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看情感,“愛” 的深度解讀


佛眼看情感,“愛” 的深度解讀


在這樣一個清晨,我們又開始了一天的修學。昨天晚上,大家學習了慈心禪的修習方法,把我們的愛心散佈給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喜愛的朋友們、家人,還有一切苦難的眾生。今天早晨的皈依共修,我們討論的話題就叫《佛眼看情感》。

談到人際關係和情感,想到了這種所謂的“愛”,我們有時候會有一種困惑,它既是人際關係中人們非常重視的,但另一方面,佛教又常常說,愛為苦本,苦從愛生。

大家可能有看過一部電影,叫《一輪明月》,它是講弘一法師一生的傳記。弘一法師出家以後寫了一封信,安排人通知了他的妻子雪子。雪子是日本的一個女孩子,十七歲時遇到弘一法師,跟他來到中國一起生活了十二年。法師出家的時候告訴她,我已經皈依佛門了,派人送她回到日本的家鄉。雪子臨走前要求見最後一面。在那個電影裡就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兩艘小船,從湖面上靜靜地划來,擦肩而過。在這個時候,雪子突然就忍不住了,她就問了弘一法師一句話,“法師,什麼是愛?”

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情感,我們該如何來看待它?它好像會帶給我們快樂,但也繫縛了我們。作為一個學佛者,好像也要摒棄這樣一種愛執。那我們該怎麼來看這樣的一個情感呢?事實上,說到這樣的一個“愛”,它的巴利文的原文,或者說是它的梵文,可能是有很多完全不同的單詞,但是翻譯成中文之後,都用了一個“愛”字來表達,其實它們是不一樣的,甚至可能有本質的差別。

事實上,佛典裡邊跟愛相關的巴利文詞或者梵文詞有很多。我在這裡簡單地舉了幾種例子。比如說“愛好”,或者說一種崇高理想,其實也都是一種愛,也翻譯成了愛。如:“我熱愛我的信仰”,“我愛佛法”。還有一種是友愛,朋友之間的友情。母親對子女,她有一種母愛,也是一種愛。兄弟姐妹之間也有一種親情、手足之愛。還有男女兩性之間的性愛。所以不同的詞都翻譯成了同樣一個詞,而我們在談論和理解的時候,事實上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必須要對我們所談論的有一個非常清晰的了知。

在論典中間,把一切愛簡單地大概劃分為兩大類型。《大毗婆沙論》二十九卷,說到愛有兩種:染汙為貪,不染汙為信。所以在這裡就非常明確地把一切愛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染汙愛,另一類是非染汙愛。

染汙愛的本質屬於根本煩惱,就是煩惱心所裡邊的貪煩惱,它跟我們的無明相應,是帶著執著和佔有慾的,須要擁有、抓取、得到。非染汙愛的實質屬於善心所裡邊的信心所,它來自於對美德與真理的認同、尊重和好樂。

在《大般涅槃經》裡邊,也非常形象地把這兩種愛概括命名為餓鬼愛和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憫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所以在這裡明確地說到,成佛以後有沒有愛?有的,他有這個法愛。

“餓鬼愛”這個詞本身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那樣一種匱乏感,它的本質。為什麼我們會有貪婪?那就是來自於我們生命的一種匱乏感、不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渴望、抓取、粘著、佔有慾。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有過這樣的一些體驗和感覺。當你被一個內在的匱乏感跟渴望所控制的時候,心會變得非常焦躁,生命受到繫縛,失去了自主的能力。

那法愛呢?它來自於對真理、美德的體認,對生命痛苦的洞察。因此就會表現出對善法,對聖賢有一種敬重之心,愛戴之心——“我愛佛法”;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和關懷的情懷。這樣的一種法愛,大家有沒有體驗過呢?可能也有體驗,昨天晚上大家修慈心禪的時候就在體驗,是不是?願一切眾生平安,願他們平靜喜悅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心裡沒有匱乏感。內心願意去祝福,看到他們的可愛面,看到他們的痛苦,產生了慈和悲。當一個人安住於法愛的時候,他的內心變得非常的開闊、寧靜,而且充滿了信心,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生命。

如果我們分辨清了這兩種愛,我們就可以知道怎麼來看待情感。

關於染汙愛的特徵,經典中說:“設習愛慾事,恩愛轉增長,譬如飲鹹水,終不能止渴”。它的特徵有六種:

