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陪伴能讓寶寶情緒好?

春春的天天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夫妻倆一直自己帶孩子,談一下我們的經驗和看法。

孩子1歲能走路之前,在出現哭鬧情緒的時候,無論我們夫妻倆誰在孩子身邊,都會馬上抱起孩子,溫柔的安撫,細聲細語的跟孩子說話,檢查孩子是否拉臭臭尿尿了,是否渴了、餓了,是否太熱出汗或手腳冰涼,讓小寶寶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和氛圍,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經常開心的笑起來(雖然多半還不知道笑是什麼),但真的能夠暖化人心。

孩子稍大一些之後,活動範圍增大,但是往往走一段路之後就會鬧著要爸爸媽媽抱抱,我們除非特別累的情況下會跟孩子商量要不要再堅持一下或者原地休息,否則都會很愉快的把孩子抱起來繼續走路,對年幼的孩子提供及時的滿足,能夠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快速的安撫,避免情緒的激化導致孩子產生不必要的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

現在帶著元寶出去玩,只要孩子跑累了,伸手抱住我的大腿,或者看著我伸出雙手做出抱抱的姿勢,我就會馬上蹲下來摟緊元寶,抱起來輕拍孩子的後背,直到我抱累了,或者孩子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從我身上掙扎著要下來的時候,才會放手讓孩子繼續奔跑玩耍。

兩個孩子在1歲多到3、4歲還沒有習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之前,有很強烈的玩耍和嬉戲的慾望需求,我們不會讓孩子自己去玩,更不會面對孩子的央求和粗暴的拒絕,只要精力、體力允許,都會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做遊戲、在地上一起滾、在滑梯和遊樂場一起上躥下跳,這種親身的陪伴,跟孩子一起體驗快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世間萬物,真的能夠提升孩子對自己的依戀情感,孩子玩的也更開心,情緒好了,鬧脾氣的情況少了很多。

目前元寶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我作為全職爸爸,只要是陪著孩子玩的時候,都會陪著孩子東奔西跑,趴在地上看螞蟻、蝸牛,一起在波波池裡面嬉鬧,完全無視周圍家長異樣的眼神和其他孩子羨慕的眼光,就是這麼霸氣咯。

女兒慢慢長大了,我們會利用空餘的時間,帶著孩子去她想去的地方旅行,一起享受親子時光慢生活,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分享書本故事的感受,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會坐在一邊看書,儘量不看手機,從來不開電視。

媽媽是個情商高的人,經常會跟我和孩子一起講個笑話,搞怪之類的,往往能夠逗得笑點很低的我們爺三個笑的前仰後合的,這種氛圍很容易放鬆大家的情緒,營造喜樂的氣氛。

還有其他一些做法,不一一分享了,我覺得,作為家長,放鬆心態,對孩子寄予足夠的關愛和耐心,抱持同理心,是保證孩子情緒好的關鍵因素!

*************************************************

元寶爸爸:我是兩個孩子的全職爸爸,70後花樣大叔,專注育兒、教育和親子旅行的話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轉發我的觀點,更歡迎評論發表您的意見,謝謝!


元寶爸爸聊育兒


什麼樣的陪伴能夠讓寶寶情緒好?我家小寶現在四個半月,見人就樂,小區裡所有的爺爺奶奶看見了都會逗他,說特別愛看他笑。他基本上不鬧,除了實在是餓了才會哼哼兩聲。總體來說,真的是一個情緒特別好的寶寶。

寶寶是姥姥帶的多。姥姥先是幫我姐姐帶了兩個孩子,我的老大也是姥姥帶大的。所以姥姥在哄孩子方面真的特別有經驗,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學習:

第一,姥姥喜歡跟寶寶說話。做事情也會跟寶寶先有個交代。比如,給寶寶洗澡了,就會一邊抱著寶往浴室走一邊說,寶寶,咱們洗澡啊。

第二,經常逗孩子笑。姥姥比我更會做誇張的表情,她一笑起來,連皺紋都是在笑的。孩子特別愛看到她的笑臉。

第三,寶寶偶爾鬧騰起來,姥姥也從來都不煩,總是很溫柔,哦,寶寶是不是餓啦?寶寶是不是尿啦?姥姥看看,姥姥抱抱,姥姥摟摟。

說來也怪,寶寶鬧騰的時候,在姥姥的懷抱裡,能很快就消停了。所以我覺得姥姥是給了寶寶足夠的耐心和安全感。



姐妹們,你們也可以學起來喲。跟老一輩學經驗,再加上我們可以自己給寶寶餵奶,寶寶一定會越來越開心的。

歡迎您關注我!在育兒的路上,多學習,愛分享,我們一起升級打怪!


小公主變形計


什麼是好的陪伴?陪伴的質量很重要,但陪伴的人和陪伴的環境同等重要!

