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風起雲湧,三大優勢助阿里雲脫穎而出

如果把時鐘撥回到 2016 年 10 月,當馬雲站在杭州雲棲大會主會場一口氣拋出「五新戰略」時,或許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他們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阿里巴巴生態體系推動的「五新戰略」,一步步從阿里自有生態,延伸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當馬雲在今年 9 月再次強調「新制造是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時候,現場幾千名與會者以及隔著屏幕關注製造業轉型的數以百萬計的企業家,都已經感受到了這股不可阻擋的行業發展趨勢——中國社會正在大踏步走入工業互聯網時代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去看,工業互聯網成為熱點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推動互聯網從消費領域轉向產業領域,尤其是工業製造領域。另一方面,在經歷了過去 20、30 年高速發展後的中國工業企業,正在進入一輪轉型期,如何擁抱互聯網、如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業務發展之中,成為製造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

這同樣也是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IDC 預計,2020 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可達 1275 億美元,2015-2020 年均複合增速約 14.7%。

上述這一切都構成了本週廣東雲棲大會的行業背景,在這場圍繞雲、智能製造、IoT、人工智能的行業大會上,阿里雲不僅為廣東「獨家定製」了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還進一步展現了阿里雲圍繞工業互聯網的佈局和思考,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工業互聯網風起雲湧,三大優勢助阿里雲脫穎而出

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工業互聯網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玩家。這些玩家能給工業企業帶來怎樣的變化、工業互聯網到底又在拼什麼,阿里雲在工業互聯網的優勢和價值又在哪裡呢?

下面我們來一一討論。

工業互聯網的三類玩家

企業不同的基因,也決定了其在工業互聯網的切入角度,大致上包括三類玩家:傳統工業企業、ICT 企業以及互聯網企業。

第一類玩家中,GE 和富士康最具代表性。前者的 Predix 一度被認為工業互聯網的標杆產品,而富士康的「BEACON 平臺」的目標也是「要打造中國版的 Predix」。

2017 年 11 月,GE 進一步調整了 Predix 平臺的覆蓋範圍,目前主要圍繞電力、航空和醫療三大領域。平臺上提供了設備通信、數據分析、PaaS 開發等模塊。

第二類玩家裡,華為作為國內 ICT 領域的巨頭,基於其在該領域的技術積累,推出的 OceanConnect IoT 平臺聚焦「聯接+雲」。

目前,OceanConnect IoT平臺主要服務行業包括公共事業、車聯網、油氣能源、生產與設備管理、智慧家庭等領域。

第三類互聯網巨頭中,阿里雲在 2017 年推出 ET 工業大腦,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工業領域的結合,實現工業數據建模分析,從而優化工藝參數、降低能耗、提升生產效率。

工業互聯網風起雲湧,三大優勢助阿里雲脫穎而出

與此同時,阿里雲也在不斷擴展其工業互聯網的佈局。2018 年 8 月,阿里雲在重慶推出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2018年11月,阿里雲supET工業互聯網平臺獲第五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上述三大類玩家,構成了目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基本格局,不同的企業基因以及對工業互聯網的不同認知角度,決定了這三類企業的戰術打法各有不同,這其中,為什麼阿里雲的舉動被行業所重點關注呢?

阿里雲的三大優勢

不管是哪種戰術打法,工業企業擁抱工業互聯網的初衷只有兩點:其一,在生產環節實現製造資源的連接、彈性供給和優化配置;其二,在銷售環節,提升銷售額並能持續獲得客戶

這恰恰也是目前阿里雲的優勢所在。

首先,阿里雲過去幾年在工業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正在釋放工業企業生產環節的潛能。人工智能、IoT 等新技術不僅僅是炫酷,更是可以成為提升企業生產效能的實用技術。

以 ET 工業大腦為例,其初衷是讓工業生產線上龐大的鋼鐵軀體擁有智能大腦,通過將生產線上海量的數據收集整合,運用拓撲網絡、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實現了流程製造裡的數據化控制。

ET 工業大腦的實踐過程中,「1%」這個數字被反覆提及,這是國內光伏巨頭協鑫光伏利用 ET 工業大腦提升的良品率,ET工業大腦對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精準分析出與良品率最相關的60個關鍵參數,並搭建參數曲線,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量。最終這個「1%」相當於每年可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而阿里雲 IoT 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經在杭州、廣東、重慶等地落地。在重慶,阿里雲將 IoT 的能力通過飛象平臺輸出,重慶瑞方渝美公司利用該平臺實現了成本節約 8%以上,並將產品交付成本降低 20%,產品品質提升 5%。

