名,郭德綱也不是當年無名小卒。郭德綱與侯耀文師徒雖然只有3年時間(2004年拜師,侯耀文2007年逝世),也沒有學到什麼能耐,但是郭德綱沒有侯耀文,也就沒有今天如此紅火的德雲社,更沒有郭德綱的今天。

侯耀文已逝世10週年,郭德綱如今不忘恩師之情,2017年6月23日郭德綱專門發博緬懷恩師逝世10週年忌日,顯然郭德綱是真的把師傅放在了心上的。


舞動人生124


郭德綱是侯寶林的掘墓人。

1,從焚書坑儒到文字獄,無論什麼朝代,都不可能放棄對文藝的管理,這個是統治階級的任務,也是社會管理的責任所在。新中國的建立也一樣,對於反對社會穩定,反對新中國的文藝形式,同樣要進行改造。侯大師就是這個改造的踐行者和帶頭人。把原本屬於江湖流派的撂地手藝,改造成可以服務社會文化建設的藝術形式。也就因此,侯寶林先生成為了大師,成為了行業的代表,成為了新中國相聲的代言人

2,事實上,無論相聲還是其他文藝形式,如果不能夠跟得上時代,就要被時代所淘汰,這是客觀規律。就像算盤必然會被計算機所取代,毛筆定然被自來水筆所取代一樣自然。有很多曲藝形式和曲藝種類被淘汰就是例證。比如說大鼓類,到底有多少人在聽呢?包括京劇也漸顯式微,相聲就不可以消亡嗎?除非侯寶林大師馬季大師這樣的天才曲藝家,能夠開闢出一條屬於相聲的道路。既可以跟得上時代發展也可以遵循自己的藝術規律。

3,郭德綱對於侯寶林來說,是掘墓人,個人認為郭德綱違背了相聲發展要與時代與時俱進的特點,他把相聲復辟回到侯寶林對相聲改造之初的形態了。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政治形勢,放開文化藝術的市場化運行,對於郭德綱而言,錢賺到了,對於相聲,卻拉回到解放前的撂地模式。最有代表性的表達就是說我說的相聲電視臺電臺不讓播。這個對於郭德綱可能是個自豪的表達,但是,你哪裡能理解這個話事實上對你是一個致命的所在呢。

所以,侯大師終身追求的東西,被郭德綱拉回到改造以前,那侯大師一輩子豈不是做了無用功嗎?換句話說,侯大師做的錯了,郭德綱的對。


慕容曉春


侯寶林把相聲進行了改革創新,反而讓相聲漸漸走向末路,差點失傳。郭德綱堅持說傳統相聲,侯耀文收他為徒,助他成名,為傳統相聲的傳承起了重要的作用。


侯寶林雖然被尊稱為相聲大師,但是他的相聲並不是傳統相聲,而是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創新,把相聲中低俗的東西全部去掉了,從而讓相聲從廟堂走向了藝術殿堂,所以侯寶林的相聲與傳統相聲差別很大。

特別是他的徒弟馬季、姜昆他們的新相聲已經完全沒有了傳統相聲的模樣,純屬歌頌說教型的。很多傳統相聲的基本功太平歌詞等他們都不會,而且新相聲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聽相聲了。




到姜昆這裡的時候,相聲已經哀鴻遍野,快要失傳了,很多相聲演員都已經轉行了。侯耀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他一個人扭轉不了這種局面,其實他也想把傳統相聲更好的傳承下去,可是找不到傳承人,這時候就遇到郭德綱了。

郭德綱獨自去北漂,再苦再難,受盡同行打壓,依然堅持小劇場說相聲,而且他說的是傳統相聲,很好的傳承了中國古典文化,這一點是侯耀文非常欣賞的。


他從郭德綱身上看到了中國傳統相聲前途無量,於是便收他為徒。也可以說是替侯寶林還債吧,畢竟侯寶林讓傳統相聲走向了末路,而郭德綱讓傳統相聲起死回生。


R娛記


我實在不知道候寶林欠郭德綱什麼!候耀文能收郭德綱為徒,是互投所好,候看見了郭才藝,加以提攜後的市場,而郭是想靠候三爺相聲界江湖地位得到保護。

至於傳統相聲,現代新相聲,都是瑰寶,都是集幾代人心血凝聚而成,只是表演方式不同而已,不應顧此薄彼。

候大師將相聲從地攤帶上廳堂,自然要說上得廳堂的東西,在春晚上說于謙的爸爸怎樣怎樣,顯然不合時宜,在候大師,馬季,姜昆時代,是破四舊的時代,太平歌詞,傳統戲曲,古典文學都屬於毒草,誰敢說,除非不想活了!

郭德綱將相聲從廳堂重新帶回地攤,帶到老百姓身邊,讓傳統相聲重新煥發青春,功不可抹,在小劇場,小圈子聊聊謙哥爸爸的趣事是另人十分開心的,你讓他說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小康的話題,他估計一張票都賣不出!

所以什麼時代說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場聊什麼樣的話題,繼承傳統相聲的精華,宏揚現代相聲的精義,共存共榮,讓我們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相聲新時代!

好好地安心地開心地聽一段相聲!

不要一天到晚爭吵,任何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行為,都不是正人君子所為!

連正人君子都稱不上,還想稱什麼師,可笑!


尋找心靈的淨地


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是為侯寶林還債,說這話的人別有用心。有人說郭德綱實現侯寶林大師夙願,他不是被人愚弄,就是愚弄相聲門外漢。

郭德綱相聲表演,徒有傳統相聲形式,毫無傳統相聲精髓。

侯寶林先生畢生致力於剔除相聲表演糟粕,反對“三俗”相聲內容。侯寶林大師強調相聲一門語言藝術,要讓大眾能欣賞到文明的幽默語言。

郭德綱一些相聲表演,充斥“屎尿屁”等粗俗齷齪語言,令人作嘔。高價相聲表演,卻沒有高質量相聲表演。高調宣傳的傳統相聲作品,實際上大師早就收集整理過,只是認為部分作品內容不符合時代要求,大師才不推廣表演。

相聲作品裡沒有針對社會弊端的諷刺內容,相聲作品就不如其它曲藝藝術,相聲逐漸喪失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