陪伴的質量很好理解,陪伴時全心全意,放下手頭上的事,還有手機,好好享受親子時光。

而陪伴的人和陪伴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要做一個快樂,心理營養富足的媽媽。

快樂的,有自信,有正能量,有自己生活,有自己價值感的媽媽才能給孩子好的陪伴,從而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媽媽情緒好,寶寶情緒自然不會差。



第二,0-3個月,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0-3個月的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唯有哭是他唯一的語言。

如果此刻媽媽能無條件的愛孩子,接納孩子的一切,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的內心一定是平和,滿足的。

一個內心滿足的孩子,是不會情緒化的。



第三,4個月-3歲的孩子,給足安全感。

爸爸媽媽關係要和諧,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沒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就不會有大的波動,他內心一定是平靜而有溫度的。

第四,4歲以上的孩子,給予肯定與認同。

當孩子擁有自主意識時,總是希望自己做的事得到肯定,讚美,認同,孩子擁有這些會更加健康自信快樂。


第五,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擁有好情緒,父母在處理自己情緒問題時要有方法,絕不能無理由的亂髮脾氣。


放開那孩子讓我來


謝謝提問我!寶寶馬上五歲了,我帶了4年又六個月,此刻11:09,一邊回答提問,一邊看幼兒園的視屏,他正在午飯,我就是這樣心不離,眼不棄的天天24小時。陪,我做到了。伴,我是這樣努力的,也還在努力追求中。

如何伴得寶寶情緒愉快,高高興興,我是這樣做的:第一,直到今天,理性,情感上,從不主導他,強迫他。讓他像春天的幼苗,享受陽光雨露,勃發的生命力,本身就寫著幸福愉快,花樣的美麗,色彩斑斕。誰要調味,只能是蹩腳的廚師。家裡五個人時,七個人時,什麼時候問他最愛誰,我都排第一,只是前幾天,破天荒排了個第二,他媽媽排了第一。第二,情緒飽滿。家裡人,小區帶娃阿姨,奶奶外婆,總能見到我的努力,情感總是那樣充沛,以此跟寶寶的頻率共振。第三,不當看娃人。身體,動作,行為共振,協同一致。他滑滑梯,我也滑,他盪鞦韆,我也來;他摺紙,我也折,就在週日(9月9日),正在折烏篷船,桌上折了9只,突然挑另艘船要我折,近70分鐘才折成功——跳在一個大坑爬不起來。

我這樣認知和努力,寶寶的情緒好嗎,不知道。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問,最願意跟誰在一起,不用懷疑,肯定是我。


退醒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應該不光是停留在讓孩子感到快樂上,而更應該關注到陪伴對孩子的教育意義上

孩子的情緒好不好與陪伴教育有時候是相互矛盾的

就如,孩子想要很多的玩具,你不買他就又哭又鬧不開心,那你是依不依他呢

又如,孩子已經吃了一個冰淇淋了還想在吃一個,但你又怕他吃壞肚子不給買,那孩子會開心嗎

有的父母可能就想,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多買幾個玩具,多吃一個冰糕也沒什麼,就依了他了

卻不知道這樣的做法可是在害了孩子,這是等於告訴孩子,不用遵守規則,不用自我約束,想幹嘛就可以幹嘛,這個社會是無法無天的,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



近幾年親子教育越來越受家長們的重視,從而誕生了“高效陪伴”這麼一個新慨念

其實作為父母,沒有誰是不願意陪伴自己的孩子的,都想多多的陪伴孩子,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總是沒有時間

終於有點時間的時候,卻又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原本美好的計劃被很多的“不應該”打破了

不應該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還在玩手機

不應該沒有認真的聽孩子講故事

不應該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不應該輕視了孩子的想法

不應該存在的不平等

太多的不應該,都是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才明白的

要提前預防這些“不應該”

首先要從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開始,要學會把孩子放在與我們大人平等的位置上來,以身作則的為孩子做榜樣,不能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不開心都會過去,人還是小孩都不能做

然後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誤解了孩子的想法,沒有什麼比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誤解更讓人傷心的事了

還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與孩子分享所以的快樂與悲傷,讓孩子明白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事情,不是每一天的事情都是開心的,但所有的不開心都會成為過去,明天又是值得期待的美好一天

最後是相信孩子,如同孩子信任你一樣信任孩子。多支持他,鼓勵他。

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愛,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雙寶老媽


一般來說,父母不妨這樣來陪伴孩子:

1、保護和肯定孩子。當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家長要學會保護孩子並肯定孩子,告訴孩子,有爸爸媽媽在,不要害怕。待孩子情緒穩定後,與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起因,並在交流中照顧孩子的情緒。最後,給出孩子可行的建議。