第一,有待。就是它依賴於因緣的條件才能滿足。如果說你對某個人產生了貪愛,但是對方對你沒有感覺,那麼你就會覺得失落,覺得痛苦,會變得很焦躁。那如果說對方也愛你,那你就會感覺快樂。所以染汙愛它需要對方的回應,須要得到回報。

第二,無常。情感它是變化的,否則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離婚這件事情。

第三,增長。就是串習得越多,它會變得越強烈,而不是變少。

第四,生苦。相思之苦或者其他的慾望,對金錢、對享受、對名望……所有這些愛都會帶來痛苦。

第五,生嗔。表面上看是一種愛,但卻能常常讓我們生起憤怒。所以當真正熱戀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夫妻之間,父母跟孩子之間,往往是又愛又恨。愛得越深,我們的憤怒好像也來得特別的猛烈,特別的深刻。在陌生人面前,我們彬彬有禮,但在家人面前我們就完全變成了阿修羅。所以這個愛也會變成生氣、憤怒。

第六,非自在。它會繫縛我們的身心,令人熱惱不安,矇蔽智慧。因為這種貪愛,造作種種的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障礙禪定。當貪愛升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沒法靜心打坐,神通也會退失,令人常陷輪迴,無法解脫。

佛經裡邊有這樣一個記載,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佛陀的座下,有一位持戒第一的比丘尼。這位比丘尼曾經是出生在富貴人家的一個少女,她喜歡上了家裡的一個僕人,一個男孩子,但是,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她無法跟他正常地結婚,於是兩個人就私奔了。後來生了孩子,過著比較簡單幸福的生活。但是後來,她非常思念她的父母。她懷孕的時候,按照印度的風俗,必須要回到孃家去生產。於是,她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就不顧丈夫的勸阻,從家裡逃出來,想回孃家去生孩子。走到半路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在那個風雨之夜,她的丈夫為了幫她去找柴火,被毒蛇咬死了。兩個孩子也夭折在路上。當她想回家的時候卻又得到一個噩耗——她的孃家也被這場暴風雨摧毀了,她的父母跟弟弟也已經死在昨晚的災難中。當她聽到消息的時候,再也經受不住這個打擊,她的衣服就全部脫落到地上,赤身裸體,發瘋了。每天見到人就哭喊:“我的丈夫死了,孩子死了,爸媽都死了!”

後來,在因緣的推動下,她來到佛陀講法的地方,當見到佛陀的時候,因為佛陀的威力,她恢復了神智。她在這個時候就問佛陀:“還有比我更慘的嗎?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的親人,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這時候,佛陀就告訴她說:“姐妹,你這一生流的眼淚其實並不算多。在輪迴中,無始生死以來,你因為跟親人的別離所流過的眼淚,其實已經超過了四大海的海水。”

當佛陀告訴她這一句話的時候,她被深深地震撼了,於是就發心跟隨佛陀來修行,走上這樣一條追求解脫的道路,後來證得了這個阿羅漢,成為持戒第一的比丘尼。

她的這個傳記,在好幾部論典裡都被記載。所以,無論親情也好,愛情也好,雖然會帶給我們快樂,但是也可能會讓我們深陷輪迴。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都是染汙愛,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非染汙愛,在這裡邊有兩大成分。

第一種就是見到對方的可愛面而生起尊重、認可。我們愛任何一個人都是因為見到對方的美德、優點,這時候你會對他升起一種信心,升起尊重和認可。

有人說,與人相遇,首先是被他的顏值、外表所吸引;然後進一步就是他的才華;最後真正認可的就是他的人品。這個認可,實際上就是來自於見到對方的美德,見到他的優點。

第二種愛,是因為理解到對方的痛苦而升起悲憫和關懷。

所以說,愛是一個複合體,正是因為有這些美好的部分,所以才會讓這個世間歌頌它,稱讚它。因為彼此之間有這兩種愛,所以我們會為對方奉獻和付出,互相攜手走過苦難的人間。

如何來轉化和提升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情感,讓那種帶來痛苦的染汙愛少一點,讓帶來尊重與友善的非染汙愛多一點,少一些繫縛,多一些關懷呢?那我們就須要防止兩種錯誤的態度。

第一種,是放任自己沉溺其中。就是覺得愛就要有貪著,就是應該獨佔的。

所以當你嫉妒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這是愛的表達。其實這不是愛的表達。嫉妒是基於匱乏感、貪著和自我的需求。

