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邪惡小羊羊


日德蘭大海戰。日德蘭大海戰中,毫無疑問在戰績上德國海軍勝於英國海軍,德軍損失一艘戰列巡洋艦,一艘前無畏艦,四艘輕巡洋艦和一些小型艦艇。而英軍則損失慘重,由於防護設計不到位等諸多因素,英軍損失了三艘戰列巡洋艦,三艘裝甲巡洋艦,以及八艘驅逐艦等艦艇,可謂是損失慘重。

但是問題在於,此戰之後英國海軍還是佔據著優勢,雖然沒有完成殲滅德國公海艦隊的目標,但是英軍依然牢牢掌握著北海等海域的控制權,德國海軍自此敗退回港,繼續被英國海軍封鎖,直至大戰結束也沒能再發揮任何作用,成為了一支存在艦隊,因此英國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德國則是戰術上的勝利。而美國對這場大戰的形容很貼切“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牢中”

博羅季諾戰役。此戰中雙方都傷亡慘重,俄軍傷亡4萬人,法軍傷亡2.8萬人,庫圖佐夫下令放棄繼續作戰主動撤退,因此很多人認為俄軍失敗了,但是戰爭主動權已經開始向俄軍轉移。俄軍堅持堅壁清野,留給了拿破崙莫斯科這個空城,其後的莫斯科大火讓拿破崙不得不撤離,此時又進入冬季,法軍後勤補給極為困難,大量士兵凍餓而死,而俄軍此時發起反擊,最終拿破崙折戟俄羅斯。


前沿陣地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與國軍名將張靈甫的對決,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乃至兩場戰役,卻贏得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解放戰爭期間,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由抗日鐵軍第七十四軍改編而來,裝備了全部美械,戰鬥力驚人,被稱為蔣介石的御林軍。解放戰爭中整編七十四師來勢洶洶,我華東野戰軍雖然在第一次漣水戰役中擊敗對手,但卻在淮陰戰役、第二次漣水戰役中連續在張靈甫身上吃了大虧,形勢似乎朝著對張靈甫有利的方向發展。

但粟裕將軍畢竟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利用張靈甫的驕橫心理,層層設餌,最終將張靈甫引入孟良崮絕地。當時張靈甫有恃無恐,他滿以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後,可以由周圍其他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現反包圍,全殲我華東野戰軍。無奈國軍實在是一盤散沙,與張靈甫素來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國民黨軍更是毫無反應,只有驍勇善戰的黃百韜率領25軍拼死馳援,卻被我軍狙擊在距馬山,難以突破。結果可想而知,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粟裕大將威名遠播。在二打漣水中吃了大虧的王必成縱隊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陰霾一掃而空。


林屋公子


解放戰爭初期吧。

1946年,老蔣發動內戰。前期國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狀態極佳。在東北把林彪追到松花江,在河南更是把中原解放軍直接打殘。一時間狀態猛如狗🐶。

但是老蔣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攻擊重點。等老蔣回過頭來進行重點攻擊的時候,已經晚了。一個是機動兵力不足,攻擊力不夠,另一個是佔領區域過多,易受攻擊的地方太多,經常被圍點打援。

相比較而言,TG的戰略一直很明確,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東北。即使失去中原解放區,甚至中央機關拿命去躲貓貓,也不肯從佔據優勢的東北調一兵一卒。

直至遼瀋戰役打完後,東北野戰軍才入關參戰。這是你就會發現,基本上大半個中國都是由四野解放的。在戰略規劃上,TG更有眼光。

在選擇攻擊點的方面,TG也比老蔣要高明。當初的劉鄧進入大別山,目標就是武漢,老蔣不得不分兵圍堵,其他根據地的壓力頓時減輕不少。三大戰役,先遼瀋戰役,再淮海戰役,最後的平津戰役基本上就沒懸念了。傅作義在當時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和平交接總比投降來的體面。

