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球的日本農業

享譽全球的日本農業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土壤貧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密度高達2924人/平方公里 。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日本農業卻相當發達,日本農業特別是休閒農業在國際上聲譽頗高,被很多國家學習借鑑。

在日本,政府引導在日本休閒農業的發展中起了最基本的推動作用,政府主要在技術、公共設施、財政、國際合作等方面對其進行引導。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隨著日本的經濟起飛,農村勞動力逐步外流,導致了農地棄耕、農業後繼無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日本把農業生產和藝術加工融為一體,利用田園風光滿足人們遊樂的需要,以此作為產業升級、價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其中,日本的國土交通省觀光廳與農林水產省通過推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結合,培養農業體驗指導員、解說員、經營人才,以此來配合促進日本休閒農業的發展。

此外,日本的教育部門在休閒農業的發展中,也起到了獨特作用,農部科學省與農林水產省合作,在全國兩萬兩千所小學實施“少年兒童下鄉村項目”,有效的將休閒農業與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放在一起,也說明了政府對休閒農業的重視。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日本農業已實現現代化,農戶收入水平超過城市家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相差無幾。從日本雜誌《PRESIDENT》在2013年公佈的“日本各職業年均收入”排名中可以看到的是,日本農民年均收入竟高達到756萬日元(約合49萬人民幣),甚至還超過了公務員等諸多職業。

“六次產業”最早是由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紀末提出的。當時的日本面臨著農業後繼乏人、農村衰落的問題。 為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開始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藉此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享譽全球的日本農業

比如:日本高之縣的一個小山村:馬路村。 這個村子的四周被上千米的高山所環繞,面積166平方公里,96%為山林,國有林的面積佔75%以上。據說在很久以前,這個村落曾經依靠賣樹留得富油,一棵樹可以賣100萬日元。 但是1979年開始,政府立法保護生態,村民也被斷了財路。 村裡的人也從原來的3000多人驟減為不滿10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人。 從八十年代開始,村長和農協會長一起帶領全村“伐木工”轉型向“6次產業創業者”。種有機柚子,再組織村民把柚子進行深加工,製造柚子果醬,柚子飲料,柚子湯料等。

同時修溫泉民宿、農林產物直賣所,吸引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費者來馬路村遊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萬多人成為馬路村特別居民。一年接待300多個團體來體驗與遊學,賣出1000多萬件商品,年銷售高達數十億元。

日本農戶的生產規模都較大,一般農戶全家只有2~3個勞動力,擁有土地50~70畝,個別農戶達到200多畝,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小型農業企業。 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所以日本農產品不但銷路暢,而且價格優。

同時,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日本人很會做生意,同時他們對一件事的考慮也是很完善的。這也許是他們從小就灌輸的一個思維方式吧,在農業問題上給他們很早就採用了“閉環式”的發展模式。 他們將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形成一個農業特有的閉環式產業鏈接,從而增加利益和發展的原動力。

日本通過土地流轉,在城市周邊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區域,並融入休閒、娛樂等元素,同時打造田園風光以吸引受眾。

同時,在農業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服務功能,以農業為依託,集合工業、旅遊、創意、研發、商貿、儲運、地產、娛樂、會展、博覽等三種以上的相關產業為一體,在進行農業生產以及產業經營的同時,展現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從而形成多功能、複合型、創新性產業綜合體。

有人說,日本的休閒農莊就像個節日聖地,而這就是日本休閒農業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營銷方法。

休閒農業時候跟商超有相似之處,要想吸引顧客來,超市商場經常會搞促銷活動,而農莊則需要多搞一些農業相關的文化活動,以此來吸引遊客,提升自己農莊的知名度。

農場IP,是以休閒農業為核心,圍繞這個核心進行綜合性的品牌打造,構建農場的品牌文化,也就是一個大IP。

日本休閒農場最大的特點是注重農場自身IP的打造。這個IP一旦打造成功,將會給農場帶來一大批鐵桿粉。無論是參觀還是銷售農場的農產品,以後都將變得容易。

日本休閒農業非常注重用戶關係的建立,他們會根據用戶的需求,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休閒農莊,其主要優勢在於使生產者與用戶之間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

