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新營銷」讀書筆記:大數據時代的商業革命

◎ 文劉春雄

「劉春雄新營銷」讀書筆記:大數據時代的商業革命


1、大數據能發現“不相干”的關係。

美國勞工部每月發佈的就業報告,對金融市場影響巨大。一家基金公司發現,就業竟然與排洩物有關。原來,美國許多公司要求新員工報到時參加尿檢,確認是否呈陽性反應。

許多因果關係已經被人們認知,但通過大數據能夠發現還沒有被認知的相關關係。只要有相關性,就能夠預測。比如,排骨與海帶,傳統概念裡可能是不相干的,但大數據可能告訴你他們有關聯性。

2、大數據之厲害,在於能夠預測未來。

營銷1.0是被動策略,顧客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營銷2.0是創造差異;營銷3.0是對接個性化需求;營銷4.0的關鍵詞是預測(Predict),通過快速數據分析,根據個性化需求,找到精準目標客戶,進行一對一營銷,甚至精算出轉換率。

「劉春雄新營銷」讀書筆記:大數據時代的商業革命


3、做對決策靠厚數據

厚數據是賦以數據意義,詮釋數據,以及核心數據的解讀能力。

讓數據說話,必須先建立假說、觀點。假說由人來建立。

樂高2004年曾經每天虧損100萬元美元。市場調查發現,現在的兒童喜歡“即拿即玩”的玩具,而樂高是組裝玩具。樂高深入遊戲情景的厚數據發現,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搭積木,但愛搭積木的孩子卻會對此十分著迷。不僅熱衷於把積木搭好,而且想知道自己達到什麼水平。

厚數據更重視數據的深度和情景,好的數據觀點,往往由厚數據產生,而非大數據。

4、找顧客不看人口屬性,要看行為標籤。

傳統營銷偏向處理異質性問題,根據人口統計學特徵,如性別、年齡、居住地、收入等,進行分類分群。

行為標籤,不看人口屬性,只看購買行為,比如將消費者分為三類:新顧客、主力顧客、沉睡顧客,然後分類追蹤。

5、問對問題,才能找到答案;問題溯源,要找問題背後的問題。

數據本身不會思考,思考的是人。數據不會提出問題,但數據能幫助人更快地理解問題,梳理關係。

「劉春雄新營銷」讀書筆記:大數據時代的商業革命

6、當數據超過心力的臨界值,就必須降維。

大數據有四大特徵:數量大、速度快、多樣性、不確定性。但很多人忽略了第五個特徵,即價值的重要性。

當數據複雜性超過心力時,要降維,即看得懂也能動手做。降維有兩種辦法:一是認知降維,做到可視化,將複雜的數據報告,精簡到人的心力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二是執行上的降維,自動化以及人機分工,降維到個人體力能承受的程度。

7、大數據營銷從傳統4P進入新4P:消費者(People)、成效(Performance)、步驟(Process)、預測(Predict)。

消費者(People)模型:新顧客(N)、既有顧客(主力顧客E0、瞌睡顧客S1、半睡顧客S2、沉睡顧客S3)。

成效(Performance)模型:顧客數增加、客單價提高、活躍度提升。

步驟(Process):通過有層次的執行程序,改善營收方程式。

預測(Predict):預測顧客再次購買時間,讓商家在對的時間與最有可能上門的顧客說話。通過控制,能夠做到實時觀測、零時差溝通和個性化信息。

8、沒有大數據,就不會有C2B商業模式。

西裝品牌“青島紅領”,一天生產3000件西裝和襯衫,但在眾多生產線上絕對找不到兩件完全相的衣服。

B2C的規模化,與C2B的個性化,完全是不同量級的複雜度。

9、傳統營銷與大數據營銷的對比。

人口統計營銷VS大數據營銷;被動分析VS預測分析;活動找人VS人找活動;人力密集VS數據密集;有形調查VS無形調查;檢討報告VS實驗報告。

10、男女不重要,個性化標籤才關鍵。

男女是人口統計指標,個性化標籤是行為與動機。

人口指標符合統計學。個性化標籤可以預測行為,精準預測下次購買時間。

不要用經驗定義消費者,大數據比你想象的更精準。

大數據背後的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對個體消費者的畫像,遠比經驗的人口統計說描述更精準。

