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秋丨最是一年美满时

中秋,三秋至此为半,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所谓的诗意,多半略带沧桑孤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思乡、念人,在这样清光万里的节日里,最易照见这些倚窗傍檐的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古到今,山水相隔总让人心生许多思念的情愫,故借明月寄相思。如今虽科技发达,但一通电话、一次视频,远不如就在身旁陪伴来得温情。

故人相聚,佳期杳无缘,当下与亲友相聚的月夜光景,都需倍加珍惜。

望舒。

十五称“望”,古人认为,日月遥遥相望时,月才圆满。“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之奔属”,“望舒”是驾驭月亮之神,“飞廉”则是驾风之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阙。古人称月为“阙”,阙是缺,缺待满,满复缺。十五为望,月末为晦,意思是明月尽,日仍在,故“月尽不尽”。初一为朔,是更新,新生;月精初生将尽都称为“魄”,十分魄为“圆”,“三更好月十分魄,万里无云一样天”。弯月为弦,一边曲一边直,如张弓之弦,“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月饼。南宋始有月饼的记载,在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月饼是当时临安的“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月饼与中秋联系起来始于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已有明确记载,中秋民间已月饼相送,“取团圆之义”。

中秋赏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赏月一直是中秋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除了杜甫之外,其他文豪也尤为钟爱赏月,苏轼在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之后,才有了《水调歌头》,也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月亮依然代表着合家团圆,无论游子们身在何方,也无论游子们离家多远,到中秋之夜,所有人都会回家,从四面八方赶来,与父母团圆,赏月喝酒。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秋养生

中秋气候凉爽干燥,空气中水汽欠缺,妨燥摄阴、滋肾润肺的食养原则不可忽视,少摄入辣椒、葱姜蒜等辛散食物,多摄入鸭肉、蜂蜜、糯米、芝麻、梨等柔润食品。

中秋亦要预防感冒。秋初暑气由盛而降,朝凉夜热,日夜温差变化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气候,最容易感冒。

中秋宴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时中国宫廷,盛行中秋宴俗,非常精雅。明代,宫廷盛宴会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吃完之后,再喝苏叶汤。这汤,还可以用来洗手。在周围要摆满鲜花儿、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朝,一般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