2、感同身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Ta,不管是高興的還是痛苦的,都要學會嘗試理解,以讓孩子感到更安全、更信任父母。

3、學會傾聽。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更是一種愛與陪綁。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要及時傾聽,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當孩子訴說說,不要隨意打斷,而是微笑點頭認真聽,這樣的孩子才會更好。


歐爸說


理解與接納,是我們所能給孩子的最好陪伴。

——摘自《愛,讓我們彼此聽見》

一、當好寶寶的好玩伴兒。

將自己的童心挖掘出來,做一些簡單的遊戲。

如:唱兒歌、講故事、砌積木、吹氣球、在房間裡轉來轉去藏貓貓……

親試有效的共玩技巧

1. 在介紹一種玩具之前,先讓孩子自由的探索幾分鐘。

2. 當孩子有不當玩法出現時,不妨建議孩子:“我們來試試另一種玩法”。

3. 不要怕弄髒弄亂而限制小孩子活動。

4. 父母應讓在交談互動中協助孩子去逐步發現問題的答案,而非立即給予答案。

5. 父母應使用孩子可以瞭解的語言和清楚的聲調和孩子說話。

6. 父母應讓孩子自由發揮表達,對孩子的想法加以接納並給予回應。

7. 允許孩子改變遊戲的規則做新的嘗試。

最重要的是,“在陪孩子玩”之前,父母首先要放鬆心情,以孩子的話語及孩子玩的方式來和他玩。玩的時候全心投入,不要趕時間,也不要記掛別的事。有時不妨讓孩子來帶領您,看看“這個要怎麼玩?”“那個要怎麼弄?”這樣他會玩得更起勁、更開心呢﹗

二、同理心

在寶寶的心裡,玩具、洋娃娃們都是有生命的。可以試著給她的玩具起名字。然後,你會發現,寶寶會記住這些名字的。

我的經歷:

大寶二週多的時候,收到一個洋娃娃。她問我,“她叫什麼名字”。我脫口而出“曼妮”,沒想到,她一下就記住了這個的名字。當找不到洋娃娃的時候,就在屋子裡喊“曼妮在哪裡?”或者突然問一句,“曼妮最近聽不聽話?”,這讓我感覺到,有了名字的這個洋娃娃,成了孩子的“朋友”,她會尋找他們,惦記著他們在幹什麼。

別嫌麻煩,給寶寶的玩具取個名字吧,不要怕寶寶記不住,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認同,激發孩子與玩具間的友好互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一舉多得。

三、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

有愛才有家。

我們要在家裡讓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對生命的熱愛。

現在有很多單親家庭,但是,單親家庭一樣可以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

我認為,哪怕是離婚,只要是理性和體面,也好過沒完沒了的讓孩子備受折磨的爭吵。

——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四、親密的擁抱

寶寶還小,有時我們語言上的愛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多的真切感受。但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擁抱,一個甜蜜的吻,卻會讓會讓寶寶內心綻放出充滿愛的花朵。

親密的舉止不僅增加孩子的愉悅度,還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給寶寶一個可愛的抱抱吧。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說過,“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後悔。”從今天開始,請放下一些工作,放下一會兒手機,多陪陪孩子吧,他們需要你。

就這樣。

走心。


山那邊好地方


陪伴孩子,的確要好多耐性,但是好多爸媽都沒有這個耐性,生了就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還有就是請保姆,再次一點的就是送去早教中心,還有的就是爸媽帶呢,手機不離手,現在的人都是沒有那種耐性,很浮躁,我自己帶孩子,也有很多不足,但我每天都帶孩子出去溜達,在他一歲的時候,開始呀呀學語,每次我跟他出去,都會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太陽,月亮,蘋果,南瓜,總之見到我都指著對他說,慢慢的,他也跟著我說了,我說一句,他說一句,模仿能力強,他也認識了好多東西,有時在家的時候,我拿圖書給他看,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他現在拿起圖書翻到那頁都會說這是什麼,比起小區的同齡人,都知道得多,說得多,語言表達能力強。我還會陪他玩遊戲,在小區很多人帶孩子,有的老人揹著孩子在打牌,有的爸爸捧著手機看孩子,有的一堆人在聊天,孩子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哭了才看到,這些都不是有效的陪伴,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在三歲前大腦發育超快,希希每位爸媽都用心陪伴孩子,給予各種刺激,孩子都會變得聰明可愛的


能xi媽


再不陪伴寶寶就長大了,寶寶的成長需要父母和寶寶心靈互通,知道寶寶在想什麼,有什麼需求,有什麼困惑,寶寶的成長需要父母和寶寶全方位的互動、交流、點撥和引導。父母要保證基本的陪伴時間,在陪伴寶寶的過程中全心全意、傾情融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