工業互聯網風起雲湧,三大優勢助阿里雲脫穎而出

在阿里雲服務的工業企業裡,既有垂直行業也有中小微企業,從傳統的鋼鐵、化工到新興的 3D 打印、新能源,阿里雲探索出一條「將物理世界數字化」的道路。生產線上流動的不僅僅是待加工的「冰」產品,而是「熱氣騰騰」的數據資源,藉助阿里雲過去九年在大數據、雲計算領域的研發優勢,這些數據能夠實時、快速被計算、被處理,最終在不更換生產線的前提下實現產能提升、能耗下降。

其次,背靠阿里巴巴,阿里雲擁有中國乃至全球最全的商業業態,同時也是需求最多元化的商業平臺。剛剛過去的第十個「天貓雙11」上,阿里巴巴再創記錄,首次突破 2000 億成交額大關,最終為 2135 億元。

工業互聯網風起雲湧,三大優勢助阿里雲脫穎而出

豐富的商業業態為工業企業轉型提供了巨大的客戶群體,而海量、長尾的用戶需求也為 C2B 提供了可能性。早在 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就認為,未來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核心是C2B,只有當C2B大規模興起的時候,整個商務的全鏈路才會徹底地被互聯網重構。

這一論斷也正在不斷被證明,雙11期間,基於 IoT 的數字化工廠支撐了大量品牌服裝廠商的備貨。在工廠內部,阿里雲提供了一套輕量級、可複製、基於視覺的產能監控體系。

藉助於計算機視覺算法,從客戶下單到布料準備、生產、質檢再到運輸,所有的流程都同步到上下游企業,從而也實現了個性化、定製化,C2B 的生產目標。

第三,阿里巴巴的平臺型公司基因也被延伸到工業互聯網上。正如馬雲曾在一次訪談裡對於阿里巴巴位置的定義:「阿里巴巴不是電商公司,而是一家幫助別人成為電商的公司」。平臺型公司的基因也讓阿里雲有足夠的信心去打造開放共贏的生態。

正是開放的理念,阿里雲可以和西門子合作,將西門子的工業互聯網產品 MindSphere 通過阿里雲向企業提供服務。

同樣是基於開放共贏,ET 工業大腦也開放了 3 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數據模型、20多個行業算法模型及3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以目前業內最全面的工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吸引更多胜肽夥伴的加入。

工業互聯網風起雲湧,三大優勢助阿里雲脫穎而出

而在 IoT 生態上,阿里雲發起的 IoT合作伙伴計劃(ICA聯盟)經有400 多位成員,已發佈與在研30多份行業白皮書和50多份標準技術規範。未來 3 年內,整個 IoT生態建設目標會突破 10 萬 ISV 合作伙伴。

當使命遇到製造業轉型

2018 年是阿里巴巴成立的19年年頭,這19年裡,阿里巴巴所踐行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僅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全球互聯網巨頭的江湖地位,也讓中國大量製造業企業的商品賣到了海內外主要市場。這19年裡,電子商務、製造業與人口紅利的結合,推動中國製造走遍全球。

然而這個市場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不斷上漲的原材料、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成為擺在中國製造業企業面前的新課題。

自 2012 年開始,阿里巴巴就在思考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的關係。2013 年 10 月,淘工廠開始試運營,首批 1000 多家工廠,包括諸多為傳統偏僻服務的代工廠及為淘品牌服務的工廠。

2016 年 10 月,馬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強調「新制造」的根本是要講究智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未來機器吃的不是電,未來的機器用的是數據。

這一系列思考、講話也體現到了阿里雲的一系列行動中,從承建工業大數據應用領域唯一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到推出 ET 工業大腦,從廣東、浙江到重慶,一系列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陸續上線。

綜上來看,如果前19年是阿里巴巴在助力製造業賣出更多商品,那麼從現在開始,阿里雲的技術積累、阿里巴巴生態的商業機會以及平臺型的公司基因,共同鑄就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既是幫助企業賣出更多商品,更是在幫助企業生產出更多優質商品,這是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所在,也是阿里巴巴的使命所在,更是中國製造業轉型的新機會。

這場工業互聯網的變革大戲熒幕已徐徐拉開,主角們也逐漸登場,好戲即將上演。(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