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上世紀鈴木進入中國市場時,憑藉在小型車領域的優勢,鈴木曾有過一段極其風光的歲月。

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隨著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帶來的汽車消費升級,近年來小型車市場逐步萎縮。

此時鈴木在中國市場依然堅持小型車戰略,銷量也陷入了連年低迷之中。

雖然鈴木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乏善可陳,但從全球來看,鈴木其實過得不錯。

據日本鈴木2018年度財報,第一季度(4-6月)公司營業利潤高達1165億日元(約人民幣72.3億元左右),同比激增36.9%,這個數字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存在。

於是,關於鈴木將業務重心轉向日本、印度、墨西哥等,無心經營中國市場的傳言早已流傳。

今年四月,業內就傳聞將有一家合資品牌宣佈退出中國市場,菲亞特、鈴木、DS紛紛成為了懷疑對象。

6月15日,北汽昌河發佈公告,確認日方股東將昌河鈴木全部股權轉讓給了北汽昌河,擁有23年合資歷史的昌河鈴木退出舞臺。

隨後,日媒報道稱,鈴木正在與長安汽車就解除合作協議進行談判。

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果不其然,9月4日,長安汽車發佈公告,長安汽車收購鈴木所持有的全部長安鈴木股權,此舉標誌著鈴木汽車正式退出了中國市場。

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鈴木在中國市場轉了一圈,圓了許多家庭的汽車夢,今日退出中國市場,我們回顧下鈴木、長安以及合資前後的歷史,就當紀念鈴木這一趟。


1887年,鈴木的創始人鈴木道雄出生在靜岡縣濱松市一戶農村家庭。孩童時和母親一起收棉花的經歷,讓鈴木道雄生出了“不用再靠人力去織布”的願望;

1901年,年僅14歲的鈴木道雄成為了一名學徒工,並很快就成為了一名技術熟練的工匠;

1909年,鈴木道雄開辦鈴木式織機制作所,生產紡織機械;

1920年,鈴木式織機制作所正式更名為鈴木式織機株式會社;

1937年,鈴木製造了幾輛搭載水冷四衝程直列四缸發動機的原型車;

不過隨著二戰的爆發,鈴木停止了該項目的研發,繼續生產織布機;

戰爭過後,鈴木是少數沒被戰爭影響過多的公司,開始投入摩托車的製造;

1952年,鈴木正式推出了Power Free,採用單缸風冷兩衝程發動機,排量僅為36毫升;

1953年,鈴木在Power Free的基礎上推出了動力更強勁的Diamond Free,發動機排量增加到60毫升。最重要的是在那年鈴木憑藉Power Free出色的耐久性能贏得了富士山爬山賽;

1954年,公司名稱變更為鈴木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1955年,鈴木推出了第一款四輪汽車Suzulight,它是日本輕自動車的先驅之一,包括三廂轎車、廂式貨車和皮卡三種造型;

以上是鈴木的前半生,而我們瞭解的鈴木,其實是由鈴木修一手打造的;

1958年,鈴木修就職於鈴木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1978年,鈴木修就任鈴木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取締役社長;

鈴木修是個左翼親華派,常被右翼指責親華和左傾,且他確實對中國有較大的幫助。

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由於改革開放:

鄧公在1978年提出軍工企業要利用富餘生產能力生產民用產品。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

軍工要先讓路於經濟發展,這一下,軍工可就沒訂單了,連飯都要吃不上了。

被逼無奈之下,成飛為了餬口,去造雞籠子了;長安,臉盆都造上了。

這可是中國軍工的核心啊,都混到這份上了。

昌飛、哈飛、嘉陵、長江、大江……等等一大票軍工都過不下去了。

國家希望發揮軍工企業工業優勢,造汽車、造摩托,可是沒技術怎麼造?

於是,想辦法找外援。鄧公去世界各地演講,希望引進他們的造車技術,聯繫了許多國外車企,通用、大眾、豐田等等,但當時都沒談成,都處在一個觀望的狀態。

最後找來的,還是鈴木這個大家現在不待見的小廠。當然,也是因為鈴木與日本軍工關聯最弱,才能頂著壓力展開合作。

鈴木是最早進入國內的車企,也是技術援華的先行者,而且幫的都是中國軍工企業。

長安、昌河、哈飛這幾大微車廠,輕騎、嘉陵等摩托車廠,長鈴、 西安、江南、江北這幾大奧拓廠子,江陵、東安等發動機廠,基本都有軍工企業底子,也都是靠鈴木提供技術援建的。

長安汽車起家第一臺車,就是鈴木的單排小貨,後來發家的長安之星,也是鈴木麵包車換標;

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西安秦川,當時模仿造一臺奧拓,只需交30塊錢的版權費,後來被BYD收購,乾脆不交了;

而且鈴木給長安等國企輸送了大量的發動機技術,現在很多國產發動機還是以此為基礎的;

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長安收購全部長安鈴木股份,回顧下合資歷史,紀念下鈴木這一遭

鈴木入華,雖然是一筆生意,但在當時的時間點上,以民養軍的政策得以成功,軍工企業得以存活,鈴木也起到了間接的作用。

鈴木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小車,奧拓、雨燕、天語等,圓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汽車夢,可以說是一代人的回憶。今日退出中國市場,確實也是鈴木已不適合現在的中國市場,希望以後發展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