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一年來的美歐關係

特朗普上臺一年來的美歐關係

長期以來,歐美以其所共享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社會理念被理所當然地視為西方的核心。然而,最近幾年來,尤其是在英美等國洶洶而起的民粹主義浪潮,使得跨大西洋兩岸政府間的價值觀念出現新的鴻溝,從而妨害雙方在國際上的有效合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什上臺後強行推進的“單邊主義”、未經聯合國授權而強行發動的“反恐戰爭”就已經在跨大西洋聯盟的框架內造成嚴重分裂。

十七年後的今天,以“美國優先”自我標榜的特朗普更與其歐洲同行在治國理政、世界觀上存在廣泛和深刻的差異。在跨大西洋安全同盟、歐美貿易關係、歐洲一體化美歐關係的核心議題上,顯然特朗普都發出了與其前任奧巴馬不同的聲音,引起歐洲盟友對未來歐美關係不確定性的極大擔憂。

雖然這一年來,我們看到特朗普政府在實際外交政策及其言行有所收斂、調整,但作為其競選旗艦口號的“美國優先”原則顯然是不可放棄、移易的,而這也同樣明顯地與歐陸主流政治所堅持的開放、多邊、多元的立場大相徑庭。這種巨大的鴻溝可能在未來歐美關係,以及歐美所共同關注的國際與地區事務中,造成更多的摩擦,從而阻礙跨大西洋的高水平合作。

在經濟貿易領域,“美國優先”可以說,對所有與美國有密切經貿聯繫的國家和組織(如歐盟)而言,都是一個威脅。在這方面,常年雄踞製造業價值鏈頂端的德國恐怕最是感同身受。德美在汽車製造等產業上的高強度競爭也不是第一次了。

當然,現在似乎有一種趨勢,就是特朗普為了拉攏歐、日等國協同圍剿“中國製造2025”,採取了“使功不如使過”、“先打壓後赦免以求統戰”的手段對付歐洲。即,首先是抨擊並威脅制裁歐洲相關企業、產業或國家,但同時開出若干“赦免/豁免”條件,其中當然包括與美國在對華知識產權爭端等問題上保持一致。

特朗普上臺一年來的美歐關係

2018年4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到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

單純從策略上講,特朗普這種“先打後撫”的手段或許能夠變相地彌合一些美歐經貿分歧,但特朗普通過施壓和“交易”與歐洲諸國討價還價的方式,仍讓其歐洲同行們感到詫異。他的激進執政理念及其提出的頗具顛覆性的對外政策主張,如民族國家利益優先、民粹主義、市場保護主義等,也令歐洲對未來美歐關係不確定性的增加感到擔憂。

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目前在美歐之間製造分離的因素有伊核問題。此前,作為奧巴馬政府兩大重要外交遺產之一的伊核協議(另一個是美國-古巴關係),也得到了歐盟的大力支持。除了聯合國五常、伊朗外,德國也是締約國之一。然而,現在隨著美國和以色列的一系列大動作出臺,讓歐洲的觀察者們產生某些不祥預感,那就是這邊敘利亞戰火未熄,那邊對伊朗恐怕又要磨刀霍霍了。

最近幾年來,尤其是敘利亞難民危機後,歐洲政府和民眾的心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像先前那樣為所謂“民主理念”、“捍衛人權”、“歐洲價值觀”而輕易對他國動武。這種變化與其說是和平主義的道德啟迪,不如說是難民危機的慘痛經歷“規訓”了曾經無比自信的歐洲人。

特朗普上臺一年來的美歐關係

歐洲難民危機

然而,美國特朗普政府敵視伊朗的政策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美以特殊關係下所建構出的美國中東政策也不會輕易更迭。遠離中東且坐擁“兩洋壁壘”又嚴格管制移民/難民/旅行者入境的美國顯然也無法和他們的歐洲盟友一樣對難民危機感同身受,因此在以色列的慫恿、挑唆下其發動戰爭或激化衝突的動機顯然比歐洲人更強。這樣一來,美歐之間在伊核問題上就產生了新的分歧。

除此以外,在如何對待俄羅斯、如何對待中國等大國方面,歐美也存有不同看法。歐洲人在能源上對俄羅斯的需求,讓謀求強力制裁俄國的美國人頗為惱火。而此前在英國的帶動下,一眾歐洲國家牽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也讓盟主臉上無光。

當然,在當下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歐洲人怎樣選邊站隊,或者開出新藥方,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王鵬,系亞太智庫研究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華府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