所以,在戰爭中,戰略上的失敗是無法用戰役上的勝利來彌補的。


定遠無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淞滬會戰了。

在淞滬會戰之前,日軍在華北集結重兵,沿著平原四面出擊。

這就是古代遼國、金國、蒙古人、滿清的套路。

這些異族憑藉軍隊戰鬥力的優勢,特別能在平原上發揮威力,以一當十。

而在這些區域作戰,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利的。

以當年的軍事作戰來說,平原地帶士兵超過八成的傷亡,均是來自於火炮。


而國軍壓根就沒幾門火炮,完全被日軍吊打。

比如保定戰役,石家莊戰役,雖然都造成日軍一定傷亡,但我方傷亡更慘重的多,也無法長期抵抗日軍的推進。

這種地形,國軍甚至想吃掉1個日軍大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火力相差太大。

這就像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即便包圍了一些美軍但就是很難吃掉。

同時,平原地區的道路比較完善,便於日軍機動行軍和後勤運輸。

當時日軍雖然不算摩托化機械化,但部隊裝備大量戰馬,機動和運輸能力都大大強於國軍。

當時日本在上海僅有幾千人,而在華北平原已經集中了幾十萬大軍。


如果中日僅僅在華北平原決戰,最終結果就是國軍在短時間內大敗,華北被敵人迅速佔領。因敵我力量懸殊,日寇很可能傷亡較少就獲得巨大勝利,下面無論是強行佔有華北停兵不動或者繼續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國民政府巧妙的把日軍引到上海地區。

這裡是江南的水網地形,到處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樹林,尤其沿著長江西進武漢,沿途更是無數山地和丘陵。

不要說作戰,即便日寇行軍也是非常困難的。日軍重武器運輸困難,連戰馬都陷入淤泥中蹣跚前進。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阻礙日寇的推進,造成日軍較大傷亡,讓抗戰陷入持久戰。


為此,我們投入了中央軍幾十萬主力,日寇果然上當,也將本來用於華北的部隊紛紛投入上海。

結果上海血戰3月才淪陷,其後幾十萬日軍陷入水網中不能自拔。

而華北的壓力大幅度減輕,出現了太原會戰重創日軍、徐州會戰甚至在臺兒莊直接擊敗日軍的戰例。

由此,抗戰被拖入持久戰,三月亡華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薩沙


“在戰役上輸了在戰略上卻贏了”,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這樣的戰例很多。比如,二戰中德軍進攻蘇聯的基輔合圍戰,60多萬蘇軍被德軍圍殲,這對蘇聯來說顯然是一次慘敗,可德國恰恰因為這次勝利耽誤了時間,沒能在寒冷冬到來前拿下莫斯科。這場勝利是戰役上的大勝、戰略上的失策。又比如,北非戰場上,由於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出色表現,打得英國人抱頭鼠竄,贏得一次又一次戰術勝利。問題在於,這些勝利也導致希特勒需要不停給隆美爾輸血,結果德軍在一個不太重要的二線戰場浪費了很多寶貴資源,影響了蘇德這個主戰場的物資供應。

下面要細說的,是第三個更有代表性的戰例,也和德國有關,不過不是德國陸軍,而是德國海軍;不是二戰,而是在一戰。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薩拉熱窩事件(那只是導火線而已),而是德國和英國搞海軍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企圖挑戰英國海軍世界老大的地位,還進一步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激怒了英國,才爆發了戰爭。

戰爭開始後,德軍在陸地戰場所向無敵,一次次擊敗法軍,俄軍和英國遠征軍。德國海軍號稱世界第二海軍,也被陸軍的勝利刺激得蠢蠢欲動,急切想上臺表現一下,希望通過一場戰役,沉重打擊英國海軍,突破其海上封鎖,保證德國艦隊在海上的行動自由。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打算和英國艦隊決一死戰。

當時,德國海軍號稱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問題是,德國的出海口不多,所以很容易被英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國主力艦隊像一條看門狗一樣,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德國的公海艦隊,使他們多半時間困在威廉港和不來梅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德國海軍不願意被“囚禁”,為了打破這種封鎖,制訂了一個自以為完美的計劃。德國海軍司令舍爾於1916年5月30日出臺了一個方案,企圖把英國皇家海軍誘入圈套。

問題是,怎麼才能讓英國艦隊上鉤呢?

舍爾拋出的誘餌,是遊弋在挪威海岸的弗蘭茨·馮·希佩爾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他推測,英國不可能派出整個艦隊去攔截一次有限的侵襲,而是最多出動一箇中型規模的艦隊來對付德國艦隊。這樣一來,舍爾指揮的公海艦隊的全部力量就在50英里之後跟蹤。如果英國海軍出擊,希佩爾進行象徵性抵抗後就轉舵,把追擊者引進舍爾的大艦隊射程內。德國憑藉優勢兵力,一舉吃掉這個英國中型艦隊,削弱英國海軍的實力,然後再找機會和英國人決戰。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很美,可惜人生不如天算,德國軍艦“馬格德堡”在芬蘭意外觸礁,導致德國海軍密碼本落到俄國海軍手裡。俄國是英國的盟友,自然在第一時間把這個重要的密碼本轉交給英國。因此,英國完全看到了德國海軍的地盤,瞭解其全部作戰計劃。

為了對付德國海軍,英國決定將計就計,照葫蘆畫瓢,制定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計劃:也是利用一個小艦隊,把德國艦隊引出來,然後再用主力大部隊去消滅他們。

有意思吧,雙方居然使用了同樣的策略,於是一場經典的海上大搏殺就這麼開始了。

德國公海艦隊主力與英國海軍主力狹路相逢,鹿死誰手?