另外一種,就是過於的批判。當我們有情感、有貪愛、有執著的時候,我們會批判自己,同時也會批判別人,覺得別人有一些情愛,結婚了,就會覺得他是搞輪迴去了,沒有修行。

事實上,任何一個凡夫,他的這種匱乏感和自我的需求感是一直存在的,直到他能夠破除我執,證到阿羅漢。就算證到初果、二果的聖者,仍然可能會被這種染汙愛所困擾,仍然會因為情感而產生痛苦。

在佛陀入涅槃的前夜,當時他躺在娑羅雙樹下,樹上開滿了潔白的花朵,花瓣隨風紛紛飄落在佛陀的身上。弟子們和信眾們都圍繞著他,等待佛陀最後時刻的到來。在這時,阿難照顧好了佛陀所有的事情之後,卻沒有跟大家在一起。他獨自一個人走到屋裡,把門關上,插上房拴,在屋裡開始流淚。他心裡想到:“我還是一個有學,還沒有證到阿羅漢,可是我的老師就要離開我了,他就要進入涅槃!”所以阿難他也流淚了,感到痛苦。佛陀觀察到了阿難的心,他就讓弟子去找阿難過來,對阿難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嗎?一切法都是無常,有為的一切世間必然是有生有滅,這是自然的法則”。然後佛陀就宣告說:“阿難,你已經做到你最完美的一切努力,在過去諸佛都有像阿難這樣一位侍者,未來的每一尊佛也會有一位侍者像阿難。”他說:“此時此刻,我的這位侍者已經盡他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所以,阿難!你有大功德,你應該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當佛陀用他的慈悲心這樣來開導和安慰阿難的時候,他所有的痛苦就都消失了。

所以說我們要接受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接納但不放任的態度,運用自我關懷、自我理解來面對和覺照。你要看到那樣一種匱乏感的本質,看到那樣一種貪愛的背後是一個脆弱的自己,充滿不安全,害怕孤單,希望被認可。那樣一個脆弱的自己,我們不忍心去批判它,我們會用一顆慈悲心、理解的心去擁抱和關懷他,不斷地發送愛心給他。這樣的話,我們的那種不安的、抓取的感覺就會慢慢鬆開。所以說,對自己的脆弱面與陰暗面,須要用慈悲和智慧之光去照亮這個部分,當它被照亮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徹底地療愈自己。與此同時,要不斷地開發和提升我們的法愛。

昨天我們已經帶大家修習了慈心。事實上,完整說來有四種——慈悲喜捨。

不斷地觀察他人的美德,可以開發我們的祝福和慈愛;瞭解到生命的痛苦,能夠激活我們的悲心;見到他人的幸福,我們會產生喜悅;理解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成長的過程,我們就產生了平等的舍心,可以放下,因為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規律和成長道路。

看到別人痛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很有愛,但是如果父母沒有看到孩子的痛苦,那麼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的。心理學裡面常常舉一個例子:一個小孩在公園裡走失了,父母找了半天,天快黑了才最終找到他。作為母親,看到孩子的時候,她的第一句話會說什麼呢?可能很多母親都會說:“跑到哪裡去了,你不知道媽媽有多著急嗎?你把媽媽都嚇死了!”是吧?如果這樣說的話,其實你只是向孩子發洩自己的痛苦情緒。事實上,孩子找不到爸媽的時候,他是更害怕、更無助的,因為他更脆弱。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苦痛,就會陷入自己的情緒裡邊。這樣責罵孩子的時候,孩子感覺到的其實是孤獨,他會覺得自己跟父母離得很遠,甚至於他還要反過來向媽媽賠禮道歉:我不敢了,下次再也不了!這樣來安撫情緒。

所以說,真正能夠看到生命的痛苦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它須要我們有很大的覺照。

在人際關係中間,我們的法愛給這個世間帶來安樂,讓個體得到提升和解放。真正的愛是從智慧中升起來。當一個人成佛的時候,他對眾生有最通徹的了達,他對自我有最完整的放下。在這個時候,佛陀的愛達到完美,那就是所謂的大慈大悲。

最後,也祝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夠不斷地療愈我們內在的陰影和脆弱,都能夠不斷地開發我們生命中的光明和力量,願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美滿,願我們都能成就大慈大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