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研學旅行”火了,但只遊不學又被套路了嗎

近年,研學旅行成了熱詞。記者採訪得知,目前研學市場上“只遊不學”或者把遊和學簡單捆綁起來的狀況仍很常見。對於學校來說,如何將景點與課程相融合,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而相關教育專家也表示,研學旅行的核心是課程,要有專業性、系統性設計,通過多方協作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中小學“研學旅行”火了,但只遊不學又被套路了嗎

中小學“研學旅行”火了,但只遊不學又被套路了嗎

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 女孩幫醉駕男朋友換血

8日上午,濟南市六里山小學二年級學生來到濟南膠濟鐵路博物館,聽講解員講解膠濟鐵路的歷史,開啟了研學之旅。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潘世金攝

“量身定製”開啟研學之旅

4月8日,濟南市六里山小學學生按照年級,分別前往博物館、周村古城等地,開啟了研學之旅。學校針對全校學生不同的年齡、心理特點,前期設計開發了“量身定製”的課程路線。

校長劉琦表示,在教師調研的基礎上,學校舉行了招標會,邀請學校、家長、學生三方代表,就價格、特色、服務、安全、資質五方面進行打分,與評分高的機構進行合作。

“這是學校第一次開展全校的研學旅行活動,雖然圓滿結束,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二年級前往博物館為例,講解員的講解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他們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吃力。”劉琦表示,目前各研學機構都將安全方案准備得很充足,作為學校更關注如何將景點與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學有所獲。

“在研學過程中,學生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體驗式學習,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濟南第十四中學課程研究院院長原美玲表示,研學旅行到哪兒去不重要,最核心的還是課程的設計,而這需要教師的參與和調研。

濟南市歷城區實驗小學校長郭淑慧介紹,學校設計出了以“擁抱春天”為主題的研學課程,按照低、中、高三個學段進行。課程設計出來了,但她表示仍有一些不足。“學校設計的研學課程缺乏系統性,缺少頂層設計,而研學機構的課程內容針對性不強,並不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

市場尚不成熟 只遊不學現象普遍

相關政策的出臺,也讓研學市場熱了起來。記者在百度輸入“中小學研學旅行”關鍵詞,檢索出1,540,000個結果。一家旅行機構官網顯示,研學旅行按照華東、華北、西部等地域進行分類,內容也以大學、博物館、當地景點為主,線路的設計和普通夏令營的區別並不大。

記者多方採訪瞭解到,作為新興事物,研學旅行彷彿一個大蛋糕,很多機構都一哄而上,但基本都處於摸索階段。目前,研學市場並不成熟,由旅行社為主開發的研學課程“只遊不學”或者簡單把遊和學捆綁在一起的現象普遍。業內人士侯先生表示,研學是由遊學慢慢發展過來,注重的是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而目前有些機構在研學旅行的開展過程中,僅僅停留在去景點參觀遊玩的層次上。

“對學生來說,他們往往是帶著出來玩的心態參與研學旅行,家長、教師需要提前讓學生認識到,研學過程是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學生研學任務完成、作業、考核這些都是研學中的一部分。”侯先生表示,當前研學旅行基地、開展研學的機構質量參差不齊,需要家長、學校對研學的內涵理解更加深入。

山東和平旅行社總經理石喆表示,做研學並不需要特別高的門檻,只要是正規旅行社都可參與到研學項目中來,因此“亂象”很多。“研學市場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旅行社只具備旅遊資源,缺乏教育資源,只能當作旅遊商品進行開發,並不能達到研學的真正效果。”

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遊+學

教育部等11部門於2016年底頒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研學旅行應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儘管目的明確,但研學工作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仍是難題。

“研學旅行是一種體系,需要專業性、系統性,它的核心是課程,是正常教學形式的一種創新。”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李昶表示,研學旅行需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針對性的主題、目標以及學生收穫,就像教師平時備課一樣。普通人自己花錢能去的景點,研學旅行不宜涉及過多,要讓學生在研學中接觸到平時不容易見到的事物,這對他們的影響會更深遠。“這需要多方協作完成,並不是單一旅行社能夠做到的。”

山東大學旅遊管理系教授王晨光認為,研學旅行的最大公約數是人的成長,並不是遊和學的簡單捆綁,也不是1+1=2的簡單算數,這是一種突破性的教育改革。他預判,這也是一種教育社會化的必然趨勢。

“研學體系不完善、課程設計針對性不強、考核評價欠缺、社會各方融合度不夠等都是當前研學旅行開展過程中存在普遍問題。”李昶說,未來研學旅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研學的主題越來越細化,研學人群打破班級、學校行政劃分,按照該區域內學生的興趣進行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