德國艦隊共99艘戰艦(16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61艘雷擊艦),分為兩個編隊,由南向北行駛。英國艦隊共151艘戰艦(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1艘佈雷艇,1艘水上飛機母艦),也分為兩個編隊,由北向南航行。雙方相向運動,相遇後隨即展開了一場大戰。

英國艦隊的實力本來強於德國艦隊,但交戰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英國艦隊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共計11萬噸;德國艦隊損失1艘前無畏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共計6萬噸。

從戰損比上說,德國完勝英國。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英國艦隻,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然而,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仍成功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德國港口,使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美國《紐約時報》對這場戰役做了一個非常形象又精彩的點評:德國囚犯(公海艦隊)痛揍了看守他的英國獄卒(皇家本土艦隊),但還是被關進了監獄(港口裡)。

張宇翔:《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丟了一個延安,換取了一個新中國

1947年,蔣介石宣佈學向解放區進攻,命令國民黨軍隊向延安發動攻擊。毛主席當時做出果斷的決策,主動放棄延安,然後帶著敵人兜圈子,從而掩護各機關單位的撤離。之後國民黨的軍隊佔領延安之後反倒而是被解放軍逐漸消耗,更主要是黨中央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了大反攻階段,最終用一個延安換來了整個新中國,這何止的戰略上的勝利。

長平之戰

在比較著名的戰爭中,長平之戰就是佔據了主要的地位。當年秦趙兩國都經不起長期的這樣消,所以最終兩國都換了主將。而秦國的主將白起明顯更勝一籌,用佯敗的方式步步把敵人引入自己做好的口袋裡面,然後圍困趙軍無法。最後趙軍突圍失敗,都成了白起的刀下之魂。白起的假裝敗退的計謀,使得長平之戰最終勝利。而長平之戰秦國的勝利,更是奠定了秦國一天的戰略基礎。


淡看天上月


這樣的例子有不少,不過個人覺得最典型的例子,大家應該去看看楚漢戰爭。

因為,在整個楚漢對決過程中,項羽率領楚軍在多部分時間上都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多次擊敗、甚至重創劉邦的漢軍。然而,在整體戰略上,項羽卻是失敗的。因此,劉邦得以越戰越強,並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所以,我覺得劉邦對項羽的勝利,是戰略勝利壓倒戰術勝利的典型。

比如滎陽之戰,漢軍在數倍於己的楚軍圍攻下,堅守了幾個月,最終滎陽城還是被項羽攻破。危急關頭,劉邦只能在部將紀信的掩護下,才勉強脫險。

滎陽之戰楚軍還是攻下了滎陽,還差點活抓了劉邦,從戰術角度來說,項羽其實是獲勝了。但在大戰略上,項羽卻敗了。因為,正在項羽不顧一切的攻打滎陽,想活抓劉邦之時,楚國的後方已經被漢軍的機動部隊徹底打亂。

漢將靳歙全力攻打楚國後方,先後攻下繒、郯、下邳,蘄、竹邑等地,甚至一度對楚國都城彭城形成包圍之勢 。與此同時,劉邦又與灌嬰部隊會合,實力恢復,接連在燕縣、白馬、河內等地擊敗楚軍部隊。

此外,項羽陣中最重要的謀士也在滎陽之戰期間離世。這些打擊,可不是拿下滎陽這樣的戰果所能抵消的。


其實,在整個楚漢期間,劉邦的本部漢軍一直都被楚軍壓著打。如果從戰術的角度考量,漢軍對楚軍基本上敗多勝少。然而,劉邦的本部漢軍卻以弱勢兵力死死拖住項羽的楚軍主力,讓韓信的大軍得以北上逐一消滅諸侯,讓彭越的部隊可以在梁地接連騷擾楚軍後方。最終,項羽的楚軍在一次次的攻堅戰勝利中越戰越弱。而漢軍的機動部隊則可以逐步對楚軍形成包圍之勢,為垓下之戰奠定了基礎。


這些歷史要讀


這類“捨棄一點贏得全局”的戰略妙筆,不單在近現代戰爭史上極多,哪怕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經典戰例,典型一場,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漁陽之戰。

現代人說起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的戰爭,常見滿滿自豪感。但事實上,自從公元前133年戰事爆發後,漢軍的表現,堪稱是被反覆吊打。漢軍派出去反擊的部隊,進了草原就常見抓瞎,除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衛青小勝一把,其他人都是被摁住圍毆。漢王朝的邊塞,也被打了個慘,騎兵迅烈的匈奴軍,輕鬆就在長城沿線來回砍殺。