11、大數據營銷進入了營銷的“預測時代”。

從滿足需求到預測顧客渴望,在顧客開口前就已經把生意做完。

12、阿里巴巴,通過動態標籤掌握顧客DNA。

2015年,淘寶店家越來越多,流量越來越少,廣告投資回報率下降,大數據有了發力點。

流量不足不是問題,不精準才是大問題。廣告無效,在於數據庫名單失效。

廣告要精準,不在於接觸的人多,而在於接觸到的人都會買。

阿里通過顧客交易行為分析,比如新會員與主力會員、流失會員的關係,發現有相似DNA的潛在顧客,然後投放廣告。按照投放精準度,可以選擇放大5倍、15倍、30倍人群放大投放。

13、數據可以大,但標籤化要簡化。

個性化,不能一人一個標籤。阿里把多達1000種的人口特徵標籤,簡化成6組動態及19種標籤。

顧客動態(NES):(1)新顧客;(2)主力顧客;(3)近期回頭顧客;(4)瞌睡顧客;(5)半睡顧客;(6)沉睡顧客。

入店資歷(Length):(7)早期;(8)中期;(9)後期。

近期購物情景(Recency):(10)最近買家;(11)中期未購物買家;(12)長期未購物買家。

購物頻率(Frequency): (13)高頻買家);(14)中頻買家;(15)低頻買家。

購物金額(Monetary): (16)高消費買家;(17)中消費買家;(19)低消費買家。

下次購物預測(NPT):(19)7天內最有可能再次購買的時間點。

消費者是活的,標籤是動態的。據此模型形成的數據庫名單,可成為廣告投放的對象。



讀書體會

本書買了近兩年。第一遍,不甚懂,但記住了大數據商業的關鍵詞:顧客標籤化。

只有標籤化,才能模式化應對,否則,只有人的隨機應變才能應對。

最近讀了第二遍,基本清晰了,做讀書筆記,是因為讀懂的標誌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大數據商業的基本認知:消費行為是可以預測的,預測的依據不是慣常的依人口統計數據分類,比如男女、收入等,而是消費行為數據。這與傳統的營銷邏輯不同,傳統營銷分類邏輯基本源於人口統計分類。

大數據商業的基本邏輯是:消費者標籤化。標籤就是消費者的DNA。DNA源於消費行為,有傾向性,但又是變化的。標籤化是一種簡單化,簡單是降維,降維是為了在人的心力臨界點之內。

因為本書作者為阿里提供大數據諮詢,可以視為阿里兩年前的大數據營銷水準。大數據的商業認知和商業邏輯,基本認同,但標籤化模式,不同商業機構不同。同時,本文提到有大數據只是交易數據,更豐富的行為數據,本文沒有提及。行為數據可能與交易數據結合,才是更準確的大數據。

站在品牌商角度,如何用大數據預測消費者行為,本書提出的零售視角可以借鑑。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簡稱賽尚)成立於中國品牌快速崛起的2007年。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中國的品牌崛起,特別專注於食品領域的品牌創意、設計、策劃。近年來成功服務消時樂,從品牌命名策劃、創意設計傳播等助力消時樂一年實現0-3億快速增長,被中國食品成長之星授予“年度傑出營銷案例”獎。賽尚也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意、策劃機構。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不同於傳統智業公司和單純的品牌設計公司。賽尚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消費洞察、場景創建、品牌創意(基於逆向創意,轉化公共認知為品牌認知) 、品牌命名(可註冊、可傳播) 、品牌設計(堅持原創:品牌形象識別系統、包裝設計、瓶型設計、空間設計、互聯網傳播設計) 、互動傳播(基於互聯網的傳播、互動、UGC等的設計、策劃內容生產、傳播造勢為品牌賦能) 、場景化落地(產品如何連接消費者,實現無人化推廣) 、精準招商、新營銷導入(打造樣板市場,終端快速爆量、實現規模化複製) 、戰略產品孵化(助力有思想企業家、有潛力品牌、產品早日躍升一線) 。

賽尚服務客戶均為一線和快速增長準一線品牌。賽尚品牌創意機構成立十年來,服務消時樂、統一企業、中沃實業、樂天、福森源、北大荒集團、完達山等,取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