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秋丨最是一年美滿時

中秋,三秋至此為半,正是一年中最有詩意的時節。

所謂的詩意,多半略帶滄桑孤冷,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

思鄉、念人,在這樣清光萬里的節日裡,最易照見這些倚窗傍簷的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從古到今,山水相隔總讓人心生許多思念的情愫,故借明月寄相思。如今雖科技發達,但一通電話、一次視頻,遠不如就在身旁陪伴來得溫情。

故人相聚,佳期杳無緣,當下與親友相聚的月夜光景,都需倍加珍惜。

望舒。

十五稱“望”,古人認為,日月遙遙相望時,月才圓滿。“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之奔屬”,“望舒”是駕馭月亮之神,“飛廉”則是駕風之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闕。古人稱月為“闕”,闕是缺,缺待滿,滿復缺。十五為望,月末為晦,意思是明月盡,日仍在,故“月盡不盡”。初一為朔,是更新,新生;月精初生將盡都稱為“魄”,十分魄為“圓”,“三更好月十分魄,萬里無雲一樣天”。彎月為弦,一邊曲一邊直,如張弓之弦,“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

月餅。南宋始有月餅的記載,在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月餅是當時臨安的“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月餅與中秋聯繫起來始於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已有明確記載,中秋民間已月餅相送,“取團圓之義”。

中秋賞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賞月一直是中秋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漂泊異鄉的羈旅愁思。除了杜甫之外,其他文豪也尤為鍾愛賞月,蘇軾在中秋之夜歡飲達旦,大醉之後,才有了《水調歌頭》,也才有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千古名句,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

直到今天,月亮依然代表著閤家團圓,無論遊子們身在何方,也無論遊子們離家多遠,到中秋之夜,所有人都會回家,從四面八方趕來,與父母團圓,賞月喝酒。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秋養生

中秋氣候涼爽乾燥,空氣中水汽欠缺,妨燥攝陰、滋腎潤肺的食養原則不可忽視,少攝入辣椒、蔥薑蒜等辛散食物,多攝入鴨肉、蜂蜜、糯米、芝麻、梨等柔潤食品。

中秋亦要預防感冒。秋初暑氣由盛而降,朝涼夜熱,日夜溫差變化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氣漸退,但逢秋老虎發威時,天氣又悶又熱,這種涼熱不定的氣候,最容易感冒。

中秋宴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時中國宮廷,盛行中秋宴俗,非常精雅。明代,宮廷盛宴會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吃完之後,再喝蘇葉湯。這湯,還可以用來洗手。在周圍要擺滿鮮花兒、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清朝,一般會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