爆發在公元前127年的漁陽大戰,就是此時戰況的寫照:上一年剛剛經歷全軍覆沒厄運的漁陽要地,還沒等喘過氣來,就又迎來匈奴人的馬刀。匈奴鐵騎大舉來犯,就鑽漢軍分兵把守的空子,輕鬆殺入漁陽腹地,一頓瘋狂殺戮後,造成漢軍數千傷亡。再搶在漢軍增援部隊趕來前得意離去,一如這六年裡,他們屢試不爽的套路。

但是得意的匈奴人沒有想到,他們這次迎來的,將是大漢鐵騎復仇的刀鋒!

自從漢匈戰爭爆發後,漢武帝君臣們就在苦苦思考,開戰六年了,為什麼兵精糧足的漢軍,依然逃不過屢戰屢敗的倒黴仗?最關鍵一條,就是漢軍戰略思路的錯誤:要麼是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往哪裡迎戰,要麼就是悶頭蒼蠅一樣,朝著草原腹地亂反擊。等於被人乖乖牽著鼻子走。要想勝利,就得換個打法:不再去被動救漁陽,而要調集重兵,打一個匈奴死也不能丟的地方:河套!

於是,當漁陽的將士們,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做著悲壯抵抗時。衛青將軍率領的數萬精兵,似離弦之箭般向西北呼嘯飛出,先向北拿下匈奴高闕要地,切斷河套匈奴與匈奴單于的聯繫,再揮師拿下臨洮,張開一張大網後,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撲過來。猝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軍被打的稀里嘩啦,匈奴白羊王與樓煩王只率殘兵倉皇逃竄。自秦末起淪陷數十年的河套草原,一戰收復!

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在整個漢匈戰爭史上,都是轉折點般的意義:驕橫的匈奴鐵騎,從此喪失了南侵的立足點,昔日那種輕鬆遊獵漢匈邊塞的好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被動挨打的漢王朝,也終於拿下了進擊的橋頭堡。先前險惡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從此一馬平川。肥美的河套物產,更足以供漢朝繼續“孵化”強大騎兵軍團,源源不斷的投入對匈奴作戰。

可以說,自從這場雷霆一擊後,漠北之戰匈奴單于狼狽遁逃的場面,大漢鐵軍封狼居胥山的威武景象,都已悄然埋下伏筆。這榮耀一戰,來自衛青將軍卓越的用兵能力,來自漢武帝超凡的戰略勇氣,但同樣的,
也來自失去援救的漁陽軍民,那一場死死牽制匈奴主力的浴血抗擊。

與追亡逐北的衛青霍去病一樣,漁陽軍民們,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鐵漢,功勞,同樣不朽!


我們愛歷史


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整個淞滬會戰期間,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整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比日本軍隊死傷的人員多,而且最後也沒有守住上海,可以說在戰役上是失敗的。但是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全國抗戰全民抗戰的信心,所以說戰略上是勝利的。

二、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中,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5輛坦克,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借指會戰結束,德軍損失兵力70萬多人,損失坦克約248輛,損失飛機900架。蘇聯損失兵力180多萬,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

根據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軍的計劃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雖然德國對蘇聯造成了極大的傷亡損失,但是沒有達成任何戰略目標,所以說德國失敗。

三、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整場襲擊持續了90分鐘,美國沒有任何有效的還擊。整場偷襲戰役,日本勝得沒有任何懸念,但是在戰略上急速了美國對日宣戰。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南柯


我能想到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能堡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東線的一場大戰。因為俄軍威脅東普魯士,德軍為了支援東線,從西線抽調兩個集團軍。此次會戰俄軍兩個集團軍幾乎全滅,損失兵力不計其數。德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為了打這場戰役,從西線抽調的軍隊削弱了西線的力量,導致西線沒能完成施裡芬計劃。最終讓法國得到喘息之機,死裡逃生。德國沒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打垮法國,從此德國陷入了最不願看到的兩線作戰境地,並最終戰敗。

協約國方面輸了一場戰役,卻贏了整個戰爭。

第二個例子是湘軍和太平軍的靖港之戰。

曾國藩統帥的湘軍被太平軍打得大敗虧輸,曾國藩本人羞憤交加,投水自盡,被部下就起。

但同時就在靖港邊上的長沙,湘軍卻打敗了太平軍。從此太平軍離開了湖南,並再也沒有進入湖南。而湘軍卻從此可以利用湖南為基地,逐步延長江推進,最終滅亡太平天國。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最初卻源於就靖港大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