同時,農場主經常會邀請用戶來到農場進行體驗或參加娛樂活動,讓用戶真正體會到農莊的不同之處。再經過不斷地交流、互動,從而提高用戶對農莊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日本休閒農業注重品牌的打造,主要藉助用戶的滿意度,對其進行宣傳。同時以鄉村人文資源和農業自然為依託打造休閒農業知名品牌。休閒農業的品牌理念是以“誠信、低碳、環保、生態”為主,在這方面,日本的休閒農業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主,注重環境保護。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也是“因地而異”,農業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優。

日本的休閒農業多以利用當地農業資源為主,以某一方面為主線,如鮮花種植為主,而水稻、養殖、農產品加工為輔,形成一個較為完整且多樣的主題公園,供用戶參觀或是體驗,而不是僅僅只打造某一種特色,忽略了其他資源的優勢。

由於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因此,日本人非常注重土地保護。保護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他們打造休閒農業首要考慮的問題。

日本對資源保護高度重視,且卓有成效,在休閒農業的打造上,日本雖會建立基礎設施和一些旅遊景觀,以保障遊客的權益,但在這方面,日本會依據當地的條件,在農業資源不被破壞的條件下,完成上述工作。

日本農村特別注重挖掘與創造農村文化,當地的文化遺產與非文化遺產被細心地保存下來,再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相融合,既體現了獨一無二的魅力,同時將原有的文化注入休閒農業的品牌打造中,孕育出了本地化產品。

發展休閒農業,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當地特色,利用區域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等本地特點,合理探索開發綠色觀光旅遊產品,進行科學的農業規劃,景區建設應保留其原有的鄉土和村野特色,在這方面中國明顯是初出牛犢。

享譽全球的日本農業

在商業模式的打造上,日本善於利用原有的資源,結合人類的智慧,建立了各個地區不同的商業模式。稻田畫就是最成功的例子。稻田成長期的稻田藝術吸引大批的遊客;秋冬後稻穀收穫後,又把稻杆變成藝術品,同樣實現了稻田的價值。

田舍館村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該村村民開始製作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題材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將雄姿,也有蒙娜麗莎、拿破崙,甚至還有哆啦A夢這樣的動漫形象。

這種稻田藝術根據不同設計的種植方法,可分為兩種觀賞法:一種是俯視觀賞。觀賞的遊客乘坐吊車或是直升飛機,不過這種方法對於恐高症的遊客有點尷尬;第二種方法叫“遠近法”。所謂“遠近法”,是為了便於遊客們在地面的觀賞臺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稻田裡的巨幅畫卷,而設計出的一種由近至遠的稻田畫種植方法。

如今,每年去田舍館村的參觀旅遊人數已超過20多萬人。這真是種田種出的“旅遊業”。甚至,還有一些大企業找上門,希望能利用農民們的稻田畫來為他們做“宣傳廣告”。

日本農業之所以“享譽全球”,除了質量之外,就是包裝。日本的農產品包裝可謂驚豔來形容。 日本的創意農業和農產品包裝也已經成為全球農業學習的樣板或案例。

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同時,白菜有賣整箱的、一顆的,也有切成半顆或四分之一顆的,全都用塑料紙密封包裝。切開的白菜如當天賣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個、也有5個一盒的,全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貨架上。蘿蔔、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的漂亮外觀和鮮美口味,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內部排列包裝之外,還有就是外形包裝設計,已經到了驚豔的變態環節了。 可以說,日本是世界上最講究包裝的國家之一,他們將日本文化中的禪意精髓提煉出來,再傳達出深融入一些自然、樸素、可愛的元素,最終呈現出來的設計簡單卻別有滋味,邃的極致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