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有人說,從前我們處在一個追求“多”的時代。那時許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解決溫飽問題,成了我們辛苦奔命的出發點。

如今,很多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反而把追求“少”,看作一種時髦的生活態度。

其實,真正的極簡,是由內向外延展的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品質。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01

物質極簡


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習慣了做加法。他們買用不完的東西,只因打折、便宜、大家都在囤,於是儲備更多用不上的物件,想著將來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或是滿足自己一時的衝動。

比如衣服,真不在多,而在它是否跟你本人相得益彰,以及是否適宜你當前的生活模式。

比如日常用品,也不在多,而在於它是否真正發揮了價值,是否能切合實際地為你所用。

有一句話說,

華屋萬間,夜臥不過五尺;

縱有臥榻三千,只得一席安寢。

珍饈海味,食之不過三餐;

縱有菜品上百,飽飲不過一斛。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多。

如果一個人把太多時間、精力、注意力耗在了無謂的攀比、縱慾、奢靡中,不僅會不堪重負,也會因此漸漸失去初心,變得輕浮和焦躁。

而追求真正的生活品質的人,都在做減法。

他們摒棄一切繁雜多餘、不實用、佔空間的東西,最終得到的,是身心的清明和舒朗。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02

信息極簡


你有沒有這樣的焦慮:每天湧進你腦子裡的新聞、看法、觀點等,簡直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我們真的需要接收那麼多的信息嗎?

也許曾經,我們因為信息不對稱,錯過了很多機會。可如今,我們卻因為信息過剩,而在不知不覺間變得人云亦云,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弱化了基本的分辨能力。

接收到的信息多,並不代表你博學多識,擁有全局觀,瞭解事情的真相。

因為任何不經個人思考,沒有真實依據和嚴格邏輯推理的消息,不過是隻言片語的碎片化閱讀。除了少量算得上有營養的內容,多數時候,它們就是垃圾消息,不僅在消耗你的能量,消耗你的精力,甚至還在間接誤導你。

與其把大把時間成天投入在關注奇葩、新鮮、刺激又毫無任何意義的信息中,不如靜下心來,多看書、多思考。

最終你會發現,你並沒有因為錯過太多信息而變得愚昧無知,反而會因為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剔除糟粕,而變得更加成熟理性。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03

慾望極簡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年輕人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一考禪院裡的老禪者。

來到禪院,二人坐下喝茶,他冷不防地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老禪者立即回答:“皆因繩未斷。”

後生大吃一驚,認為老禪者是未卜先知。老禪者就問:“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後生說:“您居然擁有神仙之術!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其實,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而如果那頭牛沒有繩子牽纏,定會快樂。所以減少那根繩子,就是減少了慾望的糾纏,就能快樂灑脫。”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無止境地在追求某些東西。可是,你得到的越多,就慾望越大,反而越不快樂。

如果一個人心裡,長了太多“得不到”與“放不下”,就長成了那根繩子,變成了對自己變相的折磨。

這一輩子,我們缺少的從來不是幸福,而是缺乏對幸福的感受力。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04

極 簡


積極的生活,就是要學會讓自己從外在到內在,從狀態到心態,從物質生活到精神領域,都能堅守“極簡”的原則。

簡,不是所謂“佛系”的得過且過,也不是毫無追求的將就湊合,更不是得不到,所以說不想要。

而是適當地去控制自己的慾望,拿得起,放得下,有“得”,也願意“舍”。

“拿走的東西越多,留下的就越純粹”。

當一個人學會了簡單,才算真正地學會了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